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常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部分?

回答
东周之所以常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部分,这绝非一时的划分,而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乃至战争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再到老年,虽然是同一条生命线,但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可以清晰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来研究。

一、 时间的界限:一个时代的开端与转折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名称的由来。

“春秋”: 这个名字来源于鲁国史官编撰的《春秋》。《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段历史,它以简洁的笔触记录了各诸侯国的兴衰大事。因此,“春秋”时期就自然地被定格在了这段历史区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476年(或前453年,对三家分晋的另一种计算方式)左右。
“战国”: 这个名字则来源于汉代刘向所编《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纵横谋略。战国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从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6年,或前453年,三家分晋)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

所以,时间的划分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春秋与战国并非两个完全割裂的时代,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过渡期。春秋的终结和战国的开端,标志着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日渐式微,而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走向更残酷、更彻底的兼并战争。

二、 政治格局的演变:从“尊王攘夷”到“兼并列国”

这是区分春秋战国最核心的维度。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476年):
周天子权威的衰落与诸侯的崛起: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力量大为削弱,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也逐渐拉大。但此时,周天子依然享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权威。
“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 在这个时期,诸侯们为了维护周朝的宗法秩序,也为了自身争夺霸权,常常打出“尊王”的旗号,即承认周天子的地位,通过会盟、征伐等方式,共同对抗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戎”、“狄”、“犬戎”等),这被称为“攘夷”。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春秋五霸”的轮流坐庄: 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如齐、晋、楚、宋、秦等,轮流充当霸主,组织诸侯会盟,处理一些共同事务。虽然霸主之间也有战争,但总体上,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多是为了争夺霸权,尚未达到你死我活的灭国阶段。许多诸侯国虽然弱小,但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宗法制下的封建秩序: 表面上,春秋时期仍然遵循着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礼乐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社会秩序。但这种秩序正在被内部的矛盾所侵蚀。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权威的彻底瓦解: 进入战国,周天子已形同虚设,甚至连一块封地都难以保全。诸侯们不再需要“尊王”的幌子,国家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力量对抗。
“战国七雄”的形成与兼并: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兼并,原本众多的小国被大国吞并,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性强国,史称“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纵横”与“合纵连横”: 各国之间围绕着兼并和生存展开了残酷的战争。各国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或齐国),会形成“合纵”(连横作战,相互支持)或“连横”(背弃盟约,单独与强国结盟)的外交策略。这标志着政治斗争的复杂化和现实化。
灭国战争的常态化: 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有了本质区别。各国不再满足于争夺霸权,而是以彻底灭亡对方国家为目标。战争规模更大,手段更残酷,目的更直接。
新的政治制度的探索: 为了应对激烈的战争和巩固统治,各国开始进行变法改革,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和军事力量,打破旧的贵族世袭制度,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 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贵族统治到士人崛起与君主集权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调整。

春秋时期:
以“卿大夫”为核心的贵族政治: 这一时期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和各诸侯国的大夫、士手中。政治决策往往由几个大家族垄断,形成所谓的“三桓”、“六卿”等局面。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春秋时期权力下移的现象。周王室的命令已经难以传达和执行,各诸侯国的大夫、士甚至可以越过国君,直接与外国交往、发动战争。
血缘宗法关系依然重要: 虽然权力分散,但血缘和传统的宗法关系在维系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
“士”阶层的崛起与政治参与: 随着战争的频仍和改革的深入,一些有才能、有学问但出身并非显赫贵族的“士”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可能是谋士、将领、甚至改革家,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垄断。例如,苏秦、张仪、孙膑、乐毅等都是典型的战国士人。
君主集权的加强: 为了与各国争霸,各国君主纷纷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和旧贵族的权力,加强对国家的直接控制。变法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动摇: 许多诸侯国的封地被收回或重新分配,世袭的官职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按功劳和能力选拔人才,这极大地动摇了西周以来建立的封建宗法制度。国家机器更加高效和统一。

四、 思想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的源头与发展

春秋战国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大动荡,更是思想文化上的大爆发。

春秋时期:
周礼的衰落与思想的初步解放: 随着社会变革,西周时期严格的礼乐制度开始松动,思想上的束缚也随之减轻。孔子在春秋末期,正是看到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才开始致力于恢复和重建礼乐秩序,他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源头。
一些早期思想家的萌芽: 老子、尹喜等人的思想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他们的思想对后世道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辉煌: 这是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由于各国为了争夺人才和加强统治,鼓励思想自由,各种学说蓬勃发展,形成了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法家(申不害、申子、韩非子)、墨家(墨子)、名家、阴阳家等众多流派。
思想为政治服务: 各学派的思想往往直接或间接为当时的政治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儒家思想则强调仁政和德治,对后世影响深远;纵横家则活跃于政治外交舞台。
对社会秩序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探讨: 在社会剧烈动荡、传统观念受到挑战的背景下,思想家们开始深刻反思社会秩序的建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这些探讨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石。

五、 战争形态的改变:从车战到大规模步兵战

军事上的变化也促成了时代的划分。

春秋时期:
以战车为主的贵族战争: 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以贵族驾驭的战车为作战单位,战争的规模相对较小,对参战人员的出身要求也较高。战争的目的是争夺霸权,往往有一定程度的礼仪约束,如“不鼓不成列”、“不获已”。
兵力投入有限: 参战的军队主要是各国贵族及其家兵,整体人数不多。

战国时期:
大规模步兵战和骑兵的兴起: 随着铁器在农业和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口的增长,各国开始征召大量的平民百姓参战,步兵成为战争的主力。骑兵也逐渐兴起,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战争规模空前: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远超春秋,一次战役可能涉及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兵力,伤亡也极为惨重。
兵役制度的改革: 各国纷纷实行更广泛的征兵制度,如“户籍制度”、“募兵制”等,为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军事思想的进步: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军事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巨大发展。

总结来说,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到战争模式,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而根本性的变革。 春秋时期是在西周宗法分封制度基础上,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礼乐秩序逐渐松动的过渡阶段;而战国时期则是旧秩序被彻底打破,各国进入残酷的兼并战争,君主集权和法律制度兴起,思想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最终孕育了统一帝国的新阶段。

这就像河流的流淌,虽然水一直在向前,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从涓涓细流变为奔腾大河的转变,而春秋到战国,正是东周这股历史洪流从涓涓细流向奔腾大河转变的关键时期。划分这两个时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啊,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您说的一样,到秦一统天下才发生了质变。而是整个东周末期,在中间已经发生了质变,太史公捕捉到了这个质变的节点,那么这个节点前后应该怎么命名呢,就是用孔子这种周朝没落贵族,志在克己复礼的人修订的《春秋》来形容东周末年周朝体制仍在运转,周天子依然有威望的那一段时期。用刘向定这种完全对周代制度无感的人写的《战国策》来命名后半截历史时期。本质上来看,后半截完全不属于周代历史了,但是由于受大一统思想熏陶,太史公自然不可能认同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这种思想,所以仍把它纳入东周历史叙述。

这里面,很多答主说的不是不对,是太浅显,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你说他重要么?当然重要,但是它只是一个表象,并不是原因。

原因容我慢慢道来。

1,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大家基本还是按照周代的现成理法来进行生产生活,一切都是周朝一样,不同的只是周天子的地盘打折了。无论是管仲还是晋文公,搞来搞去无非就是稳定政局,然后按周朝那一套恢复生产,并无创新。各诸侯国也基本还是一对互相割裂的定居点构成的,这些定居点彼此被原始森林和沼泽隔开,沟通不便,无论是诸侯之于周天子还是卿大夫之于诸侯,大家都是在割裂的封地里面搞生产,交通不便根本形不成一盘棋,也真是因此,姓氏血宗在此时社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不存在所谓诸侯了,大家都是寨主而已。

2,制度方面,各诸侯国还是沿袭周朝制度,周天子还是大家公认的爸爸,各诸侯国还是自认儿子,分封制度依然行之有效,周天子依然有巨大的威望。周天子再不济,在大家心中也是不可僭越的天下共主,你可以不鸟他,不给他进贡,但是绝对不可能僭越。这一时期各诸侯的称号基本还是周天子册封的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王依然属于周天子怡人的尊贵称呼。

3,军事方面,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十有八九拿对方不尊重周天子当幌子。而当时的战争形态也多属于打你一顿让你喊我哥的讨伐战争,比如伯痞劝夫差,臣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夫差竟然表示赞同了,这就说明争霸战依然是绝对主流,灭国战并不属于常态。而交战双方依旧停留在“君子不重伤,不杀黄口,不获二毛”的远古战争形态。

所以从各方面来讲,这一段时间尚可以视作远古政权的延续。带有浓厚的古代奴隶制分封制度气息。

由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金属农具大规模应用,耕种技术的发展,各国人口开始爆发式增长。主要形态体现如下。

1,经济方面,人口大增长,奴隶制井田制被废弃,私有制登堂入室,农民取代奴隶成为生产主力。也正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技术革新,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原始森林和沼泽被开垦为农田,各国国内驰道将各个城市连为一体,各诸侯国内人口聚居区域有了密切的经济联系,通过一系列成功不成功的变法,各诸侯国实质上完全切断了自己和远古政权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经济政治体系。

2,制度方面,因为1所述,宗族血亲关系被新型的君臣关系取代,同时由于各诸侯国形成了独立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周天子不再有号召作用,大家也不再需要供奉一个天下共主来维持表面秩序,所以这个时代,周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一样的国家,周天子。。。嗯,真的还是周天子而已,各国君主都已经不再视自己为周天子的臣属,放弃了自己的爵位称号,直接称王。大家的目的,或为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维持现状思想,或为统一天下的大一统思想,但是不再搞会盟,也不再搞天下共主一套的东西,战争的借口也不再是不尊周天子,而是损害了自身的利益或违背了双方条约。

3,军事方面,先进的武器和改革后的军事制度体现了高效性,战争主流是夺地灭国之战,战争中也不再受诸多道德约束,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

前后完全不在同一套制度之下,形态也完全不同。

user avatar

简答如下:

一、春秋和战国的分期,和《春秋》和《战国策》两部书有关。但这两部书没说清楚这两个阶段何时起,何时止。

二、春秋、战国社会结构有相当大的区别:春秋有西周遗绪,诸侯之间只是争霸,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虽然瓦解,却还尚存;战国则是纵横捭阖,逐鹿天下,推行的是郡县制、律令制、君权制。

三、春秋、战国所以分期,有两个关键国家,它就是晋国、齐国。春秋很长一段时间,晋国执中原诸侯之牛耳,护翼周王室,和南方的楚国抗衡。齐国有时在旁策应,有时和晋争夺霸。如果齐晋在,则春秋在;齐晋灭,则战国起。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分地,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齐,两国相继灭亡,这就意味着春秋旧秩序不再,战国时代来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