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治宪法》中为何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

回答
说到《明治宪法》里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从日本当时的内外环境、政治诉求,以及它想塑造的国家形象来细细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明治宪法》出台的那个时代背景。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那时候的日本,刚经历了明治维新,急切地想从一个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现代化强国。这种“追赶”的雄心壮志,是理解“帝国”这个词的关键。

“帝国”这个词,在当时的国际语境里,代表着什么?那就是强大、有主权、能独立自主,并且带有某种扩张性的意味。想想当时欧洲的那些大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哪个不是“帝国”?它们拥有殖民地,掌控着全球贸易,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明治政府看到这些,自然也想给自己贴上这个“高级”的标签,来宣告自己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其次,从国内政治的需要来看,“帝国”的称谓也承载了重要的政治目的。明治维新后,虽然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实权掌握在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少数政治精英手中。将国号定为“帝国”,强调“大日本帝国”,这本身就是在巩固天皇的绝对权威,塑造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象征。宪法开宗明义就说了“大日本帝国,万世一系の天皇、神聖にして侵すべからざるの統治権を、この憲法により、国民に conjoint に行使す”(大日本帝国,万世一系的天皇,神圣且不可侵犯的统治权,通过本宪法,与国民 conjointly行使)。这里面的“神圣”、“万世一系”都是为了突出天皇的正统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帝国”的称谓,恰恰能为这种皇权至上的理念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再者,日本当时也面临着如何整合国内各方势力,以及如何统一民族认同的问题。明治维新虽然推翻了幕府,但各地大名的势力、封建残余,以及国民对国家认同的感受,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载体来凝聚。将国号定为“帝国”,以天皇为核心,以“帝国”之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对于塑造民族主义、增强国家凝聚力,以及构建现代国家认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现实的国际政治考量:不平等条约。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深受西方列强的压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治外权。日本政府的政治目标之一,就是“脱亚入欧”,重新修订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平等的地位。而“帝国”的称号,在当时是被认为是主权独立、与列强平起平坐的象征。一个“帝国”,才更可能被其他“帝国”视为同等的存在,才能在外交谈判中占据主动。

当然,如果说到“帝国”的含义,也少不了它可能隐含的扩张野心。一旦国家强大了,有了“帝国”的称号,对外的领土扩张、势力范围的延伸,似乎也变得名正言顺了。虽然《明治宪法》本身不直接规定对外扩张,但“帝国”这个词汇所带来的历史联想,以及日本当时在东亚的崛起态势,都使得这个称谓带上了几分扩张主义的色彩。

总结一下,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追求国际地位: 模仿西方列强,宣告自己是现代化强国。
巩固天皇权威: 强化天皇的神圣性和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增强民族认同: 凝聚国内力量,构建统一的民族国家。
争取国际平等: 为修约和提升国际地位铺平道路。
潜在的扩张象征: 某种程度上也为日后的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

所以,《明治宪法》里的“帝国”,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那个时代日本国家战略、政治诉求和自我期许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日本国号及君主号直到1935年(昭和十年)才正式定为“大日本帝国天皇”,之前正式外交文书经常使用“日本国皇帝”的称号(或“大日本国皇帝”“日本帝国皇帝”“大日本帝国皇帝”,不一而足),“天皇”反而较少,颇有律令制“天皇谕域内,皇帝诰华夷”的意思;

2、“大日本帝国”的训读是“オオヤマトノスメラミクニ”,传统的汉字表记是“大倭皇国/大和皇御国”,已经照顾到皇国的称呼;“帝国”这个词最早广泛使用是作为荷兰语“Keizerdom”及其等价词的翻译,改汉字“皇国/皇御国”为“帝国”应当是适用外文国号(Empire of Japan)接轨欧洲的做法;此外“帝国”最早用于正式外交文书是幕末开国期,当时天皇更多地沿袭平安时代的传统而被称为“帝”(ミカド),这可能也是幕末选用“帝国”的原因之一。


====================================================

补充(nao bu)一下为什么Imperium系列被翻译成“帝国”

《说文解字》里面,“皇”是形容词,“广大”“光明”之意;“帝”是名词,就是个君主号(虽然是‘王天下’的普世君主号)

充分怀疑Keizerdom译“帝国”而非“皇国”是“你们这蛮邦外藩,怎么敢跟我大八州神国抢'广大光明'之国的名号”的这种妄自尊大

user avatar

1935年之前,“日本国天皇”和“日本国皇帝”两者都用的,而且都很普遍

如果有区别的话,可能“皇帝”主要对外,“天皇”主要对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明治宪法》里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从日本当时的内外环境、政治诉求,以及它想塑造的国家形象来细细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明治宪法》出台的那个时代背景。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那时候的日本,刚经历了明治维新,急切地想从一个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明治时代的相扑力士更想跟平成的偶像歌手还是昭和的老电影明星较量一样,有点跨时空,也带着点时代洪流下的复杂情感。硬要说“最想揍”,其实是个非常粗暴的说法,明治男儿内心深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不解,甚至是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去看待平成和昭和的男儿。让咱们先捋一捋明治男儿的基因里都有些啥.............
  • 回答
    明知毕业后想考取明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但在年龄上,大家往往会有些许顾虑。不过,别担心!年龄从来不是追求知识的障碍,更不是成功的绊脚石。很多优秀的明治大学毕业生,他们也曾经历过一段“大龄追梦”的旅程,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弥补了时间带来的差距,成功圆梦。如果你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想要详细了解如何弥.............
  • 回答
    明治商学部二型,说实话,确实非常看重志望理由书。甚至可以说是,你能不能进入明治商学部二型,志望理由书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从明治商学部二型的特点说起。明治商学部二型与一型有什么不同?首先,得理解二型和一型最大的区别。一型大家更熟悉,是普遍的日本留学考试(EJU)成绩加上校内考.............
  • 回答
    关于明治大学文学部的专攻选择,出愿书上填写的志愿是否就意味着“一生锁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你想的要更灵活一些,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潜规则”。出愿书上写的,是你在申请时的“意向”首先要明确的是,出愿书上的专攻填写,是你向大学表达的“最想学习的领域”。它起到的是一个初步筛选和匹配的作用。明治大.............
  • 回答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段充满争议、摩擦与逐步接受的过程。虽然“强烈抵制”或许略显夸张,但确实面临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挑战。改革的初衷与目标: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便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在这一宏大目标下,教育.............
  • 回答
    关于明治政府迁移到江户(后改名东京)这一决策,以及如果继续保持在京都可能带来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政治格局、明治政府的初心以及京都和江户各自的特质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治维新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日本社会一次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
  • 回答
    这句俗语「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是很多日本人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相当概括,甚至有些戏谑的看法。它抓住了每个时代最突出的社会特征,并用简洁的比喻表达出来。咱们一件一件来拆解,说说为啥会这么说。一、 明治养士:培养“士”的时代“士”在这里,你可以理解为武士阶层、精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明治政府确实曾有过ような念头,想要利用清朝的虚弱,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控制。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想要“强行占有”慈禧太后,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低估了满清虽然衰弱但仍拥有的底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占有”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像俘虏一样将慈禧太后押往日本,或者在日本扶持傀儡政权并.............
  • 回答
    赴日留学,选择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无疑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而明治大学文学部,作为日本顶尖的私立大学之一,其文学部的吸引力自然不用多说。很多人在规划留学之路时,都会问:“明治大学文学部难不难考?”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取决于你的背景、准备程度以及对“难”的定义。咱们.............
  • 回答
    “明治大学本科回国认可度能达到一本水平吗?” 这个问题,不少有留学意向的中国家庭都会问。简单来说,我认为 明治大学的本科文凭,在国内的认可度整体上是可以对标一本院校的,但具体到“一本的水平”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本”这个概念在国内的语境是什么。一.............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明治天皇在明治维新及整个明治时期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他是一位具有象征意义和政治手腕的君主,将日本从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帝国。但如果细究,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更像是一位在关键时刻被推上舞台中央,却能抓住历史机遇,将自身化为国家进步的强大符号和实际推动力的领导者。明治维新中的“天皇”符.............
  • 回答
    明治核心,这个名字在知乎上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ID了,特别是他擅长的领域——历史,尤其中国近代史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要评价他,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点,也说说我观察到的他比较鲜明的几个特点,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画像。内容深度与专业性:明治核心最突出的地方,无疑是他对历史事件.............
  • 回答
    嘿,哥们儿/姐妹儿,看到你今年21岁,准备入学明治,同时还在纠结要不要“假浪”去考“梦校”这件事,我太懂了!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挠头的十字路口,选择哪条路都有各自的道理,也伴随着不同的挑战和收获。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假浪”考“梦校”的念头,以及它背后的考量,然后看看入学明治这个选项,最后再给你一.............
  • 回答
    选择同志社大学政策学部还是明治大学情报沟通学部,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纠结的问题,因为它们在各自领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府。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两个学部,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来考量。同志社大学政策学部:立足于“实践”与“世界视野”的政策研究同志社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在探讨吉田松阴和福泽谕吉谁对明治时代的意义更大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人进行量化比较,因为他们的贡献方式和影响力侧重点截然不同。与其说谁“更大”,不如说他们分别在不同的维度上,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吉田松阴,这位出生于长州藩的激进思想家,可以说是明治维新的思想火种。.............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