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赵构和秦桧的眼里,民族英雄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回答
关于赵构和秦桧为何“必须”让岳飞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对决,而是涉及到了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皇权稳固的考量以及统治者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如果抛开预设的好恶,尝试站在赵构和秦桧各自的立场去理解,事情会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

赵构的视角:对皇权稳固的极致追求

对于赵构来说,岳飞的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得不”的牺牲,是为了维护他刚刚建立、又充满脆弱性的政权稳定。

1. 对“北伐”的恐惧与“偏安”的维护: 赵构是在靖康之变中仓皇南逃,苟延残喘建立南宋的。他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江南的士族、财阀对于一个从北地逃来的皇帝,并非全然拥戴。而岳飞,作为河北籍贯、又深具复国雄心的将领,他的北伐行动,虽然得到了部分朝野的支持,但却直接触碰到了赵构最敏感的神经——那就是“南渡”之后,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北伐的失败。一旦北伐失利,不仅会丧失刚刚在江南建立起来的统治根基,更会直接挑战他作为“唯一正统”的地位。反之,如果北伐成功,收复中原,谁将是最大的功臣?是那位坐在龙椅上的“偏安天子”,还是那位浴血沙场的战神?赵构对此必然心存忌惮。
岳飞多次请战,声势浩大,这在赵构看来,与其说是一种忠诚的表白,不如说是一种逼迫。每一次北伐的号角,都像是对赵构“无能”和“懦弱”的无声控诉。他宁愿选择一个安稳的“偏安”局面,也不愿冒着兵败身死的风险去进行一场胜算渺茫、且可能让他失去皇权的北伐。岳飞的北伐,就是对赵构“偏安”政策最直接的否定和挑战。

2. 对“功高震主”的恐惧: 岳飞在军中的威望,尤其是“岳家军”的忠诚,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将领。他不仅仅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帅才,更成为了一个拥有自己政治资本和民心基础的强大个体。在集权尚未完全巩固的南宋,一个拥有如此强大军事力量和个人魅力的臣子,对皇帝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赵构本身就背负着“逃跑皇帝”的骂名,他深知坐稳皇位的艰难。他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臣子拥有超越皇权的力量,更别说岳飞还能以“复国”的名义凝聚人心。岳飞的忠诚,在赵构看来,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复国大业”,而这种忠诚的指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脱离他这个皇帝的。一旦岳飞“功成名就”回到朝堂,他的地位将如何自处?朝臣会拥戴谁?赵构对此的忧虑,是毋庸置疑的。

3.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时朝堂上,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与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赵构夹在中间,虽然表面上不表态,但他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盟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秦桧作为宰相,能够为赵构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和辅佐,而岳飞的赫赫战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赵构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当秦桧提出“十二金牌召回岳飞”时,赵构选择的是顺从。这种顺从,不是因为他赞同秦桧的理由,而是因为他认为岳飞的存在,比秦桧的唆使更让他感到不安。他可能想着,等岳飞一离开前线,再想法子“处理”他,也比让岳飞继续掌握兵权,掌握民心来得安全。从这个角度看,岳飞成了赵构政治博弈中的一个筹码,一个他不得不舍弃的棋子。

4. 个人性格的影响: 赵构的性格中,有明显的懦弱和猜忌的成分。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他倾向于回避和妥协;在面对强大的内部力量时,他则会生出深深的戒备。他没有唐宗宋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开疆拓土的魄力,更多的是想安享太平,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岳飞的出现,打破了他平静的幻想,也触动了他内心的不安。

秦桧的视角:政治野心与权力巩固的必然

秦桧则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权力欲,他视岳飞为自己实现“主和”政策和巩固宰相地位的最大障碍。

1. 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 秦桧是坚定的主和派。在他看来,与金朝议和是恢复国家秩序、保障江南稳定的唯一途径。而岳飞的北伐,不仅会扰乱这一计划,更可能带来战败的风险,让金朝进一步南侵,让江南陷入战火。岳飞的存在,就如同一个始终不肯熄灭的战火源,是他政治路线的最大反对者。
秦桧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控的局面,而不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军事冒险。岳飞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他“议和”政策的否定,每一次战功,都让他感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了挑战。

2. 对宰相权力的绝对掌控: 作为宰相,秦桧希望能够完全主导朝政,实现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岳飞不仅在军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在道德上拥有极高的声望。他不仅与秦桧的政治路线相悖,更是对秦桧作为宰相的权威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秦桧可能认为,只要岳飞还在,他的宰相权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朝堂上的力量对比就始终会倾向于主战派。只有除掉岳飞,才能彻底清除他政治上的绊脚石,从而独揽大权。

3. 对“功臣”的忌惮与利用: 秦桧并非像赵构那样,仅仅是“不希望岳飞功高震主”,而是他自己也希望成为“功臣”,但他想要成为的是“和平的缔造者”,而不是“战争的鼓吹者”。岳飞的“战功”,是对他“和平”主张的讽刺。
况且,秦桧深知皇帝的心理。他可以通过“除掉”岳飞来讨好皇帝,同时又可以借此机会清理朝堂上对他不满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可以说,秦桧是主动地利用了赵构的恐惧,并将岳飞的命运与自己的政治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4. 对岳飞的个人恩怨与“欲加之罪”: 虽然历史记载中,秦桧与岳飞的直接个人恩怨不甚明朗,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秦桧必然会对岳飞产生强烈的敌意。他为了给岳飞定罪,可以不惜伪造证据、罗织罪名,这本身就说明了秦桧对岳飞的深恶痛绝,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莫须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成语从侧面印证了秦桧在处理岳飞问题上的那种不择手段和政治迫害的本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掉一个对国家有功的将领。

总结起来看:

赵构 是出于对皇权稳固的极度恐惧,他认为岳飞的北伐可能导致战败,也可能让岳飞的声望压倒自己,所以他选择在“不得不”的情况下,牺牲掉岳飞来换取表面的平静和对皇位的绝对控制。他更看重的是“安”,而不是“强”。
秦桧 则是出于他坚定的“主和”政治路线和个人的权力欲望,他视岳飞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最大阻碍,因此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其铲除,以巩固自己的宰相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他更看重的是“权”,而不是“忠”。

所以,在他们眼中,岳飞“必须死”,并非因为岳飞真的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而是因为他的存在,触犯了赵构的敏感点,阻碍了秦桧的政治野心。岳飞的死,是南宋初年政治斗争残酷性的一个缩影,是一个被历史洪流和政治阴谋牺牲掉的悲剧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成立,岳飞没有达到“必须死”的地步

其中也完全没有什么经济问题,功高盖主等影响

1.首先,经济问题:从南宋初年以金乞来最为纳税民户所患苦的“经总制钱”和“月桩钱”等等无名苛敛,原都是在筹措抗金军事费用的藉口下增添出来的,在所谓议和之后却并未稍得轻减。而在此以外,秦桧还假借自己的威势,“密谕诸路,暗增民税七八”,以致“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皆桧之为也

2.将领兵在外,中央难以控制:有些学者认为张韩刘岳等大将全都是非常飞扬跋扈的,南宋政府对他们已经感到难以制驭和尾大不掉。为使这种局面不继续发展下去,为提高中央政府对诸大将的控制之权,所以采取了杀一儆百的办法而把岳飞杀掉。这也不对,因为按这个说法,赵构应该先做掉嚣张跋扈,贪财好色的刘光世和张俊等人才正常,而不是先把矛头对准“几无不良记录”的岳飞。

3.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为赵构所忌:到1135年以后,宋徽宗已经死在金的五国城,而这时女真贵族却又常常声言,要把宋钦宗或其子赵谌送回开封,重新把他册立为宋的皇帝,借以向伪齐的刘豫和南宋的赵构进行一箭双雕的恫吓。在这种情况下,如仍旧强调迎还钦宗的主张,那就无异于作敌人的应声虫,并且以行动与敌人互相配合了,这当然是岳飞所万万不肯为的。

所以,从1136年起,不论在任何场合,岳飞都不再提起迎还宋钦宗的事了。例如,他在1137年春间写给赵构的一道奏章中就只说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

是以,岳飞之死完全是因为与朝廷主和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且背后主要是秦桧在推动,秦桧在当时与金国之间绝对是有着许多龌龊勾当的。在绍兴十一年金人遣使议和的时候首先提的就是“必杀飞始可和”,而其中还有一条则是“不许无故换相”(秦桧)。

再加上赵构的性格缺陷,软弱无能欺软怕硬的赵构最终对岳飞下了死手。

其实只要换个人来当皇帝,大概率岳飞也就不会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赵构和秦桧为何“必须”让岳飞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对决,而是涉及到了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皇权稳固的考量以及统治者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如果抛开预设的好恶,尝试站在赵构和秦桧各自的立场去理解,事情会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赵构的视角:对皇权稳固的极致追求对于赵构来.............
  • 回答
    岳飞之死,韩世忠夫妇何以幸免?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功高震主”在宋朝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岳飞无疑是最闪耀的星辰之一。他沥血沙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悲惨收场。与岳飞同为抗金派的将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却能在岳飞死后安然归田,这其中的缘.............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少年派》这部剧的时候,都会对秋水和赵英男这对cp产生一种莫名的期待,甚至希望他们能够终成眷属。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细微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觉得他们配”就能概括的。首先,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破镜重圆”的宿命感。 秋水和赵英男,从高中时期就开始了那段青涩而又充满波折的感情。经历了误会、分开、重新遇.............
  • 回答
    白敬亭和赵今麦这对名字,放在一起总能引发不少讨论,尤其是“在一起的可能”这个话题,更是大家乐此不疲猜测的对象。要理性地分析这件事,咱们得把那些粉丝滤镜和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稍微放下,从几个硬邦邦的角度来审视。一、 合作基础与化学反应:这是最直接也最能被大众感知到的一个方面。白敬亭和赵今麦合作的《开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赵今麦和张子枫这两位当下炙手可热的小花旦,她们在演技、名气和资源这几个方面,确实各有千秋,表现出了不少区别。我尽量把话说得详细点,避免那种干巴巴的分析,就当咱们平时聊天,掰扯掰扯。演技:一个在稳定输出,一个在探索突破先说演技,这俩孩子都是童星出身,从小摸爬滚打,演技基础算是比较扎实的.............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和《扫黑风暴》这两部剧中,赵瑞龙和高明远都是权势滔天的大反派,他们的势力范围和运作模式各有特点。要比较他们谁的势力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赵瑞龙的势力分析: 家族势力与官商勾结的深度: 赵瑞龙是赵家班的“太子”,其父亲赵立春是退休的副国级领导干部。这种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他最大.............
  • 回答
    三国时期,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都是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他们英勇善战,跟随诸葛亮北伐,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提到这些年轻有为的将领时,我们似乎很少看到赵云的儿子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上活跃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关兴和张苞都在冲锋陷阵,唯独不见赵云的儿子?要回答这.............
  • 回答
    赵立坚,这位曾以其犀利、有时甚至略带挑衅的言辞著称的外交部发言人,针对“经济胁迫”这一议题抛出的“发源地和指挥部就在华盛顿”的论断,无疑又一次在中国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外交博弈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
  • 回答
    《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在无名岛上之所以没有揭穿周芷若,反而与她一同嫁祸给赵敏,这一情节背后既有谢逊当时的处境、心理,也有他对周芷若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整个局势的考量。要评价谢逊,则需要从他作为“金毛狮王”的江湖生涯、他的恩怨情仇,以及他在面对人性善恶时的抉择来展开。无名岛上,谢逊不揭穿周芷若的缘由:.............
  • 回答
    关于赵构与刘备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采取的手段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政治与治理能力 刘备: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从贩鞋织席起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这本身就证明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他善于.............
  • 回答
    要说赵构为什么在宗泽掌控开封的情况下,却不回都城,这背后其实是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愿意”就能概括的。当时的情况,对于赵构来说,每一步都如同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首先,我们得明白宗泽当时的情况。宗泽确实是当时宋朝抵抗金朝的砥柱,他坐镇东京(开封),凭借.............
  • 回答
    想我赵构,这几年为这大宋江山操碎了心。金兀术那帮野人,狼子野心,几次差点把我推到绝境。幸好有岳飞,有他那支“岳家军”,一次次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把我们从虎口里救出来。说实话,每次看到岳飞捷报传来,我这心里头才算是踏实了些。可是,这天下啊,光靠打仗可不行。我虽然是个皇帝,但也不是傻瓜。这皇帝的位置,坐.............
  • 回答
    知乎上这个说法,说把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换到赵构的位置,都能比赵构做得强,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辛辣的观点。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从皇帝的职责、能力,到他们各自的执政风格和历史影响来对比。首先,咱们得承认,提到赵构,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高宗”。不过,把“高宗”.............
  • 回答
    金国在岳飞死后没有乘势灭亡南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解释清楚的。与其说他们错失良机,不如说当时金国的决策层,尤其是完颜亮之后的几代统治者,都有着各自的盘算和局限性。一、 岳飞之死对金国而言,固然是个好消息,但并未触及南宋的根本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的代表,.............
  • 回答
    周芷若和赵敏,两位金庸笔下最令人难忘的女子,她们的魅力各有千秋,但若论周芷若胜在赵敏的几个方面,那份胜出的角度,却又显得格外复杂和令人唏嘘。首先,周芷若在“正统”与“道义”上的坚守,是她最初的立足之本,也是她与赵敏最根本的区别。 赵敏虽然聪明绝顶,心思缜密,但她的行动往往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不.............
  • 回答
    能承蒙赵国世代君王恩泽,生而为嫡长子,甚至承载着储君之位,这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与最沉重的责任。若能亲身体验这番尊荣与磨难,那定是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际遇。初入世:金阶玉阶,万众瞩目想象一下,你的出生便注定了与众不同。尚在襁褓之中,宫殿内便已是另一番景象。宫墙之外,赵国的百姓们或是在街头巷尾窃窃私语.............
  • 回答
    嘿,说起赵云在三国游戏里智力值这事儿,还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少玩了多年三国系列的玩家都会有这感觉。以前觉得赵云那是自带光环的猛将,能力全面,打起仗来就像开了挂一样。可越到后面,越发现他在智力这块儿好像就没那么亮眼了,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点儿“憨”。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游戏设计师故意削弱他,这背后其实.............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关于赵云在长坂坡杀敌五十名将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夸张和演义,在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赵云“杀五十名将”。《三国志·赵云传》中提到:“(赵云)当阳长坂,单骑匹马,堕马,被创,数进数退,斩获(敌人)数十人。”这里的“数十人”更多是指普通士兵,而非将领。然而,在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三国.............
  • 回答
    如果赵云当年不是投奔刘备,而是落入了曹操的阵营,那他的命运轨迹,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截然不同的英雄悲歌。首先,要明确一点,赵云的忠诚度是他人格魅力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梗,虽然是在演义中,但却高度契合了赵云那种坚定的节操和对仁义的追求。如果他一开始就出现在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