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为何将夫子庙、贡院与妓院都建在南京秦淮河边?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与安排。

夫子庙:文脉之源,教化之基

首先,让我们看看夫子庙。夫子庙,顾名思义,是为了祭祀和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建。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是维系国家统治、规范社会秩序的基石。夫子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承载着尊崇文化、提倡教化的功能。将其建于秦淮河畔,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文人雅士前来瞻仰,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希望将儒家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望。

更深层次地看,夫子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祭祀场所,它还常常与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许多朝代的夫子庙都附设了学校或书院,成为培养士人的重要场所。在古代,特别是对于读书人而言,科举考试是鲤鱼跳龙门、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的根基,便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掌握。夫子庙周边的文教氛围,自然也就成为了孕育未来栋梁的温床。

贡院:仕途的起点,人才的熔炉

紧随夫子庙而来的,便是贡院。贡院,是古代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可以说,夫子庙为学子们提供了学习和精神指引,而贡院则是他们检验学业成果、敲开仕途大门的终极战场。秦淮河畔的贡院,尤其在明清时期,是全国最重要的几个考场之一。每年科举考试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便会汇聚于此,他们在这里埋头苦读,在这里挥洒汗水,在这里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将贡院设立在秦淮河畔,其用意不言而喻:

便利与集中: 作为全国性的重要考场,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接待能力以及安全保障。秦淮河畔作为当时南京最繁华、最便利的区域,自然能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将考生集中在此,也便于管理和监督。
营造氛围: 秦淮河畔历来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氛围对于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们来说,既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可以感受到“天下文章皆在此”的氛围,激发自己的斗志。
与夫子庙的联动: 学子们在考前或考后,都会前往夫子庙祭拜孔子,祈求考中。这种祭拜与考试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完整链条。夫子庙和贡院的毗邻,正是这种文化与政治需求的体现。

妓院:繁华的配套,情感的慰藉

那么,那些声名远播的秦淮妓院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它们与夫子庙、贡院的共同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构成了秦淮河畔独特社会生态的一部分:

满足士人的社交与娱乐需求: 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尤其对于外地来的学子而言。在备考期间或考试结束后,他们需要放松身心、排解压力。秦淮河畔的妓院,以其精致的歌舞、才艺表演和温柔乡,成为了满足这些士人社交和娱乐需求的重要场所。许多才貌双全的歌妓、舞妓,本身也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能够与这些学子们进行诗词唱和,谈论经史,成为他们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与文化的交融: 繁华的商业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往往会带动娱乐业的发展。秦淮河畔的妓院,正是这种经济繁荣的体现。它们不仅提供了娱乐,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许多名妓本身就是才女,她们的出现也提升了秦淮河畔的文化品位。
社会阶层的交织: 士人阶层是古代社会的核心群体之一,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文化追求,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繁荣。将妓院设置在夫子庙和贡院附近,也方便了这一核心群体的消费。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国家选拔人才、推崇儒学的场所,另一方面则是满足人类基本欲望和情感需求的娱乐场所。这种并存,恰恰是古代社会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真实写照。

总结:功能、象征与现实的统一

将夫子庙、贡院和妓院都建在南京秦淮河畔,是古人对社会功能、文化象征和经济现实进行巧妙整合的体现。

夫子庙 代表着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培养的期望。
贡院 是实现这一期望的制度性载体,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节点。
妓院 则是满足社会成员,特别是占有重要社会地位的士人群体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是繁华都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三者的并存,并非简单的地理巧合,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学子们在此求学(夫子庙周边),在此接受检验(贡院),在此放松身心、交流思想(妓院)。秦淮河畔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日益成熟的商业文化,成为了这种社会功能的最佳承载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淮河畔的夫子庙、贡院与妓院,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古代社会图景,既有对圣贤的崇敬和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对人性需求的满足。这片水域,见证了多少寒窗苦读,多少金榜题名,也承载了多少风花雪月,多少才子佳话,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这道题完全成了抖机灵的题了。

首先,为题主正名,题主并不像有些人说的,说反了吧,的确是古人把贡院修在了妓院旁边。

一大波高票答主们的逻辑都建立在“先有贡院,再有妓院,正是因为有需求,才有市场!”可诸位是否考察过南京贡院建设真的先于妓院吗?

秦淮河上的妓院,明代时称为“旧院”,旧院与南京贡院相对,明代人自己也说“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

那么明代所谓的旧院始于何时呢?《板桥杂记》载“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国初事迹》记载“太祖立富乐院于干道桥……复移武定桥等处。太祖又为各处将官妓饮生事,尽起赴京,入院居住”也就是说明代繁华的秦淮旧院正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用来安置官妓的富乐院。

而明代的南京贡院建于何时呢?江南贡院的碑刻,作于天顺元年的《应天府新建贡院记》记载清楚,贡院建于景泰初年。

也就是说妓院的建立与贡院没有关系,明代贡院的修建反而在妓院之后,二者并无什么供求关系。按照某些答主的逻辑,反而真的是先有网吧,后有学校。

那么为什么贡院会修建在秦淮沿岸呢?实际上《应天府新建贡院记》中有解释

【南京应天府为天下贡举之首,其制度亦必为四方所取法。然自设科以来,其地凡四易,洪武初以北城演武场为之,地甚缅也而艰于建置;永乐中移于郡学至文墀宫,其饬也而妨于明祀;正统间复徙于武学之讲堂,便供给也,然士多地隘……景泰初,府尹马公谅将修述职之典于朝,乃进耆夙而咨之,咸曰:“秦淮之阳有地廊,如前武臣没入废宅也,鞠为氓隶之圃久矣,若辈理之可办也”公曰“诺” 】

这件事在《典故纪闻》中也有记载 ,并且指出,所谓的武臣废宅就是永乐朝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的宅邸“应天初无试院,每开科,借京卫武学为之,学地狭,每将仪门墙垣拆毁,苫盖席舍,试毕复修。至景泰五年冬,始以应天府尹马谅言,以永乐间锦衣卫纪纲没官房改造试院。


所以说答案很明了,为什么会把贡院修在旧院附近,是因为原本南京并没有正式的贡院,不是在武学讲堂,就是在文墀宫,地方狭小,所以每次考试都不方便,所以直到景泰年间,南京的官员才下决心修建贡院,选址便落在被没收的官员纪纲宅邸。

也就是说明政府有感南京没有正式的,大的贡院想要修建一个。而手中正好有一块闲置用地(房),所以就把它改造成了贡院,而这块闲置用地(房)正处于“旧院”附近

user avatar

你可能混淆了“文人”和“禁欲派修道士”的区别。

讲道理,文人也是人啊……

文字讲究个随性而发;古人说了,食色性也——感谢评论里的

刘彼得 - 知乎

老爷。

另外,你要知道,真要按照现在的法律来,被关进去的古代文人们的量最大的罪名会是啥么?——不不不我不是说他们该被抓起来或者不该被抓起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法律。

是嫖·宿·幼·女——诶话说这罪名现在还在么?

——注意这里有俩知识点,一个是嫖,搁古代,大才子们妓院里住个三五天那都不是事——据说没钱有好诗也行,丢人的是连诗都不写来抵嫖资的白嫖;

另一个是年龄问题,中国的我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成文的梗似乎白居易有黑历史,国外貌似罗密欧和朱丽叶里朱丽叶的奶妈也不啥就劝她说比她小一岁的姑娘都当妈了你抓紧时间,时年朱丽叶14也不15——不不不我不是说朱丽叶是做皮肉生意的而是当年这个年龄是可以X了不会被拉去打靶三分钟的……

何况贡院的话还有个问题,就是书生这些潜在的政治中坚力量的社交问题,“三大铁”有云,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虽然是后来的话,但道理是接近的这个应该没跑。

书生们可能没啥机会扛枪,但贡院挨着青楼,要是有幸都上了榜,同期之谊和同嫖之谊一下来了俩,有什么问题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演化中最核心、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之一。我们要理解“森林古猿”为何要付出“惨痛代价”,将许多与生俱来的本能转化为后天经验和意识行为,首先得抛开“惨痛代价”这个字面上的负面联想,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 “必须付出的转型成本”,是为了适应一个不断变化、日益复杂的世界所必需的进化策略。想象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将自然界的生物划分为原核、古核和真核这三类,这个分类体系背后有着怎样的意义,以及它对我们认识生命有多重要。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分类并不是一个随意为之的划分,它背后是亿万年演化的轨迹,是生命内部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差异的体现。这就像是我们要理解一栋建筑,首先要看它的地基、骨架和整体结构.............
  • 回答
    “人性本善”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智者的心弦,尤其是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论题。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直接触及了核心:如果人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像《三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要煞费苦心地教导人们向善呢?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咱们得先说说“人性本善”这档子事.............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好的古诗词都被唐宋写光了吗?” 这句话带有一种对当下创作的焦虑,也是对过去辉煌的敬畏。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但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而今人为何似乎“逃不出古人的题材套路”,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一、 唐宋诗词的辉煌:为何如此令人“望而却步”?要理解为何今人难以突破,.............
  • 回答
    为何当下旧体诗词难以比肩古人?这绝非一句“时代变了”就能简单概括的。刨去一些别有用心、刻意唱衰的声音,认真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会发现其中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文化断层和审美差异。一、 生活环境的巨变与感知能力的退化古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是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时代。日出而.............
  • 回答
    古代实行“夜禁”,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统治者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统治、保障安全而采取的一项普遍性措施。具体原因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保障社会治安,维护统治稳定。 这是最核心的出发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没有严格的管控,盗贼横行、抢劫杀人等犯罪活动就更容易发生。普通百姓在家休息,官府.............
  • 回答
    古代社会之所以普遍存在轻视商人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政治哲学以及经济考量。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渗透到文化、文学以及官方政策的方方面面。轻视商人的根源: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以“士农工商”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秩序。这套理.............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武侠世界,常常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尤其是那些武功盖世、名震江湖的绝顶高手。然而,仔细一品,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像很少有像他爹娘那样,一出场就光芒万丈,镇压一个时代的“星二代”。反观古龙,笔下的“公子”们,要么本身就是绝世高手,要么即便资质平平,也总能碰到奇遇,最终接过父辈的衣钵,.............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鲜少见到铝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技术挑战的故事,并非简单的“没有”就能概括。比起后世我们熟知的铜器、铁器,铝的出现和普及实在太晚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文明,铝这个名字几乎是缺席的。究其原因,得从铝这种金属的“脾气”和当时的技术水平说起。首先,得说说铝这金属本身。铝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在古代,社会思潮和政策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多生育”和“鼓励立贞节牌坊”看似矛盾,实则都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核心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观念。一、为何提倡多生育?—— 社会的基石与繁衍的动力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人口被视为最宝贵的.............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不对外侵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外用兵,也存在着征伐和扩张的时期。但与许多以对外侵略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整体倾向确实更偏向于“守成”和“内敛”,对外用兵的目的和规模也往往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古代农民在遭遇旱灾或蝗灾时,之所以会“动辄全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即使南方收成尚可,原因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绝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没有存粮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当时的灾害应对机制。一、 古代农业的根本脆弱性:对自然的绝对依赖1. 单一作.............
  • 回答
    要说古代皇帝为何如此信任宦官,这事儿可说来话长,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宦官的身体缺陷。皇帝身边不可能天天围着女人,那成何体统?而宦官,因为“净身”了,也就断了他们传承香火的念想,自然也就不会觊觎皇帝的后宫,更不会想着给自己家留个皇.............
  • 回答
    日本和西欧的海洋发展路径之所以出现巨大差异,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日本的地理环境是其走向农业文明的根本驱动力。 日本是一个岛国,但它并非四面环海、缺乏内陆腹地的那种类型。相反,日本的陆地面积,尤其是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