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纯属胡说八道。
纵览世界历史,所有国家要想国力强盛,第一条也是最重要一条,叫“中央集权”。别小看这四个字,这是不变真理!因为人类从渔猎部落,走向农业聚落,再走向城邦国家,到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其发展路径是一致的,那就是“统一政治实体”的管理规模越来越大。在生物界,大就是真理,体型大就是厉害,所有生物在取得一定的生态位以后,发展趋势都是变大~在社会学上也一样,一个人群,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壮大,变大才能变强,变大才有更多可能性。而随着国家增大,如何管理?怎么管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中央集权”。
那么好了,全世界谁第一个提出非贵族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啊~秦始皇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更是全世界第一位坐拥天下大权独揽的皇帝,第一个实现了暴力垄断的皇帝。秦始皇的国家里没有法外之地,没有秦始皇管不到的地方、管不了的事,这就是一个壮举~!也是让中华民族从此稳居世界顶尖民族的保证书。
明清的衰落和商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明清的衰落,是因为在技术上被拉开了代差,面对工业化的欧洲,全世界所有文明所有政权都不好使!阿拉伯人够鼓励商业了吧?印度人从没有闭关锁国吧?遇到欧洲怎么样?还不是被按在地上锤?甚至就连欧洲内部,接受工业革命晚一点的俄国,因为缺煤所以工业革命有点瘸腿的法国,面对德国的煤钢联合体如何?是因为德国更鼓励商业吗?是因为德国更|“民主”吗?完全不是,纯粹是因为德国的煤矿能生产更多的煤炭,钢铁厂能生产更多的高级钢,兵工厂能生产更多的枪炮!
以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再怎么鼓励商业,也不可能达到欧洲的整体贸易交换规模,但如果清朝统治者紧跟世界形势,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第一时间引入工业革命的各项成果,那清朝在1800年以后不仅不会落后,反而会成为世界上顶尖的强国,因为清朝有的是人口,有的是煤炭钢铁,有的是劳动力和市场。但是清朝会这么做吗?任何一个中国朝代都不会这么做,因为路径依赖是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通病,很难改变。
时代不一样了,不能刻舟求剑式的分析问题。
先秦时期,农业还不发达,老百姓的生存要求低。
战国时期,老百姓吃什么?吃没去壳的麦饭这一类的东西。调味呢?就用酱。肉呢?用腌制的肉酱,易保存,顺带提供盐分的摄入。蔬菜种类也比较少,水果种类就更少了。
这样的伙食,到了明代别说军人吃,就是老百姓都嫌差。
在先秦时期,反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那样,也供应不了太多的脱产人口,所以只要能保障粮食供应,就能维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装备,就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这时候,商人就是抢饭吃的。加上当时生产力太低,也没太多需要交换的产品,商人的价值也就没那么高。
而在明代,老百姓除了吃,还要相对吃好,主食也相对于先秦时期精细化了很多,最少面食普及了,哪怕是黑面馒头,那也是农产品加工品啊,比直接吃没去壳的饭好多了。吃肉,就算是腊肉,也比腌制的肉酱好多了。哪怕是单纯的食盐,品质都好多了。
除了吃以外,老百姓穿也穿得更好了。
先秦时期,老百姓穿些粗麻衣服,衣不蔽体啊,很透的那种,保暖效果也很差。明朝的人,就算穷得穿麻衣的,也得是细麻,最少也不至于露胸露屁股了。条件稍微好点的,都穿上棉衣了。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产业分工,产业分工越精细,商品的交易就越发达,商人的作用就越明显。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上能够养得起更多的脱产人口,产生了各种产业链,不同的产业链,他们的产业人口就需要商人作为物资交换的的媒介,所以如果没了商人,不同的产业就无法有效的联通。
这个时候,抑制商品交易,就是抑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你咋不问秦帝国二世而亡,明清虽“弱”,却绵延国祚?
因为你看的是历史段子。
历史上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并不是“蛮夷小国”,而是一个准一线强国。
所谓“秦国是蛮夷小国”的段子,源自《少儿版史记》对《秦本纪》的节选,大致就是只截了秦孝公一朝以后的内容,然后根据秦孝公一朝时的政治语言脑补出秦国在之前为“蛮夷小国”。
另有“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趋于亡国”的段子,出自某小说剧情。
除此之外,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也不能够“以一敌六”,至于为何有这样的误解大概是因为《过秦论》中的夸张之语及语文教育中对历史常识的欠缺。
再需要说明一点:
明清两朝也没有“国力就落后世界”。
至于政策方面……拿差着20个世纪的环境强行对比是不是不大合适?
这个问题我要关注一波,每天都能遇到 NT.问题,这也是一个了
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秦朝史和明清时期能有关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