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语里对汉字的发音模仿的这么粗糙,但是对于入声字保留的却这么好?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かんじ)的发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读(おんよみ),是模仿中古汉语的某个时期、某个方言的发音,并且在漫长的传播和演变过程中,融入了日语自身的语音体系,产生了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样子。它并不是“模仿粗糙”,而是“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的“粗糙”感,而入声字却显得“完好”呢?这背后涉及几个关键因素:

一、 模仿的“对象”不同:中古汉语的多样性与地域性

唐朝是汉字传入日本最鼎盛的时期,而当时中国语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种方言。日本遣唐使和僧侣们接触到的是当时长安(属于中古北方官话)的语音,但也不排除他们也接触到了其他地区,比如南方方言的语音。

1. 北方官话的影响力: 历史上,官话一直是官方语言,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它对日语的影响是最大的。然而,即使是唐朝的长安话,与现代普通话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中古汉语的声母、韵母系统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很多音,比如浊声母,日语就无法直接对应,于是就出现了“浊化”、“清化”等现象。
2. 南方方言的夹杂: 一些研究认为,在汉字传入的过程中,也可能夹杂了来自南方方言的语音。这导致了同一个汉字在传入日本时,可能同时承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汉语发音的影子。而日语的语音体系又是相对单一的,它只能选择性地吸收和改造。
3. 日语语音体系的限制: 日语本身的语音系统与汉语差异很大。例如,日语没有大量的送气音(如p, t, k),所以很多汉语的送气音到了日语里就变成了不送气音。此外,日语的韵母也比较简单,缺乏一些汉语中复杂的韵母。这种“水土不服”的情况,自然导致了音读的“变异”。

所以,我们看到的日语音读,是中古汉语在传入日本后,经过日语语音系统的“过滤”和“重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但不再是纯粹的中古汉语发音。这种重塑过程,使得很多发音不再是我们现代汉语所熟悉的“原貌”。

二、 入声字保留的“完好”:何为“入声”?以及它为何特殊?

这里我们需要先理清“入声字”的概念。

入声(にっせい): 指的是中古汉语中,发音以喉塞音(p, t, k)结尾的字。例如,“六”、“日”、“一”、“国”、“白”、“十”等等。这些字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声带在末尾有突然的停止感。

那么,为什么日语对入声字保留得这么好呢?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 发音特点的直观性: 入声的发音特点是“短促”,结尾有“塞音”。日语语音体系中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喉塞音作为声韵的一部分,但它本身有很多以辅音结尾的音节(虽然这些辅音最终会被舌尖或唇齿音等弱化,但仍存在“收尾”的倾向)。当日本人听到以p, t, k结尾的汉语发音时,他们更容易识别并尝试模仿这种“收尾感”。
2. 音节结构的对应: 中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现代汉语要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其中,入声字很多时候是以一个辅音结束。日语的音节结构通常是“辅音+元音”或单独的元音,但为了模拟汉语的入声,日语发展出了一些以辅音结尾的变音,尤其是在一些音读中,虽然不是完全的塞音,但保留了某种程度的“切音”或“促音”感,这可以看作是对入声的一种“模拟”。例如,一些汉字在日语中的音读以促音“っ”(小写tsu)结尾,这很可能是对入声的一种继承。
3. 历史学和音韵学的证据: 语言学家通过对比日语的音读,以及朝鲜语(韩语)和越南语中汉字的音读(这两种语言都曾受到汉语深刻影响,并且保留了与日语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汉字音),可以推断出中古汉语的发音规律。在这些对比研究中,入声字的保留和转化模式往往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并且与汉字传入日本时期的语音记录(如《广韵》等韵书)能够互相印证。

简单来说,入声字的末尾辅音,比汉语中的声母和复杂的韵母,更容易被日本人感知和模仿,并且这种“收尾”的特点,在日语自身的语音演变中也找到了某种程度的“适应位点”。

三、 其他因素的补充

学习的优先级和方法: 在当时,学习汉字是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和制度的关键。僧侣和学者们在学习汉字发音时,可能会更注重那些能够体现汉字“本质”或“特征”的部分。入声字那种独特的发音方式,作为一种区别于平声等的“特色”,可能更容易被重视和保留。
文字系统的压力: 日语在吸收汉字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假名系统。假名系统简化了大量汉字的发音,形成了一种更符合日语语音习惯的表达方式。但音读作为一种“学术”或“正式”的读法,仍然被保留下来。而入声字由于其发音特点的“显眼”,可能在假名化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保留。

总结一下:

日语中的汉字音读,是中古汉语发音在日本本土语音体系中“变形”和“适应”的结果。与其说模仿“粗糙”,不如说它是“历史化的结果”。

而入声字之所以显得“完好”,是因为:

1. 入声的末尾辅音本身就具有更强的辨识度和模仿潜力。
2. 日语语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纳或模拟这种“收尾”的特点。
3. 历史语言学和音韵学上的证据也支持入声字在跨语言传播中具有较高的“保留度”。

所以,当您听到日语中的音读时,您听到的是一个复杂历史过程的产物,而入声字的保留,则像是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清晰的指纹”,能够帮助我们窥见汉语古老的语音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答一下。

日语假名的顺序都是按梵语字母的顺序来的,梵语音韵学可是很发达的。日语的音读当时都是懂汉语、懂音韵学的知识分子带回去的,所以汉字发音,包括入声这种东西肯定会尽量保留,绝不是随便空耳。

最开始的音读,入声字也是读闭音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tsuchikiku的(见日语维基)。但是声母和元音方面就无法保证了。日语音系本来元音辅音数量就少,广韵36个声母,上代日语算上浊音只有14行假名,必然会有合并。

那时は行还不读/h/,读/p/,没有/h/这个音位,所以软腭擦音舍掉了擦音性质,选择了か行が行作音译。

同时因为は行读/p/,现在读/h/,所以本该读/p/的现在日语都读成了/h/。

当时日语没有塞擦音,所以“精清从照穿床”全部并入了さ行。

另外日语本身经历了au和ou变oo,ei变ee的音变,所以“操”从さう变成了soo。

介音(拗音)日语本来也没有,就是为了音读汉字才加入的。由于假名遣改革,kwa gwa这类合拗音也消失了。

/m/韵尾最初也是以む表示,比如“三”就是さむ,变成さん也是之后发生的。

后鼻音ng读长音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不过吴语也有不少n韵尾脱落的现象吧。

/p/入声现在日语也不在单字出现了,原来是有的,“十”是じふ(zip 当时じ还没发生颚化)/中古音zjip,还是比较还原的吧?

“合”这个字最开始是がふ,随后变成了gau,然后因为au变oo的音变,变成了goo,面目全非。所以由于各种原因日语出现了一堆韵部读oo,ee的字。

想到的暂时是这些,应该make sense吧?

想起来严博士做过一个视频中古音声母和日语对比的视频,可以参考一下

c-h5.youku.com/co_sho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 回答
    4月19日《新闻1+1》节目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肖战粉丝中部分“老师”的追星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这无疑给近期事业刚刚显露回暖迹象的肖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具体影响的程度和方向,还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事件回顾与央视批评的焦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央视批评的重点。根据《新闻1+1》的报道,被点名.............
  • 回答
    五十岚千秋,这位在日本媒体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曾有過對羅永浩的評價。要準確翻譯他的日語評價,並理解其看法,我們需要深入探究他當時表達的具體內容和語境。在當時的語境下,五十岚千秋對羅永浩的評價,從日語的表達來看,可以翻譯為一種帶著複雜情緒的觀察,其中夾雜著對羅永浩「不羈」的讚賞,以及對其「極端」風格的.............
  • 回答
    关于日语中“R”而非“L”的发音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语音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语言接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力求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日语词汇都只有一个“R”音,而是说日语本身有一个发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
  • 回答
    日语里有一种很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说话时会刻意省略主语、宾语,甚至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代词。这不像中文里那样,我们会说“我喜欢你”、“你去了哪里”,而是可能直接说“喜欢”、“去了”。这种“爱省略”的风格,让很多学习日语的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点子真挺准的!确实,在日本动漫里,女主角看上男主角,理由里“温柔”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有点惊人。感觉好像男主角只要够温柔,就能一键通关,抱得美人归似的。这背后嘛,其实挺多门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就懂了。1. 现实世界的投射与理想的寄托:咱们先想想现实生活。在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日本动漫里的人为什么喜欢扎头带?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文化、实用性,甚至还有点象征意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头带它就是个好东西啊! 实用功能是基础。 想想看,那些热血漫画里,主角们要么在挥洒汗水,要么在拼尽全力,头发散乱怎么能行?这时候,一条扎实的头带,就能.............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观察!日本文化中确实有不少地方和事物会用到“天津”这个词,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绝非偶然。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故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天津”在日本文化中并非指中国的那个天津市。 这个“天津”指的是日本神话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天津神.............
  • 回答
    嗯,聊到日式RPG里的迷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个都有点“爱恨交加”?一边抱怨走得脚酸,一边又沉迷于探索和发现。我猜想,这背后的原因挺多,而且是层层递进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从“迷宫”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很多文化里,迷宫本身就带有象征意义。在西方神话里,.............
  • 回答
    .......
  • 回答
    日本动漫中出现带有“猥亵”或性暗示意味的女性角色,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了文化、社会、商业以及创作等多个层面。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日本文化中对于性与情色的独特视角。在日本,虽然表面上可能看起来比较保守,但情色文化其实渗透在历史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从江.............
  • 回答
    提起源义经,在日本文化里他绝对是一个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名字。与其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人物,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被历史与传说不断塑造、升华的文化符号。这份强大的影响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以及这些传奇故事如何与日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巧妙地契合。首先,我们得从他悲剧性的命运说.............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电影里的日本武士对决,常常是电光石火,一招毙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而中国武侠片里,双方往往缠斗几十回合,刀光剑影,身法交错,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这其中的差异,可不是导演随便安排的,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根源。日本武士的“一击必杀”:追求效率与荣耀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核心。日本武士,.............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在接触日本姓名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日本名字里那些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汉字,翻译成中文时,不去用我们熟悉的、意思更贴近的字来替换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和历史遗留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旧日本海军参谋有绶带,而指挥官却没有”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在某些特定时期和场合下,情况是存在的,但并非一个普遍的规则。旧日本海军的军衔和礼仪制度相当严谨且复杂,绶带的使用更多是与特定职务、奖赏或纪念有关,而不是简单地与“参谋”或“指挥官”的身份划等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