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明治政府办义务教育是否被强烈抵制?

回答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段充满争议、摩擦与逐步接受的过程。虽然“强烈抵制”或许略显夸张,但确实面临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挑战。

改革的初衷与目标: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便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在这一宏大目标下,教育被视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人才的关键。他们深刻认识到,落后的教育体系是阻碍日本进步的重要因素。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更现代化的思想文化,来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才能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因此,义务教育的推行,其核心目标是:

培养国民意识: 统一国家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普及基本知识和技能: 提升国民的识字率、计算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基础。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 通过教育系统,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法律、道德等知识系统地传播到民间。
缩小社会阶层差距: 理论上,义务教育能够为出身贫寒的子弟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打破旧有的身份限制。

阻力的来源与表现:

尽管初衷宏大,但在实践中,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触碰到了不少既得利益和根深蒂固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费问题与贫困家庭的负担:
政府的财政压力: 建设学校、聘请教师、编写教材都需要巨额资金。初期,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不得不将一部分成本转嫁给家庭,收取学费。
贫困家庭的反对: 对于那些依靠子女劳动维持生计的贫困家庭来说,送孩子上学意味着失去一双劳动力,还要额外承担学费。在一些偏远和贫困地区,这种经济压力是沉重的。有些家长宁愿让孩子去田间劳作或学习一门手艺,也不愿意让他们接受“无用”的学校教育。
“不公平”的抱怨: 即使有义务教育的口号,但学费的存在让一些人感到不公,认为这并没有真正做到“对所有人都平等”。

2. 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转变: 尽管有“读书”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更多指向科举制度下的精英教育,或者寺子屋(terakoya)等更注重实用技能和道德教育的传统学塾。义务教育强调的科学、算术、外语等新式知识,在一些人看来是“奇技淫巧”,不如传统的儒家经典和为人处世之道重要。
对政府控制的担忧: 传统的教育更多由家族、寺庙或私人教师负责,是一种相对分散和自由的模式。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则意味着思想的统一和国家意志的传播,这让一些人对政府的干预感到警惕。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尽管政府试图推行男女同校或至少为女性提供基础教育,但根深蒂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使得许多家庭不愿意或不重视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她们认为女性的主要职责是持家、生育,而非追求知识。

3.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地方行政的阻力: 义务教育的推行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包括征收教育经费、组织学童入学等。一些地方官员可能因为对改革的不理解、抵触,或者担心增加地方负担,而执行不力,甚至消极应付。
对“武士”身份的冲击: 改革前,武士阶层拥有特权和相对优渥的生活。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在废除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后,意味着旧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加,也可能稀释武士阶层的文化影响力,一些旧贵族或武士家庭对这种变化也可能持保留态度。

4. 教育内容的争议:
实用性与精神性的平衡: 政府过于强调科学技术和实用知识,有时会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引发一些对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的批评。
道德教育的缺失或偏移: 初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为了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有所区别,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政府如何应对和推动?

面对这些阻力,明治政府并非坐视不管,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

宣传与动员: 通过官方报纸、宣传单,以及地方官员的口头宣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说明义务教育是为了国家富强和个人福祉,试图改变民众的观念。
分阶段实施与政策调整: 并非一蹴而就。政府根据社会接受程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的年限和普及程度。例如,初期可能从34年开始,之后再逐步延长。
提供补贴和减免: 针对贫困家庭,政府或地方社区会提供一定程度的学费减免或补贴,或者设立奖学金制度,以减轻经济负担。
兴办师范学校: 确保有足够合格的教师来实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增加教育的吸引力。
制定详细的教育法规: 通过《教育令》(1872年)等法律文件,确立了义务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实施框架。
利用教育作为工具: 随着国民意识的增强,教育也逐渐成为灌输国家主义、天皇崇拜等思想的重要途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一部分人(尤其是受国家宣传影响的群体)接受并支持教育。

结果:

尽管存在阻力,但明治政府坚定的改革决心和一系列有效的推动措施,最终使得义务教育在日本逐渐普及开来。到19世纪末,日本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义务教育的推行,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素质,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也塑造了新一代日本国民的思想和价值观。

所以,与其说明治政府推行义务教育被“强烈抵制”,不如说是在 改革的巨大变革中,触动了传统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和观念,因此遭遇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观念的多种形式的阻碍和反对,但这些阻碍在政府的持续努力和政策调整下,最终被克服,并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最终成功的改革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错

而且不但抵制,并且还打砸学校呢。

日本管这段岁月叫“学校一揆”或者“学校焼き討ち”。

德川幕府时代的教育制度是农忙是种地、农闲时上课。学费不够可以用农产品来抵、实在没有农产品的话下河摸两条鱼送给老师都行,而且学校就设在村口,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学校,教的知识也是很实用的基础教育以及相关农业、纺织技术。

然而明治政府搞的义务教育是学区制,并且是强制性的、集中性的。即学生上学要脱离生产去县城里面上,弄得农忙时都没办法帮家长收庄稼了。且学费也必须是金钱,相当于农民得把农产品扛去卖了换钱然后才能给小孩交学费,一来一回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学校教的语文、数学、英语(没错,当时日本全民提倡学英语、甚至教育大臣森有礼还准备用英语取代日语呢)被农民认为没卵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