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问:为什么妈妈在外婆家过年就是不吉利,我该怎么回答,才能让孩子在传统和新思想之间找到平衡?

回答
孩子问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帮助他理解我们文化中一些传统习俗的由来,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不像直接告诉他“不吉利”那么简单,而是要引导他思考。

这里提供一个详细的回答思路,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

核心原则:

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肯定孩子提问的勇气和好奇心。让他知道你愿意和他一起探讨。
尊重传统,但不僵化: 解释传统习俗的初衷,但也要说明时代在变化,很多事情的“好”与“不好”也有了新的解读。
引导思考,而非灌输: 不要直接给出“对”或“错”的答案,而是通过故事、类比和提问,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强调家庭和爱: 最终落脚点是家庭的团聚和家人的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吉利”。

详细回答思路及可以加入的内容:

第一步:肯定和好奇,拉近距离。

“宝宝,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说明你在观察我们家里的事情,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妈妈很高兴你愿意和我讨论这些。”

第二步:解释传统的由来——“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这时候可以讲一些关于传统习俗的由来,侧重于当时人们的普遍想法和需求。

关于“娘家”和“婆家”的说法(古代背景):
“宝宝,你听过‘男不离宗,女不离婿’吗?(如果孩子听不懂,可以简化解释)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一个女孩嫁到夫家,她就变成了夫家的人。大家觉得,过年是家庭团聚最重要的日子,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又回到娘家过年,可能会被认为‘夫家不旺’,或者‘女儿在家的时间比在夫家的时间长’,有点像是‘外人’的感觉。这种说法主要是一种过去社会对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看法,觉得女人嫁过去,就要完全属于那个家庭。”
“那时候,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嫁出去的女儿一年也难得回几次娘家,所以过年能回娘家团聚,是很珍贵的。但大家也讲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就要以夫家为重。所以,有些地方就有了‘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的说法,不然会‘不吉利’。”

“不吉利”的潜在含义:
“‘不吉利’这个词,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游戏,有时候会说‘谁先碰到地就是输了’一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大家相信了它就真的会觉得‘不舒服’或者‘运气不好’。它也反映了过去人们对未知和变化的担忧,希望通过一些规矩来保证家庭的稳定和好运。”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以前,如果一个女儿经常回娘家,大家可能会觉得她和夫家关系不好,或者夫家没那么疼她,所以她才总是往娘家跑。这在那个重视‘面子’和‘名声’的时代,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不太好的事情。”

第三步:引入新思想——“现在不一样了!”

这是让孩子在传统和新思想间找到平衡的关键。强调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
“但是宝宝,你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很久很久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对不对?我们的交通更方便了,我们可以坐火车、开车,想去哪里很快就能到。而且,我们现在也更注重‘平等’和‘感情’,不觉得女人嫁人了就属于别人,而她依然是我们家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的社会更开明了,大家更看重的是家人之间的爱和团聚。妈妈嫁到爸爸家里,爸爸的家变成了我的家,但娘家永远是娘家,爸爸妈妈也是永远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条老规矩,就让家人不能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吉利”的真正含义: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吉利’呢?宝宝觉得,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互相爱护,一起吃年夜饭,一起聊天,这才是最吉利的,对不对?不管我们是在爸爸家,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家,或者有时妈妈回外婆家过年,只要我们一家人都开开心心的,这本身就是最‘吉利’的事情。”
“外婆也是我的妈妈,她也希望我能陪她过年,就像我希望你和爸爸陪我一样。如果我们能和外婆一起过年,她会很开心,我们也会很开心。这种开心的感觉,就是最好的‘吉利’。”

第四步:引导孩子思考和选择,建立自己的观点。

鼓励孩子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让他自己去理解。

提问引导:
“宝宝,你觉得,如果妈妈因为一个‘不吉利’的说法,就不能陪外婆开开心心地过年,让你也不能见到外婆,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吉利’吗?”
“你觉得,是遵守一条很久以前的规矩更重要,还是让大家(包括外婆、你,还有我)都开开心心最重要?”
“如果爸爸妈妈和外婆都觉得妈妈回娘家过年是开心的,那这个‘不吉利’的说法对我们还有意义吗?”

讲述自己的决定和理由:
“所以呢,妈妈觉得,现在的我们,更应该遵从内心的想法和对家人的爱。让大家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就是最大的吉利。所以,如果我们有这个机会,可以和外婆一起过年,妈妈觉得这是件很幸福、很吉利的事情。”
“当然,我也爱爸爸,也会顾及爸爸家人的感受。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初二回娘家,或者在春节期间再回去看望爸爸家的长辈等等,这样两边都能兼顾到。”

第五步:强调家人的爱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家人的爱和理解是不会因为过年去了哪里而改变的。妈妈是爸爸的妻子,也是外婆的女儿。你们是我的孩子,也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我们的爱,是流动的,不会被一句‘不吉利’就阻挡住。”
“我们尊重传统,但也要有自己的智慧去选择。我们选择让爱和快乐成为我们过年的主题。”

总结句:

“所以,宝宝,你不觉得,一家人能够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吉利’吗?我们一起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更美好的过年习俗,好不好?”

给家长的建议:

语气要温和而坚定。 你是引导者,而不是批评者。
不要贬低传统。 而是要解释传统的背景,并说明时代的变化。
根据孩子的反馈进行调整。 如果孩子不理解,可以换个例子或说法。
实际行动很重要。 如果你说要让家人开心,最终你真的能做到,孩子会更有说服力。
和伴侣沟通。 如果你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最好也和你伴侣沟通好,避免孩子在父母那里听到不同的说法而感到困惑。

通过这样的沟通,孩子不仅能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一定非要那样做”,从而在传统与新思想之间建立起自己的判断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记得,所有“习俗”的产生都是源于掌握话语权的人做出的对自己有利的胡编乱造。

没有任何习俗是必须遵守的。这里的必须指非遵守不可,否则会遭天谴之类。

因为换个地方,换个国家,或者文化环境,没人知道那些习俗,而大家也都活得好好的。就说明没有习俗是真的。

任何靠种植恐惧来胁迫人遵守的习俗,都让它滚蛋。

那些你觉得有意思的习俗,你可以随俗,但是是为了娱乐自己,不是因为怕不遵守就怎样怎样。你永远是自由的。

像题目里这种,无非就是古代婆家不想让儿子去岳母家过年,不想儿媳不在家帮忙而编出的恐吓而已。

任何习俗,你看看这个习俗利于谁,就一目了然了。

人心本就有很多恐惧,随便编个东西吓一吓,很多人就不敢不遵守。看破这些,看破那些恐惧是每个人从小在父母那里就被植入的。

在小孩子眼里,父母就像是天,是神,说什么都能实现一样。孩子无条件相信父母的任何话,包括威胁恐吓。

而人长大了,也以为神或者老天就像父母那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符合他们心思就奖赏,不符合就惩罚。你看人类造的神都是这样的,不管哪个宗教和文化。不过就是对父母的投射而已。

所以人心里有那么多恐惧,因为面对的是想象中的根本没有能力抗衡的绝对力量,而你根本无法揣测对方想要什么,你不知道怎样取悦它,也不知道何时就做错了被惩罚(这就是小孩子看父母的视角)。能不恐惧吗?你只能从听说…,据说…,相传…,习俗是……,按传统…凡此种种别人的嘴里找神之好恶的依据,因为你很清楚自己完全不知道。

可是,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有的这些都是人编出来的,利用人心的惶惑来操控人为己所用而已。你无法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不需要以为别人比自己更知道。

事实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不需要有个什么习俗来教导。比如火会烫手,就不需要有个习俗来告诉人“碰火是不吉利的”。因为人人都能看见。再比如熬夜对身体不好,人人体验一段时间都能证实,也不需要有个习俗来说“熬夜是不吉利的”。

而看不见的那些“各种不好”,谁都无法证真也无法证伪的东西,扔了它吧,除了给自己添堵增加恐惧之外,没有屁用。

以上这些不需要跟孩子说,也不需要让他平衡什么。孩子是最通透最智慧的,他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他的智慧。所以不需要让他平衡什么,直接告诉他是假的,过去的人自私导致的破习俗。而你乐意在哪过年就在哪过。

不要用成人那些浆糊信念去糊住孩子的灵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