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与赵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赵括,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无非是“聪明”、“失败”这些标签。但如果真要深挖,他俩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

首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而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的莽夫。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一个隐居山林的“卧龙”成长为蜀汉的丞相,辅佐刘备父子,建立蜀汉政权,为三国鼎立的格局贡献了重要力量。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家,更是一个全才。

战略眼光与全局观: 诸葛亮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战略眼光。隆中对,虽然带有后世美化的成分,但其构思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业。他能够从大局出发,制定长远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是一种洞察力,一种对天下大势的把握。

军事才能的实践性: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指挥的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统一中国,但其用兵之道,如“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治兵之法,务在必严”、“兵不诡道,但以神变”等,都体现了他对军事规律的深刻理解。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运用战术,例如他擅长用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等,都显示了他高超的指挥艺术。他懂得因地制宜,利用天时地利,例如他的八阵图,不仅是战术运用,更是一种阵法理论的实践。

政治智慧与治国理政: 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他担任蜀汉丞相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业,整顿吏治,制定法律,使得蜀汉政权能够在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里保持稳定和繁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成为千古传颂的典范。他懂得如何笼络人心,如何用人,如何平衡各方势力,这些都是赵括所缺乏的。

对“道”的理解: 诸葛亮深谙“兵者,诡道也”的道理,但他更明白“道”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诡诈。他提倡“法治”,强调“赏罚分明”,注重“民生”,这是他治国理政的根本。他对“德”的重视,以及对“义”的追求,也构成了他“智”的另一层含义,是一种道德上的高度。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曾被誉为“少年英才”。然而,他的命运却与赵奢截然相反。长平之战,他临危受命,却将赵国几十万大军葬送在秦国白起的手中,自己也身死军中。

纸上谈兵的局限性: 赵括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纸上谈兵”。他熟读兵书,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作战理论,但这些理论脱离了实际。他将兵书上的字句奉为圭臬,却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战中的灵活运用。他过于自信,轻视经验丰富的老将,固执己见,不听取部下的意见。

缺乏实战经验与应变能力: 赵括虽然年轻,但他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他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磨砺,更没有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局面时的冷静判断和果断决策。在长平之战中,面对秦国白起的围困和诱敌之策,他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手段,反而一步步陷入了对方的圈套。

对“人”的忽视: 诸葛亮懂得“兵在精而不在多”,更懂得“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他善于识人用人,能够将合适的将领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而赵括则显然忽视了“人”的重要性。他可能只是将士兵视为听令的工具,而没有理解士兵的士气、情绪以及将领与士兵之间的默契。

对“道”的误解: 赵括理解的“道”仅仅是兵书上的字句,是一种死板的教条。他没有理解战争的复杂性,更没有理解战争的“道”在于“变”,在于“势”,在于“人”。他的“道”是僵化的,是不动的,也因此注定了他只能走向失败。

总结来说,诸葛亮与赵括的本质区别在于:

诸葛亮是“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赵括是“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践。
诸葛亮拥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赵括只看到了战术层面,缺乏整体性思考。
诸葛亮尊重并善于利用“人”的因素;赵括则忽视了人的重要性。
诸葛亮理解“道”的灵活与变通;赵括则将“道”视为僵死的教条。

可以说,诸葛亮是古代军事智慧的集大成者,是“治兵”的典范;而赵括则成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反面教材,是“用兵”的典型反例。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命运的对比,更是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治学态度、两种人生价值的鲜明碰撞。诸葛亮用一生诠释了“智”,而赵括则用一生警示了“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开能力外。

赵括与丞相最大的区别是。

诸葛村夫已经做到了最好很难黑。而赵括需要背锅。

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不过刘表护门之犬。通过村夫的人脉逐渐获取荆州士人的承认。在刘表死后逐渐架空刘琦,而刘琦在适当的时间死后,平稳接管荆州政权。

刘备死后稳住益州,掌权却忠诚,不谋私利只为大汉。还能曹操把汉中席卷一空后,顶着蜀道之难对强大的魏国发起多次攻势。

这样的人才怎么黑。


而赵括。

长平之战,战败的责任,只能算次责。

主责赵王,开战选将都是他决定的。但人家是赵王,肯定不会承认自己错了。

次责廉颇,有人说赵王不换将就能靠廉颇守赢,但实际上且不说赵国粮食够不够(史料有矛盾,无法确认借粮是长平还是邯郸之围)让廉颇一直守或许不会像赵括那样全军覆没,但肯定败的很惨。

其实廉颇一开始不想猥琐防守,但上场第一个月,副将战死。感觉根本打不过秦军只好防守。

第二个月,被打下两个外堡被俘了四个校尉。

第三个月,被秦军踹开西堡,又丢了两个校尉。

这时白起还没上场,兵力损失不可知但后来李信伐楚惨败也就丢了七个校尉。只能推测,赵国全国动员前的精锐老兵已经被廉颇打光了锐气,且损失惨重,离全军覆没也没两个月了。甚至没守住赵军后路的就是这支残部。(只是推测,毕竟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士气的部队不应该冲锋在前。)


那么赵王不负责,廉颇可以负责吗?不能啊!人家在长平后是赵国最高指挥官。


所以,赵括,这个直接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的人必须要背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赵括,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无非是“聪明”、“失败”这些标签。但如果真要深挖,他俩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首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而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的莽夫。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一个隐居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他们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实际军事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规划、战术运用、治军能力、对敌判断以及最终的战绩。一、 战略层面: 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但受制于国力 《隆中.............
  • 回答
    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争论,也是很多三国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这俩人可以说是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活”,要硬分个高下,还真得从不少方面掰开了揉碎了去看。咱们先说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绕不开。他的厉害,绝大多数体现在他那颗忠心耿耿、为了蜀汉鞠躬尽瘁的心。军事.............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能挑起《三国演义》粉丝们激烈讨论的话题!陆毅版的诸葛亮和唐国强版的诸葛亮,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自精彩的演绎。要说谁“更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重的是什么,以及你心中诸葛亮的“标准”是什么。咱们先掰扯掰扯唐国强老师的版本。唐国强版诸葛亮:经典永流传,智慧的化身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和王朗这场著名的辩论,那可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桥段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口舌之争,更是一次智慧与胆识的巅峰对决,甚至可以说是策略与心理战的极致展现。诸葛亮登上阵前,面对的是曹操百万大军,而对方主帅阵营里,站着那位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著称的老臣王朗。这场景本身就带着几分戏剧性,一.............
  • 回答
    想要深入理解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精彩对话”,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你来我往,而是要走进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体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智慧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哲学、军事思想,甚至是人生态度的碰撞。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对话”,很多时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赋予他们的。虽.............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
  • 回答
    要评价庞统是否过誉,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他“与诸葛亮齐名”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以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叙事。庞统:被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凤雏”首先要明确一点,咱们现在对庞统的大部分认知,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章回体小说,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和人物魅力,自然会对一些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夸张。在《.............
  • 回答
    如果我有幸能与诸葛孔明先生相见,那绝非寻常之遇,而是我此生最为郑重的时刻。我脑海中无数问题如同江水奔涌,但真到了跟前,我想我反而会压抑住急切,先深深一拜,以最恭敬的态度表达我的景仰,然后再娓娓道来,希望能聊上几句,汲取先生半生智慧。首先,我一定会提起“隆中对”。先生当年凭借一纸《隆中对》,为刘备集团.............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军事思想史长河中,克劳塞维茨、诸葛亮和孙武子无疑是三颗璀璨的明星。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军事智慧。那么,克劳塞维茨的谋略智慧,能否与诸葛亮或孙武子相提并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而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思想精髓,以及在不.............
  • 回答
    说到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俩名字一出来,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闪过“军师”“神算”之类的标签,然后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这事儿吧,挺有意思,但也得看怎么比。要说才华,俩人确实都牛,但具体到哪个方面,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就完完全全压过谁。先说诸葛亮,他最出名的,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一读,那情怀,.............
  • 回答
    若孔明先生得逢岳武穆,这南宋的命运,怕是要生出一番波澜壮阔的改写来。想象一下,当这位智慧如海的贤相,与那位忠勇盖世的将军,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堂并肩之时,究竟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朝堂上的格局必然会为之一变。宋高宗赵构,这位既有亡国之痛,又有偏安之念的皇帝,面对两位都是国之栋梁的人物,其心思定然要.............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秦孝公与刘备,两位身处乱世的君王,都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了心腹重臣身上,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孝公托孤于商鞅,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临终托付”,但其背后的缘由、托付的性质、以及最终的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一、 托孤的背景与缘由:为国图.............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 iconic 的人物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他一次辉煌的艺术成功,但若细究其艺术手法和人物塑造的复杂性,我们也能看到其中一些值得探讨的“败笔”之处,或者说,是过于极致化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局限。首先,罗贯中塑造诸葛亮最成功的,便是将他打造成.............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周瑜深知诸葛亮才智过人,而草船借箭之事,他本就抱持着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若诸葛亮果真以“故意延迟”、“不与齐备”为借口推脱,周瑜此时的处境可就有些棘手了。首先,周瑜绝不会轻易让诸葛亮脱身。他部署了这一出戏,为的就是抓住诸葛亮犯错的把柄,而不是给他台阶下。所以,诸葛亮要推脱,周瑜必然会步步紧逼.............
  • 回答
    谈及刘备、诸葛亮在子女教育上的表现,与曹操相比,孰优孰劣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要细致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理念与重心:情义与实际 刘备与诸葛亮: 他们的教育核心,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仁义”与“守成”。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虽然早年颠沛流离,但他的教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