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语里用 R,而不用 L?

回答
关于日语中“R”而非“L”的发音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语音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语言接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力求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阐述。

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日语词汇都只有一个“R”音,而是说日语本身有一个发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起来更接近英语的“R”或者“L”,但它本身有其独特的发音方式。

1. 日语的“R”音——一个“闪音”

日语中的「ら行」(ra, ri, ru, re, ro)的发音,用国际音标(IPA)来表示,通常是 /ɾ/。这个音被称为“闪音”(flap)或者“弹音”(tap)。

闪音的特点: 简单来说,闪音是舌尖快速地弹一下上颚,与英语的“R”和“L”有显著区别。
英语的“R” (/ɹ/): 英语的“R”是一个“近似音”(approximant),舌尖并不会真正触碰到上颚,而是卷曲或抬高,让空气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产生摩擦音。
英语的“L” (/l/): 英语的“L”是一个“边音”(lateral approximant),舌尖触碰到上颚的齿龈,空气从舌头两侧流过。
日语的“R” (/ɾ/): 日语的“R”则介于两者之间,但更接近于快速的“弹舌”。舌尖快速地触碰一下上颚,然后立即离开,没有明显的摩擦或侧边通道。

所以,如果你是英语母语者,会觉得日语的“R”听起来有点像“L”,又有点像“R”,因为它没有英语“R”那种明显的卷舌感,也没有英语“L”那种侧边通过空气的特点。

2. 为什么没有“L”?——语言的系统性

语言的语音系统是构成性的。一个语言拥有一套特定的语音,并且这些语音之间有区分度。日语的语音系统里,没有独立存在的 /l/ 音。

区分性: 如果日语同时存在 /l/ 和 /ɾ/,并且这两个音能够区分词义,那么它们就是两个独立的音素。但日语的语音系统里,并没有需要通过区分 /l/ 和 /ɾ/ 来区分词义的对立。

想象一下,如果日语里有个词念“ra”代表“好”,另一个词念“la”也代表“好”,或者念“la”代表“坏”,那么 /l/ 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音。但日语没有这种情况。

3. 历史演变——“L”如何消失的?

关于日语语音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古代日语(或者更早期的原始日语)中,可能存在类似于 /l/ 的音。

“R”音化的证据: 有一些证据表明,在历史长河中,原本可能存在的 /l/ 音逐渐演变成了 /ɾ/ 音。
古代文献: 一些古代文献或外来词的音译,可能隐约透露出/l/音存在的痕迹。
方言差异: 某些地区方言中,可能会保留一些接近 /l/ 的发音,尽管在标准语中已经统一为 /ɾ/。
与其他亚洲语言的比较: 许多东亚语言,尤其是与日语有潜在亲缘关系的语言(如琉球语),在语音系统上与日语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为研究提供了线索。

虽然确切的演变过程仍然是研究的重点,但“R”音化,或者说 /l/ 音逐渐向 /ɾ/ 音靠拢并最终消失,是当前最主流的解释之一。

4. 为什么不从“L”变成“R”?——语音的“难易”与“稳定”

从语音学角度看,将 /l/ 转变为 /ɾ/,或反之,都涉及到发音方式的变化。

发音的“顺滑”: 闪音 /ɾ/ 的发音,舌尖只需短暂的触碰,相对来说是比较“顺滑”和“省力”的,而且在词语的连续出现中,这种快速的弹舌也更容易保持清晰。
音系的“完整性”: 很多语言的音系都倾向于避免“重叠”的音位。如果一个语言已经有了 /ɾ/,那么再保留一个非常接近但又需要舌尖位置不同的 /l/,从音系效率上讲,可能不是最优选择。语言系统会倾向于保留那些区分度高、且发音上不至于过于“复杂”的音。

5. 外来语的“挑战”

当现代日语吸收大量外来语,尤其是英语时,这个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英语中大量的“L”音,在进入日语时,都需要被“翻译”成日语的 /ɾ/ 音。

“L”音的外来语例子:
London → ロンドン (Rondon)
love → ラブ (Rabu)
light → ライト (Raito)
television → テレビ (terebi) 这里“vi”变成了“bi”,是另一个语音规则,但“L”到“R”是很普遍的。

这种现象就更直接地证明了,日语语音系统中,/ɾ/ 是处理来自其他语言的 /l/ 的“标准”方式。

总结来说:

日语中之所以普遍使用“R”音(特指/ɾ/音)而不是“L”音,是因为:

日语本身语音系统的构成: 日语的语音系统没有 /l/ 这个音素,只有一个 /ɾ/ 音,它是一种快速的舌尖闪音。
历史演变: 证据表明,在日语的发展过程中,原本可能存在的 /l/ 音逐渐演变成了 /ɾ/ 音。
音系效率与区分度: 语言系统会倾向于保持清晰的音位区分,并且在发音上追求一定的“简洁”和“顺畅”。

因此,我们听到的很多“R”音,其实是日语特有的闪音,它在很多时候听起来会有点像英语的“L”或“R”,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方式,并且是构成日语语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在日语词汇中找到原生的“L”音,而是将其统一为“R”音来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很好奇对日语母语者来说,英语的r和l,到底哪个更接近日语的r。反正对于汉语母语者的我来说,英语l和日语r很像。

然后某次课上,老师问到了这个问题,英语的r和l,哪个更像日语的r。

日本人同学们都表示英语的l更像。疑问解决。

所以外语l表记成r应该只是一个表记传统。最初把日语罗马字化的貌似是葡萄牙人,刚查了一下,葡萄牙语里既有边音l也有闪音r,所以很可能是葡萄牙人敏锐的发现日语r更像葡萄牙语r而不是l,所以写成了r,然后之后的罗马字一致沿用了这个规则。(不懂葡萄牙语瞎说的,欢迎纠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语中“R”而非“L”的发音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语言学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语音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语言接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力求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日语词汇都只有一个“R”音,而是说日语本身有一个发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日本人确实在表示隐藏、未知信息的时候,特别偏爱使用「〇〇」这种形式,这和我们习惯的「✕」或者「*」确实挺不一样。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想想为什么其他语言会选择「✕」或「*」。 「✕」: 这个符号在很多文化里都有“错误”、“不确定”、“否定”的含义。.............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涉及到不少文化输出、市场策略以及一些历史因素。要理解为什么《原神》在国外会用“Genshin”而不是“Yuanshen”,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Genshin”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日文的音译。《原神》的开发商米哈游(miHoYo)是一家中国公司,但他们在早.............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常见,也让很多初学日语的朋友感到困惑。明明有着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标注日文时却偏偏要用上片假名呢?这背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丰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语中的汉字(漢字)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在日语书写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如果日语用罗马字「la、li、lu、le、lo」来表示「ら、り、る、れ、ろ」,那可真是会引起一场不小的地震,足以颠覆我们对日语的固有认知。这不仅仅是几个字母的替换,而是一系列深远且复杂的连锁反应,会触及日语的书写、发音、学习、输入法、甚至文化认同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看看书写和视觉感知上的变化。 .............
  • 回答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大四了才考虑跨考法硕,而且目标是考公,并且想用日语考,这确实是个挺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别担心,我来给你详细讲讲我的看法和建议,尽量让你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聊一样。首先,咱得实话实说,跨考法硕本身就有难度,再叠加“日语考”这个条件,确实门槛更高一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你既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语中保留了大量其他语言中已修正或弃用的词汇,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比较复杂,涉及到日本特殊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1. 历史的印记:学习与引进的时期日本在历史上曾多次从中国、西方等国家引进外来词汇。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一些外来语言本身也在变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点子真挺准的!确实,在日本动漫里,女主角看上男主角,理由里“温柔”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有点惊人。感觉好像男主角只要够温柔,就能一键通关,抱得美人归似的。这背后嘛,其实挺多门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就懂了。1. 现实世界的投射与理想的寄托:咱们先想想现实生活。在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
  • 回答
    日本动漫里的人为什么喜欢扎头带?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文化、实用性,甚至还有点象征意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头带它就是个好东西啊! 实用功能是基础。 想想看,那些热血漫画里,主角们要么在挥洒汗水,要么在拼尽全力,头发散乱怎么能行?这时候,一条扎实的头带,就能.............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观察!日本文化中确实有不少地方和事物会用到“天津”这个词,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绝非偶然。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故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天津”在日本文化中并非指中国的那个天津市。 这个“天津”指的是日本神话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天津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