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语里不爱用代词?

回答
日语里有一种很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说话时会刻意省略主语、宾语,甚至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代词。这不像中文里那样,我们会说“我喜欢你”、“你去了哪里”,而是可能直接说“喜欢”、“去了”。这种“爱省略”的风格,让很多学习日语的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日语独特的表达方式。

首先,日语的语境理解能力非常强。日本人交流时,非常依赖双方共享的背景信息。如果一个话题已经在之前的对话中明确,那么接下来的句子通常就不需要再次提及主语或宾语。这就像你和朋友聊天,说到一件你们都知道的事情,你不会每次都说“那件衣服,你买的那件衣服,很好看”,而是直接说“那件,很好看”。日语的省略,就是把这种“心照不宣”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相信听话的人能从上下文、语气、甚至表情中猜到你想表达什么。

其次,日本人非常注重“和”(和,わ,Wa)。“和”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和谐,更是一种避免直接冲突、考虑他人感受的文化理念。在日语中,过于频繁地使用“我”(私,わたし,watashi)或者“你”(あなた,anata)可能会被认为是有些直接,甚至有些不够谦虚。省略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可以避免过度强调“我”的存在,让对话显得更加含蓄和圆融,也更加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再者,日语的动词变形本身就包含了信息。日语的动词会根据时态、语态、语气等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时也能间接暗示出动作的主体。虽然不是直接告诉你“谁做的”,但通过动词的细微变化,听话人也能捕捉到一些线索。

还有一点,日本人有一种“读空气”的说法(空気を読む,くうきをよむ,kūki o yomu)。这是一种察言观色的能力,能够理解对方未说出口的意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在对话中,如果大家都明白正在说的是什么,那么就没必要多此一举地重复那些显而易见的词语。这种“读空气”的能力,使得省略代词成为一种自然的沟通方式。

所以,当你听到一个省略了主语或宾语的日语句子时,别急着去想“这个代词去哪儿了”,而是可以试着去感受一下,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说出来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有哪些共同的背景?对方是否想表达一种含蓄的、不那么直接的态度?理解了这些,你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日语这种“爱省略”的魅力所在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语代词非常多,而且使用非常复杂,但使用方法和中英文习惯非常不一样。

首先需要指出的第一点是,日本文化是注重礼仪的,因此日语里面有发达的敬语。在说话的时候不指明具体的东西而只说「这」「那」「你」,在很多场合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因此都尽量避免用代词直接称呼。设想田中和铃木两人谈话的场景,一般铃木在问对方的时候不会说「觉得怎么样」而是说「田中san觉得怎么样」(san是一个对男女老少通用的敬称),除非两人非常亲密或者想吵架。对方有职位/身份的话尽量用职位称呼,如「部长」「市长」(日语里面「先生」只能用于老师、律师、国会议员等情况)这一点和中文环境类似,不难理解。「这」「那」等对于物品的指代也是在必须区别的时候才用,比如要区分「这本书」「那本书」就用;不常说「的书」而改说「铃木的书」(否则就是对铃木的不尊敬)。

这种文化发展到的极致,就是代词的泛指变为特指。因为对一般人只说名字,所以他她就成了特指。第三人称代词「彼/彼女」(他/她),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单独用这个代称会被理解成指代男(女)朋友;而中年妇女叫老公的时候一般就直接叫「あなた」(你)。

第二,在省略人称代词之后,日本有对应的语法可以诠释意思。比如日语有发达的授受动词,「他给我」「我给他」用是给,却使用不同的动词,可以在意思上加以区分,因此不必累赘,如「くれる」这个词一般就是给我,而不是给其他人。再加上大量的使役动词的用法表达「让他给我做」「你给我起来!」,这样不说你我他也可以完整表达意思。这一点可以类比西班牙语中通过动词变位省去人称代词的用法,看动词的变位就可以知道是他还是你,所以省去不说。

第三,在语境提示下,没有必要特别说你我等代词。亲密关系的两人对话的语境下,明明是对这你说,就没有必要说「你」。相对中英文,日语有大量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有性别差异,如代词方面,男生自称我一般可以用「僕(ぼく)」而女生一般不用;还有一些句法和句尾助词只有女生用,这样都可以提示是谁给谁说。

由于日语是敬语高度发达的语言,所以人称代词使用表达了微妙的人际关系,所以日语里面有数量庞大的人称代词。比如第一人称代词「我」,最常用的就有四个,但在各种语境(亲密程度、性别、年龄、文白、职业、方言)可用的「我」多达50个以上 [1]。在日常交往的时候,只要听两个日本人互相怎么称呼就可以大致知道二者的亲密程度。同样的两个人在不同场合下也可能使用不同的称呼方式(如上班时间和下班之后)。

总之能否使用好代词是掌握日语的一大关键。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就是每句必说「私は...」「あなたは...」这都是很不自然的。

[1] ja.wikipedia.org/wiki/日本語の一人称代名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语里有一种很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说话时会刻意省略主语、宾语,甚至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出现的代词。这不像中文里那样,我们会说“我喜欢你”、“你去了哪里”,而是可能直接说“喜欢”、“去了”。这种“爱省略”的风格,让很多学习日语的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
  • 回答
    在日本 ACG 作品中,确实存在一种不详细介绍世界观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尤其是那些类型明确、面向特定受众的作品。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市场和观众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介绍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1. 类型片的惯性与.............
  • 回答
    关于光月日和,网上确实有一些讨论,大家不喜欢她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角色的定位和前期铺垫。日和在和之国篇作为路飞一行人寻找的“光月家大小姐”,前期确实是充满了神秘感和重要性。大家对她的期待很高,希望能看到一个有担当、有智慧、能够领导和之国走向复兴的女性角色。然而,在前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韩国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议题,也解释了为何韩国与奥地利在二战中的历史认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韩国在二战前后的历史背景、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深远影响。韩国在二战前的地位:被日本吞并的国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韩国在二战期间并非日本的一.............
  • 回答
    关于日语等级考试(JLPT)为何在面对不可抗力时,更倾向于直接取消而非延期,这背后其实有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考试的性质、组织、以及对考生和考点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JLPT的全球化与标准化首先,JLPT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考试,它是一个全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虽然我们常常能看到日韩两国语言中,与汉语同源的汉字词拥有相似的字形,但它们在意思上却常常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事实: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不把汉字从日语中删掉,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现实层面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要不要”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语言的根基。让我详细地为你剖析一下。一、 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的基石: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汉字是日语书写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语的书写系统是“混合.............
  • 回答
    追溯日语外来语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历史,其实与日本自身独特的文字演变过程以及对汉字的吸收和消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为什么不使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样”的故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文字系统完全依赖汉字,虽然是借用,但日本人将其发展出了草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并且衍生.............
  • 回答
    哥们,听你这么说,我仿佛看到了大学刚开始的自己。当时也是一脸懵,英语单词看着就头大,恨不得把它们都塞回字典里。不过,别灰心,你问的这个问题,绝对有戏!从零开始学日语,这事儿,完全有可能,而且比你想的要靠谱得多。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学语言这事儿,和考试不一样。 考试嘛,是把一堆知识点塞进脑子里,考完就.............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语中“R”而非“L”的发音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语音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语言接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力求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日语词汇都只有一个“R”音,而是说日语本身有一个发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点子真挺准的!确实,在日本动漫里,女主角看上男主角,理由里“温柔”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有点惊人。感觉好像男主角只要够温柔,就能一键通关,抱得美人归似的。这背后嘛,其实挺多门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就懂了。1. 现实世界的投射与理想的寄托:咱们先想想现实生活。在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
  • 回答
    日本动漫里的人为什么喜欢扎头带?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文化、实用性,甚至还有点象征意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头带它就是个好东西啊! 实用功能是基础。 想想看,那些热血漫画里,主角们要么在挥洒汗水,要么在拼尽全力,头发散乱怎么能行?这时候,一条扎实的头带,就能.............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观察!日本文化中确实有不少地方和事物会用到“天津”这个词,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绝非偶然。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故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天津”在日本文化中并非指中国的那个天津市。 这个“天津”指的是日本神话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天津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