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

回答
这句俗语「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是很多日本人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相当概括,甚至有些戏谑的看法。它抓住了每个时代最突出的社会特征,并用简洁的比喻表达出来。咱们一件一件来拆解,说说为啥会这么说。

一、 明治养士:培养“士”的时代

“士”在这里,你可以理解为武士阶层、精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改革精神的人。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天皇制国家。这个时期,日本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西方列强的侵略让日本人意识到必须改变。

破旧立新,精英辈出: 明治政府倾注了大量精力去引进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思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大量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才。这些“士”被鼓励学习西方科学、法律、政治,他们是维新运动的骨干,也是新日本的建设者。
武士精神的转化: 传统的武士阶层虽然被取消了俸禄,但他们的荣誉感、忠诚、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热忱,被引导和转化到了为天皇、为国家服务的方向上。这些曾经的武士,摇身一变,成为了军队的军官、政府的官员、教育的骨干。
知识分子的崛起: 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大力发展教育,鼓励留学,培养了一批批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思考日本的未来,如何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士”的延伸。
“士”的风骨: 这个时代的“士”,多少带有一些理想主义和使命感。他们相信国家,愿意为国家牺牲,并且在国家转型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身上,承载着日本能否摆脱被殖民命运的希望。

所以,「明治养士」说的就是,明治时期,日本国家需要的是能够改革、能够学习、能够领导国家走向富强的精英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任务。

二、 大正养国: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巩固

大正时代(19121926)承接了明治维新的成果,日本的国家体制基本确立。这个时期,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所提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站在协约国一方,获得了不少利益,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亚洲强国的地位。

“国”的概念深入人心: 经过明治时期的建设,日本的国家认同感和国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国”不再只是天皇的,而是“我们日本”的概念。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更高。
民主思潮的萌芽: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日本也出现了民主、自由的思潮。大正时期被称为“大正民主”,虽然与西方的民主还有很大差距,但相对来说,言论和政治的自由度有所提高。这使得“国民”的角色更加被关注,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感也开始显现。
国家层面的发展: 经济上,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发展;文化上,也出现了属于日本自身的现代文化。这些都标志着“国”作为一个整体,在成长和壮大。
“国民”的身份认同: “养国”可以理解为培养和巩固“国”这个概念,以及“国民”的集体意识。这个时期的日本人,开始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国民”的身份,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比明治时期更强。

所以,「大正养国」强调的是,大正时期,日本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在稳步发展,国民的“国”的概念也更加清晰和牢固。

三、 昭和养鬼:战争阴影下的迷狂与毁灭

昭和时代(19261989)是日本近代历史上最漫长、也最复杂的一个时期。从早期相对繁荣的“昭和民主”,到后来的军国主义抬头,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战败,这个时期充满了矛盾和巨大的转折。

“鬼”的比喻: “鬼”在这里,最直接的指向就是军国主义的狂热、战争的阴影、以及最终吞噬一切的非理性力量。
军国主义的膨胀: 昭和初期,日本的军方势力日益膨胀,他们掌握了国家政治的实际权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整个国家被战争的机器所裹挟,国民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为了“圣战”和“大东亚共荣圈”而不顾一切。
非理性的崇拜: 天皇被神化,国家被至上化,个人的一切都必须服从于“国”。这种非理性的崇拜,将国民变成了为了战争机器服务的“工具”。
战争的罪恶: 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生命损失、以及战后对战争罪行的反思,都给日本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这种“鬼”不仅是指发动战争的狂热,也包括了战争本身带来的恐惧、痛苦和罪恶感。
战后的复苏与“鬼”的遗留: 即使在战后,虽然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军国主义的幽灵,以及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社会,尤其是右翼势力。

“养”的含义: 这里的“养”是一种讽刺。并非真正地“培养”了什么好东西,而是指这个时代被一股非理性的力量所“滋养”和“驱动”。国家资源、国民的生命和热情,都被投入到了战争这个“鬼”的事业中,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结局。

所以,「昭和养鬼」是对日本昭和时期,尤其是其前半段军国主义时期的一种尖锐批判。它认为,那个时代,日本被非理性的战争狂热所吞噬,牺牲了无数生命和国家的前途,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四、 平成养豚:沉溺与失落的时代

平成时代(19892019)接在了昭和战败后的经济复苏和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这个时期,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甚至“失去的三十年”。

“豚”的比喻: “豚”在这里,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比喻,可以理解为安逸、肥胖、缺乏斗志、沉溺于享乐、失去进取心、甚至有些麻木和愚钝。
经济的停滞与泡沫的破灭: 平成初期,日本经历了严重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无力感”和“不确定感”。
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 在经济相对富裕的时期,日本社会过度发展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更关注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即时满足,对于宏大的国家目标和社会改革,似乎失去了热情和动力。
“宅文化”与“草食男”: 平成时期也出现了“宅文化”、“草食男”(对恋爱和性不积极的男性)等社会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活力下降,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疲惫,转而寻求虚拟世界的慰藉,或者采取一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
缺乏方向与反思: 相比于明治的锐意进取,大正的国民认同,昭和前期的激情澎湃,平成时代似乎缺乏一个明确的国家发展方向。虽然经历了不少挑战,但社会整体上似乎陷入了一种“养豚”的状态,安于现状,缺乏改革的动力和突破的精神。
“失去的几十年”: 这种“养豚”的状态,也正是“失去的几十年”的写照。国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社会也没有迸发出新的活力。

所以,「平成养豚」是对平成时代日本社会普遍出现的精神萎靡、经济停滞、缺乏进取心的一种自嘲式的批评。它认为,这个时代的人们,过于安逸,过于享受,失去了明治时代那种为国家奋斗的士气,也失去了昭和时期那种极端但有活力的动员力,导致国家发展陷入停滞。

总结一下,这句俗语用非常精炼的比喻,概括了日本近现代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特质:

明治: 强调的是 “士”的培养,即精英人才的塑造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大正: 强调的是 “国”的巩固,即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国民认同的加强。
昭和: 强调的是 “鬼”的疯狂,即军国主义的崛起和战争的破坏。
平成: 强调的是 “豚”的安逸,即经济停滞和国民精神的沉沦。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它有其深刻的洞察力,但同时也过于简化和笼统,每个时代都包含着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面向。但不可否认,它捕捉到了不同时代日本社会最鲜明的气质,并引发了人们对日本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偶然在网上遇到这句话,不知道应该怎么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