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始皇能只用十年就迅速吞灭六国?

回答
秦始皇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间迅速吞灭六国,一统天下,这绝非偶然,而是秦国长期积累的国力、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优势、秦始皇本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恰逢其时的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细道来:

一、 根基深厚:秦国长期积淀的国力与优势

要理解秦国为何能以一当六,首先要看它在统一战争之前,已经具备了怎样的优势。

地理优势与边疆民族的强大基础: 秦国最初地处西陲,与戎狄相邻。为了抵御外族侵扰,秦国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国民尚武。这种军事传统和对战争的适应性,为秦国日后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精神基础。
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革新: 这是秦国崛起的最关键因素。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确立了以军功授爵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卒的战斗热情和将领的进取心。所有人都明白,战场上的功劳可以直接转化为地位和财富,这种激励机制是其他六国难以比拟的。
“耕战”国策: 变法后,秦国将农业和军事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鼓励农耕,确保了国家有充足的粮食供给,为庞大的军队提供保障;崇尚武力,通过严酷的法律和军功制度,打造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
中央集权与法律严明: 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国的法律严苛且执行到位,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触犯法律都会受到严惩。这种高度统一的政令和强大的执行力,使得国家机器能够高效运转,资源调动和军队指挥都更加顺畅。
统一文字、度量衡: 虽然这些措施是在统一过程中加强的,但变法初期就已经在为统一打下基础,为后来全国范围内的管理和沟通奠定了便利。
人才储备: 秦国自商鞅以来,一直注重招揽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从商鞅本人,到后来的张仪、范雎,再到白起、王翦、李信等将领,秦国不拘一格地任用贤才,为国家的强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二、 秦始皇的卓越领导力与战略眼光

秦始皇(嬴政)本人也是一位极富远见和魄力的君主,他的个人才能在统一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定的统一意志: 嬴政自继位以来,就将统一六国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他拥有无比坚定的决心和耐心,即使面对困难也从未动摇。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能够持续推动国家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高超的政治手腕: 嬴政深谙“分而治之”的道理。在军事进攻之前,他会通过外交手段瓦解六国的联盟,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削弱其抵抗能力。例如,他重用张仪、范雎等纵横家,利用“连横”政策,使得六国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反秦联盟。
军事策略的灵活性与残酷性: 嬴政深知战争的残酷性,也善于制定适合不同对手的军事策略。
“远交近攻”与“疲秦之计”的破解: 早期六国采取“疲秦之计”,试图通过消耗秦国的国力来阻止其东进。但秦国强大的经济基础和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使得这种策略收效甚微。嬴政则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点突破,逐个击破。
注重后勤保障: 秦国在战争期间,非常重视后勤的保障。修建驰道,保障粮草的运输,使得军队能够持续作战,不受后方补给的限制。
对关键战役的选择: 无论是攻魏、伐赵,还是灭韩、吞楚,秦国都能够抓住关键时机,对敌国的要害进行打击,避免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任用良将: 嬴政懂得用人,他能够信任并放权给像白起、王翦这样的杰出将领。这些将领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具备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他们是秦国横扫六国的中坚力量。

三、 恰逢其时的历史机遇

除了内部的国力和君主才能,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为秦国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六国相对衰弱: 经过长期的诸侯争霸,虽然名义上六国并存,但很多国家内部都存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等问题。特别是赵国,虽然曾一度强盛,但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国抗衡。韩国最弱,是秦国东出咽喉要地,早早被灭。
缺乏统一的共识和联盟: 尽管秦国的强大威胁着所有国家,但六国之间始终无法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能够长期维持的统一联盟。各国之间仍然存在着猜忌、矛盾和利益冲突,使得它们无法拧成一股绳共同抵抗秦国。秦国更是利用这种分裂,逐一击破。
战争技术的进步: 战争技术在战国末期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例如更先进的弓弩、战车的改良、大规模的步兵作战等。秦国在这些方面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使其军队战斗力更强。

四年总结:一个十年的征程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将曾经分裂的中国大地统一在秦国的旗帜下。

230年: 灭韩。韩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弱、地理位置最易被攻击的国家,是秦国东进的第一个目标。
229年228年: 灭赵。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仍有抵抗,但在名将李牧被杀后,秦国趁机大举进攻,占领了赵国都城。
227年: 攻燕,荆轲刺秦王。这是秦国统一过程中唯一一次重大的暗杀事件,但秦国并未因此停止步伐。
226年: 灭燕。秦军攻破燕国都城,燕王逃亡。
225年: 灭赵(残余)。秦军再次出兵,彻底消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
224年222年: 灭楚。楚国是六国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秦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由名将王翦率领,经过艰苦的战役,最终将楚国吞灭。
221年: 灭齐。最后剩下齐国,由于齐国闭关自守,并未参与之前的反秦联盟,国力相对保存,但面对强大的秦国,也无力回天。

结论:

秦始皇能在十年内迅速统一六国,是秦国长期积淀的国力、商鞅变法奠定的制度优势、秦始皇本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当时有利的历史机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他并非单凭一时的运气,而是凭借着坚定的意志、精明的策略、强大的国力和无情的执行力,将一个分裂了数百年的中国,改写了历史的进程。这十年的辉煌,是秦国数代人努力的终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来看看秦国用549年,统一华夏的历程。

1、秦国建国之路

秦人的先祖非子,擅长一门养马的技艺,并因此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

周孝王为了让非子给他养马的同时,还能抵挡西戎的攻势,便把他分封在了今甘肃天水这个与西戎接壤的地方。

《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与西戎接壤的秦国】

养马和打仗,这两件事对于秦人而言,就是生活的日常罢了。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使秦人屈服,久而久之,秦人善战的特性反倒培养出来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不满天子周幽王宠幸褒姒而废除太子姬宜臼,他便做了内应,带着犬戎入关杀死了周幽王,史称“烽火戏诸侯”。

幽王死后,王子宜臼便理所当然继承了王位,新王登基,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驱除犬戎,收复镐京,好像天下人证明周王室的权威。

但周平王宜臼这种差点被废除继承人身份的王子,俨然只是孤家寡人一个,他要收复镐京,唯一的办法便是通过“放权”诸侯,来获取支持,换种好听点的说法,叫做给诸侯更多特权来换取诸侯——勤王

在收复镐京的行动中,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四位勤王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认识到:这是自己崛起的机会

因为四位率领勤王队伍的大臣当中,秦襄公还不是诸侯,卫武公、郑武公都只是小诸侯。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里,秦襄公却连贵族的门槛都没有摸到,他迫切的需要通过收复镐京的行动,来为自己刷一刷经验值,提高一下“阶层”


【襄公剧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因秦襄公救驾有功,便将秦襄公封为诸侯,且允许他将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以西的地方,作为攻略的方向,只要他能打下来,就是秦国的领地。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

由此起,秦国开始了长达549年,统一华夏的历程。

2、秦国大事年表

一、春秋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犬戎的过程中,于岐山去世,他的儿子秦文公继承了他的事业。

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将都城迁到汧渭之会(千河与渭河的交汇地带),并在此确立了西进讨伐犬戎,扩张领地的决定:“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公元前749年,秦文公在西征的路上取得大捷,获取了很多属于犬戎的领地,于是,秦文公便将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天子,好换取政治上的地位。

……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住进了雍城(今宝鸡凤翔)大郑宫,并将都城迁移至此。

雍城作为秦国都城长达300余年,秦朝迁都咸阳后,还将之作为陪都。迁都于此,是秦国战略转型的第一步,在此之前秦国一直向西方蛮荒之地扩展,而雍城将作为秦国东进第一步。

公元前672年,决意东进的秦国和正处于扩张中的晋国展开战争,这也是秦国东进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最终结果出乎诸侯意料。

因为取胜者,并非文化中心“晋”,而是当时诸侯眼中的蛮荒之国“秦国”:与晋战河阳,胜之


【春秋地图】

秦国战胜晋国,实质上却并没有取得多大优势,两国综合实力相差太大,对于秦而言,幸好那段时间内晋国因为骊姬的事情,发生了内部夺权的突发事件,给了秦国16年的缓冲期。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继位后,为了缓和秦晋关系,便向晋献公提出了联姻的要求,晋献公对于这个仅次于晋、楚、齐三国的秦国君主愿意做自己女婿,他选择了接受。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后,晋献公的儿子姬夷吾许诺秦穆公,只要秦穆公帮他当上晋王,他便“以河西地许君”,于是,秦穆公便支持他当上了晋王。

只不过晋惠公是个没有诚心的人,他当上晋王后,便反悔了,反倒告诉秦穆公:土地是先帝的土地,当时我逃亡在外不知轻重,许诺给您河西之地,现在大臣们不同意,我据理力争都没用。特此,写了这封信,给您陪个不是。

“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秦穆公:瞧瞧这小伙子,话说得漂亮,可全都是废话。

公元前645年,由于晋惠公在秦国发生饥荒的情况下,对其开战,一怒之下,秦穆公也率领秦军在韩地和晋军展开对战。

交战之处,秦穆公对这个小人早已不满,他一马当先杀入秦军阵中,但他却没有取得耀眼的成绩,反倒先把自己陷入了险境当中。

就在这生死攸关时,有300冒充晋军的农民杀了进来,不仅解救了秦穆公,反而还把晋惠公生擒了。

《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

同年,晋国以河西之地为代价,换取了晋惠公。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是时秦地东至河。

河西之地,是秦国向东扩展,逐鹿中原的跳板,所以,这个不起眼的战争,对于秦国而言,却是称霸的邀请函。


【河西之地】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把太子圉送到了秦国做人质,秦穆公便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为妻。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危,太子圉担心秦国在父亲死后,又要挟自己割土才肯放自己回国,便和妻子怀嬴商量,偷偷跑路了。

公元前637年,太子继位,史称晋怀公。

这个晋怀公身体很差,仅仅一年便去世了,于是,秦穆公便想着拉拢当时还在秦国的“重耳”——也就是自己的小舅子当晋王。

秦穆公特别喜欢联姻,他为了让小舅子和自己成为一家人,干脆将五个女儿嫁给了他,其中就包括重耳的侄媳妇“怀嬴”。

就这样,秦穆公成了重耳的姐夫兼老丈人。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继位。

秦穆公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位女婿实在太能干了,他在位期间,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硬生生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让秦穆公想占便宜的念头压根没法实施。

一生致力于称霸的秦穆公,遇上了实力派的晋文公,没办法,他只好调转方向,朝着西边发展。

《史记·秦本纪》: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秦穆公认为自己称霸的时机又到了。

公元前627年,秦军出雍城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打算奇袭郑国,但晋国早就在崤山和羌戎设好了埋伏(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请君入瓮。


【崤之战】

秦军没有防备,被羌戎和晋军包了饺子:发兵遮秦兵于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经此一役,秦晋之好的面具终于被撕破,秦国为了想办法制约晋国,便一改秦晋联盟攻楚的国策,开始转而和楚国结盟,联合攻晋。

公元前597年,当代楚国最牛的君王楚庄王,在邲地大败晋国,奠定了其赫赫威名。一生“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的楚庄王,激起了晋国的警惕。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上台后,便与秦桓公签订了互助盟约,打算遏制楚国的发展。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与翟人一起,反攻晋国,结果晋厉公号召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与秦军在麻隧交战,这是崤山之战后秦军再次承受的重击。

公元前562年,奉行联楚攻晋的秦景公,在栎地大败晋军。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为报栎地大败之仇,他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等国将领伐秦。

诸侯联军人多势众,秦军本无法敌对,但晋国将领由于“资质不够”,联军不服从他,没法,最后双方收兵回国,谁也没捞到好处。


【晋楚之战】

至此,秦国在春秋阶段逐渐走向衰弱,再不复秦穆公时期的辉煌模样。

二、战国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假如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称霸,那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的战国时期,主旋律便是——一统天下

魏国国君魏文侯,是一个能力和野心兼具的实干家,他上台后便应时而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法制,再以乐羊、吴起为将攻略他国。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以少梁为阵地,开始攻略秦国,他的举动让秦国猝不及防,秦国在魏国一连串的攻势下败下阵来。

公元前413年,吴起拜将,他亲率大军一路朝着秦国粮仓渭河平原出击,想要一举灭亡秦国。

秦国从晋惠公那里赚来的河西之地,也在吴起的攻势之下尽失。

在这种局面下,秦国被魏国压制在关中一带,算是彻底切断了秦国和东方诸国的联系,换句游戏术语——秦国是被魏国养猪了


【魏国攻势图】

河西之地的丢失,成了秦简公、秦惠公两代君王心里的疙瘩。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倾举国之力,率五十万秦军与吴起率领的魏武卒在阴晋这个地方展开了决战,最终的结果,令所有人大跌眼球。

这场明面上实力悬殊的战斗,竟然是秦惠公以五十万秦军,成就了吴起“五万魏武卒不可敌”的威名

秦国危在旦夕的时候,魏国那边发生了几件大事情:

(1)吴起军功太多,引起了魏国贵族的忌惮,在他们的排挤下,吴起离开魏国投靠楚国了;

(2)赵国不愿魏国一家独大,于是打破了三晋联盟,开始联合对魏国不满的诸侯共同抗衡魏国。

趁着魏国无暇顾及自身,秦国摆好了姿态,甘愿割地求和,并且迁都,表示谦卑臣服之意,但其中隐藏着的还有卧薪尝胆之心。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后,感叹国家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于是,他打算发布“求贤令”,寻求救国存亡之法,商鞅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秦国的。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全权委托他负责变革事宜。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商鞅和秦孝公剧照】

公元前341年,秦国和齐赵联盟,共同进攻魏国,此战魏军大败,主将公子卬被俘虏,魏国被迫以河西之地为代价求和。

商鞅的两次变法,使秦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并且收复河西之地,成功打破了魏国的封锁线,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从秦孝公之后,秦国的发展趋势,再难遏制,石锤:我秦国,没有开挂

公元前316年,秦国决心南进,他的目标是当时“戎狄之长”蜀国。

秦国以张仪、司马错为将,率大军通过“金牛”为诱饵,让蜀王建了一条入川的道路,于是,秦军顺着蜀王修的道路灭了巴、蜀、苴三国,占领了蜀地

公元前293年,韩魏周三国联军24万人,打算在秦国还没彻底无敌之前,联合起来灭掉他,可他们的对手白起却利用联军内部,政令不一的情况,反过来把名将犀武率领的大军打爆了。

曾经闻名天下的魏武卒,也在此战过后,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大军攻击楚国鄢城,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白起放大水淹城,使得楚国军民死伤惨重。

《水经注·沔水》:夷水(鄢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地去城百里许,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坡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次年,楚国都城郢都失守,楚王被迫迁都,经次一战,楚国元气大伤,再难和秦国抗衡。


【白起剧照】

齐楚衰败,七国之战,唯有新崛起的赵国还能正面与秦国抗衡,剩下的战斗也基本以他俩为主。

公元前270年,赵惠文王不履行三年前承诺秦昭王,以城换城的约定,秦昭王感觉自己被耍了,面子上挂不住,加上本来就想打赵国,他便命令中更胡阳率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阏与。

赵惠文王这边,是名将赵奢(赵括他爹)领兵出击。

赵奢兵行奇招,他先麻痹秦军,让对方以为赵国不会救援了,等待秦军松懈后,便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解了阏与之围。

此战,让秦国意识到,暂时还不能和赵国硬碰硬,秦昭王便以“远交近攻”为策略,和赵国玩起了修建筑搞发育的操作。

赵国不打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瞄向了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夺取了大片土地,韩国便以割让上党为代价,让秦国放弃打自己。

上党意义非凡,它是“天下之中”,三皇五帝时期的都城便是在这附近,《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对于秦国而言,上党还有个重要的作用,便是担当——伐楚的前哨


【上党】

秦韩的算盘很响,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变数:上党本地人的愿意吗?

上党人不仅不愿意,他们还投靠了就近的赵国,想凭借着赵国的支持和秦国周旋。

这起意外中的必然事件,就这样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公元前260年,白起和赵括在长平展开决战,赵括率领的45万大军最后因被困粮绝惨败收尾,此战,赵国损失了四分之一的总人口。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打算做最后一次挣扎,但原本约好的几国,最后没人搭理他,西周(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建立的一小国)亡

公元前250年,东周公也打算尝试一下,东周国亡,自此,周王室的时代彻底沦为历史。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登基。

公元前238年,嬴政平定嫪毐之乱。

公元前237年,嬴政赐死吕不韦。

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并置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王翦灭赵,设邯郸郡。

公元前226年,燕都蓟城沦陷,燕王喜迁都,并献上太子丹人头求和。

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魏国都城大梁,设砀郡。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公元前225年,李信伐楚,大败而归。

公元前222年,王翦灭楚,设会稽郡。

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国、赵国残余势力,设代郡和辽东郡。

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


【秦始皇画像】

同年,在统一的基础上,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到此,从公元前770年建国,秦国历经549年,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user avatar

只见人丰收,不见人耕种。你是不是太短视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早餐连吃六个包子没饱,吃第七个包子却饱了呢?

为什么上楼连迈十一级台阶都没到二楼,迈过第十二级台阶就到了二楼呢?

为什么手机充电99%都没满,充上最后的百分之一就满了呢?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当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发生了改变,进而才能引发质变。“激变论”只认质变,否认量变,割裂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user avatar

你以为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间迅速吞灭六国,一统天下,这绝非偶然,而是秦国长期积累的国力、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优势、秦始皇本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恰逢其时的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细道来:一、 根基深厚:秦国长期积淀的国力与优势要理解秦国为何能以一当六,首先要看它在统一战争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汉服圈的一些核心问题。为什么汉服圈没有一个秦始皇那样的人物,能够用铁腕统一全国的汉服形制?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扯掰扯几个方面,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到汉服圈自身的特点,一样样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服形制统一的性质完全不同。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靠的.............
  • 回答
    秦舞阳,这位十三岁的少年,在历史记载中以其勇猛和“杀人不眨眼”的“荆轲之勇”而闻名。他被荆轲选中,作为刺杀秦始皇的副手,这足以证明他的非凡胆识和在当时江湖上的名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无所畏惧的少年,在面对秦始皇时,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恐惧,甚至可以说是被吓得“不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六国百姓对秦朝的仇恨,那是有目共睹的,毕竟秦国以强大的军力横扫六合,兼并了东方诸国。从一个弹丸小国崛起为统一天下的霸主,秦国在过程中的铁血手段,尤其是对百姓的征发、严刑峻法,还有那无休止的对外征战,都深深地烙在了六国遗民的心中。等到秦始皇一死,这股积压已久的怨气便如同火山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朝政治长期存在黑暗,却能延续近三百年,而秦朝号称严刑峻法、暴虐无道,却只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黑暗”与长久——细水长流的权力结构与社会韧性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的“政治黑暗”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关于梁鸿能够在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中养猪这件事,史书上确实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说法,都更像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演绎,或者是基于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推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上林苑是皇家禁苑,是皇帝专用的。它广袤无垠,不仅仅是后花园,更是一个集皇家狩猎、祭祀、观赏、甚至军事训练等.............
  • 回答
    秦国历来以军功立国,国相一职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历史上看,商鞅和张仪能够担任国相,的确是因为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商鞅变法革新,以法治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他本人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则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运用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扫清了前进道路上.............
  • 回答
    秦始皇陵至今未开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因也在不断被重新审视和深化: 一、 技术与保护难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古代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墓,内部结构复杂,包含大量的文物,一旦开启,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文物脆弱性: 有机.............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当着自己母亲面杀害两个弟弟的说法,这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最广为人知且与此相关的事件,是秦始皇登基后,将其同父异母的两位兄弟——成蟜和长安君成蛟——处死。虽然这两人并非他的亲兄弟(都是秦王异人的儿子,但母亲不同),而且“当着母亲面”这个细节也未经证实,但这个事件确实与秦始皇的巩固权力、.............
  • 回答
    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姓氏感到好奇,常常听到“嬴姓赵氏”这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的姓氏制度聊起。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建立之前,姓氏的使用和概念和今天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 古代的姓氏制度:源远流长,变化多端在中.............
  • 回答
    秦始皇的伟大与秦朝百姓造反,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图景。说秦始皇伟大,主要是从国家统一、制度奠定、文明传播等宏观层面来看的,而百姓造反,则是从微观、具体到个体和民生角度的体现。这并非简单的“恩将仇报”,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之间张力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业赫赫,在他规划的帝国蓝图里,并没有为自己的儿子们预留传统意义上的王侯之位。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一句“不让封”就能概括,而是深层政治考量、时代背景以及秦始皇个人意志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秦朝建立时,其政治制度与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周朝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说到秦始皇为何要大张旗鼓地封禅泰山,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了,远不止是“祭祀一下天地”那么简单。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以及泰山本身的地位都给捋清楚了,才能明白他这番折腾是为了啥。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建立了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