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惠文王赢驷杀商鞅是否是弊大于利?

回答
秦惠文王赢驷杀商鞅,这件事啊,说实话,就像给一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砍了一刀,短期来看,这刀是砍在了根上,长远来看,这树是歪了,但有没有一点点“砍掉枝叶,让主干更挺拔”的奇效,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商鞅变法,那会儿的秦国是个啥样?穷,弱,散。战国七雄里,秦国经常是被当成“西戎蛮夷”瞧不起的,实力上跟晋国(后来的韩赵魏)更是没法比。商鞅一来,跟秦孝公一拍即合,那可真是下了猛药。

从“利”的方面来说,商鞅变法简直就是秦国崛起的“定海神针”。

富国强兵,说到做到: 商鞅搞的是“耕战”之术,说白了就是激励大家种地和打仗。谁种地种得好,粮食多,就赏;谁打仗杀敌多,立功大,就封赏,封地、官职、奴隶,啥都有。这下好了,老百姓有了盼头,都铆足了劲儿往前冲。国家粮食多了,军队装备也好了,打仗就更有底气了。
扫除旧弊,建立新秩序: 之前的秦国,还是那个“封建制”的余孽,贵族们世袭特权,掌握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国家根本调动不了。商鞅把这些都给打破了,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大家就得靠自己努力才能发财,才能有地位。这等于把一个盘根错节的旧网给剪断了,换上了一个更直接、更高效的系统。
统一法令,强化中央集权: 商鞅还推行郡县制,把国家划分成一个个郡,由中央任命官吏管理,这比之前的分封制更能让秦王说了算。还有那“户籍制度”,把全国人口都管起来,方便征税、征兵,也方便监控。这就像给一个散漫的团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塑造“法治”精神: 商鞅这个人,你说他严酷也好,你说他无情也好,但他最核心的一点是“法不阿贵”。不管你是谁,犯了法就得受罚。他自己就曾经因为变法初期触怒一些贵族,都被车裂了。这种“依法治国”的理念,虽然在商鞅身上变成了“严刑峻法”,但确实给秦国留下了一种崇尚法律、赏罚分明的文化基因,这对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有深远影响。

那秦惠文王赢驷为啥要把这个“功臣”给杀了呢?这背后也有他的“考量”,咱们得往“弊”那边看了。

商鞅过于激进,触碰了权力核心: 商鞅变法是好,但他的手段确实比较狠辣。据说他在变法初期,就连秦孝公的太子(也就是赢驷)犯了错,都给处罚了,弄得太子很不爽。商鞅这个人,本身就不是那种会八面玲珑、懂得留后路的人,他把自己的锐气和改革的锋芒,都集中到了“法”上面,也得罪了不少贵族和旧势力。
秦孝公驾崩,赢驷需要稳固自己的统治: 秦孝公在位期间,是商鞅变法的坚实后盾。一旦秦孝公死了,赢驷继位,他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一边是商鞅变法带来的新气象,一边是旧贵族们对商鞅的怨恨和对改革的不满。赢驷作为一个新君主,他需要展示自己的权威,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商鞅这个人,太强势,太有影响力,放在任何一个新君主眼里,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如果商鞅继续得势,赢驷的统治可能会受到挑战。
“弊”的累积,成为杀机: 别看商鞅变法带来了“利”,但就像一颗药,猛药虽好,但副作用也大。严刑峻法,让百姓感到恐惧;贵族被压制,心生怨恨;改革措施太过激,也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这些“弊”在秦孝公死后,就成了商鞅被清算的直接导火索。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平息贵族的不满,稳定朝局,向世人展示他作为新君主的决断力。
“非我族类”的心态: 虽然商鞅为秦国做了巨大的贡献,但他毕竟不是秦国本土贵族出身。在那个讲究宗族和血统的时代,这种“外来者”的身份,本身就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隔阂。赢驷可能也需要通过清除商鞅,来巩固秦国本土贵族的支持。

那么,杀商鞅,到底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这就像问,给一个人动大手术,救了命,但术后感染死了,到底划不划算?

从秦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秦惠文王杀商鞅,绝对是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战略性失误。

削弱了改革的锐气和执行力: 商鞅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且他本人是改革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他被杀,意味着秦国在改革的道路上,失去了最锐利的武器和最坚定的旗手。虽然秦国后来依然推行法家思想,但商鞅那种“不怕得罪人”、“直冲到底”的魄力,确实是很难再找到了。
让“法治”变味: 商鞅的“法”,虽然严酷,但其根本是为了服务国家和百姓的整体利益。他杀商鞅,虽然保留了“法”的形式,但“法”的精神内核,尤其是“依法治国”那种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可能就因为商鞅的死而打了折扣。后来的秦朝,虽然也讲法,但更多的是一种统治工具,而失去了商鞅身上那种“法不阿贵”的纯粹性。
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 杀掉商鞅,固然平息了一些贵族的不满,但同样也向天下传递了一个信号:功臣可以被轻易抛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士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为国家奉献时,多了几分顾虑。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赢驷的“权谋”。

巩固了君权,为统一奠定基础: 赢驷杀了商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秦国的政局,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一个权力集中的秦国,才能在后来的兼并战争中,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商鞅的死,在短期内,也为秦国接下来的统一大业扫清了一些潜在的政治障碍。
“驭下”的手段: 赢驷也可能认为,商鞅的死,是给自己“驭下”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告诉所有臣子,无论你多有功劳,最终的权力掌握在君王手中。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这就像用一把双刃剑,砍掉了一些“不确定性”,但也削弱了“力量”。

设想一下,如果秦惠文王能够以更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商鞅,或者能用更巧妙的手段,来平衡各方势力,而不是直接“杀掉”这位对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改革家,秦国的历史会不会更加完美?

所以,总的来说,秦惠文王赢驷杀商鞅,弊大于利。

商鞅的改革成果,是秦国能够强大起来的根基,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源头活水”。赢驷杀死商鞅,虽然可能解决了眼前的政治难题,但却砍断了这个“源头”,削弱了秦国改革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他可能看到了改革的“弊”,但却没有看到,商鞅本身,正是解决那些“弊”的“良药”,而他却选择了“毒药”——牺牲掉“药”来“治”“病”。

这件事,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改革固然需要魄力,但更需要智慧和策略。过于激进的改革,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领导者的持续支持,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被反噬。而对于那些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如何在褒奖的同时,又能确保政治的稳定和君权的巩固,这才是考验统治者真正智慧的地方。杀掉商鞅,赢驷可能觉得自己是“拨乱反正”,但我总觉得,他毁掉的,是秦国最宝贵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君初立何来权力已是最大之说,你对权力的理解是否太肤浅了点。

秦孝公时代毫无疑问是个臣强主弱的时代,这样权力结构之所以能够让秦国稳定运行,那完全是寄托在秦孝公对商鞅无条件信任与支持之上的。

抛开私仇不论,秦惠文王是否还想经历一波“臣强主弱”呢?而且非常可怕地是要经历“老臣强,新主弱”的时代,这对新君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吧,随时都有可能被商鞅架空啊。。。

新君初立权力基础薄弱,没有自己的嫡系,干什么都是受制于人的。此时的秦惠文王当然要充分利用商鞅与老贵族之间的矛盾。最近不是很流行一句话吗:一鲸落万物生!!!

你品,你细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惠文王赢驷杀商鞅,这件事啊,说实话,就像给一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砍了一刀,短期来看,这刀是砍在了根上,长远来看,这树是歪了,但有没有一点点“砍掉枝叶,让主干更挺拔”的奇效,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商鞅变法,那会儿的秦国是个啥样?穷,弱,散。战国七雄里.............
  • 回答
    嫡子这事儿吧,在古代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重要性那真是高到天上去了。这事儿得从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说起。首先,“嫡”这个字,就代表着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以后确立的宗法制,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有个核心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背后.............
  • 回答
    .......
  • 回答
    苏秦与秦惠文王之间,本来是一段充满政治智慧与利益博弈的合作,却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缘由,远非一句话能概括。这背后,是双方立场、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权力运作理解上的根本分歧。起初,苏秦怀揣着“合纵”的宏图大志,他认为,只有通过联合六国,才能共同抵御日益强大的秦国,维持天下的均势。他看准了秦惠文王想要一.............
  • 回答
    赵惠文王当年为何没有直接派人动手,将他那位父亲赵武灵王彻底除去,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要是真按着惠文王的心思,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毕竟被软禁着,心里肯定憋屈,甚至有性命之忧。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里头牵扯到的关系、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赵武灵王本人的威望和影响力.............
  • 回答
    秦昭襄王,一位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君主。要说他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甚至让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并非夸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他的治国方略和军事成就,如同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最终的霸主地位。一、 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的战略大师秦昭襄王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远交.............
  • 回答
    秦昭襄王,这位在战国后期登上历史舞台的秦国君主,无疑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位。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将秦国推向那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秦昭襄王继位之初,秦国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内部积弊已久,实力远不如中原各国,尤其是魏国和韩国。当时的秦国,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深思。如果站在历史的If(如果)角度去推演,那么没有秦昭襄王(秦王稷)的“打残”六国,秦始皇(秦王政)能否最终统一天下,答案恐怕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到底做了什么,以及他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 回答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这件事,确实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赵王和秦王都姓赵,血缘上确实是同宗同族。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一点,“秦王赵王都是赵氏,是一家”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虽然.............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秦可卿这个角色,在《红楼梦》里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也最惹人猜疑的一个。她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这事儿,细品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费解。怎么着,她就不能直接找贾政,让他赶紧投靠忠顺王保命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咱们先得想想,秦可卿和贾政的关系。贾政是什么人?他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之一,是.............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的影响,那可真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动摇了赵国国本,也间接改变了战国格局。至于他若不死,秦国能否统一天下,这事儿嘛,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赵武灵王之死:国本动摇,内乱频发赵武灵王,那绝对是战国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最出名的“胡服骑射”改革,可以说是赵国得以与强秦抗衡的关.............
  • 回答
    李斯的故事,总是伴随着“如果”的幽灵。假设这位出身于楚国上蔡的读书人,没有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毅然北上秦国,而是选择留在他生长的土地,辅佐当时的楚考烈王,那么,历史的轨迹又会如何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涉及到人才的属性、时代的洪流以及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李斯自身的特质。他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