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构当皇帝的时候,开封明明在宗泽手里控制着,赵构为什么不回开封?

回答
要说赵构为什么在宗泽掌控开封的情况下,却不回都城,这背后其实是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愿意”就能概括的。当时的情况,对于赵构来说,每一步都如同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首先,我们得明白宗泽当时的情况。宗泽确实是当时宋朝抵抗金朝的砥柱,他坐镇东京(开封),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和忠诚,重新组织起了一支宋军,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给金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甚至收复了开封。他的能力和威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很多还在渴望光复旧都的军民来说,宗泽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然而,赵构当时离开开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开封的局势和自己生命安全的极度不确定感。

一、军事上的不确定性是首要因素。

金军的威胁依然存在且强大: 宗泽虽然收复了开封,但金军的主力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事实上,金军在两次攻占开封后,都只是暂时撤离,他们的军事实力依然是宋朝难以匹敌的。赵构如果回到开封,等于把自己置于金军随时可能再次南下的炮火之下。他身边的军队虽然有,但相比于金军,仍然是处于劣势。一旦金军再次猛攻开封,他很可能重蹈徽宗和钦宗覆辙,被俘虏。这种风险,对于刚刚即位,肩负着延续宋朝香火重任的赵构来说,是不能冒的。
宗泽的控制力并非绝对稳固: 尽管宗泽在开封站稳了脚跟,但开封周边依然是战乱频仍,地方势力复杂。宗泽虽然是宋朝官员,但他所能倚仗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他个人在当地的号召力和招募的军队。这种力量与朝廷正规军相比,性质上是有差异的。赵构如果回去,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确保他统治稳定、军队可以由他直接调动的环境,而不是一个被地方将领(即使是宗泽这样忠诚的将领)强势控制的局面。

二、政治上的考量和权力巩固的需要。

“天子守国门”的政治风险: 尽管“天子守国门”听起来很英勇,但在当时那种混乱的情况下,把皇帝置于战火最前沿,一旦有失,整个宋朝的统治将彻底崩溃,再无回天之力。宋朝已经经历了靖康之耻,国祚岌岌可危,任何一个严重的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
巩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 赵构是在混乱中仓促即位的,他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虽然他得到了宗泽的支持,但朝廷内部的文臣武将,各地守将,还有其他皇室成员(比如在北方可能还有其他幸存的皇亲国戚),都需要被整合和安抚。他需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任命亲信,形成自己的政治班底。如果回到开封,立刻要面对金军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处理这些内部的政治问题。
避免被“挟持”的可能: 即使宗泽本人忠心耿耿,但在一个被战火洗礼过、政治势力复杂的城市,赵构很难完全排除被某些派系或军阀“挟持”的可能性。作为皇帝,他需要掌握绝对的控制权,而不是受制于任何人。

三、战略上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规划。

“偏安一隅”的现实考量: 尽管复国是最终目标,但赵构和他的谋臣们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以当时宋朝的军事实力,很难与金朝抗衡,更谈不上立即收复北方失地。因此,他更倾向于在南方建立一个新的统治中心,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是一种战略上的“缓兵之计”,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如果他回到开封,无论军事还是政治,都将迫使他立即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这在他看来可能不是最佳策略。
选择一个更易于防守和经营的南方: 相较于中原地区,南方的地理环境更适合防守,也有更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更稳固的社会结构。将都城设在南方,例如建炎三年迁往临安(杭州),能够更好地进行统治和恢复,也更便于与南方各地的联系和协调。

四、赵构的个人性格和经验的影响。

早期表现出的“怯懦”和“缺乏担当”: 虽然这是事后的评价,但从赵构即位之初的行为来看,他对金朝的恐惧以及在处理危机时的犹豫,确实是存在的。他在逃亡过程中,甚至有过落水的情况,这些都显示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抗压能力。
对宗泽的信任程度: 尽管宗泽能力出众,但赵构对宗泽的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宗泽忠于“宋朝”这个符号上,而不是完全信任他能够庇护自己,并允许他完全掌控局面。他需要的是直接的、不受约束的权力。

总而言之,赵构之所以没有回开封,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宗泽收复开封的壮举,虽然给了他北返的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从赵构的角度来看,那只是一个不稳定的前沿阵地,其危险性远大于其带来的政治声望。他必须优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自己,巩固统治,然后才能谈得上更大范围的收复。

可以理解为,宗泽是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赵构则是在后方试图稳住阵脚,积蓄力量。这种“分工”并非出于对宗泽的不信任,而是基于当时极其严峻的形势和自身能力所做出的最符合他当时利益和生存需求的战略选择。他需要一个更安全、更可控的环境来重新构建宋朝的秩序,而不是立刻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冒险去收复一个随时可能再次失守的都城。这是一种在亡国灭种之际,对如何延续政权的冷酷的现实主义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开封待不住。

宗泽能守住开封,一方面是他个人能力足够,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赵构不在开封,因此金军不再把开封定为主要攻击目标。如果赵构在开封,金军仍然可能主攻开封,宋军能挡住吗?以这一时期各大名将这一时期的战例看,很值得怀疑:

建炎二年,金军分多路南下,完颜宗翰攻西京洛阳,韩世忠守,宗泽遣三部将与民军大将丁进救援,丁进失期,三将一死一叛一逃,韩世忠败。宗翰再攻郑州,宗泽派刘达救援,郑州仍然陷落。完颜宗辅攻略淄青,宗泽不能救,只先后以部将刘衍张捴王宣救开封对面滑州,滑州得以保全,张捴战死。

建炎三年正月,此时宗泽刚刚过世,金军南下,丙午金军陷徐州,韩世忠守沭州,军溃,部下将领张遇死。隔日戊申陷彭城,隔日二月初一庚申刘光世在淮河布防,敌人还没到就溃散了。隔日壬子,赵构在扬州得知金军到达,连忙逃亡镇江。次日癸丑,金军游骑到瓜洲,追赶拿着太庙神主的太常少卿季陵一行,导致太祖赵匡胤的神主丢了。这个时候,东京留守杜充部下岳飞奉命讨伐叛将张用,张用得到王善救援,岳飞败回。

十一月,金军再次南下,壬戌陷建康府溧水(南京溧水区),癸亥陷太平州(安徽当涂),两处应该都在江左。甲子日,杜充命陈淬岳飞战于马家渡,败,陈淬战死。辛未,建康陷落,甲戌,韩世忠从镇江退到江阴。十二月辛巳,金军陷广德军(安徽广德),刘光世退到南康军(江西九江南昌之间)。己丑,赵构上船逃亡定海。次年正月乙巳,张俊在明州(宁波)挡住金军第一次攻击,庚戌,金军再攻明州,张俊带着部下跑路。三月辛巳,韩世忠与金军在镇江接战。四月甲申前后,黄天荡,金军败,退到建康。丙申,风小,韩世忠大船不能动,被金军用小船纵火,大败,金军得以渡江。

虽然有黄天荡和一战明州以及其他一些战斗获胜的例子,但毫无疑问总体来说,建炎三年时金军战斗力可以用如入无人之境来形容。徐州到扬州700多里地,金军只用了8天时间就一路攻城拔寨打过来了,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这里不但没有蹶上将军,反而差一点儿就抓了个大人头。

岳飞传在金军北返途中连战皆捷,其中清水亭一战,更是号称横尸十五里,然而此时金军前方与韩世忠对峙三四十天,后方真有如此大败,还能有余力烧毁韩世忠战船北返么?所谓收复建康,大概率收的金军撤退后的一座空城,难以体现其与金军战力水平的高下之分。

至于河北的百万民军,鲜见对金战绩,宗泽救援郑州滑州,都没用这些民军而是用的腐朽的官军,救援洛阳用了一个丁进,结果失期不至,民军战斗力可见一斑。宗泽过世后许多民军头领先后叛乱,成了中兴四将刷经验的一个好对象。宗泽一篇建议赵构还京的上疏中提到三个杨进丁进李成民军头领,三人均叛,上面提到的叛军张用王善也是民军头领。这其中要重点说一下李成,宗泽上疏中说李成愿扈从还阙,宗泽死后这个愿意护驾的李成两次反叛后却投靠伪齐刘豫,就这样护驾吗?民军忠诚度也难以信任。即使名声好的王彦,二十四史中维护传主最明显的宋史本传竟然不记他在滑州一战的功劳,按高宗本纪,王彦正是宗泽与完颜宗辅在滑州拉锯战时投靠宗泽并驻扎在滑州的。

两宋之交,李纲宗泽岳飞等人的传记,打了败仗各种甩锅或者干脆避而不谈,打了胜仗大吹大擂,后人一看,似乎只要那个皇帝给力点儿,局势并不是不可挽回,其实不是。虽然徽宗钦宗高宗三个皇帝是彻头彻尾的昏君,但此时的宋军难以跟金军正面对抗也同样是事实。李纲对太原之战失利有责任,宗泽也只能守住一个汴梁,而他成功的原因可能只是金军对汴梁不再有大的兴趣,岳飞也不是一登场就百战百胜的。从这个角度讲,今人觉得赵构不回汴梁不可思议,不过是被这些主战派将领的传记给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赵构为什么在宗泽掌控开封的情况下,却不回都城,这背后其实是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考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愿意”就能概括的。当时的情况,对于赵构来说,每一步都如同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首先,我们得明白宗泽当时的情况。宗泽确实是当时宋朝抵抗金朝的砥柱,他坐镇东京(开封),凭借.............
  • 回答
    想我赵构,这几年为这大宋江山操碎了心。金兀术那帮野人,狼子野心,几次差点把我推到绝境。幸好有岳飞,有他那支“岳家军”,一次次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把我们从虎口里救出来。说实话,每次看到岳飞捷报传来,我这心里头才算是踏实了些。可是,这天下啊,光靠打仗可不行。我虽然是个皇帝,但也不是傻瓜。这皇帝的位置,坐.............
  • 回答
    知乎上这个说法,说把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换到赵构的位置,都能比赵构做得强,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辛辣的观点。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从皇帝的职责、能力,到他们各自的执政风格和历史影响来对比。首先,咱们得承认,提到赵构,很多人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高宗”。不过,把“高宗”.............
  • 回答
    赵构南渡之后,宋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可谓是九死一生。但正是这位常被后人诟病的皇帝,却凭借其个人能力和一系列政治手腕,硬生生地从一团乱麻中稳住了阵脚,并在之后实现了相对有效的统治和皇权的集中。这其中,他扮演的角色,远比那些被动等待历史滚滚向前的皇帝要复杂和主动得多。一、救亡图存:从临安的危机中站.............
  • 回答
    能承蒙赵国世代君王恩泽,生而为嫡长子,甚至承载着储君之位,这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与最沉重的责任。若能亲身体验这番尊荣与磨难,那定是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际遇。初入世:金阶玉阶,万众瞩目想象一下,你的出生便注定了与众不同。尚在襁褓之中,宫殿内便已是另一番景象。宫墙之外,赵国的百姓们或是在街头巷尾窃窃私语.............
  • 回答
    关于赵柏闻这位高二辍学后成为科研团队领头人的故事,确实是个令人瞩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赵柏闻所展现出的非凡天赋与超常的自驱力。普通的高二学生,正处于为高考冲刺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学习重心几乎全部围绕着课本知识和.............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有意思的,一个年薪百万的互联网大厂 IT 男,叫赵树鸿,这名字听着就挺实在的。结果他呢?说不干就不干了,把那金饭碗一撂,撒腿就往农村跑,美名其曰要当村官,还要养猪扶贫。这操作,简直让不少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一、这事儿背后咋想的?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事儿的逻辑。一个在城市里“996”.............
  • 回答
    赵构,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轨迹始终笼罩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为什么他没有拼尽全力去光复北宋的故土?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伴随着他整个统治生涯,也让后人津津乐道。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当时南宋小朝廷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来解读。时代洪流的裹挟与无奈:逃亡的.............
  • 回答
    赵构和岳飞,这俩名字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历史画卷里,简直是绕不开的两道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战神,本应是相辅相成,共同抵御金兵侵扰的伟大君臣,结果却走向了冰冷的对立,最终以岳飞的悲剧收场。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让咱细细道来。说白了,赵构要杀岳飞,不是因为岳飞有多大的罪,也不是岳飞真的想谋反,最根.............
  • 回答
    关于赵构在靖康之变后未能救援开封,以及他当时的心境和客观处境,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当时北宋朝廷内外的真实状况,以及赵构作为皇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令人扼腕的时刻: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
  • 回答
    赵构是否贪生怕死,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非黑即白就能简单回答的。历史的评价往往复杂且充满争议,而评价一个帝王,更是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他的具体行为去综合考量。要论证赵构是否贪生怕死,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的人生轨迹,特别是他登基为帝的那个动荡年代。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徽宗和钦宗被俘,作为.............
  • 回答
    关于赵构与刘备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采取的手段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政治与治理能力 刘备: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从贩鞋织席起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这本身就证明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他善于.............
  • 回答
    要评价赵构和耶律大石谁“差”多少,以及他们之间差距的原因,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课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所处的时代、个人能力、政治格局、军事才能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赵构(宋高宗): 南.............
  • 回答
    赵构和刘秀,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帝王,但他们的生平经历、治国方略以及历史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要详细地比较他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细细道来。一、出身与上位:乱世中的侥幸与天命所归 刘秀: 他出身相对优越的士族家庭,祖上曾做过长沙王,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是个普通农家子弟。他崛起.............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又让人忍不住去琢磨的假设。赵构,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真要被套换到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中,站在朱祁镇被俘的那一刻,他会怎么做?会不会像朱祁镇那样,被俘后竟然跑到瓦剌营帐门口,对着他们的首领叫“开门”?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清楚赵构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登基的时候,北宋刚被金人灭了,他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赵构和朱祁镇都曾经登上过皇位,但他们的执政风格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截然不同。如果他们真的要争夺帝位,我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然后做出我的选择。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两位皇帝的特点:赵构 (宋高宗) 优点: 生存能力强,有政治手腕: 在靖康之变后,他能从一片混乱.............
  • 回答
    赵构处死岳飞,之所以绕了个“法律程序”,并非赵构真的有多么尊重法治,而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以及其自身性格和意图的复杂交织。这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赵构为了保全自己、巩固皇权所做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赵构当时的处境。他是宋朝的皇帝,却是在靖康之耻后,国家半壁江山沦丧的背景下登基的。朝廷内外.............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按照这条岔路转动,赵构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岳飞真的收复了中原,甚至是燕云十六州,赵构能否因此被后世誉为明君,这个过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伴随着哪些复杂的因素。假设的开端:岳飞的“不召”与胜利首先,我们得设定一个前提:赵构没有下.............
  • 回答
    关于赵构和秦桧为何“必须”让岳飞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的对决,而是涉及到了南宋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皇权稳固的考量以及统治者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如果抛开预设的好恶,尝试站在赵构和秦桧各自的立场去理解,事情会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赵构的视角:对皇权稳固的极致追求对于赵构来.............
  • 回答
    要探究赵构不杀岳飞、坚持抗金,南宋是否有能力收复北方失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仔细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是南宋建立的直接原因,也给这个新生的政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金朝作为当时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骑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