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的想象是:燕国传令各地据城而守,易水一线各城纷纷深沟高垒,严密防御。秦军远道而来,攻武阳,涿城等处不下,连年累月,死伤众多,战线也无法推进,最后只好仓皇撤退。
现实会是:王翦,辛胜大军到来,见到易水一线尽皆城守,无人拦截,于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一路上守军薄弱之城池尽皆攻克,少数燕军重点防守的大城被围,与其余地区的陆路交通被切断,陷入完全孤立当中。王贲,李信等人引军直奔蓟城,如果燕王喜和太子丹据城而守,那么秦军可以尽情地将没有防守的大片地区收入囊中,蓟城和其他城市很快会断粮,守军饥饿不堪,人相食。蓟城一旦被破,燕国立即亡国。如果燕王喜弃城逃跑,那么就和历史发生的一样,李信将兵追至衍水,杀太子丹,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据城而守这件事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是说在城里关了门不出来,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了。实际上战国时代的任何守城战都是建立在能建立起来一系列稳定防线的基础上的。比如田单守即墨,守得并非一座城池本身,而是以即墨为中心的一片齐国腹地。只有你能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起来一条防御链,确保城市能得到周边地区的补给,并且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支援和保护,守城战术才能真正奏效。
对于入侵者来说,对方不需要拿下你所防守的每座城池,只要能突破你的防御链,对你的核心地区进行有效的打击,你还在剑门关和敌人死磕的时候背后的成都已经早早投降了。
举个例子,看一下前241年赵将庞煖所主导的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五国联军所攻击的位置,和当时的地理格局。《史记·春申君列传》言联军攻秦之函谷关不拔,秦出兵攻,诸侯皆败走。
秦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附近,然而于前一年,秦已建立东郡,东部疆域已到达今鹤壁,濮阳一带。北线秦已经在7年前设置太原郡,占有榆次,狼孟等城,东部边界距离函谷关比函谷关离咸阳还远。然而庞煖率领的合纵联军竟能越过三川,东郡,太原,上党等地,出现在函谷关门口。这绝非因为以上所说的广大领土都被联军所攻占,实际上这次合纵各国一分钱好处都没捞到,最后想想还是转身去偏安一隅的齐国那里找便宜,这说明庞煖等将领并没有攻克秦之城池。
既然如此,联军还能出现在函谷关门口,正说明主力军队在秦国的东部边境防线找到了缺口,得以长驱直入,在短时间内出现在函谷关以东,对关内的秦国核心地区关中造成了巨大威胁。《史记·赵世家》甚至说联军一路打到了蕞城,此处距离咸阳近在咫尺。当然杨宽已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里加以辨析,合纵军队断无如此深入的可能,此条记录很可能有错。
然而这还是说明一件事——对于联军来说边境城池不是目标,夺取咸阳才是战役的第一要务,一旦咸阳被攻破,那么东部郡县据守城池的秦国守军群龙无首,很有可能也会土崩瓦解,秦国就算不灭亡也元气大伤,合纵的目的即可达到。
这次合纵事件再次证明了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函谷关是一个真正可以据守的关隘,其形势险峻,依靠着秦岭和黄河的天然屏障,真的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重要的是,依靠着延绵不绝的崤山与中条山脉,函谷关和周边地区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御链。只有这样一条没有漏洞的防御链,才可以确保敌人不会越过函谷关直接进逼咸阳。也正是有这一特殊地理形势的存在,秦国得以一再抵挡山东诸侯合纵之势。庞煖合纵联军虽然精明地绕过了东部的秦国防线,试图直捣黄龙,最终也在函谷天险面前无可奈何,秦军完成兵力集中,从关内反攻,已经深入秦国腹地的联军立刻土崩瓦解。
那么回到原题,燕国有能力建立起这样的一条防御链吗?燕国所处的华北平原很不幸地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燕国的总体国力也不允许它做出尝试,一旦放弃正面决战那么面临的就是被秦军将地理单元逐一分割,核心地区暴露在秦军兵锋之下。另外坚守不出这种策略还真的不是弱国所能做到的,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持一条稳定的战线,燕国等于直接宣布自己的灭亡。相比之下集中主力在易水以西和秦军决战,或许还有奇迹发生的可能。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时候燕国无论如何也都走到自己历史寿命的尽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