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所有答案都是“用传统来证明传统”,实际上这主要是技术问题。
春联是从道教桃符发展而来的,而桃木的颜色就是浅红色。
可以认为对联用红色主要模仿道教桃符的颜色。反例也有,缺乏道教传统,但快速接受中文书写方式的满族,就用白纸写春联,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春联,除了清末的极少案例,都是白纸的。
现在那个最高赞,说了半天清朝,还是没说满族上层根本就不用红色春联。
嗯,这个问题嘛,前排都让让,让陈老师来装装逼。
很多人提到了什么红色是血的颜色啦,红色代表喜庆啦,还有的人一度黔驴技穷的样子——传统就是如此,再问就把你嘴打烂!
实际上,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任何所谓文化的形成背后一定有现实的因素。
红色是中国自古至今应用最广泛的颜色,不信我们来看看,这是汉代出土的衣物复原图,大面积使用红色:
而这条裤子直接全都是红色:
这点我们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像一些讲究一点的电视剧比如《楚汉传奇》,里面衣服的颜色很多也是红色,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
而现在很多古装剧,一看就一股塑料味,很大原因就出在衣服材质以及颜色上,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在古代就不可能有这么色彩斑斓的衣物。
不仅仅是服装,古代连家具都以红色为主,包括我们小时候在农村,家里的家具都以红色为主。
不仅仅中原文化如此,在我们国家,甚至连远在青藏高原上的西藏,以前几乎是与世隔绝,但上到僧侣,下到百姓,红色也是他们服装非常常见的颜色,对了,你看,他们连宫殿的墙都是红色的,这跟汉文化也是不谋而合。
这种“审美”不仅跨越了青藏高原,甚至可以称得上跨越大陆,连非洲的马赛人他们的传统服装都是以红色为主!
这些现象的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化问题,而是隐藏着一个颜料问题。
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红色是最早,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染料。
就以中国为例,在我们的历史将红色最早称为赤色,我国染赤色最初是用矿物染,就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染色,这种染色方法牢度较差。
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
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所以汉代开始,红色就已经很普及了,所以也就出土了大量红色的服饰文物。
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色。
红花这种植物原产就是青藏高原,我老家现在还有种植,当然现在已经不用它来染衣物了,但它依旧充当着染料的作用——我们那里做馍依旧会用它染色,红花有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可以把白色的面粉染成红色或者黄色。
除了,茜草红花可以染出红色之外,像现在依然到处可见的红蓼,栀子等植物都可以染出红色。
甚至,哪怕到了现在,栀子都依然在我们生活中承担着染料的作用,当然不是染衣服,而是卤肉的时候加,没错,现在很多卤味店卤肉依旧会加栀子,目的就是为了让肉上色,它可以让肉呈现出让人垂涎欲滴的红色,比起,苏丹红等染料,栀子安全无毒。
这种用天然植物给衣服,食物上色的方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取材方便,而且价格低廉,可以大范围使用。
而越是容易大范围使用的东西越是容易形成“文化”,当然,也有小众文化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紫色在西方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之为最“高贵神秘”的颜色,原因就在于紫色染料很难获得,一般普通人很难支付其成本,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以使用,所以才“高贵”。
除了,来源广泛,红色从化学角度分析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稳定。
没错,稳定也是染料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刚才说了,我老家现在做馍还用红花,卤肉店卤肉用栀子,不管是做馍还是卤肉都需要高温加热,而红花,栀子经过高温加热颜色依旧非常鲜艳,毫不褪色!
其稳定性可见一斑,要知道在人类没有掌握化学染之前,植物染最大的问题就是易褪色,而红色这点属性在当时简直称得上逆天!不需要多加任何工序,天然稳定,想想多牛逼!
跟红色一样化学性质稳定的还有黑色,所以,中国古代家具的颜色除了红色就以黑色居多,最极端的就是棺材,中国人一向事死如事生,对死亡倾注了很多永恒的期待,正因为此他们希望棺木能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他们发现,对棺木进行油漆可以延长棺木的保存时间,尤其是红色和黑色棺木,其颜色都可以长期保持,所以,中国人的棺木到现在为止都以红色黑色为主。
再加上红色属于暖色调,可以带给人温暖,喜庆,甚至力量感,正因为以上原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人喜红色的传统,中国大部分对联用红色也就很好理解了,毕竟对联往往是要贴一年的,喜庆,不容易褪色简直是刚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