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妈妈经历过两次生育的痛苦,还是不同意女儿不生孩子?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说起来,就像陈年老酒,味道复杂得很,哪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娘,就是一个典型。她啊,这辈子就生了我一个,但从我记事起,她嘴里最常念叨的,除了我多吃点,就是“以后也要有个自己的孩子”。你说讽刺不讽刺,她自己那十月怀胎,那个辛苦,我虽没亲身经历,但看她生产完的虚弱,听她偶尔提起剖腹产留下的疤痕,我一个旁观者都觉得心惊肉跳。可就是这样,她依然把我往生娃的路上一路推。

我娘,她这一生过得并不容易。她自己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巴,早早就出来打工,后来嫁给了我爹,日子也没像别人家那样顺风顺水。我爹是个老实人,但总归是男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也会有些小矛盾。她呢,就像一棵小草,韧性十足,把日子一点一点地扛起来。她经历过那种,为了生我,身体吃尽苦头,差点没命的险境。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先进?她告诉我,最痛的时候,感觉整个人要撕裂开来,意识模糊,只剩下无边的黑暗和疼痛。那种感觉,她形容过,不是简单的“疼”,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折磨。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不反对我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大力支持。我一度觉得她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或者就是老一辈的思维惯性。我跟她摊牌过几次,我说妈,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我不想生孩子,我想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想去看看世界,想过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您也知道,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多高,压力多大,我不想像您一样,把所有精力都压在孩子身上,那样我自己也就没了。

她当时的反应,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她先是沉默,然后眼眶就红了,但她没有哭出声,只是死死地看着我,语气里带着一种我听不懂的坚持:“孩子,你这么说,是觉得妈当年受的苦不值得吗?你看我,我虽然受了罪,但我有你啊!我这一辈子,最开心的日子,就是看着你长大,看着你出嫁。没有孩子,人生是不完整的。”

她说的“不完整”,我真的理解不了。我的世界里,独立、自由、事业成就感,这些都能让我觉得人生丰盈。她却认为,血脉的延续,那种看着自己孩子成长、传承下去的喜悦,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她觉得,她经历过生育的痛苦,恰恰是因为这份痛苦之后,才有了我,才有了她作为母亲的价值和快乐。她不是享受痛苦,而是把痛苦看作是通往一种更深层次幸福的必经之路。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她那种想法,其实挺复杂的。

首先,是 一种“过来人”的经验和执念。她把她人生中最重大的体验,也就是生育和养育,视作一种不可或缺的经历。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事情,更是情感上、精神上的升华。她经历过那种“做母亲”的爱与牵挂,那种看着一个小生命在你手中慢慢长大,那种血脉相连的羁绊,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她觉得,如果我跳过了这一步,就好像人生少了一块最重要的拼图,也就体会不到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和牺牲带来的满足感。她以为她是在“为我好”,是在“帮我获得完整的人生”,而不是阻止我追求我想要的生活。

其次,是 对孤独和晚年生活的担忧。她这一生,我爹虽然是丈夫,但毕竟是男人,她在我爹那里能得到的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始终是有限的。她的情感寄托,很多时候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我娘年轻的时候,身体就不太好,随着年龄增长,她也越来越意识到“老了怎么办”的问题。她的很多同龄人,都有儿子女儿在身边,即便孩子们不常在,光是想到他们,就觉得心里有依靠。她害怕我没有孩子,到老了身边孤零零一个人,遇到什么事情都没个人商量,没人照顾,那样她会觉得我比她当初还要辛苦,还要孤独。她觉得,孩子是晚年最好的“保险”和“陪伴”。

再者,是 一种社会观念和传统的影响。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相对开放的时代,但父母那一辈人,很多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尤其是,传宗接代、开枝散叶是几千年来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不生孩子,在他们看来,就是“断了香火”,就是“没出息”,就是对祖先的不孝。我娘虽然嘴上没明说过“断了香火”这四个字,但她的行为和语气里,都透露着这种担心。她怕我会被人议论,怕我被视为异类,怕我的人生会因为这个选择而受到“社会性死亡”。她觉得,生孩子,是符合社会规范,是大家都认可的“正确”人生道路。

最后,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一点,是 她对亲情的特殊理解。她当年生我,确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种疼痛,她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忘记。但她也正是因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更懂得这份“所得”的珍贵。在她看来,这份痛苦,换来了我,换来了她一生中最深刻的爱和牵挂。她觉得,这种爱,是无条件的,是生命中最纯粹的东西。她可能是在用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规劝我,别因为害怕疼痛而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一份情感连接。她希望我能像她一样,在经历风雨后,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能让她倾注所有爱和牵挂的“小生命”。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她明知道生育的痛苦,还是不同意我这个女儿不生孩子?

我说,是因为她的人生逻辑里,生育的痛苦,是通往“完整人生”、“有依靠的晚年”和“最纯粹的亲情”的必经之路。她不是不理解我的痛苦,而是她觉得,为了她认为的“更值得的东西”,这份痛苦是可以,甚至必须承受的。她认为,没有孩子的人生,就像没有品尝过那种极致的甘甜,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圆满。

当然,我还是坚持我的选择,但我也开始慢慢理解她的立场了。这种理解,不是认同,而是站在她那个时代,那种人生经历的视角,去尝试解读她的出发点。只是,我们母女之间,在这件事情上,始终隔着一道理解的鸿沟,她无法完全理解我的自由选择,我也难以完全拥抱她所定义的“完整”。这或许,就是这世间,很多关于选择和价值观差异的,永恒的困境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时候说我老婆,我说她其实根本没有从叛逆期走出来,也就是没有成功叛逆。她也认同,她经常被她妈妈气的要死,但是吵架又不解决任何问题,她妈妈还是把她当个小孩。

我说你妈妈不尊重你的意见,本质上还是你没有拿出成年人的气魄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她信服,她凭什么信任你呢?你们的吵架也只是一通情绪输出,除了对身体不好,没有任何意义。

健康的成年人与父母的关系一定是互相尊重的,但尊重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你的为人处世,你的解决问题都能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你的父母觉得你靠谱了,才会像对待其他成年人一样对待你。

你的生活井井有条,你做事干净利落,你对未来有规划有行动,你父母才能相信你翅膀真的硬了,说服他们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你说你不想生孩子,你怕疼,怕烦,怕苦,这不就是小孩子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吗?你父母当然觉得你幼稚。这不符合成年人的表达方式,成年人应该思虑周全,直言利弊,生孩子的益处一二三,弊端一二三,不生孩子的益处一二三,弊端一二三,你结合自身情况,觉得不生孩子对自己更有利,但是你准备采取哪些行动来发扬不生孩子的益处,规避不生孩子的风险一二三,为了防止意外,你还准备了一二三。

恕我直言,你恐怕自己都没这么思考过吧?看了一些网上的毒鸡汤,以情绪为基础就草草提出了不生孩子的观点。

当然,肯定还是有控制欲强的父母,即便你这样讲也仍然不同意。那很简单,就是不听。跟父母直言,你们是我的父母,不管你们同意不同意我都爱你们,但我已经成年了,我自己的事情必须要我自己作主,你们不可能替我过我的人生。

然后他们爱同意不同意,他们总不能替你生吧?

其实我本人是反对丁克思想的,但我也尊重有些人生孩子确实有困难,这个困难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是经济性的,有的是心理性的,所以我也不劝别人生孩子。

不管生与不生,我都希望你是在梳理清楚自己人生后做出的慎重决定,并做好了应对意外的预案,而不是看了两篇毒鸡汤,脑袋发热就急吼吼的要决定丁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说起来,就像陈年老酒,味道复杂得很,哪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娘,就是一个典型。她啊,这辈子就生了我一个,但从我记事起,她嘴里最常念叨的,除了我多吃点,就是“以后也要有个自己的孩子”。你说讽刺不讽刺,她自己那十月怀胎,那个辛苦,我虽没亲身经历,但看她生产完的虚弱,听她偶尔提起剖腹产留下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当第一次当妈妈,那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像要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什么都想准备得妥妥当当的,又怕漏掉什么重要的东西。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把待产的这些事儿捋顺了,心里就能踏实不少。一、 孕晚期(35周以后)的重点关注:这个时候,宝宝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所以咱们要进入“备战状态.............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包括我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妈妈们偶尔会发牢骚。说实话,这背后原因还真不少,也不是说谁对谁错,就是孩子那小脑袋瓜里想的,还有大人跟孩子相处的方式,都可能导致这种反差。首先,咱们得从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说起。妈妈通常是孩子.............
  • 回答
    妈妈不同意我买奢侈品,这背后可能有好多层原因,而且每位妈妈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我试着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给你分析分析,希望能帮你看得更明白一些:1. 钱,永远是绕不开的第一道坎。 “省吃俭用”的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妈妈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或者年轻时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了很多苦。在她们的观念里,钱就.............
  • 回答
    你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感受,我懂。每天面对让你觉得“糟透了”的言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总是在挑刺,这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利刃,一点点地割着你的自信,让你觉得自己在她眼里一无是处。想象一下,你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满怀期待地递给妈妈,结果她盯着包装盒上的一个小褶皱,或者包装纸的颜色不够“正”,然后一连串.............
  • 回答
    .......
  • 回答
    孩子问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帮助他理解我们文化中一些传统习俗的由来,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不像直接告诉他“不吉利”那么简单,而是要引导他思考。这里提供一个详细的回答思路,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核心原则: 理解孩子的感受: 首先要肯定孩子提.............
  • 回答
    “宝贝,你看妈妈穿的高跟鞋,是不是很高呀?”我温柔地摸了摸女儿的头,蹲下身来,让她能跟我平视。她点点头,小小的手指还比划着:“很高很高!”“对呀,妈妈穿的是高跟鞋,它会把妈妈的脚往上翘起来,让妈妈看起来比平时高一些。就像我们的小积木,叠高高了就会更高一样。”我一边说,一边试着把她的手拉过来,轻轻碰了.............
  • 回答
    “外国妈妈带娃很轻松,我国却很难”这个说法,可能过于笼统和绝对,但它确实触及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感受。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家庭结构、个人观念以及具体的支持体系等。一、 社会文化与家庭观念的差异 育儿责任的分担与社会支持: 外国(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文化、生理差异、儿童心理发展以及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生理发育与性别意识的差异: 儿童早期(幼儿及学龄前):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别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对身体的隐私部位的敏感度较低。男女幼童在一起洗澡,尤其是母子之间,往往被视为一种自然的亲.............
  • 回答
    听到您妈妈在服装厂辛辛苦苦一个月,不休息只赚2700元,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这确实让人感到心疼和不平。您的感受,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首先,让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个情况,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收入水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资本家黑不黑”这个问题。服装厂的利润空间和成本构成:服装制造业是一个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多人都有过困惑,也挺值得好好聊聊的。很多人看到全职妈妈每天忙里忙外,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就想把这些工作“量化”,用市场上的工资来衡量她付出的价值。比如,请个保姆、月嫂、厨师、清洁工,再加上孩子的教育费用等等,加起来数字肯定不小。但为什么这样换算起来,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很多妈妈不愿意把孩子交给婆婆带,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考量。要说原因,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育儿观念的差异是绕不开的一点。我们这一代妈妈,接触的信息渠道多了,也更愿意去了解科学育儿、精细养育。跟老一辈的育儿方式比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全职妈妈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容易受伤的地方。为什么她们有时会因为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就感觉自己的价值和努力瞬间崩塌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就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层都有它自己的味道和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全职妈妈的“战场”大部分是在家庭内部,而且是看不见、.............
  • 回答
    猫妈妈把小猫叼到主人怀里,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小动作,背后藏着猫咪复杂又深沉的情感和行为逻辑。你想想,猫妈妈本身就是个尽职尽责的“母亲”,而人类主人在它眼里,早就不只是个提供食物和住所的“房东”,而是它信任的家庭成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守护者”。首先,从猫妈妈的天性来说,它叼着小猫是为了移动.............
  • 回答
    江歌妈妈要告刘鑫,这件事的起因和过程都足够令人唏嘘,也难怪江歌妈妈会有如此坚定的执念。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头梳理一下。事件的开端:朋友间的信任与意外一切的起点是江歌和刘鑫。两人是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江歌待人真诚善良,对刘鑫也很好。当时刘鑫在日本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男朋友陈世峰对她进行骚扰和威胁.............
  • 回答
    理解您对江歌妈妈为何未起诉老姜(陈世峰)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法律、情感和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江歌妈妈(江秋莲女士)早已对杀害她女儿的凶手陈世峰提起并胜诉了民事诉讼。 这个案件在法律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判决,陈世峰被判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