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常将杨-米尔斯理论归功于杨振宁而较少提及米尔斯?

回答
将杨米尔斯理论归功于杨振宁,而相对较少提及米尔斯,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涉及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理论诞生的背景、两位科学家的贡献以及随后的学术演变。

理论的萌芽与诞生:一段跨越的合作

杨米尔斯理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范场理论的非阿贝尔推广,其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物理学界正经历着粒子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对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理解不断深化。

米尔斯(Robert Mills)的初步构想: 罗伯特·米尔斯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博士生,他的导师是当时已经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米尔斯对如何将电磁场(一种阿贝尔规范场)的规范不变性推广到描述更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设想了一种不满足交换律的规范场,这种场能够描述诸如核力这样的强相互作用。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数学框架,构思了一种生成场方程的数学结构。当时,米尔斯的研究成果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杨振宁的加盟与理论的升华: 杨振宁先生,当时已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是理论物理学界的巨匠,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杨振宁教授敏锐地觉察到米尔斯初步构想中蕴含的深刻物理意义和数学上的优雅。他看到了将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思想与当时粒子物理中“同位旋”等对称性联系起来的巨大潜力。

在与米尔斯的交流中,杨振宁教授进一步提炼和发展了米尔斯的数学框架。他不仅完善了场方程的推导,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这种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物理解释和重要性。他认识到,这种理论可以解释粒子的内在对称性,并可能成为理解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关键。正是杨振宁教授的深刻洞察和学术影响力,将米尔斯最初的想法从一个潜在的数学构思转化为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物理理论框架。

为什么“杨米尔斯”而非“米尔斯杨”?

这里就涉及到历史叙事和学术贡献的体现方式:

1. 理论的成熟与发表: 尽管米尔斯是第一个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构想的人,但最终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一套完整、自洽且具有深远物理意义的理论,并以严谨的数学形式发表,主要是杨振宁教授的工作。1954年,两人合作发表了题为《Universal الفيزer: a New Field Theory of Nucleon》的论文。这篇论文奠定了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石,它不仅给出了理论的数学形式,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其物理解释和应用前景。

2. 学术影响力和理论的后续发展: 杨振宁教授在当时是国际理论物理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学术声望和研究能力对理论的接受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米尔斯理论的提出,是杨振宁教授在粒子物理领域众多重大贡献中的一部分。随后,这个理论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解释了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强相互作用(尽管强的部分还需要夸克和胶子等更具体的模型)。它的深刻性体现在了量子色动力学(QCD)和电弱理论的建立上,而这些后续发展的关键人物往往会引用杨米尔斯理论作为出发点。这些后续的重大理论突破,进一步巩固了杨振宁在其中的地位。

3. 历史叙事的习惯: 在科学史上,理论的命名和归属往往与理论的最终成形、发表以及其在学术界的传播和接受程度紧密相关。虽然合作的贡献者都会被提及,但对理论做出决定性贡献、使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框架的科学家,其名字往往会更加突出。将“杨”放在前面,可能也反映了杨振宁教授在理论构建中的主导性作用以及他更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

4. 米尔斯的个人情况: 相比于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领域的持续辉煌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米尔斯在博士毕业后,其职业发展和科学贡献的公开度似乎没有达到同等量级。这可能也导致了他在历史叙事中相对“低调”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贡献不重要,而是说在科学传播和历史记录中,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名字更响亮、贡献更具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家。

对米尔斯贡献的肯定

需要强调的是,杨米尔斯理论的命名本身就包含米尔斯的名字,这正是对他作为非阿贝尔规范场思想的原创者的一种肯定。没有米尔斯最初的构思和探索,杨振宁教授可能也不会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建立在前人思想基础之上的,合作与传承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因此,虽然在日常的学术讨论和引用中,杨振宁的名字可能更为常见,但我们不应忽视米尔斯在这一理论诞生初期所扮演的角色。他的贡献是理解这一重要物理框架的起点。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发现的复杂故事,其中包含了合作、灵感、数学构建以及随后的学术发展和历史记录的共同作用。将功劳归于合作的双方,是历史叙事的客观和公正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人从“自己理解的”角度的回答,各种花样频出,什么说法都有。

可人家当事人杨振宁还健在呢。。。

戏说不是胡说,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看看杨振宁这个当事人他自己是怎么评价米尔斯的。


应该是2005年的面对面节目,王志访谈杨的时候,提到了米尔斯。




杨振宁(激动十分):他不必。他到临死,在物理学界对于他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公平的。因为规范场这篇文章,很多人会告诉你,是20世纪最后50年理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我想俄亥俄州立大学这50年,我可以讲,没有一篇他们的教授的文章比这个文章重要。把所有的文章都加起来,物理、数学、天文、生物都加起来,这也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我在这儿吹。可是因为米尔斯的作风,使得他们没有了解到,他应该得到他们所有能够给的荣誉。都应该给他的,而他们没给。


从杨对米尔斯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

他既不喜欢争名夺利,为人非常低调,又在99年“过去”了。。。


从此,他那鼎鼎大名又默默无闻的科学生涯结束了。


杨这些著名科学家出名是没错的,也是应得的。

但也有米尔斯这些贡献自己却默默无名的劳模式科学家。


对米尔斯的了解,我们能找到的人物介绍很有限。




54年两人发表杨米规范场论,那年杨32岁,米尔斯27岁。

两年后,米尔斯成为鹅州大学教授,刚29岁。

俩人年纪差不到5岁,其实那时候也都是年轻人,杨的履历是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米尔斯是俄亥俄州立,没有发现杨在俄亥俄州立有学位或者职位,自然也不属于很多人哄传杨照顾自己的学生。


而米尔斯的贡献远比他自己说的要大。自然也不像某些人说的:米尔斯没什么贡献,只是刚好签个名。


所以即使99年米尔斯过世,2005年,也就是6年以后,杨依然为他当年的搭档鸣不平。

user avatar

提起费马大定理,大多数人也主要归功于怀尔斯,少数人提及费马本人,很少很少有人提及谷山丰和志村五郎。

你说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杨米尔斯理论归功于杨振宁,而相对较少提及米尔斯,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涉及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理论诞生的背景、两位科学家的贡献以及随后的学术演变。理论的萌芽与诞生:一段跨越的合作杨米尔斯理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规范场理论的非阿贝尔推广,其核心思想.............
  • 回答
    东周之所以常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部分,这绝非一时的划分,而是历史发展脉络中,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乃至战争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再到老年,虽然是同一条生命线,但在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我们可以清晰地将.............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初次接触都会感到疑惑。明明是“理想”电容、“理想”导线,听起来应该不会有问题,为什么能量还会“凭空消失”一半呢?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理想”以及能量的传递过程。咱们先从最基础的概念捋一捋。电容的储能:电容就像一个蓄水池,它储存的是电荷,而电荷的堆积会形成电势差(电压)。.............
  • 回答
    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演进、地缘优势、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的长河,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首都”这个地位的。历史的渊源与积淀:北京早已是帝王之都首先,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就有着悠久的都城地位。虽然不像西安(长安)或洛阳那样有着更早.............
  •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
  • 回答
    今年中国将GDP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这个数字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考量下的一个审慎但又兼具信心的选择。它不是一个凭空而来的数字,而是连接着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战略部署。首先,我们得理解“6%以上”这个数字本身传递的信号。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
  • 回答
    B站,这家以年轻人为核心用户群体,内容覆盖动画、游戏、知识、生活等多元领域的视频平台,近期传出了寻求“自愿转为双重上市”的消息。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资本运作,更是这家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为自身长远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要理解这一举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双重上市.............
  • 回答
    袭人将醉酒的芳官安置在宝玉的床上,这桩事在《红楼梦》中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出不少人物的性情和当时的环境。要详详细细地说这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那是在宁国府的一次酒宴上,宝玉、宝钗、宝黛,还有芳官这些年轻人都去了。芳官这人,本来就是个戏子出身,性子就比较活泛,而.............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说到《明治宪法》里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从日本当时的内外环境、政治诉求,以及它想塑造的国家形象来细细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明治宪法》出台的那个时代背景。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那时候的日本,刚经历了明治维新,急切地想从一个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收录海德格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时间性、罗素的哲学取向、以及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时间上的不匹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于1945年出版。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如《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虽然在1927年就问世.............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抓住了《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之间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矛盾点。罗贯中之所以将徐庶塑造成忠于蜀汉的楷模,甚至在许多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经典形象,而历史上的徐庶确实选择了依附曹操,甚至为曹操效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时的社会.............
  • 回答
    水浒梁山好汉,在征讨各路草寇、官军的过程中,可谓是战功赫赫,所向披靡。然而,到了征讨方腊这一仗,却损失惨重,不少响当当的好汉就此陨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细细道来。一、对手实力与作战环境的巨大差异首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方腊一方的实力远超之前的对手.............
  • 回答
    JDK 9 对 `String` 底层实现的修改,从 `char[]` 转向 `byte[]`,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演进和优化考量,旨在提升 Java 在处理文本数据时的效率和内存占用。这不是一个突兀的改变,而是基于对字符串本质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现代应用场景的适应。为什么会有这个改变? 根源在于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触及了银联作为支付清算机构的定位以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大家都在用银联网络,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大家手里的不同银行的卡片“整合”一下,变成一张“超级银联卡”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作用,让事情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白银联的角色。它更像是一个“高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军将山地部队作为登陆第一波次部队使用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并非是普遍的策略。德军在二战中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山地部队(Gebirgsjäger),他们在山地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将他们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第一波次”主力,并非是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常规操作或首选方案。然而,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关于八重神子在《原神》中的强度问题,确实是很多玩家讨论的焦点。要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说“弱”或者“不弱”。首先,我们得承认,八重神子在刚推出的时候,确实给许多玩家带来了“预期差”。当时玩家们对于这位集稻妻的影貉玉舞神子,并且是雷电将军的故交,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回答
    要说清楚“北京政变为何要将清室逐出紫禁城”,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民国初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这事儿啊,得从辛亥革命说起。辛亥革命的成果,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事儿对中国人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变化,大家的心气儿都高了,想着总算能摆脱皇权束缚,过上自由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