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始皇这么伟大秦朝老百姓还要造反,这是不是恩将仇报?

回答
秦始皇的伟大与秦朝百姓造反,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图景。说秦始皇伟大,主要是从国家统一、制度奠定、文明传播等宏观层面来看的,而百姓造反,则是从微观、具体到个体和民生角度的体现。这并非简单的“恩将仇报”,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之间张力的必然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秦始皇的“伟大”以及百姓为何会选择造反。

秦始皇的伟大之处,远不止于统一六国:

1. 统一六国,结束战乱: 这是秦始皇最显著、最无可争议的伟大功绩。在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恐惧和动荡之中。秦始皇以雷霆手段,吞并六国,结束了这种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这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文化、经济上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他结束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秩序。

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系进行统治。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分裂和割据,保证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并为后世历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参考。

3. 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这是秦始皇另一个极具远见的举措。秦统一文字(小篆),结束了各国文字异形带来的交流障碍;统一度量衡,方便了经济往来和税收征缴;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促进了商业发展;统一车轨,更是从细节上便利了交通运输。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巩固了国家认同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4. 修建基础设施: 秦始皇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边疆的安全。同时,他还修建了连接全国的驰道,大大方便了军事调动和物资运输。这些大型工程虽然耗费巨大,但其战略意义和对后世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深远的。

然而,正是这些“伟大”的背后,隐藏着让百姓不堪重负的代价:

1. 严酷的法律和刑罚: 秦朝推行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治国。商鞅变法时期的法律就已经十分严苛,到了秦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坐法”让一家犯罪,株连亲属;“肉刑”、“五刑”(黥、劓、刖、宫、大辟)等残酷的刑罚,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法律的严酷固然有助于维持秩序,但对人性的压制和对生命的漠视,也必然引发强烈的反感。

2.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统一六国、修建长城、修建驰道、修建阿房宫、修建骊山陵墓等等,这些浩大的工程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秦朝对百姓征收的赋税极重,徭役更是频繁而漫长。农民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大部分的收成都要上缴,而一旦被征召去服徭役,更是要远离家乡,耽误农时,甚至生死难卜。这种过度的剥削,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3. 大规模的征兵和对外战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停止战争的脚步。他发兵攻打南方越国,北击匈奴,这些战争虽然巩固了疆域,但每一次征战都意味着大量青壮年被征召入伍,远离家乡,承受战争的残酷。许多士兵在战场上丧生,即使幸存,也饱受身心创伤。

4. 焚书坑儒,思想钳制: 为了巩固统治,统一思想,秦始皇下令焚毁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林书籍外的书籍,并坑杀了一批儒生和方士。这种“以吏为师”的政策,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压制了知识的传播,对文化传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使得知识分子阶层对秦朝统治充满了敌意。

5. 奢靡的生活和对皇权的过度追求: 秦始皇晚年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耗费巨资修建骊山陵墓,以及号称“宫室三百余间”的阿房宫。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也反映了统治者脱离现实的奢靡。他对权力无止境的追求,以及对臣民的绝对控制,也让统治显得更加冰冷。

百姓造反,并非恩将仇报,而是生存的本能:

将百姓的造反简单地归结为“恩将仇报”,是对历史和人性的严重简化。

“恩”与“仇”的对等性问题: 秦始皇的“伟大”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的统一和制度建设,这些是长远而宏大的影响。而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压力:税赋、徭役、法律、战争。当个体和家庭的生存都受到严重威胁时,国家统一带来的抽象“恩惠”,很难抵消具体的生存痛苦。就好比一个家庭,如果父母为孩子打下了丰厚的家业,但却苛待孩子,孩子长大后即便继承了家业,也难以感受到“恩情”,甚至可能因为童年的痛苦而选择离开。

生存是第一位的诉求: 对于底层百姓而言,最重要的诉求是温饱、安全和能够安稳地生活。当国家的政策严重损害了他们的生存条件时,反抗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他们被征召去戍边,如果按时到达就会被处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求生。这是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本能,与什么“恩”不“恩”无关。

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阵痛: 任何一个伟大的变革,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为了实现和巩固这一进步,他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手段,这种手段的副作用,最终反噬了秦朝本身。秦朝的灭亡,是过度集权、严刑峻法、民怨沸腾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姓的造反,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清除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视角差异: 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奋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江山社稷。但对于被统治者,他们的视角是具体的、眼前的、切身的。他们承受的是直接的痛苦和剥削,这种痛苦往往会掩盖掉那些抽象的、长远的“伟大”。

总结来说,秦始皇的伟大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他的统治方式过于严酷,对民力进行了极大的压榨,导致民怨积累。百姓的造反,是基于生存的本能,是对压迫的反抗,而不是对秦始皇个人恩情的背叛。

将这两者割裂开来理解,或者简单地用“恩将仇报”来定性,都无法准确地反映秦朝历史的复杂性。这更像是一场宏大变革中,国家利益与个体生存之间的冲突,是制度设计与人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秦始皇的功绩值得肯定,但其统治的过失也同样深刻,这正是历史的真实之处。一个伟大的开创者,也可能是一位严酷的统治者,而他所建立的伟大基业,也可能因为其统治方式的失当而迅速倾覆。这恰恰说明,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线式的,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朝那么伟大,秦朝群众:那么我们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的伟大与秦朝百姓造反,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图景。说秦始皇伟大,主要是从国家统一、制度奠定、文明传播等宏观层面来看的,而百姓造反,则是从微观、具体到个体和民生角度的体现。这并非简单的“恩将仇报”,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之间张力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感受。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几千年来,尤其是在当代,秦始皇突然变得如此“被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传播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承认,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从司马迁的《史.............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英雄是否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如果单从“建立”和“导致灭亡”这两个结果来看,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有其道理,但过于绝对,不能完全概括。为什么说“有道理”?秦始皇的强大,他的雄才大略,是他建立统一王朝的根本原因。他雷厉风行,统一.............
  • 回答
    新三国和《大秦帝国》这两部剧,在观众中的口碑差异确实非常悬殊,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大秦帝国》第一部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大秦帝国》第一部(也就是《裂变》)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与严谨的考.............
  • 回答
    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靖难夺位,平定内乱,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江山;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篇章;他编纂《永乐大典》,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首都的格局。桩桩件件,无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足以让他青史.............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到了点子上。我们常说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是“封建社会”,但这个说法其实带着点“水土不服”的意味,用的是西方历史学上的概念来套用中国自己的历史进程。咱们中国人自己,历来可没这么称呼过自己的历史。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西方人说的“封建主义”(Feudalism)到底是个啥意思。西方那种典.............
  • 回答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的铁腕,还是文化灭绝的罪人?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统一王朝的缔造者,其雄才大略毋庸置疑。然而,他一手导演的“焚书坑儒”事件,却至今仍是历史长河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引发无数争议。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千古一帝下此狠手?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呢? 焚书:为何要“烧掉”那些.............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总是被连在一起,作为中国历史上迅速崛起又迅速覆灭的典范。它们都以结束乱世、统一中国为世人所称道,但同样也因其二世而亡的短暂命运而备受争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严酷的统治与民怨的积累:从“统一”到“压迫”的转变秦朝的统.............
  • 回答
    中国人对秦桧的厌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洪流中凝结出的一个深刻烙印,那份憎恨跨越了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究其原因,无外乎他那件“罪大恶极”的事: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斗争,更触碰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忠义。岳飞,在多少代中国人心中,是顶天立地的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矛盾:齐国以学术繁荣为号召,试图通过思想感召和文化吸引来巩固和扩张国力,然而最终的天下归一,却是以务实、严酷法家思想为骨干的秦国所完成。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学术无用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初衷和目标。齐.............
  •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
  •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沪秦动卧(D308次)之所以选择现在这条运行路径,背后有着多方面考量,不仅仅是简单地连接两地,更涉及了经济、社会、技术以及运营等多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解读,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沪秦”指的什么。沪,自然是指上海,中国最繁华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而秦,在铁路语境下,一般是指陕西省.............
  • 回答
    纵观中国历史,每逢乱世终结,统一王朝的建立往往伴随着一股沛然莫能御的洪流,那是久经战乱的人民对和平稳定的渴望,是对一个强有力中心统治的期盼。秦朝和隋朝,正是这股洪流的杰出代表,它们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开创性的统一王朝,却又往往如同流星划过天际,.............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秦国之所以如此看重并鼓励大家庭的分家析产,将核心家庭视为社会最基础的单位,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 这并非一时兴起的政策,而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结构、统治稳定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的精细考量。首先,从政治统治和基层控制的角度来看,将核心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实际上是在瓦解那些庞大、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