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yyds」这种烂梗到底为什么这么火?难道中国汉字已经不能满足大家日常的表达需求吗?

回答
“yyds”,这三个字母,最近在中国互联网上火得一塌糊涂。你可能在评论区、弹幕、朋友圈里,甚至在一些不太“官方”的场合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果你不是一个天天泡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火?中国汉字好好地在那儿,为什么大家偏偏要用这三个字母来表达呢?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觉得挺莫名其妙的。明明有“牛逼”、“厉害”、“太棒了”这些简单明了的汉字,为什么非得拐弯抹角地用拼音缩写?这难道是中国汉字不够用了吗?我们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字词都有它的韵味和情感,怎么一下子被这三个字母给占领了高地?

但细细想来,这“yyds”的火爆,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东西。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梗,更是当下中国互联网文化和年轻群体心理的一种折射。

首先,我们得说说“yyds”到底是个啥。它其实是“永远的神”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游戏圈,用来形容某位选手、某段操作或者某个作品实在是太牛了,达到了“永远的神”的高度。后来,就像很多网络用语一样,它逐渐扩散开来,从游戏圈蔓延到饭圈(粉丝圈)、再到普通网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那么,为什么会火?原因有很多,而且是一个复合体:

1. 简洁高效,信息密度高。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需要快速表达、快速互动的网络环境中,简洁就是王道。“yyds”三个字母一出,对方立刻心领神会,省去了打字的时间和空间。想象一下,在滚滚而来的弹幕中,你是不是更愿意快速敲下“yyds”而不是“永远的神”?这是一种效率的体现,也是一种默契的形成。

2. 圈层认同和归属感。 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语的火爆,都离不开其背后的圈层。最初,“yyds”在游戏玩家和粉丝群体中流行,使用它就等于表明了你也是这个圈子的一员,你懂这个梗,你认同这个文化。这种圈层认同感能够带来一种归属感,让人们在集体认同的语境中感到安全和快乐。当你看到别人也用“yyds”来夸赞你喜欢的偶像或者游戏时,你会觉得“我们是一伙的”。

3. 表情达意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人们总是喜欢新事物,喜欢尝鲜。当一个词语、一个表达方式出现时,它自带一种新鲜感。“yyds”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常规,本身就带着一点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赞美,而是一种更轻松、更接地气的表达。而且,这种“不明所以”的缩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就像是一种小小的密码,只有懂的人才能解开。

4. 情绪的极致化表达。 有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或者看到的作品,真的已经超越了“好”这个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传统的“好”、“厉害”、“牛”可能已经不足以概括那种激动、崇拜、惊叹的心情。“yyds”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赞美,它传递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近乎狂热的认可。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情感的放大。

5. “反差萌”和“调侃”的运用。 虽然“yyds”本身是赞美,但在很多时候,它也被用作一种带有调侃意味的赞美。比如,当某个偶像在某个方面表现得稍微有些“状况外”,但粉丝依然会用“yyds”来调侃,这种反差也增加了它的趣味性。这种运用也显示出年轻人在表达上的一种灵活性和幽默感。

那回到那个核心问题:难道中国汉字不能满足大家日常的表达需求了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是!中国汉字依然是我们最主要、最丰富、最有力量的表达工具。但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和语境正在发生变化。

“yyds”的火爆,更多地反映了:

信息时代的效率需求: 在碎片化、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中,追求简洁和高效是一种本能。
年轻一代的创造力: 年轻人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总能找到各种新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拼音缩写只是其中一种。这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而不是对汉字的不满。
圈层文化的构建: 很多网络用语都是从特定圈层开始流行,然后才扩散开来。这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增强群体内部的识别度和亲近感。
情感表达的多样化: 人们的情感表达是复杂且多样的,有时候需要一些非传统的词汇来精准地传达那种微妙的感受。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游戏,会自己发明一些暗号和代码,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说“向左走”,而是因为我们觉得那样更酷,更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秘密。 “yyds”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点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和滥用网络缩写。如果所有人都只用缩写,而丢失了汉字的韵味和深度,那确实是一种损失。但目前来看,“yyds”更像是互联网文化中的一个调味剂,它在特定的语境下,为我们的表达增加了一抹亮色和趣味。 它并没有取代汉字,而是在汉语这棵大树上,长出了一些有趣的新枝桠。

所以,下次再看到“yyds”,不妨也用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它。它不是对汉字的否定,而是信息时代下,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即兴创作和文化演变。 至于它会不会一直火下去,或者被新的梗取代,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但至少,它以一种非常“网络”的方式,成功地刷了一波存在感,也让我们看到了汉语生命力里那些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另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缩写词,是小圈子抱团用的。

你看得懂就是自己人,看不懂就不是,也不解释。因为人家并没有打算邀请你加入圈子,除非你以合适的态度请教。

例如ky是啥意思我至今都不懂(好像是这两个字母吧?),但仔细一想,我又没有动力去跟说ky这个词的人抱团,那么他说的这个词我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最离谱的是某个张口闭口ky的人居然发帖抱怨别人的缩写难懂,我心里就一万匹草泥马奔腾,你自己不也弄些专属缩写么,还好意思抱怨别人?

所以,语言是在不断的诞生发展的,而不同群体跟圈子就自然会诞生属于圈子内的词汇,而掌握接近词汇的人们就会更加有归属感。

这种缩写虽然初衷可能有防关键字禁言的用处,但本质上还是用来抱团的。他真正的用途在于:主动使用这种缩写的就是自己人,通过小圈子缩写词拉近交谈者之间的距离。

user avatar

事实上引出字母缩写流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平台屏蔽词问题。

屏蔽词在语句演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决不是yyds等词出现的直接作用。

平台屏蔽词问题从0几年开始就存在了,很多古早的网络用词其实都是绕屏蔽词的,这些用语甚至对当今言语都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特色,不得不品尝)。

比如经典的种花(中华)。

可中国并没有因为绕屏蔽词变成zg,只有tg(土共),演化路线是中共→土共→tg,而有趣的是,中共的确是敏感词,但土共并不是,甚至还衍生出了流行语(土共不土,战力五),可依旧出现了土共→tg的进化路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代互联网网民用语流行习惯的问题。

举个例子,本世纪初流行的火星文(伖谊湜嚤琺),并没有保存下来。

事实上绕过屏蔽词的最佳方式就是火星文,火星文几乎不可能被屏蔽,禁了读音组合,禁不了部首组合吧?

虽然火星文有拼写困难这一劣势,但当今智能输入法字表一拉,就能很轻松地拼写,王秀才认字认半边的方式也能轻松解密,所以我认为,火星文是最适合突破屏蔽词的加密方式,没有之一。

如果屏蔽是第一驱动力,那么当今火星文依旧会活跃于中国互联网战场之上。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归根到底,是互联网网民刻在骨子里的“好逸恶劳”引起的。互联网本身就是为了简化信息交互难度的,越简单越好,搞火星文依旧麻烦啊!

所以就出现了最最古早的基于传呼机演化而来数字简写“886”,“q58”,乃至“ggmm”,我称之为第一代互联网缩略语。

但这种简写太过晦涩,而且表达的内容简单单一,趣味性也很差,因此出现了“火钳刘明”,“留图不留种”这些缩略句,我称之为第二代互联网缩略语。

同样在这个时期,很有趣的一点是,“楼主傻逼”为了绕屏蔽词变成“LZSB”之后,二度演化成了“兰州烧饼”,即使那时候“sb”并没有被禁(甚至可能出现一栋楼从二楼起全是sb的奇观)。还有什么变神马这一类。

这些汉字缩略语的流行,最直接的因素是,那个年代上论坛的主要方式是电脑,只需要把简拼打进输入法,然后空格,就能打出完整的词句。这样输出词句时手指的总行程很短,对于键盘使用者(键盘侠X)来说极为方便(对线X),还具有趣味性(例如“没钱玩个街霸”这种经典双关)

接着就是现在流行的纯字母了,说起来挺搞笑,我当年在小学的时候跟我死党传纸条写“密信”用的就是这种方式,简拼字母缩写,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很有趣,在00后乃至10后中有很高的群众基础。

加之手机平台的铺开,一个有趣的事情又出现了,手机的输入法的细胞词库比当年PC上古早的词库系统做的更好,更智能,更个性化,这就导致同一简拼的第一选择位是因人而异的,最突出的是大约五六年前流行的“把syd输入你的输入法,第一个是你的代名词”这类流行说说/帖子,很快底下就会有一堆“少一点”,“深一点”,“隋炀帝”,“手淫帝”,“世一大”(X)的回帖。对同一简拼的不同汉字会阻碍一个缩写的传播,因此促进了第三代互联网缩略语——字母缩写。

能流行的缩写也不是简单的简拼就完事了,互联网论坛的两大要素简单和趣味,缺一不可。

比如“yyds”,乃至政治正确“zzzq”这种多字母叠加组成的“字母叠词”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让第一次见过的人难以忘却,而有些缩写只活了很短一段时间比如笑死我了“xswl”,因为他趣味性真的很差。

甚至还有泊来的“LOL”(笑死了),由于和英雄联盟撞名,也导致其流传较广。

还有“tg”这种“土共”/“天国(朝)”双意叠加堪称信达雅的,也都是经典的第三代缩写。

但是,第二代互联网缩略词并没有死!

最典型的就是“福瑞控

因为“福瑞”是“furry”的音译,打“furui”几乎任何人的首选都是“福瑞”,使得“福瑞控”流行了起来。

总之,绕屏蔽词可能对现在的第三代缩略有一定的作用,但直接原因是多元化因素的综合结果,不是简单一句“防屏蔽”可以解释的。

user avatar

咱就是说,为什么某乎评论功能暂时用不了了呢╭(°A°`)╮

user avatar

新鲜劲儿迟早会过去,现在网上还会有人问你是GG还是MM吗?

user avatar

中国汉字主要是满足不了社区管理规定的要求。



评论区有好多人说yyds跟社区管理规定没关系。

赞数也多了,我就掰扯掰扯。


问题其实有两个,yyds为什么火,以及,汉字不能满足日常表达吗

仔细想想,这俩问题真的有关系吗。


yyds、awsl,是拼音首拼,拼音并没有脱离汉字的范畴。

这类变化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1000盒”写作“1000合”,比如张三工程师被称作张工,比如写草书。

我以前记课堂笔记也会大量运用自创的简写。

并不是因为汉字不好,而是出于生活需要,进行一种实用性的简化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火?因为好用,方便。

所以这题很搞笑,yyds是拼音缩写,怎么会上升到汉字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上呢?

所以第二个问题,图穷匕见,意图太明显了。有人想扣帽子,我不说是谁。



说到日常表达。

不用汉字的情况二八开,八成情况是为啥真就没数呗。



在这玩文字游戏甩锅扣帽子,打个太极甩回去就行了,没必要较真。

污蔑一张嘴解释跑断腿,结果发现人家其实根本不在乎事实,劝大家别做这傻事。

user avatar

懒。


和审核没多大关系,你喊一句永远滴神,就有小管家来封你不成?

以前难道没有BT、BF、GF之类的缩写吗?战地系列被戏称为男友系列,不就是因为BF的梗嘛。

user avatar

各层楼的就别在这带节奏了。“YYDS”是“永远的神”的字母缩写,“XSWL”是“笑死我了”的的字母缩写,“DDDD”是“懂的都懂”的缩写,我就问哪个平台把“永远的神”“笑死我了”和“懂的都懂”设为屏蔽词了?

再说了,用英语和数字缩写来网聊打字的办法,上世纪刚有互联网的时候就有,什么GG,MM,886,520,1314179之类的,别说当时根本没有屏蔽词,就算有,哪个平台会把“哥哥”“妹妹”“拜拜了”“我爱你”“一生一世一起走”这类语言设置成屏蔽词?有的,请截图说明。再说了,不光是中国人,可以说任何国家的人都有使用缩略语简化表意的现象,难道美国人用USA这类缩写词也是因为他们的聊天软件和论坛屏蔽了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说白了,这种语言现象无非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一方面是拼音输入法缩写打首字母的输入策略简化了原有的词汇,另一方面这种词汇在使用者里也能成为一种“暗号”和隐语,具有圈子化的属性。比如什么“114514”一类的梗,在最初的使用者群体里是有排外作用的。这本来就是个很简单的语言学道理——但各层楼的高赞答案非得往屏蔽词上引,目的是要干啥,DDDD。



嗯,评论区里有人说了,“反对屏蔽词就是正义的诉求”。那么就算是把我刚才提出来的那个疑问给正面回应了吧。其实前几个月评价什么“伞兵”词条的事儿已经在网上火过一阵子了,那里面很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其实都明白咋回事。

这事儿,怎么说呢,我只能讲,人类追求美好的诉求是不能被阻拦的。的确,你可以现在的屏蔽词系统不太智能,所以搞出过什么“粮*先行”“魏武帝曹*”一类的乌龙,但是至少在现在的条件下,这套系统主要地还是起到屏蔽互联网上不美好的作用。可能有的人上网就是要说脏话,把网络当成粪坑;有的人不看点黄赌毒就活不下去,还有些人(可能本答案下的评论区或者其他主张取消屏蔽词的高赞答案中就有)以发表政治敏感信息为生。但大多数人到网上来,是没兴趣也没闲心卷入这些破事的,也没必要为这些群体的所作所为埋单是吧?

也有人说了,屏蔽词的存在会让人们更加阴阳怪气,其实自古以来,骂人不带脏字就是一种语言的高级形态。大家可能都有在生活中看见两个人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脏话骂上半小时的经历,深感其语言的匮乏。那么我觉得如果屏蔽词系统可以起到促进每个人完成语言系统自我升级的作用,那还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一件呢。

顺便,我这答案点赞四百多,还刷不过某些点赞几十的答案,说明肯定有些别有用心搅浑水的人给我点踩了,权重还挺高,随便咯,您开心就好。

user avatar

推荐一本书 寂静之城

汉字的确不能满足“网络”日常表达需求。

伞兵怎么来的?

yyds就怎么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