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罗贯中将徐庶划归为蜀汉的臣子并褒扬,而历史上他背叛了蜀汉?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抓住了《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之间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矛盾点。罗贯中之所以将徐庶塑造成忠于蜀汉的楷模,甚至在许多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经典形象,而历史上的徐庶确实选择了依附曹操,甚至为曹操效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小说的艺术需求来层层剖析。

一、 《三国演义》的创作意图与艺术塑造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并非要写一部严谨的史书,他的根本目的是“演义”,即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赋予人物更鲜明的性格,更曲折的情节,以达到引人入胜、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演义》的宏大叙事中,需要树立一些能够代表特定价值观念的典型人物。

1. 塑造“义”的典范,对刘备集团的衬托: 蜀汉作为汉室正统的继承者,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仁义”的道德光环。刘备集团早期实力弱小,人才凋零,急需一位能够担当大任的谋士来扭转乾坤。徐庶的才智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出现和对刘备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声望和实力,成为刘备集团早期崛起的关键人物之一。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虽然这句话是诸葛亮说的,但徐庶在小说中的作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卧龙”的到来,他为诸葛亮的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刘备集团奠定了初步的根基。
徐庶因母被挟持的“不得已”: 《演义》中将徐庶的离开归结为母亲被曹操挟持,这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处理。它巧妙地回避了徐庶“主动”背叛的概念,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为了尽孝而被迫与刘备分别的悲情英雄。这种设定不仅保留了徐庶的忠义形象,还为他后来的“不言”埋下了伏笔,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冲突。
“一言不发”的象征意义: 徐庶在曹营“一言不发”,在小说中被解读为他对刘备的忠诚至死不渝,即使身在曹营,也绝不为曹操献计,以此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这是一种将个人情感、道德伦理置于政治立场之上的升华,是小说中“忠义”精神的极致体现,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2. 强化刘备集团的“正统”感与“高明”: 徐庶的离开,同时也衬托了刘备集团的“高明”和“不计前嫌”。刘备在得知徐庶的苦衷后,表现出的理解和不怪罪,进一步巩固了其仁德的形象。而诸葛亮的出山,又像是对徐庶离开的一种“接力”,显得刘备集团人才济济,气运昌隆。

3. 叙事结构的需要: 小说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徐庶的早期辅佐和后来的无奈离开,构成了刘备早期创业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为后来的情节发展铺垫。如果徐庶一开始就为曹操效力,那么刘备集团早期的故事就会失色不少。

二、 历史上的徐庶

与小说中的描绘不同,历史上的徐庶(原名徐福,后因避仇改名徐庶)是一位更具复杂性的人物。

1. 早期经历: 徐庶早年曾好侠仗义,因斗殴获罪,后被刘备招募。他确实为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并且在早期为刘备谋划了不少计策,在刘备刚起家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离开刘备: 历史上的徐庶离开刘备,原因与小说中有所不同。确实是因为他的母亲被曹操派人迎至许都,而徐庶为了尽孝,也为了不连累刘备,选择了前往许都。但不同于小说中“一言不发”的悲情英雄,史书并未记载他因此对曹操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或者故意不献策。

3. 为曹操效力: 历史上的徐庶确实在曹操帐下担任过官职,并且为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出过力。例如,在曹仁镇守樊城时,徐庶曾担任过参军等职务,参与了当时的军事决策。史书的记载更多地倾向于他是一个“适应性”较强,能够根据时势选择效忠对象的人物。

三、 为什么罗贯中要“改编”历史?

将历史上的徐庶“改造”成忠义的蜀汉臣子,是《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的必然选择,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某些倾向:

1. “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在整体上带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作者希望通过塑造刘备集团的正面形象,来批判曹操的“奸雄”本色。因此,将徐庶塑造成忠于刘备的典型,符合这一创作主旨。
2. 强化戏剧冲突与人物弧光: 小说的魅力在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起伏。徐庶早期的才华横溢与后来的被迫分离,再到“一言不发”的忠诚,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充满悲情的人物弧光,更能打动读者,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3. 迎合读者心理与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是极受推崇的道德品质。将徐庶塑造成一个为了“义”而忍辱负重、甚至牺牲个人前途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赞扬。人们更愿意看到那些为了原则和情谊而坚持不懈的人物。

总结来说, 罗贯中之所以将徐庶塑造成蜀汉的忠臣并加以褒扬,而历史上他选择效忠曹操,这并非是对史实的不了解,而是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理想化人物的追求、以及强化作品的道德导向。

在《演义》中,徐庶是刘备早期创业的重要“引路人”和“奠基者”,他的才华和忠诚极大地提升了刘备集团的形象。
作者通过“母亲被挟持”的戏剧性情节,为徐庶的离开披上了“忠孝两难全”的悲剧色彩,保全了他的忠义名声。
“一言不发”更是将这种忠诚升华到“超越政治”的境界,成为小说中“忠义”的经典符号,也为蜀汉集团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因此,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时,更多的是在欣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力量,而非要求它完全复刻历史的原貌。徐庶在《演义》中的形象,是他被赋予的一种理想化的“忠义”符号,与历史上的他有着显著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正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刘备这儿,这压根就不叫背叛。

关二爷也给曹操打过工,还在刘备傍袁绍的时候斩了颜良。人刘备说啥了?权宜之计怎么能算是背叛呢,留得有用之身最重要。

黄权也投降了魏国,在魏国还颇受礼遇。人刘备咋说的?走投无路怎么算是背叛呢,是俺老刘对不起人家。

再说徐庶,于刘备有辅弼荐才之功、患难相随之义、当面辞别之礼,走得光明正大,俯仰无愧,有何可说?人刘备拦了么?情非得已怎么能算是背叛呢,拳拳孝心当为我辈表率。

我觉得吧,咱看三国,别管是粉曹操还是粉刘备,你别光顾着粉,你得咂摸咂摸人家的长处,学学人家的优点。

像曹操,他对关羽不够好吗?送官送钱送宝马送女人,要啥给啥你不要还硬塞。关羽走的时候他不气吗?可关羽走的时候,人家骂关羽背叛了吗?没有。这叫啥?这叫大气!

像刘备,为啥走到哪都有人帮衬?因为他真把兄弟当兄弟,懂得体谅兄弟们的难处啊!关羽黄权徐庶走了,刘备骂他们背叛了吗?没有。人家想到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护不住兄弟们。这叫啥?这叫仁义!

你若真对三国有兴趣——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你得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这段历史?因为这是个英杰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英雄气的时代。

若始终沉湎于徐庶背主的价值判断中无法自拔,那是学了道德卫士、酸臭腐儒的想法,而他们,绝非这个时代的主角,也永远成不了这个时代的注脚。

因此我强烈建议你再好好读读三国,若还觉得徐庶是背叛……

那我只能恭喜你,具备了在一堆金矿中精准捡走几粒细沙的卓越才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