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为何东方诸国不翻过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直接突袭秦国?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

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战国时期的黄土高原,并非我们今天印象中那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区域。当时的黄土高原,尤其是在东方诸国与秦国之间这一区域,是极为荒凉、崎岖、人烟稀少的。这里遍布着崇山峻岭、峡谷险壑,而且气候条件恶劣,水源稀少,植被稀疏。即便是在平坦一些的地区,也往往被黄土的特殊地貌所阻隔,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台地和沟壑,行走困难。

一、地理上的极端挑战:翻越黄土高原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想象一下,东方六国的军队,带着数十万士兵、辎重、马匹,要在没有现代导航、没有完善地图、没有稳定补给线的地区,翻越黄土高原。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漫长的行程与严酷的环境: 想要绕过函谷关,就意味着需要从函谷关以北或者以南,寻找能够越过高原的路线。无论是从北面经过河套地区,还是从南面绕过秦岭,其路途都将极其漫长。在那个时代,军队的行军速度非常有限。如果选择北线,需要跨越广袤的草原和沙漠边缘地带,气候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很容易导致士兵减员、士气低落。即使能够勉强通过,也必然消耗掉大部分战斗力。如果选择南线,则要面对秦岭山脉的重重阻碍,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同样是行军的噩剧。
水源和食物的匮乏: 军队的行动离不开充足的水源和食物。黄土高原,特别是战国时期的那些区域,是典型的旱作区,且多为无人区。即使有河流,也往往深藏于峡谷之中,难以到达。大规模的军队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遭遇断水断粮的危机。依赖于沿途的村落或城池进行补给?高原上的聚落本就稀少,即使偶尔遇到,也难以支撑数万大军的需求。
辎重运输的巨大困难: 战国时期的军队,虽然不如后世那样依赖庞大的后勤系统,但攻城掠地、长期作战仍然需要大量的武器、盔甲、箭矢、粮草、攻城器械等辎重。在崎岖不平、缺乏道路的高原上运输这些物资,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牛马可能会因为地形和缺乏草料而死亡,车辆更是寸步难行。

二、战略上的“成本过高”与“收益不确定”

即使克服了地理上的巨大困难,东方诸国在战略上也算过这笔账,发现“成本过高”且“收益不确定”。

兵力损耗与疲惫: 东方诸国之所以绕过函谷关,是为了“突袭”。但从黄土高原突袭,意味着军队已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跋涉,士兵身心俱疲,战斗力大打折扣。这样的军队,即使成功抵达秦国边境,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突袭效果。更何况,沿途的损耗(疾病、意外、疲劳)很可能已经让军队人数锐减,士气低迷。
缺乏情报与侦查: 战国时代的侦查手段非常有限。东方各国对于黄土高原另一侧的秦国边境地区的具体情况,如兵力部署、地形地貌、防御工事等,很可能缺乏准确的情报。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迂回,风险极高。一旦秦国边军有所察觉,或者突袭地点选择了秦国防御薄弱但对己方极为不利的区域,后果不堪设想。
秦国的反应与反击: 秦国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国”,不仅仅是因为其勇猛的士兵,更因为其强大的军事组织和战略部署。他们会时刻警惕来自东方、尤其是函谷关方向的威胁。如果东方诸国真的冒险迂回,秦国未必会坐以待毙。他们可能会选择在高原地区就地设防,或者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设置埋伏,消耗东方军队。即使东方军队突破了高原,也可能发现秦国已经调集了主力来应对,之前的迂回就变得毫无意义,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
补给线的脆弱性: 即便东方军队成功迂回至秦国腹地,其补给线也将变得异常漫长和脆弱。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土,又难以在荒凉的高原地区建立稳定的补给站。一旦秦国切断他们的补给线,或者在后方发动攻击,他们将面临被围歼的危险。

三、实际的战略考量与函谷关的战略意义

函谷关之所以成为东、秦之间的战略要冲,并非偶然。

地理优势: 函谷关位于连绵的群山之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它像一个巨型的瓶颈,能够有效地限制进攻方的兵力展开,使得进攻方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攻克。秦国在这里部署重兵,就能以相对较少的兵力,抵挡住数量远超自己的东方联军。
政治与经济中心: 秦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如咸阳,往往位于函谷关之后。控制函谷关,就等于扼住了通往秦国核心区域的咽喉。对于东方各国而言,攻破函谷关,才能真正威胁到秦国的命脉,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
集结点与发动点: 函谷关也是秦国发动向东扩张的良好出发点。一旦秦国突破函谷关,就可以迅速向东方推进,各个击破。

总结

东方诸国之所以不翻越黄土高原直接突袭秦国,不是因为他们想不到,而是因为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一项成本极高、风险极大、收益极不确定的冒险。相比之下,尽管攻打函谷关困难重重,但它仍然是更直接、更符合当时军事逻辑的进攻方向。每一次东方联军攻打函谷关的失败,都更凸显了其战略意义,同时也反衬出翻越高原的“不可能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合纵连横,或者在高原地区进行一些有限的袭扰,而不是进行一场可能让整个国家元气大伤的、近乎不可能实现的迂回突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又有抱着《大秦帝国》和《大秦赋》剧情当历史的回答啊。关于241年庞煖等人合纵攻秦,史料叙述极其简略,双方统帅除赵国庞煖,楚国春申君以外一概不知,何来所谓“至蕞时与吕不韦所率领迎击秦军”这样的细节?所谓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又派兵夜袭楚营等等剧情,不是在《大秦帝国》就是在《东周列国志》里看的。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史料当中对于是否楚军先退只字未提,只说楚考烈王因此责怪春申君,逐渐疏远他,文学家通过史料只言片语发挥的细节就别当真了。

另外此次战役是否发生在蕞?蕞城离咸阳近在咫尺,其地理位置已在函谷关以西很多,当时秦北有太原上党,东有三川河东,南有巫黔,南郡,联军何能突破千里秦地来到秦国腹心的关中平原?看看地图就知道记载有误,事实上杨宽早就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里提到《赵世家》孤证不立,应以《秦始皇本纪》和《春申君列传》的相互印证为准,联军只可能通过黄河沿岸向西突进到函谷关,而断无越过函谷关到咸阳以东的蕞之可能性。拿这个例子来证明可以越过函谷关突袭秦国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韩、赵、魏、齐、楚、燕)与秦国之间,函谷关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么,为什么这些强大的东方国家,不干脆翻越黄土高原,绕过函谷关,来个出其不意地突袭秦国腹地呢?这看似简单的战略构想,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现实问题。首先,我们得把“黄土高原”这个概念拉得更具体一些。.............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东周之所以常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部分,这绝非一时的划分,而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乃至战争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再到老年,虽然是同一条生命线,但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可以清晰地将.............
  • 回答
    《战国策·东周欲为稻》这篇短文里之所以同时出现“东周”和“西周”,其实是因为“东周”和“西周”在这个语境下,指的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春秋时期被秦国灭亡的“东周”和“西周”两个诸侯国。要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先回顾一下历史背景。先说那个我们熟悉的“周朝”是怎么回事。西周王朝是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大概.............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提起秦朝的兵马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的威武士兵。然而,仔细观察这些陶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秦朝士兵,特别是步兵,似乎都不佩戴头盔。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战士们却常常“光头”上阵呢?这并非是他们不重视头部防护,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弓箭手齐射,可不是简单的“一起放箭”,这里面讲究可多了,堪称一项精妙的战术艺术。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演奏出震慑敌人的死亡交响曲。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其中的学问究竟在哪儿。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射的核心目标:最大化杀伤力,制造心理威慑,并保持阵型稳定。 听起来简单,但落到实处,每一.............
  • 回答
    照美冥在与宇智波斑的对战中,表现出多次发抖并要求放弃,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打不过”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她个人的实力局限、对战争局势的判断、以及作为水影的责任感。首先,我们得明白,照美冥虽然是第五代水影,并且拥有血继限界“溶遁”和“沸遁”,这让她在忍者世界中拥有独当一面的实力。然.............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确实在中途岛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但“为何选择在中途岛发动战役”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日本海军为何选择在中途岛海战中试图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是一个关于日本整体战略意图和具体战术部署的复杂问题,并非单纯一个“选择发动战役”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一战前,俄奥关系因巴尔干问题日趋紧张,但俄国并未选择直接入侵奥匈帝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原因,绝非一时冲动或战略失误可以解释。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国力、外交态势、战略考量以及奥匈帝国的实力。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尽管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但与老牌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其他列国为何对此袖手旁观,似乎置身事外?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列国的自身利益、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以及战略考量等。一、 战前及战中的国际.............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 回答
    诺德林根战役,一场在三十年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其结果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西班牙军队在敌方炮火下采取了“伏地”的战术,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战术并未能在随后的线列时代成为普遍采用的标配。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当时的军事环.............
  • 回答
    要聊日本在1910年合并朝鲜和万历年间朝鲜半岛的抵抗情况,得先搞清楚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性质和朝鲜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多大区别。简单来说,万历年间那是朝鲜王朝还在,而1910年朝鲜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政治、军事、社会都已面目全非。万历年间:王朝统治下的国家抵抗万历年间,也就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当时称为朝.............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伊斯兰国家里的共产党:复杂交织的现实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以伊斯兰教为主流信仰的国家,并尝试描绘共产党的现状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画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存在与否”或者“强大或弱小”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融合了历史遗留、地缘政治、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博弈的多元光谱。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挑战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