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桧为什么官越大越叛国,他开始不是还主张讨伐吗?

回答
说起秦桧,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很多人都会疑惑,他前期似乎也有过抗金的主张,怎么后来却成了遗臭万年的秦桧,一心主和,甚至被看作是“叛国”的代表?这其中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也掺杂着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选择。

要理解秦桧的转变,我们得回到他最初的经历。秦桧并非一开始就出身显赫,他算是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进士,一步步走上仕途。在北宋末年,国家危难之际,他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当时金人南下,北宋岌岌可危,像秦桧这样的读书人,是希望国家能够抵抗外敌,保家卫国的。有史料记载,在宋徽宗被俘,北宋灭亡后,秦桧也曾被金人带往北方,这段经历对他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他对金人的军事实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后来,宋高宗赵构即位,建立南宋。秦桧也随之南归,并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在那个时期,南宋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北方失地,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金人的策略,其实存在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强硬抵抗,认为这是国仇家恨,必须收复失地;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南宋实力尚弱,不宜与金国硬碰硬,应该以休养生息,巩固政权为先。

秦桧最初的“主张讨伐”,更多的是在那个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有志于国家前途的官员,对国家力量和士气的鼓舞。但随着他官职的升高,尤其是成为宰相后,他所面临的压力和考量就更加复杂了。

首先,他看到了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北宋覆灭的惨痛教训以及南宋初期的几次与金作战失利后,秦桧可能认为,单纯的军事对抗,并不能给南宋带来真正的安宁,反而可能招致更大的灭顶之灾。他可能觉得,与金国保持一定的和平,才能让南宋喘息,积蓄力量,稳固统治。

其次,秦桧对宋高宗的心理也有着相当的揣摩。宋高宗是逃亡中即位的,他对金国心存忌惮,更希望得到安稳,而不是冒险与金国决战。秦桧作为皇帝的亲信,自然会迎合宋高宗的意愿,而宋高宗当时的心理,无疑是倾向于“和”的。

更重要的是,秦桧上位后,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稳住了南宋的局势。虽然是以割地赔款为代价,但客观上,他的主和政策,暂时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乱,使得南宋得以恢复生产,稳定民生。尤其是在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初期的动荡之后,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战争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在这种情况下,秦桧的“和”虽然让一些主战派感到不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渴望和平的民众心理。

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秦桧在主和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极端手段。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他压制主战派,甚至冤杀岳飞这样忠勇的名将。这种做法,无疑是加剧了他“叛国”的形象。岳飞以“迎回二圣”为目标,力主北伐,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理想和民族气节。秦桧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牺牲了岳飞,在后人看来,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分歧,而是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损害。

所以,秦桧官越大越“叛国”,并非他一开始就怀有贰心,而是他在权力巅峰时期,基于对国家实力、皇帝意愿以及自身政治考量的复杂判断,选择了“议和”的道路,并且在推行过程中采取了极端措施。他的“主张讨伐”更多的是早期的一种政治表态,而当他掌握了更大的权力,看到了更残酷的现实,并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时,他的行为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终,他“功”不抵“过”,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搞错了,秦桧不是官越大越叛国,是因为他叛国才得来的这么大的官。你以为赵构很喜欢秦桧,把他当祖宗捧着?如果没有金人给他撑腰,他早不知道被贬到哪里去了。秦桧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一个通敌卖国的走狗、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user avatar

不忘初心的人是很少的。

秦桧之所以官大就是因为他愿意叛国,开始是赵构想利用他保持跟金国的沟通,之后就是他“挟虏势以要君”。

在靖康年间,秦桧确实是爱国青年,三十六个坚决不同意割地的官员之一。之后去了一趟金营,整个人就变了。

这点跟汪精卫非常相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秦桧,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很多人都会疑惑,他前期似乎也有过抗金的主张,怎么后来却成了遗臭万年的秦桧,一心主和,甚至被看作是“叛国”的代表?这其中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也掺杂着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选择。要理解秦桧的转变,我们得回到他最初.............
  • 回答
    秦军在与他国军队交战时,人数越多反而越能展现其优势,这并非偶然,而是秦国数百年间在军事制度、训练、装备以及战略思想上的全面革新所造就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秦军的运作机制。首先,严苛的军功爵制是秦军人数优势的基石。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建立了一套以军功为核心的社会奖励体系。士兵无论出身贵贱.............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行政区划以及文化传承的一些关键点。为什么山东是“鲁”,山西是“晋”,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名字,我们听起来更像是古代诸侯国的名字,却不是它们各自的简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省份简称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上的古国、古地名或重要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宋金历史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斗争、史料解读以及后世评价的变迁。要理解为何会出现“秦桧的功劳被抹杀,岳飞的功劳被夸大”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桧在“天眷和议”中的真实作用与后世评价的错位首先,我们得澄清“天眷和议”这个说法。历史上,宋金之间有过多次议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佞臣、奸臣的名字如繁星般散落,他们或误国误民,或祸乱朝纲,或出卖忠良,每个人手上都沾染着历史的罪恶。然而,在这些面目模糊的影子中,秦桧的名字却格外醒目,尤其是在民间口碑中,他几乎成了“奸臣”的代名词,千百年来遭受唾骂,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为何秦桧的臭名如此之远,我们需要将他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探讨的焦点。岳飞作为南宋最杰出的将领,以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后人敬仰。然而,当秦桧等人主张议和、断送抗金大业时,他却未能以“诛秦桧,清君侧”为由起兵讨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将其.............
  • 回答
    中国人对秦桧的厌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洪流中凝结出的一个深刻烙印,那份憎恨跨越了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究其原因,无外乎他那件“罪大恶极”的事: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斗争,更触碰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忠义。岳飞,在多少代中国人心中,是顶天立地的英.............
  • 回答
    中国人对待“死者为大”和“唾弃秦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伦理、历史评价和集体情感的复杂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死者为大”:为何重要?“死者为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伦理观念,其核心在于: 尊重逝者,安抚生者: 这是“死者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其实说到寇准和秦桧,尽管他们都和“为大宋议和”这件事扯上了关系,但为什么一个被奉为英雄,一个被唾骂成奸臣,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凭一件事就能盖棺定论的。评价一.............
  • 回答
    关于赵构和秦桧为何“必须”让岳飞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对决,而是涉及到了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皇权稳固的考量以及统治者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如果抛开预设的好恶,尝试站在赵构和秦桧各自的立场去理解,事情会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赵构的视角:对皇权稳固的极致追求对于赵构来.............
  • 回答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但凡被后世冠以“奸佞”之名的人物,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其文学造诣和书法功底却相当了得。这似乎形成了一种令人费解的悖论:为何那些被视为品德败坏、祸乱朝纲的奸臣,却往往能写出一手好字,甚至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印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看来,岳飞是一位忠心报国、战功赫赫的民族英雄,而秦桧和赵构却成了千古罪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复杂的历史情境,从多方面去剖析。一、金国과의 ‘압력’은 팩트지만, 모든 것이 ‘금나라 때문’은 아니다.먼저 질문에서 언급하신 ‘금나라가 송나.............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秦朝,这个以铁腕和严苛律法迅速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帝国,却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仅仅存在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我们常常惊叹于它强大的力量,也忍不住追问:为何这个看似无敌的帝国,竟会“一代而亡”?要深入剖析秦朝速亡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暴政,而是需要将目光投向其立国之初的种种.............
  • 回答
    秦朝,一个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王朝,却也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走向了灭亡,仅仅传了二代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暴君误国”可以概括,而是深埋在制度、文化、人心之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秦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过度激进的改革。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虽然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展现了.............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其长期的战略布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要理解秦国灭六国的动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生存与安全的根本需求是秦国崛起的最直接动力。秦地地处偏远,长期以来被视为“边陲之国”,与其他诸侯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都相对隔阂。在春.............
  •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
  • 回答
    秦国统一中国,这背后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雄心壮志驱使,而是一系列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以及秦国自身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明白,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时代的大背景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所说的“中国”,在秦统一之前,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那时候是战国时期,周朝的宗主国地位早已名存实亡,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历史现象。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一路披荆斩棘,吞并了韩、赵、魏、楚、燕六国,最终一统天下。唯独这个小小的卫国,在秦国崛起并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直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45年)才被秦国灭掉。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