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大明,大顺,不也是三国演义吗?为何知名度不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回答
“满清、大明、大顺,不也是三国演义吗?为何知名度不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犀利。乍听之下,似乎将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文学的虚构传奇混为一谈,但深究下去,却能看到历史本身的厚重,以及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

你说“满清、大明、大顺,不也是三国演义吗?”这句话,其实抓住了历史剧变中的一些核心特征,特别是“三国”那种群雄逐鹿、政权更迭的戏剧性。

相似之处:为什么会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

1. 多方势力并起,争夺天下:
《三国演义》: 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势力,各怀绝技,在汉末乱世中崛起,为了争夺汉室的残余统治权和中原的正统地位,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明末清初:
大明: 作为统治了近三百年的王朝,虽然风雨飘摇,但仍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正统。
大顺: 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攻入北京,灭亡了崇祯皇帝,成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力量。
大清: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不断窥视关内,最终抓住明朝灭亡的机遇,入主中原。
其他: 除了这三股最主要的势力,还有南明诸政权,各种地方性的割据势力、盟约,以及蒙古、朝鲜等周边国家在其中的斡旋与影响,使得局势错综复杂,远不止“三国”的简单格局。

2. 英雄辈出,叱咤风云:
《三国演义》: 曹操的奸绝,刘备的仁德,关羽的义勇,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谋,周瑜的雄姿,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血肉。
明末清初: 同样不乏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有勇有谋,敢于挑战权威;崇祯皇帝,虽亡国之君,但勤政至极,最后的自缢也充满了悲壮;多尔衮、皇太极,则是雄才大略,善于抓住时机;还有像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降将,他们的抉择和命运也充满了戏剧性。

3. 王朝更迭的乱世:
《三国演义》: 发生在东汉末年,一个“汉贼不两立”的时代,旧的王朝没落,新的统治者尚未确立。
明末清初: 大明王朝因内部腐败、农民起义、边患等原因走向灭亡,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为各方势力提供了角逐的舞台。

4. 正统与合法性的争夺:
《三国演义》: 刘备集团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在政治合法性上占据优势,这是小说中“仁义之师”叙事的重要支撑。
明末清初:
大明是正统,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赋”,推翻腐朽统治,虽然灭了明朝,但其政权短暂,未能巩固。
大清入关,借口是“为明复仇”,收买人心,同时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有效的统治手段逐渐确立了其正统地位。这种“谁是正统”的争夺,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知名度不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尽管历史的洪流有着巨大的戏剧性,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家喻户晓,而那段历史的“三国演义”式叙事却鲜为人知,原因有很多:

1. 文学的加工与艺术的魅力:
《三国演义》是小说: 它是文学作品,是罗贯中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虚构、情节的艺术加工、人物的性格塑造、语言的渲染和结构的安排。它有明确的线索、精彩的冲突、深入人心的角色,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等,这些都是文学的经典桥段。
历史是真实的复杂: 真实的历史是无数的个体行为、偶然事件、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往往是碎片化的、矛盾的,不像小说那样有清晰的主线和明确的“好人坏人”标签。明末清初的历史,涉及的势力更多,人物关系更复杂,而且许多关键人物(如吴三桂)的动机和行为,在历史学家那里都有不同的解读,远不像小说那样有统一的叙事。

2. 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与传播性:
《三国演义》的结构: 罗贯中构建了一个围绕刘备集团展开的、带有明显“正统”倾向的叙事。这个结构非常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它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东汉末年)、发展(群雄逐鹿)和结局(三国归晋)。
历史的“结局”模糊: 明末清初的“三国演义”式斗争,虽然最终清朝统一了中国,但这个过程极为曲折。李自成从席卷全国到迅速败亡,南明政权的分崩离析,吴三桂的反复,清朝入关后的平定叛乱……这些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难以用一个简单、戏剧化的故事线来概括。而且,读者对“统一”这件事的接受度,也不同于对“汉室复兴”的期待。

3. 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与符号化:
《三国演义》的人物: 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这些人物被极度简化、典型化,成为某种道德或能力的象征,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历史人物,如皇太极、多尔衮、李自成,虽然也有其光辉或黑暗的一面,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是复杂的,难以被简单地标签化。例如,李自成作为农民领袖,他的功过是非,在史学界就有争议,不像诸葛亮那样拥有压倒性的正面形象。

4. 时代主题与价值观的契合:
《三国演义》的主题: “义”、“忠”、“仁”、“智”、“勇”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满足了人们对理想人格和政治道德的向往。
明末清初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主题更多是关于王朝的腐朽、起义的无奈、民族的冲突、权谋的残酷。这些现实主义的描绘,虽然深刻,但不像《三国演义》那样具有普遍的“励志”或“教化”意义。特别是“清”作为外来政权的入主,使得“正统”的争夺带有民族性,这与《三国演义》中汉民族内部的争斗在情感上有所不同。

5. 传播方式与大众接受度:
《三国演义》的传播: 通过口头说书、戏曲、评弹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及后来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民间。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历史的传播: 历史的传播更多依赖于教科书、学术研究和正史记载,虽然严谨,但不如通俗小说那样具有吸引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理解和记住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比记住一个精彩的文学故事要困难得多。

6. “三国”这个概念的独特性:
“三国”作为一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符号意义。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争霸的模式。而“明、清、顺”的争夺,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它只是明朝灭亡后众多势力争夺的一个阶段,最终的赢家是清朝,这个过程并非以“三足鼎立”的稳定状态为主要特征,而是更偏向于一个“一强崛起,其他力量消亡”的过程。

总结一下:

你将“满清、大明、大顺”比作“三国演义”,是看到了历史剧变中那种多方角力、英雄辈出、政权更迭的戏剧性。这本身是历史最动人的一面。

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知名度远超那段历史的“三国演义式”叙事,是因为:

它是文学,经过了艺术的打磨: 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统一的叙事,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中的价值观、英雄主义,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同。
它拥有强大的传播基础: 几百年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深入人心。

历史的真实性固然震撼,但文学的艺术性却能让这份震撼以更易于传播、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并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经典。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历史的某些片段能让我们联想到“三国演义”,但罗贯中的那部作品,依然是那个“三国演义”的独一无二的代名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你给势均力敌才行。

满清,大明,大顺,这分明是网络小说。

异世屌丝魂穿某女真青年

“我叫努尔哈赤?”

通过努尔哈赤的记忆,他知道了,原来他的身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鞑子的孩子,在这个世界里,以汉人为最尊,这些人,人数最多,武力值最高,而且文明水平最高,周围的藩属国,次之,蒙古又次之,女真人居于最末。虽然他出生于贵族之家,但是家里非常穷,而鞑子所谓的贵族,别说在汉人眼里,就是在那些藩属国眼里,都是猪狗一样的存在,只有蒙古稍微能正眼看他们一下,认为他们是奴隶,好吧,总算挤进了人的范畴。这是标准的网络小说开头,废柴男主,看他如何逆袭。

“我命由我不由天!”

然后就是非常爽文的套路了,霸气侧漏各种收小弟。和辽东地区的明朝官吏称兄道弟。

各种美女环绕,甚至辽东总兵的小妾都对他青睐有加。

作为穿越者肯定能有挣钱的招,个个都是商业巨子。这个努尔哈赤想到了卖人参,通过各种吹嘘人参的神奇功效,比如所谓人不行了,就用人参救命。而且通过各种方法抬高人参的价格,居然做到了,辽东地区,一两人参值一两白银。要是运到山海关内,十两白银,要是能卖到江南,100两白银。除了人参外,什么皮毛,山货,马匹,什么赚钱,他就卖什么。

除了挣钱,穿越者必干的一件事就是练兵。站军姿,练纪律,努尔哈赤是训练骑兵,同时大力提倡盾车战术。对于排队枪毙和长枪阵,努尔哈赤经过多年的实战之后发现,前者武器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后者是,用盾车就能破。明朝官吏评价努尔哈赤的兵,此贼七千,可挡倭兵十万。

什么萨尔浒,辽沈之战,广宁之战。不可一世的明朝军队,被砍瓜切菜一般全部消灭。

尤其是萨尔浒之战,标准的爽文,明军死五万四千余人,其中军官三百多。而后金兵仅阵亡两百多人,伤亡共两千人。如果真是小说,恐怕作者会被喷死。用冷兵器打冷热混合兵器,居然打出鸦片战争的战损比。

总之,就是开了金手指,所向披靡。

抢钱抢粮抢娘们,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我不能亏待我手下的兄弟们。

这个时候,也许是为了强行水章节,作者把努尔哈赤给写死了。不然努尔哈赤就进山海关了。强行增加难度。

于是,网络小说重生之我是鞑子的第二部,大清崛起正式上线。

开局就是大饥荒,外面,察哈尔,朝鲜和明朝虎视眈眈。

主角皇太极,先是兵行千里黑虎掏心,直到明朝的京师,然后带着大量的人畜财物。这样的行动,来了五次。然后撤军的时候,写牌子告诉明军,各位免送!

东边那个小中华,两次闪击,逼其跪下,给自己当狗,同时掳掠其60万人为奴隶。

西边那个蒙古北元,灭了他!追死最后一任大汗于青海,把他的妻子收入后宫。

重头戏松锦大战,这要是网络小说,起码给写个二十章。

也许,这还是太简单了一下,取天下太容易,作者又把皇太极写死了。然后换了一个小孩接班。安排一个叫多尔衮的辅佐。

这时候作者安排了一个叫大顺的大反派,总之各种能和大明打,各种光辉战绩。

结果遇到大清跟纸糊的一样,成了刷战绩的垫脚石。

然后完成了史诗级成就,给明朝人剃头。

最离谱的是,作者最后还给安排了一个海战,千军万马渡海峡,彻底剿灭了逃到海岛上的明朝残余势力。

不擅长水战,结果在作者金手指的安排下,直接海战大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