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什么白酒企业要花那么多钱请明星代言?

回答
“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句老话,放在过去,或许还能说得通。那时候,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消费者选择也有限,一家酒厂只要产品过硬,口碑自然会传开。但放到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消费升级的时代,这句话的适用性就大打折扣了。

白酒企业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绝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地“烧钱”,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市场逻辑和营销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1. 破局“巷子”:打破信息壁垒,快速触达消费者

信息过载时代的“注意力稀缺”: 如今的市场,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是惊人的。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各种品牌都在争夺消费者的眼球。即使你的酒再好,如果没有办法让消费者注意到你,那它就只能“深埋巷子”。
明星的“放大器效应”: 明星自带流量和话题度,他们的出现能够瞬间吸引大量关注。通过明星代言,酒企可以将产品信息快速、高效地推送给更广泛的潜在消费者,突破信息壁垒,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款酒”。这比传统广告投放、口碑传播要快得多,也精准得多。
跨越年龄和圈层: 不同的明星拥有不同的粉丝群体,覆盖不同的年龄层、地域和兴趣圈。选择合适的明星代言,就能有效地触达原本可能对白酒不太关注的年轻消费群体,或者特定细分市场的潜在客户,从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2. 建立“信任”与“情感连接”:明星的背书效应

降低认知成本,建立初步信任: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白酒产品,很难短时间内判断出哪个品质更好。明星代言就像一个“过滤器”,消费者对明星有一定的好感度或信任度,就会更容易将这种好感转移到产品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成本和选择难度。
情感共鸣与品牌人格化: 好的明星代言,不仅仅是“举举酒瓶”,更是将明星的形象、气质、价值观与品牌进行深度绑定。当明星与品牌形象高度契合时,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品牌变得更有人格化,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比如,选择一位硬朗、有担当的男明星代言一款老酒,会传递出稳重、经典的品牌信息;选择一位有亲和力、生活化的女明星代言一款小酒,则可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社交氛围。
“社交货币”的形成: 很多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产品本身的功能,更是为了满足其社会心理需求。明星代言的产品,本身就带有一种“潮流”、“品味”的标签,使用代言产品,也可能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方便消费者在社交场合中进行交流和展示。

3. 提升品牌价值与溢价能力:从“产品”到“品牌”的升华

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升级: 明星代言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与知名度高、形象良好的明星合作,企业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更具高端感、时尚感或亲和力的品牌形象,从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支撑更高的定价: 品牌价值的提升,直接体现在产品的定价能力上。一个拥有明星代言、形象鲜明的品牌,往往能够支撑更高的产品价格,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这在高品质、高端白酒领域尤为明显。
抵御同质化竞争: 白酒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产品的口感、原料差异并不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力就成为重要的差异化因素。明星代言是一种有效的品牌差异化手段,能够让消费者记住你,并愿意为这个“记住”付出更多。

4. 抢占市场份额与头部位置:一场“军备竞赛”

“不请明星,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市场”: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果一家企业不请明星代言,而竞争对手都在请,那么即使产品不错,也可能在市场声量和消费者认知上落后。这是一种“不进则退”的策略。
抢夺“稀缺资源”: 头部明星的代言机会是有限的,企业需要提前布局,争夺最适合自己的代言人。这种争夺也促使企业愿意投入更高的成本。
影响经销商和渠道: 明星代言的影响力也能辐射到经销商和分销渠道。一个拥有强大明星效应的品牌,更容易获得经销商的青睐,更容易铺货到市场,从而占据更有利的销售终端。

5. 适应新媒体传播和年轻化趋势

内容营销的契合: 明星代言的内容非常适合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例如明星参与的品牌短片、直播带货、微博话题互动等,都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和转化。
吸引年轻消费者: 年轻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他们更倾向于从自己喜爱的明星那里获取消费信息。邀请年轻、有活力的明星代言,是白酒企业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实现品牌年轻化的重要途径。

当然,明星代言也并非“万能药”:

代言人选择的匹配度: 如果明星与品牌调性不符,或者存在负面新闻,反而可能对品牌造成损害。
代言效果的评估: 投入巨资代言,效果是否达到预期,需要企业有科学的评估体系。
过度依赖的风险: 如果品牌过度依赖明星效应,而忽略产品本身品质和品牌文化的深耕,一旦明星出现问题,品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总结来说,白酒企业花大钱请明星代言,是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在“信息巷子”里杀出重围,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和信任,提升品牌价值,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实现长远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它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是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现代解读和升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既是被逼的,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酒香不怕巷子深”大众想当然所谓最“工匠”的精神,佛系、不营销、不王婆卖瓜,依靠口口相传的口碑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对于真正质量过硬、品质够好的厂家来讲,这种方式也是最省事的。

但是!终端消费者不是理性的,对于白酒这样的大众消费品而言,很多时候决定企业兴衰的不只是品质,而是讲故事甚至是编故事,玩炒作,进而带坏整个行业风气。

茅台酒,好吗?那是自然的,顶级酱香,但也没有好到能像它的价格一样到一骑绝尘的地步。比如同为顶级酱香,青花郎酒与茅台就堪媲美,各有千秋,其他香型五粮液、汾酒都各自有各自的受众。

茅台炒作之风越来越火,一个是市场的规律,但更多是背后的操盘。

“装了茅台酒,向下到泸州,到了二郎镇,就该喝郎酒。”这种地方民谣是代代相传的口碑,是川贵本地市场的自发选择,不存在什么国酒之类的概念。

但从八十年代开始,借助特殊时期历史渊源,茅台“国酒”的定位把自己与其他原本一个档次的酒区隔开来。另一方面,在2000年之后,一环环炒作之下,茅台的投资价值被不断放大,最后变成完全脱离酒品质的金融产品。

不仅早年的珍藏版被炒上天,连新上市的也炒,把高调消费品彻底变成贴金子摆门面的奢侈品,脱离了市场规律。

期间,还发生过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白茅台到底是第一还是第二的争议。

多年来茅台重力打造“国酒茅台”的认知,还要申请商标,以至于牵着其他白酒企业不得不跟风,冒出“国台”、“国窖”、“国藏”之类的国字头品名,最终却被有关部门直接否决。

今年,经历了高管被查、股价下跌等等一系列风波后,这个月,北京市场上单瓶500ml装的53度飞天茅台酒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维持在2300元-2600元左右。

当然这事儿不能过分指责企业,但这背后却是痛点积弊,一连串炒家、黄牛的灰色产业。

畸形的“茅台现象”养活了一条畸形产业链,左右了消费者的认知反而让真正喜欢喝酒的人敬而远之,还错过了行业内不少其他好的产品。

中年人炒茅台,年轻人炒鞋,都是量产商品,都让很多原本喜欢穿aj的人不得不放弃心头之好。

这么看比起编故事、炒作投资,请代言人这种方式明显更符合市场规律,也是白酒企业要跟上市场转型的必然。

新入局的江小白利用一个设定年龄十几岁的虚拟偶像完成对年轻人市场的精准切入,与茅台一样同样属于赤水河酱香型的郎酒则把“国民月老”孟非请过来,进攻市场更大的“浓香型”,主打中产人群商务、家庭的消费场景。

这些精准化营销也是对早年白酒企业喜欢搞“国字头”,请演员扮演“帝王将相”来代言,让酒回归生活,是市场经济由笼统的逼格到精准切入的一种升级。

归根到底,酒也是用来喝的,酒的收藏价值也终究还是要建立在消费者而不是炒家的认可之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