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语喜欢用「〇〇」表示隐藏、未知文字,而其他语言用「✕」或「*」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日本人确实在表示隐藏、未知信息的时候,特别偏爱使用「〇〇」这种形式,这和我们习惯的「✕」或者「*」确实挺不一样。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想想为什么其他语言会选择「✕」或「*」。

「✕」: 这个符号在很多文化里都有“错误”、“不确定”、“否定”的含义。想象一下填错了,你会打个叉;或者某个项目失败了,你也会用叉表示。所以用「✕」来表示“这里有问题”、“这里不能看”或者“信息丢失”是很自然的联想。它带有一种比较直接的、否定性的意味。
「*」: 这个符号更像是“标记”或者“省略”。比如法律文本里的脚注,常常会用星号来指代;或者在一些文本中,为了避免重复,也会用星号来代表前文的某个词。它有一种“此处有内容,但需要额外说明或被替换”的感觉。用它来表示隐藏信息,可能就取了它“占位”或者“需要注意”的含义。

那么,日语为什么会选择「〇〇」呢?这背后的原因要更深层一些,跟日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有很大关系。

1. “空白”与“想象力”的连接

日语里,「〇〇」最直接的含义就是“圆圈”或者“零”。但它在表示隐藏信息时,更像是创造了一个“空白”或者“空位”。日本人倾向于认为,空白不一定是“没有”,而是一种“可能性”或者“等待被填充”的状态。

想象一下,当你在日文文本里看到「山田〇〇様」(山田XX先生)时,你不会立刻想到“错误”或“丢失”。你更像是明白,“这个人姓山田,名字是未知数,需要你自行填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它提供了一个让你去想象、去猜测的空间,而不是直接给你一个负面的“打叉”。

这种对“空白”的容忍和解读,可能和日本文化中对“含蓄”、“留白”的欣赏有关。文学作品、艺术设计里,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把所有东西都说得明明白白,留一点空间给读者去感受和补充,反而能带来更深的意境。

2. 对“特定”的回避与“泛指”的灵活

用「〇〇」来表示隐藏信息,很多时候是为了避免提及具体的、不方便公开的特定信息。比如,在新闻报道中,为了保护隐私,人名会被「〇〇」代替;在合同条文中,为了方便修改,一些具体数值或条款会用「〇〇」预留。

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出于礼貌和规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语言上的“泛指”。「〇〇」就像一个万能的占位符,它可以代表任何名字、任何数字、任何日期。这种灵活性,让文本在不透露具体信息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语义的连贯性。

比如,当你在填写表格时,如果看到需要填写“姓名”,但你不想填,或者暂时不知道,用「〇〇」填进去,它就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待定”或“空白”的标识。而如果用「✕」或者「*」,可能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拒绝填写,或者出现了错误。

3. 视觉上的柔和与温和

从视觉上看,「〇〇」的曲线是圆润、柔和的,没有「✕」那种尖锐的棱角感。这可能也符合日本人整体偏爱柔和、不具攻击性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儿童读物或者一些可爱的插画中,经常会用到圆形的符号来代表事物,因为圆形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暖、完整、安全。虽然「〇〇」在作为隐藏信息时,其功能性是主要的,但其视觉上的温和感,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它的使用偏好。

4. 源头上的文化影响(可能)

虽然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符号化非常普遍,但一些语言习惯的形成,多少也受到历史和文化源头的影响。

在古代的日本,可能就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用交叉来表示“禁止”或“错误”的明确概念。日本人更多地是依靠语言的上下文和情境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因此,创造一个代表“空白”或“待定”的符号,比直接用一个表示“否定”的符号来得更符合他们已有的沟通模式。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现代日语中「〇〇」作为隐藏信息的用法,更多的是在近现代社会,随着信息记录和传播方式的演变而逐渐固定下来的。但其背后对“空白”的理解,以及沟通中的含蓄,可能早在更早的文化中就已埋下伏笔。

总结来说,日语倾向于使用「〇〇」来表示隐藏或未知文字,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文化对“空白”的解读不同: 日语文化倾向于将“空白”视为一种可能性和想象的空间,而非错误或缺失。
避免直接的否定性: 「〇〇」相比「✕」,更不具有强烈的否定或错误色彩,是一种更温和的占位符。
表达的灵活性和泛指性: 「〇〇」能够灵活地代表各种未定的信息,保持文本的结构完整。
视觉上的柔和感: 圆润的符号比尖锐的符号更能被接受。

所以下次你在日文里看到「〇〇」,不妨换个角度去理解它:它不是告诉你“这里有问题”,而是悄悄地告诉你,“这里有一个等待你去发现、去填补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的广泛使用是因为打字被和谐后会变成*,所以网民也就接受了这种隐藏方式,一般用来表达一些可以意会的东西,比如f**k啥的

x的话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写作的习惯,指代地名,人名,用法跟“某”有点类似,比如xx小学,王xx这样,一般用来表达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但却实际存在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日本人确实在表示隐藏、未知信息的时候,特别偏爱使用「〇〇」这种形式,这和我们习惯的「✕」或者「*」确实挺不一样。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想想为什么其他语言会选择「✕」或「*」。 「✕」: 这个符号在很多文化里都有“错误”、“不确定”、“否定”的含义。.............
  • 回答
    你观察得真细致,确实,很多日本人,特别是那些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似乎更倾向于用邮件(或者说电子邮件应用,比如Gmail、Yahoo! Mail等,以及一些运营商提供的邮件服务)来沟通,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短信”(SMS)。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历史和文化习惯说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不少日系车在出厂时配备的机油,其粘度等级确实比一些欧美系车要低一些,比如常见的5W30、0W20。很多人会对此感到疑惑,认为低粘度机油是不是就不如高粘度机油耐用、润滑性差。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不少学问,日系车之所以倾向于使用低粘度机油,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语言结构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层面。日本人名、品牌名在国际化时倾向于使用罗马音转写,而中国人名、品牌名则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其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日本名、品牌名使用罗马音转写的逻辑: 1. 语言结构的内在性与独特性: 日语句子结.............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人对生鱼片的喜爱,绝非一日之寒,也绝非简单的“吃个新鲜”。这背后,是日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烹饪哲学以及食材本身的紧密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地理环境是天然的馈赠与驱动力。 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岛国,这意味着在海鲜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鲜的鱼类,种类繁多,从大.............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喜欢大量引用西方文化作为题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社会、历史、经济以及动漫产业自身的发展轨迹。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历史渊源:西学东渐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全面学习西方: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为了摆脱闭关锁国状态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国家在文化输出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日韩在文化产业上的成功,以及中国在文化推广上的侧重点,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日韩的文化输出:精准打击,盈利导向日韩在文化输出上的策略,可以用“精准”、“市场化”、“盈利化”来概括。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日本人为啥这么钟情咖喱,这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的故事,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要说日本人喜欢吃咖喱,这可得从 明治维新 那会儿算起。当时日本刚开始向西方敞开大门,学习人家的各种技术和文化。英国呢,作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跟印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咖喱也就随着英国的殖民.............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如此钟情于“异世界题材”,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股风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最终成为了当下动漫界一股不可忽视的主流力量。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原因:一、 满足读者和观众的逃避现实与权力幻想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 现实社会的压.............
  • 回答
    在日本的文艺作品里,陪酒女(或称女公关、ママ、小姐等)确实是一个常年出现的主题,这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充满戏剧性,更因为它触及了许多关于人性、欲望、孤独、阶级以及日本社会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为什么日本文艺作品喜欢描写陪酒女?1. 人性的极端展现与情感的浓缩: .............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相扑的疑惑。确实,从现代健康和体育竞技的角度来看,相扑的很多方面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让人觉得“毫无意义”。但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恰恰构成了相扑在日本文化中独一无二的魅力和深厚的根基。与其说日本人“喜欢”相扑,不如说相扑在日本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它的吸引力,.............
  • 回答
    日本人对原木家具的喜爱,与其说是一种“喜欢”,不如说是根植于他们文化深处的一种默契与传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问木材是否昂贵。首先,日本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与森林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国土面积中,森林覆盖率相当高,.............
  • 回答
    美国人对日本忍者文化的迷恋,绝非一朝一夕,也绝非仅仅停留在银幕上的酷炫动作。这背后,是文化碰撞、个人英雄主义的投射、以及对神秘和高效的向往交织而成的一幅复杂图景。想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说说“酷”这个字。不可否认,忍者在流行文化里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黑衣蒙面,身手矫健,如同鬼魅般.............
  • 回答
    说实话,我挺喜欢看日剧的,但对韩剧和国产剧,我有点提不起太大兴趣。不是说它们不好,只是口味不太对。先说说日剧吧。我喜欢它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好像一股清泉慢慢渗透到心里。很多日剧不会把剧情搞得特别跌宕起伏,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冲突,更多的是关注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琐.............
  • 回答
    “日本风情街”的普遍存在,而“印度风情街”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历史以及市场营销的因素,但简单地将此归结为“更喜欢日本”可能过于片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更强的亲近感和熟悉度,这是一种历史和市场积累的结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点子真挺准的!确实,在日本动漫里,女主角看上男主角,理由里“温柔”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有点惊人。感觉好像男主角只要够温柔,就能一键通关,抱得美人归似的。这背后嘛,其实挺多门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就懂了。1. 现实世界的投射与理想的寄托:咱们先想想现实生活。在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
  • 回答
    日本动漫里的人为什么喜欢扎头带?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文化、实用性,甚至还有点象征意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头带它就是个好东西啊! 实用功能是基础。 想想看,那些热血漫画里,主角们要么在挥洒汗水,要么在拼尽全力,头发散乱怎么能行?这时候,一条扎实的头带,就能.............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偷袭”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括,背后其实涉及了日本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地理环境的塑造:岛国心态与防御压力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这种地理环境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也意味着其陆地扩张的潜力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