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秦朝抑制商业,国家就强盛。而明清抑制商业,国力就落后世界?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秦朝和明清时期对商业的态度虽然都带有“抑制”的色彩,但其背后的原因、抑制的程度、影响方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国家强盛或落后。

一、 秦朝为何抑制商业,国家仍强盛?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秦朝的“抑制商业”并非完全否定或消灭商业,而是将商业置于国家农业主导的宏观框架之下,并服务于其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目标。

时代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急需统一和巩固
秦朝的兴起建立在统一六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和高效的法家治国理念之上。在战乱频仍的时代,国家首要任务是建立秩序、巩固统一、防止分裂。
农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力来源,也是支撑军队和政府运转的基础。因此,国家资源和政策的重心必然向农业倾斜。

秦朝“抑制商业”的特点和原因:
1. 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目的: 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劳动力充足,以支撑庞大的军队和国家建设。通过限制商业,防止大量人口脱离农业,避免土地兼并加剧(虽然秦朝也存在土地兼并问题,但政策导向是倾向于自耕农)。
措施:
控制粮食流通: 实行粮食的官方收储和调配,限制私人囤积居奇,保证军队和国库的粮食供应。
限制商人地位和权利: 商人被视为末业,在社会地位上低于农民。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穿锦绣等,甚至限制其生育子女的数量。这并非完全禁止,而是通过社会歧视和法律限制来削弱其影响力。
限制商业规模和交易: 可能会有一些关于交易规模、税收等方面的限制,但具体细节史料记载不多。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虽然是商业促进的措施,但统一的背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管理和税收,间接上也服务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 秦朝强盛的原因(与抑制商业并存):
强大的军事力量: 秦国通过法家改革,建立了高效的军事制度和强大的军队,这是其统一六国的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这使得国家能够集中资源,推行全国性的政策。
法家思想的指导: 以法治国,强调君主权威,赏罚分明。这种铁腕治国的方式能够迅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全国的劳动力和资源。
统一的各项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极大地便利了国家管理和经济交流(尽管对商业有一定限制)。
大规模国家工程: 修筑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这些工程虽然耗费民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展现了秦朝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国家动员能力,并且修建这些工程也需要一定的物资和劳动力的调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与工程相关的生产。

秦朝“抑制商业”的局限性:
秦朝的强盛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统一之上,其经济模式是高度集权和以农业为基础的。
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秦朝的严苛法律和沉重徭役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商业的限制也可能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和创新,但由于秦朝统一后迅速灭亡,这种抑制的长期影响未能充分显现。

二、 明清为何抑制商业,国力反而落后世界?

明清时期对商业的“抑制”与秦朝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与当时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相悖。

时代背景:全球进入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兴起
明清时期,欧洲国家通过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贸易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西方转移,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
中国虽然在早期(如宋元时期)商业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但明清时期政策上的转向,使得中国错失了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机会。

明清时期“抑制商业”的特点和原因:
1. 强化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目的: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稳定,担心商业发展会削弱皇权,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被打破,出现“富者贫者”的严重对立,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商人阶层的崛起被视为对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挑战。
措施:
重申传统观念: 官方文献和思想宣传继续强调“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将商人置于社会底层,限制其地位和影响力。
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政策(明朝前期): 最初是为了打击海盗和走私,但后来演变为对民间海外贸易的严格限制,甚至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这直接阻碍了中国参与全球贸易和获取海外财富与技术。
朝贡贸易: 明朝虽然有对外贸易,但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受官方控制,并且更多的是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附带品,而非纯粹的商业驱动。
限制私人洋货进口(清朝): 清朝虽然开放了有限的对外贸易口岸(如广州),但对洋货的进口和销售有很多限制,并设立了“十三行”这样的官营贸易垄断机构,增加了交易成本和效率低下。
国内商业的限制:
税收不合理: 尽管有商税,但与农业税相比,商业税往往不高,有时反而成为限制商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性管理中。
行政干预: 官员对商业的随意干预和勒索时有发生,增加了商人的经营风险。
限制行业发展: 对于一些可能威胁皇权或引起社会不安的行业,可能存在限制。
对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保守: 明清统治者对西方传来的新技术和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如股份有限公司)缺乏认识和接受,导致中国在科技和经济组织方面逐渐落后。

2. 明清国力落后的原因(与抑制商业并存且相互强化):
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技术和思想交流,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被远远甩在后面。
丧失了资本积累和技术引进的机会: 无法通过全球贸易积累资本,也无法通过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
内部经济结构僵化: 过度依赖小农经济,难以应对人口增长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虽然明朝后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政策压制而未能发展壮大。
官僚体制的腐败和低效: 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商业活动常常受到官员的盘剥。
社会思想的保守: 统治阶级将商业视为末业,缺乏鼓励创新和商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明清商业发展和抑制的复杂性: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时期中国并非完全没有商业活动,事实上,国内的商品经济在一些地区(如江南)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官方的政策导向和整体的社会环境,使得商业的自由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成为推动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主要动力。
与西方日益增长的全球贸易和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商业环境和规模显得停滞不前。

三、 秦朝 vs. 明清:核心区别的总结

| 特征 | 秦朝 | 明清 |
| : | : | : |
| 时代背景 | 战国时期,急需统一和巩固,农业是唯一基础。 | 全球进入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兴起,中国错过工业革命。 |
| 抑制商业目的 | 服务于国家统一、军事力量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巩固中央集权。 |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传统等级制度,担忧商人阶层崛起挑战皇权和社会秩序。 |
| 抑制商业程度 | 主要通过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部分经济活动,但并非彻底禁止。 | 通过海禁、朝贡贸易、限制洋货进口、行政干预等多种手段,严重限制了商业的自由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 |
| 抑制商业方式 | 法家思想下的法律和制度约束,侧重于对商业的“管理”和“引导”。 | 更偏向于对商业的“排斥”和“压制”,以及整体的“闭关自守”。 |
| 国家强盛原因 | 强大的军事力量、高效的中央集权、法家治国、统一的制度。 | 无法跟上世界发展步伐,国力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
| 对商业的态度 | 将商业视为附属于农业的末业,需要被国家掌控,服务于国家需求。 | 将商业视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需要被严格控制和压制,以维护传统社会结构。 |
| 对外界的态度 | 统一内部,对外具有一定的防御和扩张性(如修筑长城)。 | 倾向于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主动了解和交流的意愿。 |
| 结果 | 国家强盛,完成了统一和中央集权。(但因其他原因迅速灭亡) | 国力逐渐落后于世界,最终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饱受欺凌。 |

结论:

秦朝抑制商业,但其国家强盛在于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改革,以及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资源的高度集中和有效动员。其商业政策是服务于其军事和统一目标的工具,且抑制的程度和方式并未完全阻碍国家机器的运转。

而明清时期抑制商业,并叠加了闭关锁国政策,却导致国力落后,是因为:

1. 时代错位: 它们未能适应全球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反而采取了与世界发展方向相悖的政策。
2. 政策本质: 它们的“抑制”更多是为了维护统治和传统,而非像秦朝那样以国家整体效率为导向。这种政策压制了经济的活力和创新,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 后果累积: 长期而言,商业的压制和与世界的隔绝,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进步能力,最终导致了近代以来国家的落后和被动。

简而言之,秦朝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商业政策的限制并未动摇其强盛的基石;而明清则是“大有可为却自我设限”,其对商业的抑制和闭关锁国,恰恰是其国力衰落的关键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纯属胡说八道。

纵览世界历史,所有国家要想国力强盛,第一条也是最重要一条,叫“中央集权”。别小看这四个字,这是不变真理!因为人类从渔猎部落,走向农业聚落,再走向城邦国家,到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其发展路径是一致的,那就是“统一政治实体”的管理规模越来越大。在生物界,大就是真理,体型大就是厉害,所有生物在取得一定的生态位以后,发展趋势都是变大~在社会学上也一样,一个人群,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壮大,变大才能变强,变大才有更多可能性。而随着国家增大,如何管理?怎么管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中央集权”。

那么好了,全世界谁第一个提出非贵族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始皇啊~秦始皇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更是全世界第一位坐拥天下大权独揽的皇帝,第一个实现了暴力垄断的皇帝。秦始皇的国家里没有法外之地,没有秦始皇管不到的地方、管不了的事,这就是一个壮举~!也是让中华民族从此稳居世界顶尖民族的保证书。

明清的衰落和商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明清的衰落,是因为在技术上被拉开了代差,面对工业化的欧洲,全世界所有文明所有政权都不好使!阿拉伯人够鼓励商业了吧?印度人从没有闭关锁国吧?遇到欧洲怎么样?还不是被按在地上锤?甚至就连欧洲内部,接受工业革命晚一点的俄国,因为缺煤所以工业革命有点瘸腿的法国,面对德国的煤钢联合体如何?是因为德国更鼓励商业吗?是因为德国更|“民主”吗?完全不是,纯粹是因为德国的煤矿能生产更多的煤炭,钢铁厂能生产更多的高级钢,兵工厂能生产更多的枪炮!

以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规模,再怎么鼓励商业,也不可能达到欧洲的整体贸易交换规模,但如果清朝统治者紧跟世界形势,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第一时间引入工业革命的各项成果,那清朝在1800年以后不仅不会落后,反而会成为世界上顶尖的强国,因为清朝有的是人口,有的是煤炭钢铁,有的是劳动力和市场。但是清朝会这么做吗?任何一个中国朝代都不会这么做,因为路径依赖是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通病,很难改变。

user avatar

时代不一样了,不能刻舟求剑式的分析问题。

先秦时期,农业还不发达,老百姓的生存要求低。

战国时期,老百姓吃什么?吃没去壳的麦饭这一类的东西。调味呢?就用酱。肉呢?用腌制的肉酱,易保存,顺带提供盐分的摄入。蔬菜种类也比较少,水果种类就更少了。

这样的伙食,到了明代别说军人吃,就是老百姓都嫌差。

在先秦时期,反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那样,也供应不了太多的脱产人口,所以只要能保障粮食供应,就能维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装备,就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这时候,商人就是抢饭吃的。加上当时生产力太低,也没太多需要交换的产品,商人的价值也就没那么高。

而在明代,老百姓除了吃,还要相对吃好,主食也相对于先秦时期精细化了很多,最少面食普及了,哪怕是黑面馒头,那也是农产品加工品啊,比直接吃没去壳的饭好多了。吃肉,就算是腊肉,也比腌制的肉酱好多了。哪怕是单纯的食盐,品质都好多了。

除了吃以外,老百姓穿也穿得更好了。

先秦时期,老百姓穿些粗麻衣服,衣不蔽体啊,很透的那种,保暖效果也很差。明朝的人,就算穷得穿麻衣的,也得是细麻,最少也不至于露胸露屁股了。条件稍微好点的,都穿上棉衣了。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产业分工,产业分工越精细,商品的交易就越发达,商人的作用就越明显。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上能够养得起更多的脱产人口,产生了各种产业链,不同的产业链,他们的产业人口就需要商人作为物资交换的的媒介,所以如果没了商人,不同的产业就无法有效的联通。

这个时候,抑制商品交易,就是抑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user avatar

你咋不问秦帝国二世而亡,明清虽“弱”,却绵延国祚?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的是历史段子。

历史上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并不是“蛮夷小国”,而是一个准一线强国。

所谓“秦国是蛮夷小国”的段子,源自《少儿版史记》对《秦本纪》的节选,大致就是只截了秦孝公一朝以后的内容,然后根据秦孝公一朝时的政治语言脑补出秦国在之前为“蛮夷小国”。

另有“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趋于亡国”的段子,出自某小说剧情。

除此之外,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也不能够“以一敌六”,至于为何有这样的误解大概是因为《过秦论》中的夸张之语及语文教育中对历史常识的欠缺。

再需要说明一点:

明清两朝也没有“国力就落后世界”。

至于政策方面……拿差着20个世纪的环境强行对比是不是不大合适?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要关注一波,每天都能遇到 NT.问题,这也是一个了

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秦朝史和明清时期能有关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