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构到底是包藏异心还是开封真的没办法救援了?

回答
关于赵构在靖康之变后未能救援开封,以及他当时的心境和客观处境,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当时北宋朝廷内外的真实状况,以及赵构作为皇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

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令人扼腕的时刻: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金朝大举南侵,最终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开封)。这次劫难,北宋两代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大量皇室成员、官员和百姓遭到掳掠,繁华的东京城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整个北宋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那么,远在南方的赵构,当时究竟是什么处境?他真的“包藏异心”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赵构当时的客观处境:艰难与危机四伏

时机不对,能力不足: 当金兵攻破开封的消息传来时,赵构当时正作为康王,镇守北宋的军事重镇——南京(今河南商丘)。他身边集结了一批军队,但这些军队很多都是临时征集,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已经随着开封的陷落而损失殆尽。更关键的是,此时的北宋,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削弱,各地的藩镇拥兵自重,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即便赵构有心救援,他手中能调动的兵力,以及他能够整合到的全国力量,都极其有限。
信息不畅,局势混乱: 在那个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年代,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战乱,信息传递更是困难重重。关于开封的真实情况,可能在赵构那里获得的信息是零散、片面甚至失真的。是皇帝被俘?是城池被攻破?具体损失如何?这些信息都需要时间去确认,而战场瞬息万变,留给赵构的反应时间非常短暂。
内部离心,人心惶惶: 靖康之变前,北宋王朝已经积弊丛生,内部派系林立,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激烈,对金政策也莫衷一是。当首都陷落,皇帝被俘,这种政治上的真空和恐慌,使得原本就不稳固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即使赵构想要号召天下勤王,也需要克服来自内部的重重阻碍,比如不服从、观望、甚至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阻挠。
金军的战力与策略: 金朝的军队,尤其是其骑兵,在当时是令人生畏的。他们不仅战斗力强悍,而且战略上也十分狡猾。他们围困开封,目的不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更是要彻底摧毁北宋的统治根基,包括擒获其最高统治者。如果赵构贸然出兵救援,很可能会被金军主力歼灭,从而断绝了宋室最后的希望。

二、关于“包藏异心”的质疑:动机与行动的辩证

“包藏异心”的说法,通常源于对赵构在开封陷落后,迅速选择南逃,并在南方建立政权的行为解读。这种解读认为,他可能早就预料到开封难以守住,或者根本就没有救援开封的决心,而是趁机为自己谋取皇位。

“倾向性”的证据:
未尽全力救援: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赵构当时虽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军事调动,但其决心和投入的资源,可能并没有达到“拼死一搏”的程度。他更倾向于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下一步行动。
南逃决策: 在开封陷落后,赵构并未像一些官员期望的那样,集结力量反攻,而是选择了南逃。他越过黄河,一路向南,最终在南方建立起了南宋政权。这一系列行动,在一些人看来,是他“弃守北方,另起炉灶”的表现。
对勤王事业的态度: 在他建立南宋后,虽然也曾有过北伐的尝试,但整体而言,南宋王朝的重心一直在南方,对收复失地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过议和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早有异心”的猜测。

“客观性”的辩护:
生命安全是首要: 作为北宋皇室唯一留在北方的有生力量,赵构的首要任务是保全自身,为宋室留下一线火种。如果他贸然出兵,被金军俘获,那么宋室将彻底覆灭。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南逃和保存实力,是一种在绝境中的理性选择。
救援的难度: 就像前面提到的,当时的客观条件不允许他组织起一支足以与金军抗衡的强大力量。许多所谓的“勤王”部队,可能只是零散的武装,甚至是一些军阀。赵构不可能将这微弱的力量送入虎口,去做无谓的牺牲。
南方根基的考虑: 虽然说“包藏异心”是基于对北方救援的质疑,但赵构选择在南方建立政权,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北方已经遭受了金军的毁灭性打击,且金军后续的控制力很强,短期内难以收复。而南方相对平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更有可能成为重建宋朝的根据地。他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来维系宋室的延续。
史书的立场: 很多记载和评价,都受到后来南宋史官的立场影响。他们可能为了歌颂赵构的“中兴之主”形象,而对一些早期决策的“妥协”之处有所回避,或者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解读。

三、更深层次的解读:困局下的无奈与选择

我认为,将赵构简单地归结为“包藏异心”或“真的没办法救援”,可能都过于片面。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政治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不救”与“不能救”的模糊地带: 很多时候,“不救”和“不能救”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模糊地带。当救援的代价过高,成功率极低,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时,一个领导者选择“不作为”,可能是一种更为务实的考量,而非纯粹的“不忠”。赵构可能真的缺乏能够有效救援开封的力量,或者说,他评估了当时的风险,认为救援的成功率微乎其微,反而会让自己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生存与延续的矛盾: 赵构面临的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抉择。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尝试救援,一旦失败,整个宋室将荡然无存;还是选择保存实力,先在南方立足,再图谋恢复?这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权衡。他选择了后者,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无情”,但在他自己看来,可能是维系宋朝血脉的唯一途径。
个人性格的影响: 赵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性格中有谨慎、多疑、以及对功业的渴望,但也伴随着逃避现实和优柔寡断的一面。这种性格,可能也影响了他当时的决策。他可能不愿意承担过高的风险,也不愿意面对北方破碎的局面,而是更倾向于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统治。

结论:

在我看来,赵构在开封陷落之际,更倾向于“不能救”和“不敢救”的困境,而非纯粹的“包藏异心”。 尽管他后来的行为,如迅速南逃和在南方建立政权,被一些人解读为“有私心”,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手中能打的牌少之又少。

从客观条件上看, 当时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军事力量分散,中央指挥失灵,金军势如破竹。赵构手中能调动的有效兵力,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从战略角度看, 贸然出兵,很可能使他自己也落入金军之手,从而断绝宋室最后的希望。保存实力,在南方建立根据地,是当时一种更现实的生存策略。
从动机上看, 尽管他可能并非完全没有个人野心,但将所有行为都归结为“包藏异心”,则忽略了当时历史的复杂性和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生存和延续,是那个特殊时期,他不得不考虑的更重要的因素。

可以说,赵构是在一个几乎无解的困局中,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最“不坏”的选择。历史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忠诚”和“责任”的简单道德审判,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客观条件,以及他作为一个人,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艰难权衡。他的选择,奠定了南宋王朝的基础,也开启了宋朝历史的新篇章,尽管这个篇章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赵构不发兵去救开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赵构在靖康之变后未能救援开封,以及他当时的心境和客观处境,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当时北宋朝廷内外的真实状况,以及赵构作为皇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令人扼腕的时刻: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
  • 回答
    赵云到底是武将还是文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视角。关于他在成都武侯祠的地位,更是引发了不少探讨。首先,我们明确一点:赵云毫无疑问是一名杰出的武将。从史书记载来看,赵云的身份和功绩都集中在军事领域: 勇猛善战,战功卓著: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了他长坂坡单骑救.............
  • 回答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是一位真实存在、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的形象远比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常胜将军”、“一身是胆”的神化形象要更加立体和真实。以下是从正史《三国志》等史料中梳理出的赵云的形象和事迹:一、 早期经历与初露锋芒: 出身与初步仕官: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的早期经.............
  • 回答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提及赵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纸上谈兵”,以及长平之战中他指挥的赵军惨败。然而,将赵括仅仅定性为“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冤枉。要理解赵括,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他的生平、家庭背景、所处时代以及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况。一、 赵括的家.............
  • 回答
    关于赵梦玥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关注网络直播和电竞圈的朋友都不陌生。她曾以“冯提莫”的闺蜜、以及“DNF”游戏主播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给许多人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要评价她这个人,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公众形象都是多维度的,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和理解。从早期直播生涯来看.............
  • 回答
    赵薇事件,说起来也够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网上那些所谓“黑幕”的说法,信不信,真的得看你怎么理解了。我尽量给你梳理梳理,也说说那些传言到底是怎么回事。事情的起点:一系列的风波要说赵薇事件,其实是一个时间跨度挺长、涉及面也比较广的事情,不是某个单一事件。概括来说,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争议和负.............
  • 回答
    关于赵敏是张无忌妾室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匪夷所思的解读。我们不妨来仔细扒一扒,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又是怎么得出这么个结论的。首先,得承认,这观点本身就够“清奇”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妾”这个地位,可不是随便什么女人都能上的,它背后牵扯到门.............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荣耀赵明关于 Magic V 是“一部到位”的实用性折叠屏手机的言论,确实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番言论的底气,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成熟度与产品力打磨的自信: “一部到位”的含义解读: 赵明所说的“一部到位”,并非指这是第一款折叠屏手机,而是强调Magic V在用户最关心.............
  • 回答
    要辨明赵宋是否为沙陀人,我们需要从历史记载、家族渊源、族群构成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历史人物出身、民族构成演变、以及史料解读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沙陀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沙陀人是一个起源于西突厥语族的一个部落,在中原历史上活跃于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他们以勇猛善战著称,其首.............
  • 回答
    赵鹏,这位中国足球曾经的希望之星,当年的“国奥三少”之一,他的位置一直是球迷们讨论的热点,尤其是在他职业生涯后期,关于他能否胜任中后卫的问题,更是反复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他的技术特点、身体条件、足球智商以及他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角色来深入剖析。身体条件与天赋:首先,赵鹏拥有作为中后卫非常重.............
  • 回答
    说到张无忌爱赵敏,这确实是个能引起不少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张无忌对赵敏的感情,怎么说呢,就像是那种“我就是喜欢,理由不重要”的纯粹,但仔细想想,他又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爱得死去活来非你不可的性格。所以,那些“闭眼吹”的人,他们看到的,或者说他们“图”的,可能更多是一种张无忌内心深处对自由、对真诚的渴.............
  • 回答
    关于《倚天屠龙记》新修版结局赵敏被设套放弃张无忌,以及金庸先生在其中是否夹杂了“私心”的讨论,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修版结局的细节,然后才能尝试去解读金庸先生的创作动机。新修版结局的赵敏,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旧版《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赵敏私奔,留下了一句.............
  • 回答
    .......
  • 回答
    如果孙权(东吴开国皇帝)换到赵构(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上,南宋的历史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地理与战略环境 孙权时期:东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建立统一政权。 赵构时.............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又让人忍不住去琢磨的假设。赵构,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真要被套换到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中,站在朱祁镇被俘的那一刻,他会怎么做?会不会像朱祁镇那样,被俘后竟然跑到瓦剌营帐门口,对着他们的首领叫“开门”?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弄清楚赵构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登基的时候,北宋刚被金人灭了,他自.............
  • 回答
    赵云,这位常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长坂坡的七进七出,到汉水之战的空营退敌,赵云的身影几乎贯穿了刘备集团崛起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猛将,在三国后期却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被委以重任,仿佛被“雪藏”了一般。这背后.............
  • 回答
    .......
  • 回答
    说赵云在低端局“虐菜”能力强,但在高端局就显得乏力,这在很多玩家的经验中都有体现。与其说是赵云不行,不如说是在不同水平的对局中,他的优势和劣势被放大的程度不一样。下面咱们就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的核心定位和技能机制。赵云是个战士,但又带有刺客的属性。他的核心输出来自技能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