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回答
赵括是不是个“无能之辈”?这个问题,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不能一棒子打死,更不能简单地用“无能”二字来概括。他固然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后世钉在了“纸上谈兵”的耻辱柱上,但事情的背后,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这毋庸置疑。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和对敌我双方兵力的把握都存在明显的问题。白起是什么人?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战神,经验老辣,计谋百出。而赵括呢?虽然饱读兵书,但那终究是纸面上的知识,与实战中的瞬息万变是两回事。他没有能识破白起佯退诱敌的策略,结果导致赵军主力被分割包围,粮道被断,最终陷入绝境。

但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赵括“无能”呢?这未免有些过于片面。

第一,赵括上战场并非完全出于他自己的意愿,更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时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因为长平之战初期的失利而焦头烂额,急需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而赵括的父亲赵奢,乃是赵国著名的将领,赵括从小耳濡目染,理论知识扎实,自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听信了大臣的话,也可能是出于某种政治考量,将赵括推上了前线。可以说,他是在一个并不十分成熟、也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了一个他并不完全能够驾驭的舞台。

第二,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朝堂的内政和战略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廉颇会屡屡失利?为什么赵国在长平战场上会陷入被动?这不仅仅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当时赵国的军事指挥体系存在漏洞,后勤补给也未必能完全跟上。更重要的是,赵国在与秦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已经被大大削弱,而秦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战术才能一步步蚕食其他国家。赵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对手,更是一个整体实力更强的国家机器。

第三,“纸上谈兵”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的概括和标签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括的描述,更多的是从结果倒推原因,加上一些戏剧性的渲染,以突出长平之战的惨烈和赵括的悲剧性。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存在一些不那么客观的成分。毕竟,能熟读并理解那么多兵书,能够理论上分析出各种战术的可能性,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能力。如果赵括真的完全是个“草包”,他又如何能让赵国高层相信他可以独当一面?

第四,赵括的“无能”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他缺乏将大智慧转化为大胜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统帅全局的魄力。 他或许懂得兵法的精髓,能够背诵出各种阵法和战术,但他无法像白起那样,将这些理论灵活地运用到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也无法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决策,甚至可能因为过于相信书本而忽视了实际情况。这种“懂得多却用不好”的尴尬,或许比完全不懂的人更加致命。

所以,与其说赵括是“无能之辈”,不如说他是:

一个缺乏实战经验但理论知识丰富的军事理论家。
一个在不成熟的时机被推上战场,承担了国家命运的牺牲品。
一个在强大的对手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未能成功运用其知识的悲剧性人物。

他的失败,是个人能力不足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缩影。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他个人,或许是我们为了简化复杂事件而产生的认知惯性。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往往需要更细致的审视和更全面的理解。

长平之战的悲剧,对于赵国来说是国力上的巨大损伤,对于赵括本人来说,更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时刻,也是后世对他最深刻的评价。但请记住,一个人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基于一次失败,更要看他所处的环境、他所拥有的机会以及他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国间谍强烈推荐的敌将,战斗力肯定惊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括是不是个“无能之辈”?这个问题,说实话,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不能一棒子打死,更不能简单地用“无能”二字来概括。他固然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后世钉在了“纸上谈兵”的耻辱柱上,但事情的背后,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这毋庸置疑。在当时的情况下,.............
  • 回答
    赵括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无能之辈”,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大众都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史料,分析其背后的时代背景、赵国当时的国情以及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具体表现。一、 史书中的赵括形象:最主要的史料来源是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史书对赵括的描述,尤.............
  • 回答
    赵括首战就歼灭了白起近半大军?这个说法,恐怕是后人对长平之战的一种极具误导性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取得任何意义上的“首战就歼灭白起近半大军”的胜利。 事实上,赵括接手赵军之后,与白起的第一场大规模交锋,就成为了他人生乃至赵国命运的转折点,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赵括真的在长平之战中全歼了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那么他能否进入武庙前三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我们得明白武庙供奉的是古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帅,他们的功绩是经过历史的长久检验的。这不仅仅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战术智慧以及对整个国.............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代表,长平之战他犯了致命的错误,最后导致赵国损失惨重。但如果赵括改变策略,比如采取坚壁固守,赵国真的就能赢吗?首先,我们得明白长平之战赵国的处境。赵国当时已经和秦国打了好几年了,虽然有过胜利,但整体上是消耗战,赵国已经有点吃不消了。特别是白起上任秦军主帅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可.............
  • 回答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提及赵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纸上谈兵”,以及长平之战中他指挥的赵军惨败。然而,将赵括仅仅定性为“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冤枉。要理解赵括,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他的生平、家庭背景、所处时代以及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况。一、 赵括的家.............
  • 回答
    在讨论马谡和赵括谁“更菜”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菜”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在军事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战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指的是在具体战役中,能否根据战场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术,并灵活调整。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指的是能否理解和执行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长远的影响。.............
  • 回答
    赵括、马谡这类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之道与古代大相径庭。如果把他们放到如今的语境下,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那些导致败亡的特质,在某些领域,反而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捷径”,又或者,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精妙的自我包装和学习方式来避免重蹈覆辙。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括和马谡的“病根”是什么。赵括,最显著的标签是“纸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名将”与“败将”解读的微妙之处。白起和王翦确实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而项燕和赵括则因与他们交手而留名,但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弄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燕和赵括的“挨打”的性质和后果是不同的。赵括:纸上谈兵的.............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刘禅和赵括,这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言语中不乏激动和辩护。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审视,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思考。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罪名”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能否在用项羽替代赵括的情况下取胜?这个问题颇具趣味,也牵动着战国史研究者的心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局、双方的优劣势,以及项羽与赵括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将领的特质,才能得出相对合理的推断。一、 长平之战的背景与赵括的问题所在首先,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至关重要。秦国之所以.............
  • 回答
    赵括,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贴上“纸上谈兵”标签的悲剧人物。提到他,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长平之战,那个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甚至为日后灭亡埋下伏笔的关键战役。然而,在众多历史评论家、学者乃至普通爱好者中,却存在着一股力量,试图为这位曾经备受争议的赵国将领翻案。这股“翻案风”为何如此盛行?我想,这背后并非简.............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赵括,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无非是“聪明”、“失败”这些标签。但如果真要深挖,他俩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首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而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的莽夫。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一个隐居山.............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