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斯身为秦国的一代名相,为何被腰斩的结局?

回答
李斯,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其最终命运却以腰斩的惨酷结局收场,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究其原因,绝非单一事件或性格缺陷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层层累积的结果,其深层逻辑往往隐藏在权谋、人性以及政治生态之中。

初露锋芒,辅佐秦始皇建立不世之功

要理解李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我们必须先回顾他辉煌的过去。李斯原是楚国的一个小吏,出身寒门,却怀揣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目睹了楚国官场的腐败与黑暗,深感怀才不遇,于是毅然选择前往强大的秦国。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还未称帝、但已展现出勃勃雄心的秦王嬴政。

李斯以其过人的才华和远见,迅速获得了嬴政的赏识。他提出的“上挟持君,下愚公民”的郡县制思想,对秦国的统一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深刻地认识到,分封制弊端重重,难以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推行郡县制,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便于管理,这是秦国能够横扫六国、建立集权制国家的重要基石。

除了政治上的建树,李斯在统一思想、统一文化方面也功不可没。他被后世诟病的“焚书坑儒”事件,虽然手段极端,但其初衷是为了消除诸侯各国之间的文化隔阂,统一文字,推行法家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在那个诸侯割据、思想混乱的时代,推行统一的文字(小篆)和文化,无疑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认同感。此外,他撰写的《谏逐客书》,以理服人,展现了他卓越的辩才和对秦国发展的深刻洞察,成功说服秦始皇放弃了驱逐外来人才的政策,为秦国汇聚了大量杰出人才。

权倾朝野,功高盖主与自身局限

李斯辅佐秦始皇二十余年,从一个外来的客卿,一步步爬升到丞相的显赫位置,可谓是权倾朝野。然而,正是这种巨大的权力和荣耀,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1. 功高盖主,引发猜忌: 随着秦始皇的年事渐高,对李斯的能力也愈发倚重。李斯在处理政务上事无巨细,深受信任,以至于很多国家大事都由他一手操办。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难免会让皇帝产生戒心。纵观历史,但凡功高盖主的臣子,往往难有好下场,李斯也未能免俗。

2. 性格的缺陷——趋炎附势与政治投机: 李斯虽然才华横溢,但其性格中也存在明显的弱点。出身平民的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异常强烈,这使他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并在政治斗争中采取不那么光明的手段。他善于察言观色,也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

3. 与赵高的勾结,走向深渊的起点: 李斯命运的转折点,与宦官赵高脱不了干系。赵高本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他对李斯心存嫉妒和畏惧,也看到了李斯权势的庞大。而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也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竟然与赵高联手,密谋篡改遗诏,扶持昏庸无能的胡亥继位,并赐死了本应即位的长子扶苏。

这一决定,可以说是李斯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败笔,也是他走向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他原本是坚定的法家拥护者,推崇以法治国,但为了权力,却与赵高这样的人狼狈为奸,参与了篡位和阴谋,这不仅违背了他最初的政治理念,也让他失去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秦二世而亡,李斯成为替罪羊

秦始皇死后,赵高掌控了朝政,而李斯虽然是丞相,但在赵高面前却越来越被动。赵高凭借其在皇帝耳边的影响力和娴熟的政治手腕,逐渐架空了李斯的权力。

1. 赵高的诬陷与李斯失势: 随着胡亥的统治日益荒唐,朝政混乱,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扫除障碍,便将矛头指向了李斯。他抓住李斯在扶持胡亥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某些“罪状”,反复向胡亥诬告。

赵高指责李斯“有奇计,能致万乘之主,但不能保万乘之主”,暗示李斯有不臣之心。他还利用李斯在推行法律时过于严苛,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也在暗中告发李斯。

2. 李斯的无奈与绝望: 此时的李斯,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曾试图与赵高合作,但最终被赵高背叛。他也曾试图向胡亥解释,但胡亥早已被赵高蒙蔽,对他充满猜忌。李斯曾经的政治盟友,也纷纷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李斯最后的日子,想必是充满了绝望和悔恨。他或许会回想起自己辅佐秦始皇开创的辉煌,对比眼前自己被权力玩弄、身陷囹圄的惨状,内心一定五味杂陈。

3. 腰斩之刑,悲惨的结局: 最终,在赵高的设计下,李斯被扣上了“欺君罔上、与诸侯交通”等罪名,受到了秦朝最残酷的刑罚——腰斩。在咸阳街头,一代名相就这样被活活地拦腰斩断,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却又走向悲剧的一生。

总结:权谋、人性与历史的必然

李斯之所以最终落得腰斩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权力腐蚀人心的必然: 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而对权力的过度追求,也让李斯放松了警惕,最终为虎作伥。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那个时代,政治斗争如同战场,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李斯与赵高的斗争,正是这种残酷性的集中体现。
个人性格的局限: 李斯虽然有才华,但其急功近利的性格,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妥协和投机,最终将他推向了深渊。
历史的无情: 任何伟大的功业,都可能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当秦朝开始走向衰败时,曾经的功臣也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李斯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史诗。他曾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是秦朝统一大业的奠基人之一。但他的结局,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权力是把双刃剑,而政治斗争的残酷,往往超乎想象。这位一代名相,最终成为了权谋和人性交织下,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认为李斯的一生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打工人,打工魂,打工就是为做人上人。”一切因此而开始,一切因此而结束。

论身世: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人 ,年轻的时候在他们当地当了个小公务员。史书没有记载他祖上是谁,这说明他出身一般,没啥可吹的,妥妥平民一个。

论学历:获得了当时的顶级学历,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

论同学: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张苍(西汉丞相、历算学家)。

论人生理想:做一只米仓中的老鼠,获取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最厌恶的事情:不思进取,安于卑贱和贫困。《史记 李斯列传》: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论战略眼光:战略水平高超,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他具有敏锐的战略嗅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他冷静地看到现在山东六国群体性虚弱,并力劝秦王及时抓住眼前最好的战略机遇,立即启动统一山东六国的进程。否则等山东六国恢复国力,统一便遥遥无期了。简而言之就是乘他们病,要他们命。

《史记 李斯列传》:(李斯)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论仕途:楚郡小吏——吕不韦门客——秦国郎官——长史(皇帝秘书)——客卿(特聘外籍人员,临时指派任务,爵位相当于左庶长)——廷尉(最高司法长官,秦人重法,地位特殊)——丞相(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

总的来说,李斯仕途顺利,除了当年“郑国渠”事件受到点波折外,李斯可谓平步青云,最终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丞相。

论政治成就:

一、与嬴政一起开发出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大一统,定于一”。

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三、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这一举措影响极为深远,哪怕是在今天,我们全国各地的方言有无数种,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却是一样的。例如虽然北京人听不懂粤语,但是如果用文字进行交流则毫无障碍,这不得不说是李斯的功劳。

四、统一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这一举措的的影响不言而喻。甚至有些计量单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例如斤、升。

五、统一货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六、修驰道车同轨。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在李斯的主持下,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这一重大举措,大大提高了全国的同行水平,也将全国各地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以上是李斯作为大秦帝国丞相的主要政绩,不难看出李斯是一个心中藏有大篇幅,手中握有大手笔的丞相。他能力超群,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恢宏的气势与深邃的战略眼光,给秦帝国甚至可以说是给华夏文明设计了一套核心制度并且沿用至今。或许他们本人也没有想到,当年他们的政治举措居然能够一直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夸张地说一句,李斯的确是千古第一相。

论事业转折点——沙丘政变:沙丘政变是李斯事业的转折点,更是整个秦帝国的转折点。所以我有必要在这里详细论述一下沙丘政变。

简要过程: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沙丘政变要想成功有三大关键要素:

其一,胡亥有称帝野心;

其二、丞相李斯绝对要配合(极其重要);

其三、扶苏、蒙恬势力必须被消灭。

先来讨论第一点,胡亥有没有称帝野心。算了,这一点不必讨论了,如果我是胡亥我也想上位。

再来聊聊第二点,如何让丞相李斯配合胡亥、赵高的计划。这个看起来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让赵高用一招就解决了,那就是威逼利诱。

请看几段《史记》原文:

(一)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此段对话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赵高让李斯自己掂量一下,蒙恬是不是比李斯更有可能当丞相。李斯想了想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蒙恬确实更有优势。

(二)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更进一步恫吓李斯,让李斯回顾一下秦国被罢免高官的最终下场如何,尤其是要回忆一下像商鞅这样的外来士人的结局。

(三)高曰: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

赵高直接就将话挑明了,如果你不参与我们的政变,扶苏上位后必将用蒙恬代替你成为新丞相,到时候你别说地位不保,我估计你连通候的印信都带不走吧。

在《史记》中赵高说服李斯的说辞有一大堆,但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打动李斯的也就上面那三段简短的对话。讨论什么国家大义,皇恩浩荡之类的对李斯来说都是废话。李斯想要什么,赵高非常清楚。

请看一段关于李斯人生价值取向的《史记》原文: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从小就立志做一只米仓中的老鼠,从小就希望在最好的环境,最宽广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他鄙视卑贱与穷困,显赫的秦国相位是李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否则他就成为了自己曾经鄙视的对象——“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赵高早年作为嬴政的贴身宦官,他有机会在宫廷里得到长期的历练,这让他对人性与权力的认知达到了非常人所能比拟的高度。

赵高是一个权谋高手,他的智力绝对是当时秦庭高层的佼佼者。在嬴政时代,赵高就深受皇帝的宠信,并且被皇帝任命为胡亥的法学老师。秦国本身就是一个以法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的国家,其法学人才应该是多如牛毛。赵高作为一个宦官居然能够担任王子的法学教师,可见此人法学造诣之深。

赵高绝对是一个把握人性的高手,他太了解李斯了,他对李斯的价值取向拿捏得死死的。他用秦相之位来威逼利诱李斯,他告诉李斯合作相位可保,不合作不仅相位必失,财富与人身安全都不会得到保证。李斯也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谁当皇帝无所谓,只要他的荣华富贵不受影响就好。于是,他就积极地参与了沙丘政变了。

最后,聊聊第三点,如何弄死扶苏和蒙恬。

李斯答应与赵高、胡亥合作后,立即开始了天衣无缝的骚操作,先是伪造一封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诏书,然后马上又伪造一封赐死扶苏的诏书。两封诏书由内庭起草,加盖皇帝印玺,全流程跟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一模一样。

在秦帝国这样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度里,皇帝的诏令是不允许有半点怀疑的。在法理上讲,皇帝正式发布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是畏法、敬法、守法的。扶苏作为嬴政的长子,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法家教育,他对法令的遵守恐怕更甚常人。李斯、赵高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直接给扶苏发了一道“程序合法”的赐死诏书。扶苏接到这封诏书后立即拔剑自杀,一旁的蒙恬拦都拦不住。

总论:这次政变的总导演是赵高,他以超高的驭人之术和深邃洞察力将李斯、胡亥、蒙恬、扶苏等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使得我们这些后来的吃瓜群众看了一幕精彩的历史政变大戏。

论李斯的最终结局:沙丘政变以后,秦二世顺利登基,李斯保住了相位,赵高则有了拥立之功。这一切看起来很美好,很和谐,毕竟此三人是同坐一条船了。不过可惜的是,李斯这一次判断错了局面。秦二世愚蠢至极对上朝理政毫无兴趣,赵高虽然无实际治国能力,但是他却觊觎丞相之位。

胡亥继位后,赵高力劝秦二世深居宫中,及时享乐,残杀宗室。这些狠、毒、呆、傻的建议被秦二世照单全收。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色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

此时的李斯已经察觉到了帝国的危机,他心急如焚。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见二世,不过二世根本就没空搭理李斯,因为他并不认为帝国有任何危机。此时的赵高同样愚蠢,他居然不顾各地风起的反秦起义,而是开始了他阴险的夺权计划。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秦二世对此大为恼火,赵高就乘机污蔑李斯谋反。

没想到这个二百五皇帝居然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让原告(赵高)去审被告(李斯)。赵高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李斯不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入了赵高手中。 赵高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 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李斯临死前已看到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一代名相就此惨死于咸阳街头,大起大落已经不能形容他的人生了,我只能说他的一生很魔幻。李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干出了千古流传的政绩,只可惜他对人性的把握稍差一些。他居然没看出来秦二世是个政治白痴,也没料到赵高的阴险程度。

李斯为了人生理想才来秦国打工,开始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嬴政。此时的他真心实意地为秦王打工,竭忠尽智地辅助秦王干出了千秋伟业。明君贤相一相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华夏一统的盛况呈现人间。

沙丘政变时的李斯仍然抱着打工者的心态,为了保住荣华富贵他选择了参与矫诏。从打工者的角度来看,或许李斯并没有错,毕竟如果扶苏上台李斯的相位肯定不保,蒙恬与扶苏的关系远强于李斯。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想批评李斯,毕竟他是来秦国打工的。

秦二世深居宫中,日夜淫乱,穷奢极欲,不理朝政时。久居相位的李斯居然还抱着打工人的心态,凡事都要找皇帝做最终的决定。结果给了那个阉货机会,对李斯形成了致命一击。如果此时的李斯果断放弃打工人心态,以主人翁的姿态做一个权相。独断专行一次,行伊尹、霍光哪怕是曹操之事,其结局断不至于如此悲惨,秦帝国也不至于速亡。

李斯的一生可喜、可叹、可惜!!!

最后我要发泄一下我对那个阉货的愤怒。

赵阉货是一个政治治理的侏儒,他只知道如何谋取和巩固权力,而不知道如何用手中的权力做该做的事情。他谋害李斯,是因为他觊觎丞相之位、丞相之威、丞相之荣。即使他最后成功当了丞相,他却是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丞相。他在国家资源调配、制度建设、组织经济生产、利益分配等方面一窍不通,他的行政能力完全治理不了一个庞大的秦帝国,也正是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反秦队伍迅速扩大,并且将战火延烧到咸阳附近。 这个阉货是秦帝国的害群之马,更是流毒天下的罪人。

铁汁们,写作不易,如有需求请支持一下:


user avatar

秦朝丞相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制度的实际设计者,本因功彪青史。

然而,他在秦始皇去世后的作为,一直被认为贪图个人荣华富贵,便不惜勾结奸佞赵高,迫害忠良(公子扶苏、蒙恬、蒙毅),最终亲手毁灭了大秦帝国,自己也被赵高满门抄斩,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害人害己,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秦朝丞相:李斯

然而,如果从李斯的角度,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代言人,他和思想亲近儒士的扶苏,政治思想完全冲突,水火难容。他于公于私,都绝不可能去支持扶苏继位。

秦始皇死后,李斯又能如何做呢?支持扶苏上台?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关系亲密,如果扶苏上台,李斯是肯定不能继续当丞相了,得把这位置让给蒙恬或者蒙毅。但是历史秦国从丞相位置退下来的客卿们,都是什么下场呢?

大将:蒙恬

秦孝公死后,商鞅为什么要逃跑?最后留下“作法自毙”的成语,落得被五马分尸。

秦惠文王死后,张仪为什么要逃跑回魏国?

秦昭襄王后期,范睢失宠后,没及时逃跑,最后是什么下场?被秦昭襄王处死。

秦始皇亲政,吕不韦为何要自杀?

这些秦国前任丞相的下场,充分证明,如果下台后不能及时逃跑,那么结局无非是被杀,或者被下令自杀了。

所以,对李斯来说,在天下一统,无处可跑的情况下,由胡亥做皇帝,他本人的下场未可知。但是如果放任扶苏上台,他本人是肯定没有未来可言的。

因为,假如扶苏登上皇位,蒙家兄弟将必然取代他的地位,而亲近儒生、主张分封制的扶苏,更可能令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卷土重来,不止是秦始皇的从前追随者将化作烟尘,辅佐秦始皇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大一统帝国各项制度的李斯,其一生功业,同样也将化为烟尘。

秦朝长公子:扶苏

那么换了任何人是李斯的立场,又会怎么选择呢?一生笃信法家学说的李斯,对秦始皇又怎么可能有什么超越自己私人利益的忠诚?

秦始皇尸骨未寒,秦始皇的儿女就被大批屠杀。这难道只是秦二世胡亥的主意么?无论秦始皇临死前,到底想立扶苏还是胡亥为新帝,新帝即位后屠杀全部的皇子和公主,肯定不会是秦始皇自己的主意。

扶苏这个唯一强势的皇子轻易被杀,胡亥的兄弟姊妹轻易被全杀光了,因为他们都没有实力,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而这种局面,正是李斯秉行他的法学学说,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打击宗室力量的结果。

李斯力主的郡县制,不给功臣实际封邑,还限制和削弱了秦国军功贵族的实力,老秦人勋贵,如郿城孟氏,夏阳司马氏,陇西李氏,皆因此没落。南征大军主帅屠睢、赵陀都是关东人士。

李斯力主的焚书令禁私学,违令者被罚戍边为苦役,"聚谈诗书"则斩首,"是古非今"则灭族,也让他所代表的关东士人客卿,得以垄断知识文化,断绝了后来者的挑战。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老秦人勋贵、宗室贵族、士人客卿均被李斯借助秦始皇之力,严格限制和打击后,新皇帝秦二世胡亥,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秦二世:胡亥

当刘邦大军杀到咸阳城下时,新秦王子婴已经走投无路。因为秦国宗室没有任何可以捍卫帝国的力量。

因此,李斯骨子里就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就是如齐国之田常、晋国之六卿一类人物。他借助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在始皇帝生前,就削夺了秦国称霸天下数百年的三大根基,让秦朝皇族宗室孤弱无权,才在秦始皇死后,任由他和赵高宰割。

秦始皇:嬴政

历史上无数事例早已证明,如李世民、朱棣这样的皇族宗亲固然可能作乱,成为皇权的威胁,甚至取而代之,然而如李斯这样的异姓大臣一旦掌握权柄,同样可能作乱,更导致王朝倾覆。

秦始皇死后,李斯想要自己做主,操控这个一手打造的帝国,想让大秦帝国这条大船,继续行驶在他自己控制的轨道上,才会被赵高轻易说动。

郎中令:赵高

秦二世胡亥只是李斯和赵高们用来排斥异己的一把刀,他们先是拿着这把刀大开杀戒,铲除了可能产生威胁的势力,连没有继承权的公主也全部杀掉、正是为了铲除与皇室联姻的各家勋贵。然后,他们再自相残杀。

所以,历史上李斯选择了胡亥,原本未必一定是输。在第二次“沙丘之变”中,李斯的孤注一掷,已经让他犹如“赌梭哈”般赢了一大把,把扶苏和蒙氏兄弟踢出权力的祭坛。

如果李斯还能赢下之后和赵高的政斗,把秦二世胡亥牢牢掌控在手,那么即使关东六国皆反,以他的政治经验,也大可努力守住函谷关,保住关中三秦疆土。

只要秦国不亡,掌握秦国大权的李斯自然可以安享富贵太平,成为人生赢家,甚至如“田氏代齐”一样,进一步实现“李氏代秦”,让李氏提前八百年就成为关中的主人。而后坐观关东六国纷争,伺机东出,重建属于自己家族的大一统帝国。

只可惜这样的美梦只完成了第一步,他就在和赵高的政治斗争惨败了,最后落得全家老小被满门抄斩、自己被腰斩于市,欲求为一黔首布衣,“牵黄犬出东门而逐狡兔”亦不可得的下场。

而赵高一个宦官,虽然有亲近帝王近水楼台的优势,生理上的残缺注定他不可能被正常人拥戴,去成王成帝,所以众叛亲离也是必然。

各派势力在相互厮杀中几败俱伤,最终,帝国覆亡,同归于尽!

(本文部分观点,引此笔者好友【长乐夜未央】著述,此致感谢。)
原文链接:
长乐夜未央:李斯一生精明,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末期身陷囹圄终成大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斯,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其最终命运却以腰斩的惨酷结局收场,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究其原因,绝非单一事件或性格缺陷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层层累积的结果,其深层逻辑往往隐藏在权谋、人性以及政治生态之中。初露锋芒,辅佐秦始皇建立不世之功要理解李斯为何落.............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李成阳恢复警察身份后,他在新帅集团的股份处理,这确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细说的问题。毕竟,警察的身份和作为集团股东的身份,在法律和利益上都有着天然的冲突。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按理说,一旦他恢复了警察身份,他之前的那些股份就不应该再由他本人直接持有或实际控制了。 这是官场上的规矩,也是法律上.............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李纨轻轻地在平儿身上摩挲着,指尖感受着布料的细密纹路,还有那份柔软的贴合。她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动作,只是那种缓慢而持续的触碰,仿佛是在确认着什么,又像是在感受着一种安宁。她指腹下传来的,是平儿身上那件素净的袄子。那料子是上好的细棉布,洗得有些年头了,摸上去并不像新衣那般挺括,反而带着一种温顺的软糯,.............
  • 回答
    李靓蕾的经历,让许多身处婚姻中的女性感同身受。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尤其是当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生育和抚养责任时,如何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尊重,避免陷入被动和受伤的境地,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涉及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法律保障以及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一、 婚前审慎评估.............
  • 回答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像4月27号那天突然阴转晴的天气一样,让人措手不及,又带着一丝欣慰。李光洙要从《Running Man》(以下简称RM)下车了,原因是因为身体原因。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非常不舍。李光洙,那个“亚洲王子”,那个 RM 的“背叛者”,那个总是傻傻地被陷害,又总是能制造出无数.............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你确实会发现不少外国选手和工作人员穿着李宁的服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赞助”那么肤浅。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个中国品牌能如此广泛地出现在世界的顶级体育舞台上。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战略和市场拓展。李宁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佼佼者,早早就开始瞄准国.............
  • 回答
    李达康在《人民的名义》中不给身边亲人提供任何帮助,这背后是复杂的动机交织,并非简单的“爱惜羽毛”或“坚持原则”可以一概而论。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的性格、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首先,让我们看看“爱惜羽毛”的说法。李达康绝对是一个极度看重自己政治生命和事业的人。他深知,在“权力的.............
  • 回答
    李国武徒手接11层跳楼女子,最终不幸身亡的事件,是一则令人痛心且充满争议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一悲剧: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背景: 2018年5月19日,发生在山东德州的一起事件。一名年轻女子因情感问题,从德州市一家高层酒店的11楼跳下。 李国武的行为: 酒店的.............
  • 回答
    咱们抛开“中医黑”或者“中医粉”的标签,就事论事,来聊聊李可老中医的《急危重症》。这本书,说实话,是个挺有意思的研究对象。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比较极端的领域——急危重症,而且是用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去应对。首先,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李可老中医的《急危重症》这本书,最核心的要义在于他如何运用“.............
  • 回答
    如何看待百万粉丝网红「李赛高」被实锤其真实身份是缅北诈骗团伙?平台是否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李赛高”事件无疑是近年来网络舆论场上一个令人震惊且值得深思的案例。一个拥有百万粉丝、以展现积极生活、传播正能量形象示人的网红,被揭露其真实身份竟是缅北诈骗团伙的一员,这不仅是对其粉丝的巨大欺骗,也引发了公.............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李某鹏,一个号称“美食打假人”的博主,盯上了广州的老字号源记肠粉,噼里啪啦一顿吐槽,说味道不行,跟宣传的差远了。当时看他视频的,估计很多人都跟着捏了把汗,想着“哎哟,这老字号是不是不行了?”但事情还没完,更精彩的来了。这李某鹏还没得意多久,就被网友们扒了个底.............
  • 回答
    关于李渊和李密,他们都曾是隋末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风云人物,都曾怀揣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李渊最终问鼎中原,建立了大唐王朝,而李密却在风雨飘摇中兵败身亡,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颗璀璨却又短暂的流星。要探究这其中的原因,绝不能止步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处境、策略、能力,乃至.............
  • 回答
    关于李多英事件,以及男性遭受家暴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且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议题。我们需要剥离光环和八卦,回归事件本身,并探讨更普遍性的问题。关于李多英事件的看法(基于公开信息推测,不代表最终事实):首先,任何形式的家暴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施暴者是谁,无论其职业背景多么光鲜。李多英的事件之所以受.............
  • 回答
    .......
  • 回答
    李善长如果能不那么顽固,在胡惟庸案发后选择主动辞官归隐,甚至以自己的方式了结生命,他的长子李祺,凭借着大长公主驸马和韩国公的身份,是否有可能在建文帝时期成为一股重要的辅佐力量?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而且要说得细致,就像我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一样,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咱们得说说李善长这个人.............
  • 回答
    李斯,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璀璨夺目,却又在刹那间陨落。他一生精明绝顶,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石,其才华横溢,政治手腕老辣,曾被誉为“千古一相”。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却在人生的晚年身陷囹圄,最终遭受了腰斩的极刑,留下了“呜呼,吾不知之矣!”的千.............
  • 回答
    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扫平天下,文治武功,可谓一时人杰。他起草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的法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秦始皇死后,他又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上位,这本是为求自保,却不曾想,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落得个车裂于市的凄惨下场。说起来,李斯并非不聪明,他的才智在当时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在群雄并.............
  • 回答
    李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出身于楚国,却最终成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朝的肱骨之臣,其中就包括了他曾经的故土——楚国。那么,李斯此举,究竟是背叛,还是另有考量?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李斯所处的那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