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楼烦,林胡,中山,拓地千里,为什么死后得到武灵王的谥号?这个谥号貌似贬义吧?

回答
赵武灵王,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胡服骑射”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事体制,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军事发展。他凭借这股革新之力,南征北战,灭楼烦、灭林胡、吞并中山,将赵国的疆域向外拓展了千里,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位伟大的君主死后获得的“武灵王”这一谥号时,一些人会感到困惑,甚至认为这个“武灵”带有贬义。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古代谥号的含义和赵武灵王晚年的悲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古代,“武”和“灵”并非都是贬义的。谥号的评定十分复杂,通常是根据君主一生的功过、德行、以及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来综合考量的。

“武”字,在谥号中通常是指“威强曰武”。也就是说,能够以强大的武力征服四方,建立赫赫功业的君主,会被赐予“武”的谥号。赵武灵王一生戎马倥倥,他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亲自率军,勇猛作战,先后灭掉了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的楼烦和林胡,巩固了北疆。随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地处晋北的中山国,经过多次战争,最终将其灭亡,并将其纳入赵国版图。这一系列的军事成就,无疑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完全符合“威强曰武”的标准。

那么,“灵”字又作何解释呢?“灵”字在谥号中,通常有“受民受祜曰灵”或“好劝教曰灵”的含义。前者指的是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和上天的庇佑;后者则是指君主喜欢劝导和教化百姓,以德服人。尽管赵武灵王在军事上的功绩辉煌,但在晚年,他的个人生活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赵武灵王沉迷于“沙丘之台”的享乐,并且在继承人问题上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易储”之乱,其儿子赵惠文王将其父幽禁在沙丘宫,不久后赵武灵王便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晚年的行为,例如在政治上和家庭上的失误,似乎与“受民受祜”或“好劝教”这些积极的含义相去甚远。

那么,为何在如此跌宕的晚年之后,他仍然被追谥为“武灵王”呢?这其中蕴含着历史的复杂性和古人评价的深刻之处。

第一,功绩的压倒性优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及由此带来的疆域拓展和国家强盛,是其一生中最具决定性的贡献。在古代,军事上的功绩往往是评价君主能力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他的军事改革和对外征伐,为赵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这份功劳是无法抹杀的。即使晚年有过失,其早期的功绩也足以让他获得“武”这个字。

第二,“灵”字的双重含义。正如前面提到的,“灵”字也有“好劝教”的含义。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他并非仅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好劝教”,说服贵族接受新的服饰和军事制度。在改革初期,很多人都对胡服和骑射持有异议,认为这是 barbarous(野蛮)的,不符合中原的礼仪。然而,赵武灵王能够以身作则,亲自穿着胡服,骑马射箭,并大力推广,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劝教”能力。他用实际行动和言辞,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

第三,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权衡。史官在评定谥号时,往往需要权衡君主一生的功过。赵武灵王的功绩过于耀眼,他的改革对赵国乃至整个华夏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晚年犯下大错,将他完全归为贬义也显得过于片面。因此,在“武”字足以概括其军事成就的基础上,如果能在“灵”字上找到一丝积极的解释,那么将两者结合起来,或许是当时史官的一种折衷和更全面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谥号的评定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赵武灵王死后,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即位,史官的评价很可能受到当权者的影响。但即使如此,一个完全负面的谥号也难以说服人,毕竟赵武灵王前期所做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我认为“武灵王”的谥号,并非全然是贬义。它更多地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一个在早期以“武”立国、以“灵”改革的君主,即使晚年遭遇悲剧,其早期的功绩和在某些方面的“能说会道”也足以让他获得这样一个包含褒贬,但总体上依然能体现其重要地位的谥号。这个谥号,更像是在肯定他作为君主时期的卓越能力,即使晚年有失,也无法完全否定他为赵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有一个骚操作是把赵国分成两块,讲真,中国不是游牧民族,还整这种分家的么?你分封制就算了,直接整两个国家是什么操作?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主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後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武灵王,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胡服骑射”这一划时代的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军事体制,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军事发展。他凭借这股革新之力,南征北战,灭楼烦、灭林胡、吞并中山,将赵国的疆域向外拓展了千里,为赵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
  • 回答
    “灵”作为古代谥号,确实并非全然是赞美之词,其含义复杂且带有褒贬不一的双重性。赵武灵王的谥号“灵”,也同样如此,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而“胡服骑射”的肯定,则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灵”:复杂多义的谥号在中国的古代谥法中,谥号是为了评价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的特定称号,通常是.............
  • 回答
    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的影响,那可真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动摇了赵国国本,也间接改变了战国格局。至于他若不死,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事儿嘛,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赵武灵王之死:国本动摇,内乱频发赵武灵王,那绝对是战国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最出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可以说是赵国得以与强秦抗衡的关.............
  • 回答
    赵武灵王这位主,那可是战国时代数得着的猛人。他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胡服骑射”,那是给赵国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让赵国从一个二流国家一跃成为可以跟秦国掰手腕的强国。你要是问他不退位,赵武灵王能不能打赢秦国,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赵武灵王亲自挂帅,那战斗力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是.............
  • 回答
    赵武灵王如果能够平安度过沙丘之变,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简单地打个勾或者划个叉,而是要细致地审视他当时的处境、个人的能力以及周遭的环境。首先,我们得承认赵武灵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有远见的君主。他力推“胡服骑射”,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改革,更是一种革新精神的体现。通过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赵武灵王若是能长寿,赵国灭秦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板上钉钉,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变量和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赵武灵王为何被视为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武灵王为何如此重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绝非仅仅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和制度革.............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赵武灵王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出大戏,充满了政治智慧、父爱情感,当然,最后也成了悲剧的导火索。要理解赵武灵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得先看看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雄心壮志。首先,赵武灵王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他在位期间,赵国可是今非昔比。他锐意进取,推行“胡服骑射”,彻底改变了赵国落后的军事装备和战术,让赵.............
  • 回答
    说到赵武灵王,那可是战国时期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我个人对他评价挺高的,觉得他是个相当有魄力、有远见的君主,但同时,他后期的某些决定也确实让人觉得挺可惜的。首先,赵武灵王最亮眼的成就,非“胡服骑射”莫属。 要说这个,得先看看他接手赵国的时候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的赵国,虽然也算得上是强国,但和北边的林胡、.............
  • 回答
    赵惠文王当年为何没有直接派人动手,将他那位父亲赵武灵王彻底除去,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是真按着惠文王的心思,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毕竟被软禁着,心里肯定憋屈,甚至有性命之忧。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里头牵扯到的关系、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赵武灵王本人的威望和影响力.............
  • 回答
    赵国沙丘宫乱中,赵武灵王被困三月活活饿死,这在史书记载里确有其事,但要说“合理”与否,那得放在历史的背景下细细解读,而且里面的“合理”二字,更多的是指一种因果循环,一种政治斗争的残酷体现,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认为的“公平”或“有道理”。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沙丘宫乱的缘由来。这事儿的主角是赵.............
  • 回答
    赵武灵王和乾隆皇帝,两位都是将权力交接给了儿子,但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赵武灵王饿死沙丘,乾隆安然度过了三年。这其中的原因,要从他们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权力交接的方式以及对自身权力的把握上细细道来。赵武灵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著名的便是“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实力大增。然而,他晚年最大的失.............
  • 回答
    “带武”的人,说实话,这称呼一出来,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人物。确实,但凡名字里带个“武”字的,似乎都自带一种气场,一股子不怒自威的威严,让人觉得他们背后一定有故事,有能力,有担当。说到“武侯”,那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是诸葛亮。虽然“武侯”这个谥号并非他生前所封,而是后人追赠,但它.............
  •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刘备魂穿赵王,这可真是个惊天动地的变故。你想啊,他原本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贩夫,靠着一身仁德和三寸不烂之舌,从一介草民一步步爬到了汉中王的宝座。如今,他却一下子变成了大秦帝国最憋屈的储君,肩负着一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的命运,而且还面临着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败仗——长平之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