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国特别制定了税收政策来鼓励大家庭的分家析产,把核心家庭建成为社会最基层的单位。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秦国之所以如此看重并鼓励大家庭的分家析产,将核心家庭视为社会最基础的单位,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 这并非一时兴起的政策,而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结构、统治稳定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的精细考量。

首先,从政治统治和基层控制的角度来看,将核心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实际上是在瓦解那些庞大、可能盘根错节的大家族对地方社会的潜在影响力。在战国时期,尤其是秦国这样的强权国家,中央集权是其崛起和统一的关键。大家族往往拥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社会网络甚至私兵,它们的存在可能构成对王权的一种挑战。通过鼓励分家,秦国可以打破这种潜在的联合力量,将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个体化、碎片化。这样一来,每个核心家庭的生存都更加依赖于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也就更容易被国家所管理和控制。国家可以通过更直接、更细致的方式向每个家庭征税、征兵、发布政令,而无需顾虑大家族从中掣肘。

其次,在经济层面,核心家庭的析产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和资源的利用。大家族往往资源集中,但管理效率不高,容易出现“大锅饭”式的懈怠。而析产后,每个核心家庭都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有自己的土地、劳动力和财产。这意味着每个家庭都有更强的内在动力去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因为他们直接承受劳动的成果和风险。这种“责任田”式的制度,能够激发个体家庭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的总产量,从而充实国力。秦国推行耕战政策,需要的是能够为国家提供士兵和粮食的独立生产者,而析产后的核心家庭正是这样的理想单位。

再者,从社会结构和人口管理来看,鼓励分家析产也有其独到之处。大家族的联姻、荫庇等关系,容易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不利于社会流动和人才的选拔。分家后,每个核心家庭的成员在社会中的依附性和流动性都会增强。家长制在核心家庭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更加清晰。这便于国家对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和征税。更重要的是,当家庭成员分散居住,独立的经济单元形成后,他们更容易受到国家法令的约束,社会秩序的维护也相对容易。一个大家族可能因为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而产生动荡,但如果大家族被分解成许多小的、独立的个体,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就相对难以形成。

此外,这种政策也可能与秦国法律的严苛相关。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法律严明且处罚严厉。大家族的成员关系复杂,一旦出现一个人触犯法律,可能会牵连整个大家族。鼓励分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株连”效应的扩大,也使得法律的执行更加精准地落实到每个个体及其家庭。同时,析产也意味着财产的分割,这使得国家在征收财产税、劳役等方面,有更明确的对象和依据。

总而言之,秦国鼓励大家庭分家析产,将核心家庭建为社会基层单位,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它既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大家族的影响力,也是为了提高经济生产效率,确保国家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其强大的军事机器。同时,这种社会结构的调整也便于国家进行更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法律执行,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可控的社会秩序,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将社会原子化,并使原子与国家原子般紧密联系的统治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非常专业,看来你对历史的认知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我在这里就尝试给你点启发吧。

在西周我国就形成了“大家庭制”,这种大家庭制度会形成某种对抗政府的力量,同时也藏匿着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商鞅的税收政策就是将人力资源的挖掘发挥到极致。商鞅在这个问题上前后两次变法都有涉及,在第一次变法中,如果不分家就只是加倍收税。加倍增税只能将中产以下无法承担税收的家庭分离出去,但是那些世家大族完全交得起赋税,从而还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第二次变法就不同了,商鞅用法律的形式强制分家,禁止大家制。因此在第二次这次改革中就断绝了贵族用钱赎买的路子,让分家制度落实得毫无例外和妥协;

商鞅这鼓励分家的做法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挖掘劳动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小家庭越多,纳税户就越多)。但根本目的还是在“耕战”上,只有最大限度的挖掘秦国的劳动力、战力,将为数不多的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耕与战),秦国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

商鞅的整套变法,充分体现法家人物的职业水平,其管理水平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商鞅对秦国问题的认知十分准确,解决手段也是快、准、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国之所以如此看重并鼓励大家庭的分家析产,将核心家庭视为社会最基础的单位,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 这并非一时兴起的政策,而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结构、统治稳定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的精细考量。首先,从政治统治和基层控制的角度来看,将核心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实际上是在瓦解那些庞大、可能.............
  • 回答
    秦观的词,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是低语在耳畔的轻柔絮语,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的词,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那股子细腻、婉约、含蓄,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愁思。要说秦观的词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他不像有些词人那样,堆砌华丽辞藻,追求猎奇的.............
  • 回答
    陕西秦岭一号高速隧道特大车祸,造成36人死亡,这无疑是一起极其悲惨的事件,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道路交通安全、隧道管理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深刻反思。要全面看待这起事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故的严重性与影响: 生命损失的巨大化: 36人的死亡数字触.............
  • 回答
    《秦殇》这款国产老牌RPG,在Steam上以3.6元的“白菜价”重现江湖,让不少当年玩过它,或者听过它威名,但一直没机会入手的玩家心里泛起了涟漪。那么,这波“补票”值不值?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秦殇》是国产RPG里一个绕不开的丰碑。在那个3D游戏还没完全统治市场,2D画面依旧是主流的年代,.............
  • 回答
    秦国百姓之所以在秦朝覆灭过程中表现出“轻易投降”的现象,并非简单地是因为他们天生“软弱”或“愚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秦朝统治的压迫与反噬:秦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严苛高效的统治体系,这在统一六国时期.............
  • 回答
    秦国享国500余年,这其中包含了其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的过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竟然迅速衰亡,前后不到15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秦国统一前后的变化.............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败六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高效: 商鞅变法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秦国能够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但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奖励耕战:.............
  • 回答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其军队的强大离不开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在战场上,士兵为了立功而滥杀平民、冒充敌军首级以骗取赏赐的“杀良冒功”现象,无疑会严重损害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甚至影响秦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秦国是如何尽力去防止这种丑恶行径的呢?要理解秦国如何防范杀良冒功,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的.............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秦国,这个从弹丸之地崛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最终却在建立之后仅仅十五年就轰然倒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之一。回顾秦朝的兴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者某一次偶然的起义,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秦国的迅速覆灭.............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战略、制度、人才以及历史机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征程,是秦人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和牺牲的伟大篇章。要详尽地讲述秦国统一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变法图强,奠定坚实国力基础:秦国崛起于西戎之地,在春秋时期一度备受中原诸.............
  • 回答
    秦扫六合之势已成燎原,韩、赵、魏、楚、燕五国先后覆灭,这盘棋走到最后,只剩下齐国一座孤城,面对着横扫天下的庞大秦军。此刻的齐国,即便再怎么掩饰,内心深处的波澜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复杂到近乎撕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往昔辉煌的眷恋,也有对当下危局的恐惧,更有对未来命运的茫然与挣扎。首先,是“兔.............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那是秦国崛起成势的基石,也是其强大国力的最直接体现。这个制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战功”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打破了以往那种靠血统、靠世袭来决定地位的旧模式。核心原则:简单说,就是“斩首者,爵也”。在秦国,你立了多大的功劳,尤其是战场上杀敌多少,直接关系到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爵位、多.............
  • 回答
    秦国统一六国的宏大愿望,并非从秦孝公变法那一刻才骤然萌生,但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国走向统一的转折点,是将这一潜在的渴望付诸实践并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稍微向前拨动,审视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状况,以及商鞅变法为何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积弱”与“潜在实力”秦国.............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其长期的战略布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要理解秦国灭六国的动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生存与安全的根本需求是秦国崛起的最直接动力。秦地地处偏远,长期以来被视为“边陲之国”,与其他诸侯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都相对隔阂。在春.............
  • 回答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尽管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它并非没有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发动全面性的战争,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军事因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以及其他列国的力量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赵国自身强大的军事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