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秦国)为何迅速灭亡?

回答
要说秦朝为何迅速灭亡,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毕竟,一个统一了六国、雄霸天下的帝国,从建立到崩塌,前后不过短短十几年,这背后藏着太多的原因,就像一块看似坚固的玉石,其实内部已经布满了细密的裂纹。

咱们得从头说起。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靠的是什么?是法家思想下的强大军事实力的支撑,是商鞅变法以来积累起来的制度优势,更是历代君王不懈的奋斗和对外征伐。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更是将这个过程推向了顶峰。他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驰道,这些都是功在千秋的大业,给后世打下了基础。

然而,正是这份强大的力量,如果使用不当,就如同猛兽失控,反噬自身。

1. 严苛的法律与残酷的统治:

秦朝的法律,可以说是非常严酷的。“连坐法”让一家犯错,全家受罚,甚至亲戚邻里都可能受到牵连。这样的法律,虽然能起到震慑作用,但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统治稍有松懈时,就会成为压在百姓头上的巨石。

你想啊,一个农夫,辛辛苦苦种地,眼看收成不错,结果因为一些小错,可能就要被拉去做苦役,家人也跟着受罪。这种恐惧感、压迫感,长时间积累下来,怨气能不大吗?

更别说那些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了。秦始皇修长城、建阿房宫、陵墓,这些工程何其浩大?抽调了全国多少人力物力?这些都是以无数普通人的血汗甚至生命为代价的。一个男人被征召去修长城,可能就再也回不了家,他的家人怎么办?生活怎么办?

2. 焚书坑儒与思想钳制:

秦始皇认为“诸子百家”的言论扰乱了国家秩序,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虽然他认为这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但在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看来,这就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对思想的扼杀。

这种做法,不仅消灭了很多宝贵的思想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扼杀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当人们不敢说话,不敢思考,只能被动接受统治者的命令时,这个社会就已经开始走向僵化和衰败。

3.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接班人的问题:

秦始皇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是唯一的救世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执行力,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他一死,权力真空立刻出现。而他精心挑选的接班人——胡亥,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赵高和李斯为了自己的私利,篡辅佐胡亥,篡改遗诏,逼死公子扶苏。一个本就缺乏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帝,又被奸臣蒙蔽,只会加速秦朝的灭亡。

4. 缺乏政治包容性与民族融合:

秦朝统一六国,但它并没有很好地处理与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被征服的六国遗民,心中自然有着反抗的情绪。秦朝又对他们实施了严酷的统治,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比如,将六国贵族迁往关中,剥夺他们的土地和权力,这无异于慢性折磨。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一点火星就能引燃整个堆积的干柴。

5.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总是这样,看起来似乎是偶然事件,但背后却有着必然的逻辑。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是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这两人本来是九百戍卒的一员,按照秦律,遇雨误期,都要处死。在这样的绝境下,他们选择了反抗。他们的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它向天下宣告,秦朝的统治并非不可撼动,只要敢于反抗,就有希望。

随后,各地纷纷响应,六国故地反秦的力量再次汇聚,项羽、刘邦等势力也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秦朝严酷的统治,让那些本来就已经心怀不满的人们,有了反抗的理由和勇气。

总结一下,秦朝的灭亡,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统治手段过于残酷,民怨沸腾,是根本原因。
政治上的压迫和思想上的钳制,导致社会失去活力,积累了深厚的矛盾。
秦始皇死后,权力交接的混乱和统治者的无能,给了反抗力量可乘之机。
陈胜吴广起义,则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早已积压的民怨。

可以说,秦朝就像一个被过度拧紧的发条,虽然初时强劲有力,但一旦松动,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崩断。它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对后世王朝留下的深刻教训。强大固然重要,但如何赢得人心,如何实现长治久安,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朝的史料太少,秦朝统一战争、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三场大战的性质,很多人根本就没理清。

第一,秦灭六国战争的性质

迄今为止,关于秦朝的史料都是最少的。前少于战国,后少于西汉。

战国的历史,你还能挑出个《史记》《战国策》,后来还有西晋出土,近世佚散的《竹书纪年》,加上诸子百家零零散散的记录,也算是有的比较了。当然,诸子的书不是专门著述历史的书。

西汉也不用说,正史就有《史记》《汉书》,还有《三辅黄图》《前汉纪》这类。后来佚散的文献也非常多。

也就是说,中国人研究战国,可以通过很多时间距离比较近的书籍文献。古人研究西汉,也可以通过很多时间距离比较近的文献,尤其是唐朝以前,比宋朝以后要多很多。

可是研究《秦朝》的历史著作,大概从汉朝以后,就干巴巴的剩下一本《史记》...西汉时,司马迁手上还有本《秦纪》,可能比后世也就多一本《秦纪》,司马迁还抱怨《秦纪》记录时间不够精确,造成他写《史记》的困扰。可见记载秦朝历史的一手资料,古今有多匮乏。

像贾谊《过秦论》,他虽然也提到了秦朝历史,但实际上这是一篇政论文章,算是百家之作,一家之言。他不是记录历史。政论和史书到底还是不一样。比如,十年前的政论文章,普遍就说民进国退好,而现在的政论文章,普遍恨不得掐死民营企业。政论是加了料的,史书则顶多是春秋笔法,起码要基于具体事件,很少直接抖立场和观点。

即使把秦始皇本人执政时期都归为秦朝,可以说,真正写秦始皇时期历史的,只有司马迁一个人。而且只有给秦始皇纪年的《秦始皇本纪》,是正儿八经从《秦纪》中提炼出来的秦朝历史脉络。辅以五篇列传,一共六篇文章,就这么点关于秦始皇时期的内容。

至于汉朝开国一代帝王将相的事迹,能够与秦朝国史相关的,基本都集中胡亥执政时期。

然后再看《秦始皇本纪》,近1.5万字(含后世加上的标点符号)。

最后有500左右字是东汉人加进去的后世评论。

有1000左右字总有是秦君世系。

有1800字左右是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个人评论。

有3100字左右是写秦二世的。

剩下的,写秦始皇本人的,8600字左右。

先不论秦始皇的过,先说他的功。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统一六国。统一六国这十年用了多少个字?

584个子。秦始皇一共在位37年,8600个字,其中奠定其历史地位的十年,一共给了584个字。

这584个字,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最最大的事件之,中国统一,最大比重的一手材料。其他的,就是另五篇列传中零星提到的。

其他还有1420字左右,是照搬秦始皇刻在各种名山的石刻原文。

剩下来,有不到7200字是战争以外的秦始皇生平,更多关于内政。其实光李斯和别人争论的对话记录,也有几百字。

真正写秦始皇本人的,6000多字吧。

记录统一战争之前的,1510字左右。写秦朝历史的,4000多字吧。

拼凑那些列传里关于国家政策的,不知道能凑出多少字...

有一个结论是很明确的,暴秦,暴政,秦末开始肯定有这种说法。但是记载暴政的具体政策如何,不详。

也就是说,如果只拿文献来看,这是一个举证不多,但清晰给出的结论。

问题就在这了,内容大部分是空白的,最后一行写了一句结论,这个结论无论对错,对后世的说服力够不够?现在很多人,或者说历史上一直有一部分要给暴秦翻案,实在是空白地带太大,结论本身就有辩驳空间。

有些人讲秦始皇在位时不止一次遭遇刺杀,所以秦始皇的统治已经腐朽了。美国总统林肯表示不服。

实际上,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还有一个唯一。是唯一在汉地,统治多个文字、语言不互通的地理板块的皇帝。

要非说后世汉地还有其他文字,大概就是宋朝吧,契丹、西夏有自己的文字。但也只是汉地的边缘有一些。但中原的宋朝可没管理那些地方。

实际秦始皇就是当时的征服者,他在征服其他国家啊。统一战争后世叫统一,但当时就是征服战争,侵并战争。

现在不说中国统一了英语国家,就是中国统一了日语、朝鲜语、越南语国家,就是现在把外蒙收回来,那个压力如何?刺杀一下,不正常吗?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安重根得手了,而博浪沙的张良,兰池的无名氏,没得手而已。说起来,当时的朝鲜半岛,仍有不少上层乃至官方还在用汉字,而日本,当时也是汉字居多的国家。秦始皇最大的压力,是经济政策压力吗?是镇压复辟的压力,是随时爆发的叛乱压力。

当然,统一中国后来维持下来了,就叫叛乱,叫起义。如果中国后来一直不统一,那就叫光复,叫复国。

秦国灭六国以后,秦朝的暴政,比如修宫殿,修陵墓,修长城,御匈奴,征百越,尊用法家...

修宫殿:各国都修。楚国章华台,赵国龙台,现在遗留下的夯土台基各个都是巨无霸。反而咸阳宫基址比起来算小的很。

修陵墓:前有战国最大陵园夏太后陵,后有人口超过长安的茂陵邑,包括奢靡的海昏侯墓...这也是一个战国到汉朝都流行的。

修长城:都修,处在内地的魏国、齐国都修。

御匈奴:秦赵燕都御。

征百越:秦征西戎,燕征辽东,楚征南蛮,赵征北胡...都在征...

用法家:齐国有齐法家,其实基本和黄老一个主张。法经诞生在魏国。各国变法都是搬魏国模式。说起来,道法同源,黄老道家,其实还是法家思想的源头,黄老也提倡法治。问题是,只有商鞅把变法落实最彻底,彻底到秦始皇的儿子连个贵族爵位都没有。而且他和韩非把御民之术摊开讲,不像儒家避讳和粉饰这些统治话术。其实这是把术放在法之上的表现。

这些就是旧贵族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啊。

总的来说,秦始皇虽然宫殿修更大,陵墓陪葬更多,长城连起来更长,南征北战的战线规模都更长更大,而且晚年独尊法家,让法家负责禁绝百家,这些政策确实是过激的,让国政处在一个非常高危的压力警戒值,但是它依然是先秦国家常用的统治手段。可能秦始皇能想到的思路也就这些。谁管过那么大的单一制国家,他学谁?

这些都说明秦始皇,没有经验,更没有意识到,当天下实行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时,这个制度带来的动员力,需要极大的克制。他还在用那些过时的手段统治整个天下。

包括区划制度。汉武帝大一统,设监察大区“州”,缓解了区划压力。唐太宗大一统,设监察大区“道”,宋朝建立设“路”,元朝设“省”...但二级区划郡县制的秦国统一了,还二级区划。隋朝时,州变成了郡的规模,三级区划崩溃后,隋文帝反而撤掉郡级,实行州县二级区划,作为皇帝直接管理几百个州...这俩基本上就是事必亲躬,累成狗的皇帝,好巧不巧,都二世而亡。

这些说明了,秦始皇统一后的失败改革。没能解决实际的国政难题。比如关东地区尖锐的人口与土地矛盾。反秦浪潮是关东刮起来的,秦末楚汉战争,关西不仅没有波澜,还成了刘邦二次统一的基本盘。大规模的人口损耗,也不是发生在秦灭六国之战,而是秦末与楚汉战争。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各种制度,并没有问题。问题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推广到整个天下的中央集权制度,超大的动员力与极高的动员损耗之间的矛盾性,开错了政策药方。先秦那套不灵了。

封建分权,在中央的克制与地方的克制之间,更需要后者。中央集权,在中央的克制与地方的克制之间,更需要前者。秦始皇没意识到,恐怕就算其他六国君主上台管这个统一国家,也意识不到。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原生贵族。这些诸侯,无论自己的氏族、部族、国族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迁徙到如何落后的地区,他们都是部族的主人,是贵族,从原始社会一脉传承而来。

秦国统一战争,只是物理兼并,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制度上。秦朝废掉了所有血统性的贵族传袭制度。列侯虚封,隔代降爵,不封诸侯,甚至连太子都没立,公子们也没有爵位,被二世皇帝一句话就杀得干干净净...秦在努力挣脱贵族政治,但秦本身就是没有被秦消灭的最后一个原生贵族,王族。从立场上讲,不代表贵族,它能代表谁?它本应代表庶民,但它拗不过来贵族的那个大弯,还是在用封建体制下先秦贵族的那一套手段,来统治一个集权制度下的庞大单一制帝国,本应放弃先秦模式的秦始皇,根本没有意识到,全新的世界里,秦朝本身就是自己没有扫干净的最后一个时代障碍。

这些就是后人站在已经习以为常的集权制度下,以己度人,以今度古,太高估中国统一之初的形势了。那时候民本政治理念还没有成为王朝指导思想,因为先秦哪个国家也没用儒家那套强过国。你得看经验不是。这是一个征服者通关之后面临迷茫的时代。历史第一次形成一个统一单一制国家,难道那些突然,自己用了半辈子的文字,半辈子的语言,都被废除了,自己突然变成了官定文盲,那些被统一的人会没有反应?看看写繁体字的香港和台湾吧...历史要用现实视角去看,用道德视角,最后就是童话或者黑童话。

第二,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的性质

最先起义的英雄们都是谁呢?首先是不堪忍受苛政的平民,以陈胜和吴广为代表。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秦始皇统一后有过夷城销兵的政策。大家都没想到夺个武库,控制一方有这么容易。陈胜一呼百应,而且应他的,就是捧杀他的项梁这些人,等着他点火儿。但他起义的口号,居然是嫌公子扶苏没当上皇帝。说起来,他诈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合着造反的不少还是拥护秦公子的人,想着秦朝换个皇帝就行...

陈胜、吴广失败最快,与他们是在中部地区,最先和秦朝对着干有关。秦廷在西部,陈胜在中部,也就几个月,陈胜就先被扑灭了。扑灭陈胜的邢徒军,也是苦劳役。等于中部的苦劳役造反,要给秦朝换皇帝,西部的苦劳役赶紧救了秦朝。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躲在中部的陈胜后边搞事情的,是平民和苦劳役吗?

魏国宗亲魏咎、魏豹,赵国宗室赵歇,齐国宗室田儋、田荣,楚国宗室景驹以及拥立宗室熊心的楚国封建大贵族项梁,韩国宗室韩成...就差燕国了...燕国咋回事?燕国那边闹匈奴呢,正扛着,等着陈胜、吴广过来服兵役,支援前线呢...

这叫六国复辟好不好?压灭农民起义,只有几个月,但以楚为首的贵族复辟战争耗了三年,躲在农民后边的贵族,最终把果子摘了...

但这些复辟贵族为什么又倒了?楚汉战争中,刘邦这边结盟的都是谁?

英布——江中大盗。

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彭越——巨野泽大盗。

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

韩信——佩剑的无业游民。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张耳——外黄亡命徒。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

刘邦——芒砀山大当家。

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巖石之间。

这些群盗、无行、亡命、亡匿,可是汉朝人写的历史。归纳起来,他们的身份不就俩字——土匪?说好听就是梁山好汉...

秦汉之际,其实就三个阶段三场战争:

  1. 冲在前边的平民起义,几个月就压灭了
  2. 躲在农民身后的六国贵族复辟,打了三年把秦朝干翻
  3. 六国贵族雇佣的立功土匪受封之后觉得雇用自己的贵族老板们分赃不均,被排挤,反过来打这些复辟贵族

有人就说了,刘邦等这麽多人很早就落草为寇,可见秦朝早已经衰朽不堪了。

那试问一句,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成熟,还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为啥清朝有很多土匪、响马、绺子、胡子、马贼,却不崩溃?其实真正彻底消灭土匪的是咱共和国。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不能看到有人喊秦始皇独夫,就以为秦始皇能决定一切。纵然他想决定一切,他那个年代,连纸张都没有,想写个文章得先砍树伐木锯木条。他那个年代没马镫,而且还没引进西方良马,小矮马比较多,交通讯息传递效率能快到哪...他决定不了太多事情,自然条件限制的。他的所谓独裁,其实和后世所有皇帝是一个正常制度水平,只是当时的人不适应皇帝这个东西。但秦始皇削弱宗亲,说一不二的独夫做没做成且不说,一出事全家就被一锅端的孤家寡人是没跑了。

秦朝的史料太少了,造成不少人抓住史料里一句话就急于下定论,其实普遍高估秦朝的集权能力和水平...中央集权是一种制度,这个制度的动员力强是相较于分封建国的分权自治制度而言,但也有它无法生效的地方,有它做不到的事情,并非一个只要实行了就可以如臂使指的控制每个人的状态。何况秦朝仅仅是这个制度的初生期,制度性的集权架构并不成熟,而且面临的制度反弹,舆论反抗,阶层斗争,国族不认同,都是超高水平,不是朝廷说什么就能做什么。

很多批秦的,首先是假设性认定秦政能够触及每个角落,秦制能够决定一切。既然秦朝很快灭亡了,所以它所做都是错的。然而这太高看一个早期帝国的统治能力,秦制秦政并不能决定一切。

比如有人说,项梁杀人,被关押他们的狱吏司马欣给放了,就说明秦朝已经衰朽了。这其实也是想当然。汉朝鼎盛期的郭解,朱安世,都是自己或门客杀人之后,仍然逍遥法外的。这在秦汉时期,算是常见现象。

关键是,当年项氏流亡时,以及落草前的刘邦、张耳这类人,到底算什么?算豪强。虽然后来严格概念上的豪强阶层还没形成,但他们无疑是豪强一类人。

刘邦原本家业不大,算是地方黑白两道通吃的帮派头目,也有小吏身份。但是成了砀郡豪门吕公的女婿后,就成了豪强。后来,他在砀郡的砀山落草,无论是进山补给,还是在县城进行造势活动,打点关系,都是吕家在进行。

刘邦是一个丰沛的地头蛇,结姻到丰沛避仇的砀郡豪门,然后开始拉军队。如果秦朝不崩,刘邦这支军队的性质,实际上砀郡豪门吕氏,由能力和关系网较强的女婿刘季,在山里训练培养的一支私兵。刘邦是砀郡吕氏豪强的私兵教头。

沛县其实还有其他豪强,比如和刘邦不对付的雍齿,以及和雍齿关系很好,和刘邦也有过龃龉的王陵。

古代豪强阶层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实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因为贵族封建政治结束后,地方舆论领袖、意见领袖肯定会缺位,地方豪绅自然会填补这块真空。

秦汉之时,此类人群壮大很迅速。秦汉时叫游侠,东汉以后就形成了豪强阶层。秦汉的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都是这类。到汉景帝时,景帝派御史杀了一批济南瞷氏、陈周庸等人这样的,但很快,代诸白、梁韩无辟、阳翟薛兄、陕韩孺又纷纷出现,根本杀不完。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这才是秦汉的集权水平。总说秦汉皇权不下县,有些人就是不信。中国后来能克服这块的法宝就是宗族自治。但秦汉的经验还不老道。秦汉之际,是儒家代表的周制最衰落的时期,所以周制提倡的历史崇拜也最弱,才会有历史文献浩劫,才会有秦朝的史料少的可怜。

汉武帝时,像西汉第一游侠郭解门客的杀人,官府就根本抓不到。最后朝堂高层决定除掉后患,杀了郭解。而后来的阳陵大侠朱安世犯重罪后,汉武帝一直想杀,但抓不到。其实官员是可以找到朱安世的,但没人敢接这案子。后来是丞相公孙贺的儿子犯罪,公孙贺希望汉武帝放过自己儿子,才作为交易,动用丞相资源抓住了朱安世...

除了这些豪强,还有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儿长卿,东阳田君孺,这些还算是有贤名的豪强。还有象北道的姚氏,西道杜姓,南道的仇景,东道的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流,这些就是土豪劣绅,恶霸型的。

历代将刘邦看成是平民,从政治成分上说没问题。但从阶层成色上来说,刘邦其实是豪强。

理解这一点,再看秦汉一系列战争:

秦国灭六国战争:贵族战争,一个找到了战胜其他贵族制度法宝的贵族,统一了天下。然而他没意识到,自己就是新结构、新时代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因为他也是贵族,最后一个贵族。

秦末农民起义:当旧贵族开出错误的药方后,平民最先发起推倒贵族政治最后一块砖的反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就是这个精神。秦始皇除了不能自我毁灭去顺应这个潮流,其实已经尽最大努力进行政治去贵族化尝试了。可惜,秦朝终归还是试图用那套贵族方式解决新时代问题。他试图用大动员、大迁徙、大征伐,加大吃国家工程饭碗的人口比例进行二次分配,来缓解当时的人地矛盾,而未能顾及到新的版图和区划制度下,这种长距离迁徙的动员损耗有多大,以及靠豪不遮掩御民话术,形象天然黑的激进秦左法家去作为新的平民上升渠道...错误的药方,最先起反应的势必是最底层的平民。但这次战争,实际在陈胜死后就结束了。后边的,都是打折继承陈胜旗帜的,躲在陈胜背后的六国贵族。

贵族复辟战争:旧贵族为了迅速集结一切可以反秦的力量,给了刘邦这些豪强作为雇佣军的机会。刘邦原本是想自立,结果雍齿投魏事件发生之后,刘邦认识到,秦国依然强大,旧贵族也还有实力。他不投靠旧贵族,是不会拥有号召力的。这是旧贵族道统舆论与理念的余波,是豪强阶层在东汉掌握住儒家理论法宝,摇身一变成为士族门阀之前,豪强阶层难以建立有效政治号召力,难以树立合法性的最大的瓶颈。刘邦无奈,只好去投奔楚国贵族,借助楚国贵族的力量,从另一个投靠魏国贵族的沛县豪强雍齿那里夺回自己的地盘和人口。代价就是,他也会变成贵族的雇佣军。他原本想投靠楚国王室分支的景氏景驹,后来遇上项梁,一拍即合,就跟了项梁。后来项梁拥立楚义帝,项梁死后,刘邦又站队义帝,争取到了封王的机遇,但和项羽出现了龃龉。其实这背后,不仅是刘邦,还有英布、彭越等人,在夺取秦朝天下之后,分蛋糕时,这些作为雇佣军卖命的豪强将领,显然受到了普遍性的排挤。陈平、韩信、张良,这些人才都是这个时候脱离了旧贵族诸侯,倒向新兴豪强诸侯这边。

楚汉战争:新兴豪强诸侯的反弹。为什么楚汉战争,项羽会失败?要知道,项羽是后勤跟不上,在鸿沟协议之后,被刘邦一路追着屁股偷袭,还顺便把跟来的刘邦痛揍的...除了垓下会战,几大诸侯以压倒性的兵力围殴项羽,还是让韩信指挥,才按住了项羽。项羽这么能打,无一败绩,为什么会输给屡战屡败的刘邦?

刘邦不仅是封王大方,封侯更大方。刘邦粗鲁对待手下,但是给手下分封分利不犹豫。项羽则是拿着印玺,迟迟不想给封,把印角都磨光还没封的那种...这种记载的背后,实际是说,刘邦贯彻的是军功爵制,允许兵士立功受赏,获得爵位。而项羽就缺乏这种与大家同贵的精神。因为他是传统的贵族。楚国贵族最没有奖励军功爵的惯例。项羽有点不适应这些。

刘邦有这种精神,刘邦的后勤跟的上。萧何把老幼病残悉数发给刘邦,在战争的同时给刘邦修庞大的宫殿,把三章法变为九章法,也没有引发太大的波澜,因为他治下的平凡人有上升渠道,乐于参战。但项羽的后勤能力,就相形见绌了,最后就是死在后勤上...刘邦把兵打光了,还有一群人嗷嗷待哺争着当兵。项羽把八千子弟兵打光了,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刘邦代表了一个利益阶层,可以推陈出新。项羽代表的是一个固有的地缘人际集团,死一个少一个,陌生的很难挤入这个圈子。这也是韩信、陈平在项羽那边不得志,张良不愿意加入项羽的一个原因吧。

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那些撕吃了贵族老爷,打土豪分田地之人的心,不是文质彬彬,文绉绉的贵族老爷的心。军功爵再野蛮,再把人变成战争机器,能让底层变成一个有田产,有房产,有富足物质生活,有地位有荣耀的机器,那底层也都乐于当这种机器...这才是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现在可知的最推崇秦朝,留下远比司马迁记录的秦朝资料要多的多的一个人,是秦朝人,叫做喜。他是一个秦吏。

他死后没有陪葬金银珠宝,而是陪葬了自己执行一生的整部《秦律》,以及自己作为秦吏的生平心得。他作为一个军功受益阶层的早期职业官僚,陪葬品相比于后世的达官贵人的精品文物都要寒酸,只是一片片木简。

他之所以要陪葬这些,是因为秦朝给了他上升的机会,他能够从一个平民,成为一方官员。他记录下一篇记录秦吏守则的“为吏之道”。能够为秦朝说话的,不是史书上的后人,而是这一片片把竹简上的内容,当成自己人生信仰的秦朝人...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蔡,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以忿怒决。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反赦其身,止欲去愿。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圆。尊贤养孽,原野如廷。断割不刖。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审耳目口,十耳当一目。安乐必戒,毋行可悔。以忠为干,慎前虑后。君子不病也,以其病病也。同能而异。毋穷穷,毋岑岑,毋衰衰。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迣,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一曰见民倨傲,二曰不安其朝,三曰居官善取,四曰受令不偻,五曰安家室忘官府。一曰不察所亲,不察所亲则怨数至;二曰不知所使,不知所使则以权衡求利;三曰兴事不当,兴事不当则民指;四曰善言惰行,则士毋所比;五曰非上,身及于死。
戒之戒之,财不可归;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綦之綦之,食不可偿。怵惕之心,不可不长。以此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能审行此,无官不洽,无志不彻,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
除害兴利,慈爱万姓。毋罪毋罪,毋罪可赦。孤寡穷困,老弱独转,均徭赏罚,傲悍戮暴,垦田仞邑,赋敛毋度,城郭官府,门户关钥,除陛甬道,命书时会,事不且须,贳债在外,阡陌津桥,囷屋墙垣,沟渠水道,犀角象齿,皮革蠹突,久刻识物,仓库禾粟,兵甲工用,楼椑矢阅,枪蔺环殳,庇藏封印,水火盗贼,金钱羽旄,息子多少,徒隶攻丈,作务员程,老弱癃病,衣食饥寒, 靳渎,漏屋涂塈,苑囿园池,畜产肥胔,朱珠丹青。临事不敬,倨骄毋人,苛难留民,变民习俗,须身遂过,兴事不时,缓令急征,决狱不正,不精于财,废置以私。
处如资,言如盟,出则敬,毋施当,昭如有光。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宽以治之,有严不治。与民有期,安驺而步,毋使民惧。疾而毋諰,简而毋鄙。当务而治,不有可茞。劳有成既,事有几时。治则敬自赖之,施而息之,密而牧之;听其有矢,从而则之;因而征之,将而兴之,虽有高山,鼓而乘之。民之既教,上亦毋轿,孰道毋治,发正乱昭。安而行之,使民望之。道易车利,精而勿致,兴之必疾,夜以接日。观民之诈,罔服必固。地修城固,民心乃宁。百事既成,民心既宁,既毋后忧,从政之经。不时怒,民将姚去。长不行,死毋名;富不施,贫毋告也。贵不敬,失之毋口,贯子敬如始。戒之戒之,言不可追;思之思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货不可归。
凡治事,敢为固,谒私图,画局陈棋以为藉。宵人慑心,不敬徒语恐见恶。凡戾人,表以身,民将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操邦柄,慎度量,来者有稽莫敢忘。贤鄙既乂,禄位有续孰口上?邦之急,在体级,掇民之欲政乃立。上毋间阹,下虽善欲独何急?审民能,以任吏,非以官禄决助治。不任其人,及官之口岂可悔?申之义,以击畸,欲令之具下勿议。彼邦之倾,下恒行巧而威故移。将发令,索其政,毋发可异使烦请。令数究环,百姓摇贰乃难请。听有方,辩短长,囷造之士久不阳。

秦朝找到了对平民的战时激励方式,统一了中国。但秦朝却没有解决和平年代,如何消化战后那些尖锐的治理难题,如何建立起和平年代的平民上升渠道...秦朝依然在用封建时代的经验,不合时宜去应对新问题。最后,还是一个平民建立的朝代,而非最后一个贵族,先找了窍门...不过此后,很少再有人能理解,秦朝面临的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秦朝为何迅速灭亡,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毕竟,一个统一了六国、雄霸天下的帝国,从建立到崩塌,前后不过短短十几年,这背后藏着太多的原因,就像一块看似坚固的玉石,其实内部已经布满了细密的裂纹。咱们得从头说起。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靠的是什么?是法家思想下的强大军事实力的支撑,是商鞅变法以来积累起.............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社会矛盾、经济压力以及军事军事等因素。一、 政治体制的弊端与统治危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以雷霆手段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埋下了统.............
  • 回答
    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深刻吸取了战国时期各国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惨痛教训,并致力于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稳定的国家。 郡国并行制度,即同时存在直接由中央统治的郡县和拥有一定自治权但名义上隶属于中央的国(诸侯国),与秦朝核心的政治理念和国家建构目标.............
  • 回答
    秦国,这个从弹丸之地崛起,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最终却在建立之后仅仅十五年就轰然倒塌,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之一。回顾秦朝的兴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皇帝的昏庸或者某一次偶然的起义,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统治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秦国的迅速覆灭.............
  • 回答
    岭南,那片在秦朝版图的最南端,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这里曾是秦始皇眼中“化外之地”,是流放罪人、征讨百越的遥远边疆。然而,在秦朝末年,王朝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之时,岭南五十万秦军,这支曾经威震八方的力量,却似乎静默无声,坐视着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五十.............
  • 回答
    提起秦朝的兵马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的威武士兵。然而,仔细观察这些陶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秦朝士兵,特别是步兵,似乎都不佩戴头盔。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战士们却常常“光头”上阵呢?这并非是他们不重视头部防护,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李斯,这位秦朝的伟大丞相,他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提起,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但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栋梁之才,为何会在权力的漩涡中,被一个他曾不屑一顾的宦官赵高所算计,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呢?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偶然。首先,李斯虽然才华横溢,.............
  • 回答
    秦国享国500余年,这其中包含了其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的过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强大的秦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竟然迅速衰亡,前后不到15年。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秦国统一前后的变化.............
  • 回答
    秦国自崛起至统一,之所以基本未向河西走廊地区扩张,并非因为其不了解或不重视这片土地,而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秦国战略扩张的方向和重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秦国的崛起和统一战争,其核心战略目标是将六国(韩、赵、魏、楚、燕、齐)逐一击破,最终实现天下统一。在这一宏大的目标面.............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认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要解答“秦朝没人当太尉,为何又说太尉始设于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太尉”官职的早期历史:首先,我们得明确,“太尉”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秦朝才出现的。在周朝时期,已经有“太尉.............
  • 回答
    秦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曾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晋、楚、齐并列为“春秋四强”。然而,当战国的大幕拉开,秦国似乎一度从舞台中央滑落,沦为了二流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春秋与战国时期,各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虽然激烈,但周天子的名义和礼乐制.............
  • 回答
    秦国攻打燕国,燕国选择野战而非据城而守,这背后是燕国当时严峻的国情、秦国强大的军事优势以及燕国统治者一系列的判断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燕国自身的困境:积贫积弱,无险可守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国攻燕并非毫无预兆,而是其统一六国的战略棋局中的一步。在此之前,燕.............
  • 回答
    秦朝末年,烽火燃遍九州,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天下大乱。在那风雨飘摇的关头,本应是抵御外敌、镇压内乱的精锐秦军,却成为了秦王朝灭亡中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旁观者。其中,驻守九原的三十万秦军以及南越的驻军,更是成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谜团。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九原三十万秦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
  • 回答
    李斯,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其最终命运却以腰斩的惨酷结局收场,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究其原因,绝非单一事件或性格缺陷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层层累积的结果,其深层逻辑往往隐藏在权谋、人性以及政治生态之中。初露锋芒,辅佐秦始皇建立不世之功要理解李斯为何落.............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
  • 回答
    齐国稷下学宫的繁荣,确实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开放、包容和自由学术氛围,吸引了诸子百家在此汇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国最终统一六国,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凭学术氛围的强弱就能解释。稷下学宫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种思想得以碰撞、交流,甚至激辩。在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