问题

为什么写“赵盾弑其君”?

回答
“赵盾弑其君”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一个直白的事实陈述。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其背后,你会发现它蕴含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政治和伦理的纠葛,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与“真”的辩证。为什么会写出“赵盾弑其君”这样的话?这其中有着一系列的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历史记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赵盾弑其君”这句话,在历史上的确切发生,是存在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历史误会,或是政治宣传的产物。

故事的源头与关键人物: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回到春秋时期,晋国的政坛。当时的主角是晋灵公。晋灵公是一位以残暴、荒淫、昏庸著称的国君。他喜欢残害臣民,生活奢靡,对朝政也毫无建树,导致晋国上下怨声载道。而赵盾,则是当时晋国执政的卿大夫,位高权重,深受晋侯信任(至少在初期是这样)。

事件的“原貌”和“演变”:

根据史书记载(主要是《左传》),晋灵公的确是惹怒了赵盾。具体事件是这样的:

1. 灵公的残暴行为: 晋灵公平日里就喜欢玩弄一些残忍的游戏,比如让宫女衣着暴露地在街上行走,或者故意制造一些噱头来取乐。他对百姓和大臣都非常苛刻,稍有不顺心便大加挞伐。
2. 赵盾的规劝与灵公的记恨: 赵盾作为执政卿,看到了晋灵公的这些劣迹,出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君主的责任感,曾多次尝试规劝晋灵公,希望他能改正。然而,晋灵公非但听不进去,反而对赵盾心生怨恨,认为赵盾是看不起他,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3. 灵公的刺杀阴谋: 晋灵公觉得赵盾碍手碍脚,于是派人去刺杀赵盾。在一次宴会上,灵公就设下埋伏,打算在赵盾用餐时将其杀死。
4. 赵盾逃亡与赵盾“杀君”的传闻: 赵盾因为预感到危险,提前离开,逃出了国都。据说,在他逃亡的途中,碰巧遇到了另一位晋国的大臣,名叫灵辄。灵辄原本是灵公的人,但他因为不满灵公的暴政,反而放过了赵盾。
5. 真正的“弑君者”: 真正杀死晋灵公的,是另一个名叫厨冶子的人。厨冶子是灵公的亲信,但他也因为灵公的残暴而对其心生不满。在赵盾逃亡后,厨冶子趁机在朝堂上将晋灵公刺杀。

为何会出现“赵盾弑其君”的说法?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明明是厨冶子杀了晋灵公,为何历史的流传中,却出现了“赵盾弑其君”的说法呢?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赵盾之盾”的政治含义——“盾”即“庇护”: 这是最核心的解释。“弑其君”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罪名,是颠覆君主政权,是臣子的大逆不道。然而,赵盾是晋国德高望重的大臣,他一直试图劝谏灵公,在灵公胡作非为之时,他更是为了国家的稳定而承担了执政的责任。当灵公被刺杀后,晋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真空和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赵盾作为当时最有能力、最有声望的大臣,不得不站出来,承担起稳定局势的责任,扶持新君。

这里的“弑其君”,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承担”或“默许”,而不是直接的“杀害”。 就像一句俗话说的“他是替罪羊”,赵盾承担了灵公死亡的政治责任。当灵公死后,赵盾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是“接管”了国家机器,这在客观上,就是他“处理”了君主失能的问题。

更进一步说,当君主昏庸残暴到无法继续统治,并且对国家造成巨大危害时,一些有识之士可能会在背后策划或者默许君主的“被处理”。虽然不是亲自动手,但他们可能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或者在事件发生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引导局势。赵盾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2. “春秋笔法”的解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一事件,但他处理得非常精妙。他引用了《左传》的说法,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论。比如,《史记·晋世家》中写道:“灵公属赵盾,盾亡。……灵公斗且出,逢盾。盾不忍,又不能杀。出,遂杀灵公。” 这里的意思是,灵公追杀赵盾,赵盾逃跑,然后灵公自己出来撞见了赵盾,赵盾“不忍”也“不能杀”他,赵盾逃走了,结果灵公却被别人杀了。

然而,《左传》在记载时,用了“盾不知其死也”来描述赵盾在灵公被杀时的状态,并且明确指出是厨冶子所为。司马迁的记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直接指责赵盾,但“灵公斗且出,逢盾。盾不忍,又不能杀。出,遂杀灵公。”这句话,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有人认为这里的“遂”字,暗示了赵盾虽然没有亲手杀,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或“顺遂了”灵公的死亡。

更深入的理解是,“春秋笔法”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隐晦,更是一种对历史事件背后动机、责任和影响的深刻洞察。 当一个君主已经无法约束自己的暴行,并且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时,作为臣子,尤其是执政大臣,在政治上承担起某种“责任”或者“处理”君主,即便不是直接动手,在道义上和政治上,也与“弑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政治上的责任与担当: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执政大臣的责任非常重大。当国君行为失当,国家陷入混乱时,执政大臣有责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他不能对灵公的暴政坐视不理。当灵公被刺杀后,他必须站出来收拾残局,选择一位新的国君,以避免国家陷入更大的混乱。在这个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在“处理”了君主失位的问题,这种行为在政治上会被解读为一种对君主的“剥夺”或“替代”。

4. 后世的解读与政治影射: “赵盾弑其君”的故事,也为后世的史家和政治评论家提供了解读和影射的空间。在君主专制时期,很多大臣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昏君的问题。赵盾的故事,提供了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模式——即通过某种方式(即使不是直接的杀戮)来解决君主失能的问题,而自己则承担起政治上的责任,并被冠以“弑君”的名号,但这种名号却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例如,在一些王朝末期,当皇帝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时,一些有野心的权臣可能会利用类似的逻辑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虽然他们不会直接宣称“我弑君了”,但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总结来说,“赵盾弑其君”这句话的出现,并非是简单地记录了一个弑君的事件,而是:

一种对历史事实的复杂化处理: 真实情况是厨冶子弑君,但赵盾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后续处理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种政治上的“承担”与“责任”: 赵盾作为执政大臣,在君主失能的情况下,承担了维护国家稳定的政治责任,这种责任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为“处理”了君主。
“春秋笔法”下的政治解读: 史官在记录时,使用了带有隐喻和影射的笔法,使得“弑其君”带有更深的政治含义,而非简单的暴力行为。
后世对政治伦理的讨论与影射: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案例,供后世讨论君主失德、臣子责任以及政治稳定的界限。

所以,当我们看到“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时,不应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赵盾杀了晋灵公”。更应该去探究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政治博弈、历史解读以及对君臣关系和国家责任的深刻反思。这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求索,也是对政治智慧的赞叹。它更像是在问:“当君主不再是君主,臣子该如何履行他的职责?” 而“赵盾弑其君”的回答,便是那个充满了政治智慧、道德困境和历史局限性的复杂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看见一句“亡不越境”就开始侃,完全无视后面一句“反不讨贼”。

董狐写“赵盾弑君”虽然没有绝对证据,但也不是乱写的,赵盾没有什么好冤枉的。

首先,不要被史书骗了,史书中经常冒出来什么人偶尔说过什么话,偷偷干过什么事,你以为你是狗仔队呀!古人侦查水平是很低的,除非当事人自己承认,大多数事情都只能是推理,而且是有罪推理。

首先,赵盾当时的身份是国君之下第一人,妥妥的权臣。这样一个权臣,国君要杀他,他选择跑路,但是那可是国君呀,他要杀你,正常人都是有多远跑多远(请参照他爹的事迹),赵盾可好,都跑到国境了,居然停下来了。这是什么意思?想自首?他自己都没有这样说!时间不够跑不出去?他为什么不这样辩解?期待灵公自己认错将他请回去?以为灵公是小白兔呀!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有恃无恐,他有反杀的计划。

当然仅仅是这样,还不能作为铁证,因为也有极低的可能赵盾是个白痴,或者他以为灵公是个白痴。但是他不仅仅是亡不越境呀,他弟弟杀死灵公死后,他回来了,依然当他的权臣,他还没有追究弟弟弑君责任。就算整件事他都不知情,他也逃不了责任。比如我知道某个人性格暴躁整天想杀人,然后我给他提供了一把枪,还给他说司法系统都是我手下,杀几个人随便摆平。然后他去杀了人,我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行吗?

赵穿为什么敢弑君?这家伙乱来不是第一次了,打仗的时候经常乱来,但是每次都被偏袒,还不是依仗他赵家的权势。赵盾身为一国权臣,要指使个人弑君也不一定要亲自谋划,有赵穿这样的枪手在,恐怕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行了,有以上种种疑点,你说你是小白兔,谁信?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没有一个字是废话。

user avatar

很简单

与司马昭弑其君同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