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又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

回答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的铁腕,还是文化灭绝的罪人?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统一王朝的缔造者,其雄才大略毋庸置疑。然而,他一手导演的“焚书坑儒”事件,却至今仍是历史长河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引发无数争议。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千古一帝下此狠手?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呢?

焚书:为何要“烧掉”那些不合时宜的书籍?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这固然是他伟业的顶点,但也意味着他需要将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统一,被他视为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稳定的基石。

在他看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繁荣,但各家学说往往互相攻讦,宣扬的观念也可能与中央集权、法家思想相悖。特别是儒家,虽然以“仁”、“礼”为核心,但在秦始皇眼中,他们过分强调“复古”,推崇先王之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当时的制度,这无疑是对他刚刚建立的新秩序的潜在威胁。

因此,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下令“焚书”。这次行动主要针对的是以下几类书籍:

诸子百家的著作: 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各诸侯国的史书(这些也被销毁,以免让人追忆旧邦),其余如《诗》、《书》等儒家经典,以及墨家、道家等其他流派的著作,都被列为禁书。
“以古非今”的言论: 任何胆敢以过去的朝代制度来否定、批评秦朝现状的言论,都会受到严厉打击。

焚书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统一思想,扫除异议”。 秦始皇希望通过销毁那些可能动摇其统治、引发思想混乱的书籍,来确立以法家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从而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他认为,若社会上的思想观点驳杂不一,人民就难以服从统一的政令,国家也就难以长久稳定。

坑儒:为何要“活埋”那些敢于质疑的知识分子?

如果说焚书是为了“清理”思想的载体,那么“坑儒”则更直接地指向了那些持有异议、甚至敢于挑战皇权的思想者。

“坑儒”事件的导火索,通常被认为是方士侯生和卢生的一些言论。他们曾受到秦始皇的重用,但也因为找不到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担心罪责,便背后诽谤秦始皇,说他“专制、残酷”,甚至“焚灭一切”。

秦始皇闻言大怒,认为这些人欺骗了他,而且在朝野内外散布不利于朝廷的言论。他对此深恶痛绝,决心要严惩这些“诽谤者”。于是,他下令在咸阳搜捕了460多名方士、术士以及其他批评他政策的儒生,并将他们活埋。

坑儒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惩罚异议,震慑思想”。 秦始皇想要通过这种极端残酷的方式,向整个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对皇权、对国家政策的公然质疑和挑战,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他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一旦越界,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必须将它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也要从长远的文明发展角度来审视。

从秦始皇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的角度来看:

积极方面(虽然饱受争议): 在那个刚刚结束分裂,社会矛盾复杂,思想尚未统一的时代,秦始皇试图通过强力手段来整合国家,建立统一的法制和思想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家再次陷入混乱。焚书在某种程度上也集中了当时的知识资源,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起点(虽然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
消极方面(更为人诟病): 这种方式过于极端和暴力,严重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焚毁大量古代典籍,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许多珍贵的思想、历史记录因此而失传,这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同时,坑儒更是对知识分子的血腥镇压,制造了恐怖气氛,导致了社会上的恐惧和压抑。

从长远的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

绝对的负面影响: “焚书坑儒”是典型的文化专制行为,它严重阻碍了思想的多元化和进步,破坏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比后来的“独尊儒术”更加激进和具有破坏性。前者是通过政策引导,后者却是直接的文化清洗。
对后世的警示: “焚书坑儒”事件成为了后世历代统治者对于思想控制的一种反面教材。虽然历代都有对书籍和言论的禁忌,但像秦始皇这样大规模、毁灭性的焚烧和杀戮,是极为罕见的。它警示我们,任何以统一思想为名而进行的文化压迫,都可能带来深重的历史罪责。
复杂性与曲折性: 尽管“焚书坑儒”是历史的糟粕,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曲折复杂的,伟大的成就背后也可能伴随着残酷的手段。评价历史人物,需要辩证地看待其功过是非,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

总而言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维护其统一王朝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严重的文化损失、对知识分子的残暴镇压,以及对思想自由的严重扼杀。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应当铭记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绝不能以牺牲思想的自由和文化的繁荣为代价。文明的进步,需要的是包容、对话和传承,而不是愚昧的压制和野蛮的毁灭。秦始皇的铁腕固然带来了统一,但“焚书坑儒”的阴影,却长久地笼罩在中华文化的星空之下,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伟大,在于建设而非破坏,在于启迪而非禁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说“焚书” 暂不说坑儒

这两件事发生时间差的很远 原因也风马牛不相及

再说坑儒才坑了几百人 坑就坑呗

多坑点啊 四十万起步


焚书的原因有三层


第一层就是李斯上书里直说的

各家各派以私学议论法令

煽动百姓抗上 结党营私

损害了君主的权威

动摇了帝国的统治

李斯自己说的很清楚了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第二层是李斯、秦始皇背后法家学派的目的

法家思想可以借此机会灭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尚书和诗经

烧光你的经文 看你还怎么狂 这叫釜底抽薪

如果焚尽诗书和百家语 读书人只能学习大秦的法令

一切学术和思想 都将以法令的形式存在 掌握在文法吏手中

这将是法家的终极形态: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三层是秦始皇、秦帝国的目的

诗书代表着周朝的意识形态

诗经是各国的国风 古代先王的颂歌

尚书是夏商周的官方政府文件

秦代周 为天子

自然要改弦更张 迁鼎入秦

在文化领域灭了六国

在文化领域革了周的天命

尽灭百家 只余秦风




如何评价:

最后也没什么卵用

书也没全焚了 儒也没都坑了

相反 还tm独尊儒术了……

说明这种政策并不能成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的铁腕,还是文化灭绝的罪人?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统一王朝的缔造者,其雄才大略毋庸置疑。然而,他一手导演的“焚书坑儒”事件,却至今仍是历史长河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引发无数争议。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千古一帝下此狠手?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呢? 焚书:为何要“烧掉”那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需求的深刻调整。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的崛起,以及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主流化,正是这种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考量。秦国历经数代变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解读的深度和大众认知之间微妙的张力。确实,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趋于 nuanced,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千古一暴”。但即使是这样,陈胜吴广起义依然得到了广泛响应,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这一单一维度。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当时的历史土.............
  • 回答
    关于秦国公室的“氏”以及秦始皇是否应称“赵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称谓。我们来一一梳理一下。秦国公室有没有明确的区别于“赵氏”的“氏”?如果有,是什么氏?答案是:秦国公室确实有区别于“赵氏”的“氏”,这个氏是“嬴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业赫赫,在他规划的帝国蓝图里,并没有为自己的儿子们预留传统意义上的王侯之位。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一句“不让封”就能概括,而是深层政治考量、时代背景以及秦始皇个人意志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秦朝建立时,其政治制度与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周朝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
  • 回答
    咸阳城郊,风卷残云,卷起了路边落叶,也搅动了秦始皇巡游队伍中一丝不寻常的骚动。这是他第五次东巡,依旧是浩浩荡荡,声势赫赫。然而,在路过一处简陋的村落时,他却勒住了战马。他看到的,是一个在尘土中摸爬滚打,却眼神清澈、身姿挺拔的汉子。那汉子正带着几个村民,修缮着一段坍塌的乡间道路,虽然衣衫褴褛,但脸上却.............
  • 回答
    如果秦始皇和李世民被置于同一时空,并且我们仅以治国谋略和军事才能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谁会胜出,那将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王对王”的较量。这两位历史巨人,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治国理念和军事手腕各有千秋,又都以其卓越的能力统一或巩固了庞大的帝国。要分出高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社会矛盾、经济压力以及军事军事等因素。一、 政治体制的弊端与统治危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以雷霆手段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埋下了统.............
  • 回答
    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深刻吸取了战国时期各国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惨痛教训,并致力于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稳定的国家。 郡国并行制度,即同时存在直接由中央统治的郡县和拥有一定自治权但名义上隶属于中央的国(诸侯国),与秦朝核心的政治理念和国家建构目标.............
  • 回答
    秦国,这个从弹丸之地崛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最终却在建立之后仅仅十五年就轰然倒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之一。回顾秦朝的兴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者某一次偶然的起义,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秦国的迅速覆灭.............
  • 回答
    要说秦朝为何迅速灭亡,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毕竟,一个统一了六国、雄霸天下的帝国,从建立到崩塌,前后不过短短十几年,这背后藏着太多的原因,就像一块看似坚固的玉石,其实内部已经布满了细密的裂纹。咱们得从头说起。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靠的是什么?是法家思想下的强大军事实力的支撑,是商鞅变法以来积累起.............
  • 回答
    岭南,那片在秦朝版图的最南端,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这里曾是秦始皇眼中“化外之地”,是流放罪人、征讨百越的遥远边疆。然而,在秦朝末年,王朝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之时,岭南五十万秦军,这支曾经威震八方的力量,却似乎静默无声,坐视着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五十.............
  • 回答
    提起秦朝的兵马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的威武士兵。然而,仔细观察这些陶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秦朝士兵,特别是步兵,似乎都不佩戴头盔。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战士们却常常“光头”上阵呢?这并非是他们不重视头部防护,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
  • 回答
    秦人能够打败犬戎并最终生存下来,而周王室却不得不无奈东迁,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西周晚期,以及紧随其后的春秋开端。一、 秦人何以胜犬戎?秦国,这个起初只是周王朝边陲的一个封国,其得以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生存并壮大,尤其.............
  • 回答
    秦始皇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势不可挡。然而,这个伟大的帝国建立不过十余年,便在农民的怒火中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远比表面上的“天命所归”要复杂得多。首先,秦灭六国,倚仗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套严苛的法家治国理念。他们以雷霆手段,横扫六合,完成了统一。但这种以.............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谈及水浒传中秦明的排名,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读者感到好奇的话题。霹雳火秦明,作为三十六天罡星中的第七位,在梁山好汉中位列第七,仅次于天魁星宋江、天机星吴用、天闲星公孙胜、天勇星关胜、天雄星林冲、天猛星许贯忠之后。这个排名,尤其是与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相比,的确有些超乎寻常。要想弄明白为何秦明能坐上这个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秦岭,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也悄悄地守护着一个独特的存在——棕色大熊猫。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秦岭地区一共发现了10次棕色大熊猫的踪迹,它们的身影如同童话中的精灵,神秘而珍贵。为何这片山林会成为棕色大熊猫的栖息地?它们与我们熟知的黑白熊猫又有何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岭,探寻这群“.............
  • 回答
    关于扶苏坐镇辽东,拥有三十万精兵,却未南下救秦始皇、阻止胡亥登基的疑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知假诏”是解释之一,但若深究,此说似乎有待商榷,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不知假诏”的可能性。扶苏未南下,是因为不知道假诏吗?从表面上看,如果扶苏真的以为赵高、李斯、胡亥伪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