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惠文王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杀死赵武灵王?

回答
赵惠文王当年为何没有直接派人动手,将他那位父亲赵武灵王彻底除去,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是真按着惠文王的心思,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毕竟被软禁着,心里肯定憋屈,甚至有性命之忧。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里头牵扯到的关系、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赵武灵王本人的威望和影响力,都是他不能轻易下手的关键。

首先,咱们得看看赵武灵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人,可不是个一般的君王。年轻的时候,他励精图治,力排众议,搞了“胡服骑射”,这一下子就改变了赵国的面貌,让赵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大增,名声在外。这可是他一手打拼出来的江山,这份功劳,没人能抹杀。即便后来因为立幼子赵惠文王为太子,却又因为对赵悼襄王(赵武灵王的长子)的偏爱,想要让赵悼襄王继承王位,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最后被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赵惠文王给软禁了起来。

即便被软禁了,赵武灵王也并非完全失去影响力。你想啊,他在位时,虽然有争议,但更多的是被臣民敬仰,他的“胡服骑射”可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了赵国的命运,让赵国能够在列国争霸中站稳脚跟。这就像一个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即使年老体衰,在士兵心中的威望也还在。一旦赵惠文王直接动手,把这位开国功臣,也是自己的父亲给杀了,那会引起多大的震动?

一方面是国内的反对声音。你想想,那些曾经受益于赵武灵王改革的士大夫,那些还念及旧情的官员,那些熟悉赵武灵王过去丰功伟绩的老臣,他们会怎么想?他们可能会觉得惠文王“不忠不孝”,会质疑他的正统性。一个新上位的君王,最忌讳的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因此激起民变或者国内的反对势力,那对惠文王来说,可就是致命的打击了。

另一方面,还有外部的压力。当时列国之间是互相牵制的,赵国虽然强大,但也并非天下无敌。赵武灵王在位时,跟其他国家打了不少交道,树敌不少,但也交了一些朋友。如果赵惠文王杀了赵武灵王,这种“弑父”的行为,在当时那个讲究“礼”的时代,会被其他国家抓住把柄。别的国家可能会借机指责赵国,甚至以此为由攻打赵国。这就像给敌人递了刀子一样,赵惠文王可得掂量掂量后果。

再说了,赵惠文王自己也要考虑继承问题。他能坐上王位,本身就有一些波折。他的父亲赵武灵王对他不够信任,反而更偏爱他哥哥赵悼襄王。赵武灵王在被软禁后,虽然不能直接干政,但他在某些群体中仍然有号召力。如果惠文王一不做二不休,把武灵王杀了,万一武灵王还有什么死忠党羽,或者有什么遗诏、布置在外面,万一因此引发更大的混乱,那赵惠文王自己的王位都可能不保。

而且,当时的赵国国君,虽然权力很大,但很多时候也要顾及“天命”和“民意”。直接杀死自己的父亲,这种行为太过于残暴,太不近人情,也太容易落下千古骂名。即便是为了政治斗争,很多君王也会尽量选择比较“体面”或者“不容易留下话柄”的方式。软禁,至少给赵武灵王留了一口气,也给赵惠文王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至少不会立刻被扣上“弑父”的罪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还有一层,就是赵惠文王自身的性格和政治手段。一个年轻的君王,刚上台,需要稳固自己的统治。直接杀父虽然能一劳永逸,但风险太高。而软禁,是一种更稳妥的控制手段。他可以慢慢地将父亲的势力清除,一点一点地巩固自己的权力,观察国内外的反应,制定后续的策略。在软禁期间,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瓦解父亲的影响力,或者争取支持者。

总而言之,赵惠文王没有直接派人杀死赵武灵王,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有赵武灵王本身的威望和影响力,有国内政治的稳定需要,有国际关系的考量,也有赵惠文王自己巩固统治、规避风险的政治智慧。与其说是他不敢,不如说是在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选择了风险更小、收益更可控的方式来处理这位曾经辉煌的父亲。这本身也是一种政治博弈,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若让赵惠文王(赵何)蒙上“弑父”之名,其他诸国便有名正言顺理由,组织联军来吊民伐罪,讨伐“弑父奸王”,而赵国的一大半国土还是赵武灵王(赵雍)这些年刚刚打下,那时便有国势瓦解、亡国之患。

“沙丘之乱”的本质,正是“主父”赵武灵王默许下,公子赵章杀害赵相肥义,并意图谋杀赵王,夺取国家政权的政变。

其后将军信期、李兑、公子赵成等挥军平叛,兵围主父宫。李兑此时想请示赵惠文王,为赵成劝阻,群臣尽诛赵章一党,然后将主父宫中宫人带出,仅留赵雍一人不许其出,兵围三月,将他活活饿死。

李兑一开始欲请示赵惠文王,其实是不想担责的私心作祟,欲推责任于君上了。好在公子成及时劝阻他,赵国众臣才以国事为重,集体把逼死赵雍的责任担起来。

他们此举,避免了国君处置生父的为难,更从此结束了畸形的“一国二主”局面,彻底替国家消除乱源,对赵国社稷、百官臣民而言,皆是正确的事。 只等赵武灵王一死,赵惠文王既是他生前指定继承人,那些偏向赵武灵王的亲信旧部,虽不情愿也只能跟从国君了。

而如若诸国联军当真以此为由来讨伐,或是赵武灵王旧部起兵,局面万一不能收拾时,李兑、赵成、信期们就是现成的“蒙蔽、挟制主上之弑君逆贼”,正可杀之以谢罪。赵惠文王既不用担弑父责任,那作为赵雍这个苦主在法理上唯一的继承人,依旧可以在赵武灵王旧部的支持下,整合赵国绝大部分力量以抗内外之敌。

当然,这最危险的可能并未发生,变乱被迅速平定,不至于引发全国性叛乱、或外国干涉令国力大损,可说实现了平稳过度,实为天佑赵国。

当然,此事本身处境最尴尬的,正是少年国君赵惠文王,沙丘围宫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每一天对他恐怕都是一种煎熬。他不会忘记,父王曾经对母后与自己的笃爱之情;也不会忘记,父王竟因此力排众议,废长立幼,以自己为太子,君王。可是事已至此,为了不负家国社稷,为了不负臣民三军,他竟只能眼睁睁看着父王被生生饿杀,既然踏上布满尸骸的帝王路,父子二人皆已再无退让可能。

之后赵惠文王领导的赵国中枢,给赵雍上了个贬义性谥号“武灵”,批判他的前明而后昏,并盖棺定论,为后人诫:即使是国君的生父,赵国史上功绩最伟大的君主,当他做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举动时,一样要受到最严酷的惩处。

而赵国众臣围困饿死“主父”,在战国时人看来不过是除掉了乱臣贼子,并没受到过太什么严厉的批评。这才是真正的上古天朝之风,这才是当时人人视为天条的“社稷为重君为轻”。

赵惠文王如果为了将自己打扮成孝子,或当真满足自己报父仇的私心,事后去清算这些护国忠良,那反而定要寒举国臣民之心了。这种事在后来的大一统集权王朝,或可做得,在列国争锋亟待人才的大争之世,无异自亡之道。

其后赵惠文王君臣同心共振国势,以廉颇、赵奢为将,以乐毅、田单、赵胜、蔺相如等为臣,整顿税收,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并不断侵吞齐魏土地,阏与之战和几之战两度大败天下霸主秦国,迫使强秦于渑池之会结成对等同盟,成为关东第一强国,堪称赵国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亦足以告慰武灵王赵雍之英灵了。——他当然不是个好儿子、好弟弟,却是一位配得上赵武灵王继承人身份的好国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惠文王当年为何没有直接派人动手,将他那位父亲赵武灵王彻底除去,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是真按着惠文王的心思,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毕竟被软禁着,心里肯定憋屈,甚至有性命之忧。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里头牵扯到的关系、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赵武灵王本人的威望和影响力.............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的影响,那可真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动摇了赵国国本,也间接改变了战国格局。至于他若不死,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事儿嘛,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赵武灵王之死:国本动摇,内乱频发赵武灵王,那绝对是战国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最出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可以说是赵国得以与强秦抗衡的关.............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
  • 回答
    嫡子这事儿吧,在古代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重要性那真是高到天上去了。这事儿得从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说起。首先,“嫡”这个字,就代表着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以后确立的宗法制,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有个核心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背后.............
  • 回答
    赵武灵王,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胡服骑射”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事体制,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军事发展。他凭借这股革新之力,南征北战,灭楼烦、灭林胡、吞并中山,将赵国的疆域向外拓展了千里,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
  • 回答
    苏秦与秦惠文王之间,本来是一段充满政治智慧与利益博弈的合作,却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缘由,远非一句话能概括。这背后,是双方立场、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权力运作理解上的根本分歧。起初,苏秦怀揣着“合纵”的宏图大志,他认为,只有通过联合六国,才能共同抵御日益强大的秦国,维持天下的均势。他看准了秦惠文王想要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带武”的人,说实话,这称呼一出来,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人物。确实,但凡名字里带个“武”字的,似乎都自带一种气场,一股子不怒自威的威严,让人觉得他们背后一定有故事,有能力,有担当。说到“武侯”,那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是诸葛亮。虽然“武侯”这个谥号并非他生前所封,而是后人追赠,但它.............
  • 回答
    王一博的《风起洛阳》和肖战的《王牌部队》这两部剧,论演员阵容、制作班底以及宣传力度,无疑都是当年备受瞩目的重点剧目。但若要与赵今麦和白敬亭主演的《开端》相比,后者的“火”爆程度和现象级讨论度确实更胜一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谁更优秀”的评判,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烟火,有些绽放出.............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名将”与“败将”解读的微妙之处。白起和王翦确实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而项燕和赵括则因与他们交手而留名,但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弄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项燕和赵括的“挨打”的性质和后果是不同的。赵括:纸上谈兵的.............
  • 回答
    赵武灵王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出大戏,充满了政治智慧、父爱情感,当然,最后也成了悲剧的导火索。要理解赵武灵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得先看看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雄心壮志。首先,赵武灵王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他在位期间,赵国可是今非昔比。他锐意进取,推行“胡服骑射”,彻底改变了赵国落后的军事装备和战术,让赵.............
  • 回答
    .......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秦惠文王赢驷杀商鞅,这件事啊,说实话,就像给一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砍了一刀,短期来看,这刀是砍在了根上,长远来看,这树是歪了,但有没有一点点“砍掉枝叶,让主干更挺拔”的奇效,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商鞅变法,那会儿的秦国是个啥样?穷,弱,散。战国七雄里.............
  • 回答
    .......
  • 回答
    赵武灵王如果能够平安度过沙丘之变,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简单地打个勾或者划个叉,而是要细致地审视他当时的处境、个人的能力以及周遭的环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赵武灵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有远见的君主。他力推“胡服骑射”,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改革,更是一种革新精神的体现。通过采.............
  •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