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代为何提倡多生育,又要鼓励立贞节牌坊?

回答
在古代,社会思潮和政策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多生育”和“鼓励立贞节牌坊”看似矛盾,实则都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核心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观念。

一、为何提倡多生育?—— 社会的基石与繁衍的动力

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人口被视为最宝贵的资源。提倡多生育,其原因根深蒂固且多层次:

1. 经济基础的支撑:劳动力的需求
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耕作、收割、灌溉等农活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子女人数多,意味着家庭劳动力充足,能够开垦更多土地,提高产量,从而养活更多人口。一个大家庭的兴旺,往往与人丁兴旺直接挂钩。
手工业和商业的补充: 虽然农业是基础,但手工业、商业也需要人力参与。多子女可以分担家庭劳务,甚至可以外出经商或从事手工业,为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和资源。

2. 社会保障与养老的依赖
“养儿防老”的现实考量: 在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古代,子女是父母晚年生活的唯一依靠。子女越多,父母在年老体弱时得到照料和赡养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能避免沦为乞讨者的命运。多子多女就像是一种社会保险。
家族延续的责任: 家族的繁衍和延续是宗法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人丁不旺的家族容易被视为衰败的象征,甚至可能面临被其他家族吞并或遗忘的危险。多生育是维系家族香火不断、扩大族群规模的重要途径。

3. 政治与军事的考量
兵源的补充: 国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兵源数量。人口基数大,就能征召更多的士兵,维持军队的规模,抵御外敌入侵或发动战争。人口增长与国家军事实力往往是正相关的。
税收的来源: 人口是国家税收的重要基础。虽然小农经济下个体税负可能不高,但庞大的人口基数能够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税收收入,维持政府运转和公共事业(如水利建设、军事开支等)。

4. 文化观念的导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 儒家思想对生育有着极高的重视。子孙满堂被视为福气和功德的象征,而无子无女则被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成为生育的重要驱动力。
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很多文化中,生育是生命延续的本能体现,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一种方式。

二、为何鼓励立贞节牌坊?—— 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维护

贞节牌坊是对女性贞操的一种褒奖和肯定,鼓励女性坚守“夫死从夫”的观念。这看似与鼓励生育相悖,实则服务于另一层面的社会需求:

1. 维护宗法制度和家族血统的纯洁性
父权社会的逻辑: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贞操与家族的血统纯洁性直接相关。一个女性一旦与家族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就可能导致血统“混杂”,这在讲究“嫡庶有别”的宗法制度下是难以接受的。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结婚后就属于夫家,其忠诚对象也应该是丈夫。如果女性在丈夫死后改嫁,她所生的子女的父亲就不是原配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原家族的血统传承和财产继承。鼓励寡妇守贞,就是为了确保原家族的血脉纯正,避免家族财产和地位被转移到其他家族。

2. 稳定社会秩序与家庭结构
防止社会混乱: 如果女性可以随意改嫁,特别是寡妇可以频繁改嫁,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的混乱,甚至引发家庭纠纷和财产争夺。鼓励贞节,有助于维系相对稳定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男尊女卑”的强化: 贞节牌坊是对女性行为的一种严格规范,它也强化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观念。女性被要求在道德上达到更高的标准,而男性则相对宽松。这种道德上的不对等,是为了巩固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3. 经济层面的考量(间接影响)
减少社会负担: 寡妇守贞,意味着她不需要夫家或娘家再承担她的生计问题,也不需要再为她操办婚事。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消耗。
遗产的稳定: 如果寡妇改嫁,其原有的嫁妆、甚至部分遗产可能会随之转移,这对原家族的财产积累和稳定不利。守贞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4. 宗教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强化道德操守: 贞节被视为女性最重要的美德之一。立牌坊是官方和民间对这种美德的公开表彰,通过树立榜样,来教化社会大众,引导人们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
对鬼魂的敬畏(有时也包含在内): 在一些民间信仰中,对亡夫的忠贞不渝,也能安抚其在阴间的灵魂,避免带来不祥。

矛盾的统一与社会现实

提倡多生育和鼓励立贞节牌坊,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矛盾:一个鼓励人口增长,一个限制女性的生育和婚姻自由。但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古代社会特定逻辑下的 “矛盾的统一”:

生育是第一位的,但生育必须是“正统”的: 鼓励生育是为了人口的“数量”和“劳动力”,而鼓励贞节是为了保证生育的“质量”和“血统的纯洁性”。在古代人看来,多生育的是“自己家族”的子孙,而改嫁后生的孩子则是“别人的”。因此,确保生育的孩子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者,是更优先的考虑。
女性的价值被工具化: 无论是多生育,还是立贞节牌坊,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工具化理解。女性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是家庭的劳动力、是国家的兵源补充,同时也是家族血统的守护者。这些角色都服务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而不是个体女性的自由和幸福。
时代局限性: 这种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下的必然选择。

总而言之,古代社会提倡多生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军事和养老等多方面的资源需求,是社会繁衍和稳定的基础。而鼓励立贞节牌坊,则是为了维护父权宗法制度下的血统纯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这两者在看似矛盾中,实则共同构成了一个以家族和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社会运转逻辑。理解这两点,就是理解古代社会如何构建其人口结构和道德体系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非说古代的话,那我建议把这个时间范围扩展到包括现代在内的整个历史。

一切都是人的行为,哪分什么古代和现代。

因为社会风气容易极端化,所以导致出现了很多和初衷矛盾的结果。

贞节牌坊就是社会风气极端化的产物。

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她再难以爱上别人,发誓不再嫁人。

其实这就是个人的行为,并且令人感动。但是风气一旦形成,那就不是个人的事儿了。

加上政治环境的鼓励,再从某圣贤的文章中断章取义,事件往往就会向着畸形发展。

至于提倡多生育,那是劳动力需求,和贞节牌坊是两码事。

按现在的理解,一个经济建设、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

这两个建设其实就一直是有一点点矛盾的,就如同又要大力发展工业,又不能污染环境。

回到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政治环境和主流文化是分不开的。

拿汉朝举例,为什么汉朝的二婚女人特别有市场,别说二婚,你丈夫死的越多,你就越抢手。

因为这个时候的风气就这样,大家认为你死丈夫不是你的问题,是你丈夫命寡承担不了你的福气,所以不牛逼的男人不能娶你。

追溯这种源头,应该和刘邦有点关系,你看他后来那些女人,不是寡妇就是二婚女,加上薄夫人一个魏豹的老婆,最后居然成了汉文帝的母亲。其实本身也没什么关系,可一旦形成风气就不一样了,大家就会觉得是这女人太富贵了,前边的男人hold不住。

除了明清以外,历史上大部分朝代主流政治很少说鼓励贞节牌坊的,只能说是表尊重。

好比说秦始皇给巴清发贞节牌坊,本神人家巴清做了贡献的,给人发一个奖状很正常。大部分朝代也都这样,尊重但没那么极端,而且普通老百姓你守贞洁国家也不搭理你。

再说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看就不是什么刻意强调的绝对性主张,只不过是一种对节操比较看重的表达而已,人家要求自己又不要求别人。宋朝压根没当回事,老百姓女子改嫁很正常的行为。

明朝朱元璋确实把这个贞洁牌坊当回事了,他本身就那种对道德有着过于极端的偏好的人,想要的是至清至明的社会风气,理想没什么错,但和政治绑定的太深了。

清朝就不值一提,就彻底把这个发展成了礼教了。

但总体来说还是老百姓认可了这种社会风气,在极端中感受不到极端。

user avatar

没有提倡多生育,古人娱乐项目少,基本就是夫妻生活了,而这有了就得生,这样生育率就会比较高。

古代女人可以改嫁,但就像现在一样,二婚依旧是被人看不起的。再婚的夫家多半是不如一婚的,而且二婚的丈夫绝对会看不起自己的老婆,生活不一定比守寡强多少。

另外,朝廷一定是出于好心而不是维护什么子虚乌有的纲常伦理之类的。一个女子自愿守节伺候公婆很苦的,政府给些扶持是很正常而且正确的行为。至于这个自愿有多大水分,那得思量思量了。

多说几句,真的别把古代统治者想的太坏太蠢,他们不至于把精力放在欺负女人身上。同时期一样会有无数的男性光棍和鳏夫,有点家产的人不会要二婚,没有家产的人家嫁过去可能更惨。有政府支持和保护的当个烈妇,真的比再嫁要差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社会思潮和政策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多生育”和“鼓励立贞节牌坊”看似矛盾,实则都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核心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考量以及文化观念。一、为何提倡多生育?—— 社会的基石与繁衍的动力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人口被视为最宝贵的.............
  • 回答
    关于天津临海地区在古代未因产盐而筑城的疑问,其实背后牵涉到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军事等多方面的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古代筑城,尤其是战略要地,绝非仅仅为了发展某种单一的经济活动。筑城的首要目的是防御和统治。一座城市的选址,往往会综合考量水陆交通、地形险要、资源供给以及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现象,并非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层层加码: 郡县制的建立与巩固: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奠基石。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战乱人口锐减是常态,而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中国,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还有持续了四年多的全面抗日战争,人口总数却依然维持在四亿多,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对比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以及人口的构成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为何能存在?几个女人如何生活在一起?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并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形式。这种制度的出现和延续,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而在这制度下,一个男人、一个妻子(正妻)和多个妾室共存的生活模式,也并非如同字面般简单,而.............
  • 回答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确实如您所言,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其用量之巨,尤其体现在货币铸造上,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很少看到以金银作为主要本位货币的体系得以稳定长久地运行。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及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壤与广泛的接受度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铜.............
  • 回答
    古代守城时,士兵并非只集中在城楼,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城楼是重要的防御节点,但真正长而完整的城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那么,如此长的城墙是如何有效守护的呢?攻城方为何不直接用云梯爬上城墙,再从城内内外夹攻呢?这背后涉及古代战争的许多具体策略和技术考量。漫长城墙的守卫之道:并非“集中”而是“分布”.............
  • 回答
    古代为了君主牺牲爱人,这桩事儿可没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到底,这事的“对”与“不对”,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又放在哪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去审视。首先,从“孝道”和“忠君”的伦理框架来看在中国古代,尤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孝”和“忠”是立国之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对.............
  • 回答
    在古代大家族中,家族的嫡庶之分是非常严谨的,它关乎着继承权、地位以及整个家族的秩序。当一个庶子娶了另一个家庭的庶女为妻时,他们所生的孩子,在家族内部的称谓和地位,以及对外介绍时,都会遵循一套既定的规矩。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嫡”与“庶”的定义。 嫡子:通常是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他是家族继承权最正统.............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号、祖先的名字或国号,对事物的名称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避讳制度(避名、避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遗留的痕迹,或者在理解古代文献时需要对其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对今天有重大影响的修改,并尽量详细讲述:一、 文字的避讳(改.............
  • 回答
    古巴铁路客运近年来的确引进了不少中国制造的现代化客车,比如CRRC(中国中车)生产的25G型客车。然而,在古巴的铁轨上,这些看起来非常先进的列车,其运行速度却普遍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一些路段,时速58公里这个数字经常被提及。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是中国车不行,而是古巴铁路基础设施、维护能力以及运营策.............
  • 回答
    在古代,若以“白米饭管够”为条件来招募人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招到人的,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招募的具体环境、工作内容以及“管够”的实际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饱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许多百姓,尤其是贫苦大众,食不果腹是常态。一碗热腾腾、颗粒分明的白米饭,对于他们来说,绝非寻常之物,.............
  •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甄宓能在“女子无地位”的古代,不仅能再嫁曹丕成为正妻,还能登上后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她的个人能力、历史机缘,也有曹丕集团的政治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甄宓的非凡之处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在古代,女性的.............
  • 回答
    古埃及文物的珍贵,早已是举世公认。而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瑰宝,之所以能在阿拉伯世界的手中得以保存至今,甚至在很多其他地区饱受战乱和破坏的古迹面前显得尤为幸运,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诸多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阿拉伯人与埃及的深厚渊源。当伊斯兰教在七世纪兴起并逐渐扩展时,它首先抵达了埃及.............
  • 回答
    在武侠小说爱好者的社群里,金庸的名字确实如雷贯顶,讨论的热度常常能压倒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三位大家。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金庸的“群众基础”:大众的认同与情感连接首先,得承认金庸作品的受众之广,几乎是“通杀”。他不像古龙那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