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晖的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怎么理解?

回答
秦晖先生关于“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的提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很有洞察力的社会分析框架,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理解这二者,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个人生命和社会运作中扮演的角色。

咱们先从 “大共同体” 说起。

什么是大共同体?

简单来说,大共同体就是那些规模庞大、成员之间关联度相对松散、以某种抽象的、超越个体利益的理念或目标为纽带的集体。 这种纽带往往是文化上的、政治上的、甚至精神上的。它提供了一个更宏大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某个更大群体的一部分。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民族: 这是最典型的大共同体。我们常常会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个美国人”。这种认同感不是因为我们和所有同胞都认识、都熟悉,而是因为我们共享相似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语言,或者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政治框架下。即使我们可能在政治观点上、生活习惯上有很大差异,但“中国人”或“美国人”这个身份能将我们联系起来。
国家: 国家就是一个由法律、制度、疆域和主权维系的庞大共同体。我们遵守国家的法律,接受国家的教育,享有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也构成了一种联系。国家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深远影响。
宗教团体(宏观层面): 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无论身在哪个国家,都可能感受到与全球其他基督徒的某种联系,分享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联系是超越国界和具体小群体的。
文明: 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这是更宏观的层面了,它代表着一套独特的历史演进、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我们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种文明的影响。

大共同体的特点:

1. 规模巨大: 成员数量通常非常多,个体之间几乎不可能形成面对面的深入交往。
2. 关联松散: 成员之间的直接联系非常有限,更多是通过象征、制度、媒体等间接方式连接。
3. 抽象性强: 共同体的基础往往是理念、符号、历史叙事或共同的敌对对象,而非具体的生活实践。例如,民族认同很多时候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
4. 功能侧重: 大共同体更多地承担提供宏大身份认同、确立价值导向、组织大型社会活动(如战争、国家建设)以及在冲突中形成集体力量的功能。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大共同体的潜在问题:

正因为其抽象和规模庞大,大共同体也容易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民族”、“国家”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排外、民族主义,甚至国家间的冲突。抽象的理念也可能被滥用,成为压制个体自由和多元化思想的工具。当大共同体的理想与现实个体经验发生冲突时,个体往往会感到疏离或被压迫。



现在,我们来看看 “小共同体”。

什么是小共同体?

相对地,小共同体就是那些规模相对较小、成员之间有着直接的、密切的、日常的交往和互动、以亲密关系和共同生活实践为基础的集体。 这种共同体往往是自发形成的,建立在情感连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之上。

同样,举例子:

家庭: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小共同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和婚姻关系,构成了最紧密的联系。我们分享食物,分享空间,分享情感,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朋友圈、亲友圈: 我们身边那些真正关心你、了解你、和你经常来往的朋友、亲戚,他们构成了我们的小共同体网络。在这个圈子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获得情感支持,解决实际困难。
社群、邻里: 一个小区里的邻居,一个兴趣小组的成员,一个工作团队的同事(在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下),如果他们之间能够形成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助,也可以算作小共同体。
宗族、乡党: 在传统社会中,宗族和同乡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小共同体,它们提供经济互助、法律仲裁、社会习俗传承等功能。

小共同体的特点:

1. 规模较小: 成员数量有限,彼此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接触机会。
2. 关联紧密: 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个人的,情感投入度高。
3. 具体性强: 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的生活经历、日常互动、情感纽带和具体的利益连接。
4. 功能侧重: 小共同体更多地承担提供情感支持、形成基本信任、传递社会规范、分享日常生活资源、抵御个体风险的功能。它们是我们在社会中感到温暖、安全和有归属感的最直接来源。

小共同体的潜在问题:

小共同体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其紧密和排他性,它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熟人社会”的弊端,如人情关系大于制度、难以形成公开透明的规则、阻碍社会流动、甚至出现“小圈子”带来的弊病(如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如果小共同体过于封闭,也可能阻碍个体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形成狭隘的视野。



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秦晖先生提出这两个概念,并非是要割裂它们,而是要揭示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可能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

相互依存:
大共同体需要小共同体来维系: 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构成国家的无数个家庭、社群能够正常运作,提供社会最基本的稳定单元。如果家庭破裂,社会信任瓦解,那么再宏大的国家理念也难以实现。
小共同体也需要大共同体来保障: 一个稳定的国家、公正的法律体系,能够为家庭和小社群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避免被外部力量或内部的无序所摧毁。

潜在冲突:
大共同体的要求可能压制小共同体: 比如,国家征兵制要求个人服从国家意志,这可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相冲突。国家强调意识形态统一,有时会压制小共同体内部的多元声音。
小共同体的利益可能对抗大共同体: 比如,某个家族或社群为了自身利益,可能试图规避国家法律,或者阻碍不利于他们的公共政策。

秦晖先生的洞见在于强调: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在 “大共同体”提供普遍的公共价值和秩序,与 “小共同体”提供具体的、个人的情感支持和信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如果过度强调大共同体,容易导向集体主义的压迫;如果过度强调小共同体,容易陷入碎片化、熟人社会的泥潭,丧失普遍的公共精神和秩序。

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审视社会现实。我们既要珍视那些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有依靠的亲情、友情和社群联系(小共同体),也要明白我们作为公民,在国家、民族等更宏大的框架下所承担的责任和可能获得的价值(大共同体)。同时,也需要警惕任何一方的过度扩张或萎缩,可能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大共同体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现实的宏大视野和身份认同,而小共同体则是在个体日常生活中提供实在的温暖、信任和支持。二者是社会肌体的不同层面,它们的关系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活力和个体生活的幸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谈秦晖教授,只谈“小共同体”。

我很尊敬的一位知乎网友 @高林 ,他是一个“小共同体”概念的奚落者,他对“小共同体”这个概念的奚落我觉得是正确的,但是他有点过于尖刻了。

我两年前为给杂志写稿,专门找了许多讲海外移民生活的论文、学术著作、纪录片来看,虽然都是囫囵吞枣,但是我觉得就我对海外华人社群的现状观察,我对“小共同体”有一些很个人的观点,正好看到 @高林 桑又发关于“小共同体”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些“小共同体”看法写出来。

第一,海外华人社区千千万,但是最团结的是美国的福建人和巴黎的浙江青田人社区。

浙江青田人更具代表性。

在巴黎的浙江青田人社区之所以团结,我觉得原因主要是语言和信仰。

巴黎的青田人一直坚持说方言,这也非常方便他们第一时间识别“他者”。

而青田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这不是青田人到了巴黎后的新爱好,而是从清末就开始的传统。

巴黎甚至有专门用青田话布道的教堂。

在青田人社区,金融借贷以及互助比一般华人社区要紧密,青田人更容易通过同乡更快速获得救助和资金。

青田人还专门搞了一种“标会”的古老金融互助形式,在我看那篇《青田人在巴黎》论文时,巴黎青田“标会”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卷款私逃的事情。当然,那是2006年的论文,现在有没有,请知情者赐教。

在美国的福建人社群团结原因和青田人类似,这就不多说了。

除了福建人和浙江青田人以外,其他华人社区据我所知都没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和金融互助,处于一种“半原子化状态”。

第二,海外华人“小共同体”对当地中下层华人更有利,甚至是为永远不想融入当地社会的华人准备的。

还是以浙江青田人在巴黎为例,在当时青田人在巴黎垄断了几乎所有低端工作,那些收入和福利比较好的低端工作都优先考虑青田人,剩下又苦又累的工作才会拿给其他华人。

这就造成非青田出身的,通过不那么合法手段进入法国的中底阶层华人都活的不那么舒服。

比如当地从事特种行业的华人女工作者都是“xx地区”的女性,有一位女性说她最初来到巴黎是想好好工作挣钱的,不是想干这个,可是“好工作”都被青田人垄断了,她累死累活挣不了多少钱,语言又不同,思前想后,心一横,就从事了特殊行业。

不过事情总有一些想不到的奇妙,因为青田人垄断了低端工作分配权,所以逼得“xx地区”男性没办法只有组织帮会,组织帮会以后反过来敲诈勒索这些青田人。

只要是青田人,只要有亲戚在巴黎,许多青田人都愿意通过不合法手段进入法国,而进入法国的费用,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国内凑的,而是巴黎的亲戚借的,所以,青田人通过不合法途径来到法国,首先就是在亲戚家干几年“奴工”还债,债务还清后,亲戚还会借一笔钱给这个人,让他创业,通常是成衣制造业。

2006年的论文显示,巴黎的青田人成功把法国一件T恤售价从80欧降到了10欧。

在美国的福建人也是如此,前些年有一位福建偷渡客杀了表姐一家的案子在美国引起轰动,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福建偷渡客所花费的九万美元有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开餐馆的表姐借的。偷渡客在表姐家的餐厅工作了三年,还清了借款。

但是不管是青田人还是福建人社区,对于高端华人没有吸引力,在巴黎青田人二代,如果奋斗成功,成为高学历高收入的成功人士,不会想着回报社区,而是立刻离开社区,并且斩断与社区的联系。

从巴黎的青田人和美国的福建人社区现象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小共同体”本质上是有利于下层民众的,或者说是下层民众一种“自助体系”,中上层民众实际并不是特别需要,而有信仰的“小共同体”似乎更加团结互助,当然,这不是说宗教信仰如何了不起,而是任何一个团体都需要精英,而类似“巴黎青田人”社区这种本土精英留不住情况下,可以通过宗教传教方式输入一些精英。

而精英毫无疑问是社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事实上美国的韩国人社区,教堂不仅实际信仰所在,更是一种“自助型金融机构”,在美韩国人需要借钱,首先考虑的是找韩国社区的教堂。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高林 桑对“小共同体”的嘲笑有点不够忠厚,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都有学识的,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没有学识的人来说,“小共同体”就是他们的伊甸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晖先生关于“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的提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很有洞察力的社会分析框架,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理解这二者,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个人生命和社会运作中扮演的角色。咱们先从 “大共同体” 说起。什么是大共同体?简单来说.............
  • 回答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系列,毋庸置疑是一部鸿篇巨制,它将秦国崛起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追求艺术感染力和故事性的同时,与严谨的正史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出入,既是艺术创作的必然,也体现了作者在历史解读上的个人风格。首先,我.............
  • 回答
    秦晖先生的《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一篇极具启发性和思考深度的文章,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朋友名单”或“敌人名单”,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历史和辩证的视角,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哪些力量和因素真正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哪些力量和因素在阻碍其发展和进步。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
  • 回答
    近期秦晖教授的“火”,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观点多元乃至激辩的社会氛围下,他那些一贯坚持的、颇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思想,更容易触动一部分寻求深刻理解和理性分析的群体。要说清楚他为何“火”,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他所处的话语场域和他的思想内核是关键。秦晖教授长期.............
  • 回答
    秦晖是一位备受瞩目、在中国知识界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要评价他,需要从他的学术贡献、思想主张、社会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学术贡献与研究领域秦晖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农业史、农村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和社会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 回答
    秦晖教授是一位在中国史学界和公共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总的来说,秦晖教授是一位在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在思想上敢于批判和反思,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对社会进步充满关怀的学者。以下是对秦晖教授的详细评价,涵盖其学术贡献、思想特征、教学风格、公共影响力以及一些可能的争.............
  • 回答
    关于秦刚在美电视节目上被频繁打断的事件,这一现象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媒体的立场倾向以及外交场合的互动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意图和背景: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时间与平台:根据媒体报道,秦刚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初参与了美国某电视节目(如CNN、ABC或Fox.............
  • 回答
    秦舞阳作为一名年仅十三岁就杀人的少年,却在刺秦时被吓得尿裤子,这其中的反差确实引人遐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秦舞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面临的极其特殊的局面。一、秦舞阳的背景与传说:为何被称为“恶少年”? 十三岁杀人: 这是秦舞阳最为人熟知的标签。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
  • 回答
    秦昊关于周迅“碰不到好的剧本”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国编剧水平和影视行业生态的广泛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评价标准的“好剧本”是什么?首先要明确,秦昊所说的“好的剧本”并非泛泛而谈。对于像周迅这样演技精湛、阅历丰富的演员来说,“好剧本”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关于《秦时明月》系列中女性角色衣着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讨论点,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动画制作、剧情发展、市场需求、观众口味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动画制作技术与审美的发展: 早期制作的局限性: 《秦时明月》系列首播于.............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其他列国为何对此袖手旁观,似乎置身事外?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列国的自身利益、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以及战略考量等。一、 战前及战中的国际.............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秦PLUS DMi 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能达到3.8L,这个数据确实非常亮眼,足以吸引不少对燃油经济性有极致追求的消费者。那么,它在体验上是否能和丰田、本田的HEV混动车相媲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秦PLUS DMi 是插电式混动(PHEV),.............
  • 回答
    秦观的词,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是低语在耳畔的轻柔絮语,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的词,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那股子细腻、婉约、含蓄,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愁思。要说秦观的词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他不像有些词人那样,堆砌华丽辞藻,追求猎奇的.............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要探讨秦统一六国、元朝和清朝统治算不算殖民,我们需要先理清“殖民”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殖民”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对当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控制和剥削,并且往往伴随着移民和对原住民的压迫。殖民的核心在于“异域”统治,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地理、文化、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秦.............
  • 回答
    秦钟字“鲸卿”,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缘由,也映射出他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点。要理解这个字,咱们得从《红楼梦》这部书说起。在《红楼梦》里,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也就是贾珍的内侄。他这个人,怎么说呢,出身不凡,又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总的来说,是个没什么大志向,心思不太正的年轻人。他跟着秦可卿住进宁国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