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偷袭?

回答
关于“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偷袭”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括,背后其实涉及了日本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

一、地理环境的塑造:岛国心态与防御压力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这种地理环境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也意味着其陆地扩张的潜力有限。从古代开始,日本就面临来自大陆(尤其是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军事压力和文化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有效应对潜在的入侵,并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成为日本长期思考的课题。

岛国也意味着一旦被登陆,腹背受敌的风险很高。因此,在军事思维上,能够主动出击、掌握先机,甚至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就将其削弱或击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先下手为强”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身脆弱性的补偿。

二、历史经验的积累:从御敌于国门之外到对外扩张

日本历史上并非一开始就以“偷袭”闻名。早期,他们也经历过被入侵的危机,比如蒙古的两次东征。虽然最终日本本土没有被攻陷,但这次经历无疑加深了日本人对外部威胁的警惕,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防御。

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以及国内政治的演变,日本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现代化,军事力量也得到极大提升。在与传统强国(如中国、俄国)的对抗中,日本采取的策略往往是争取主动权,以相对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略利益。

例如,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军舰,这确实是一次重要的“偷袭”行动。选择在敌方舰队尚未完全集结或有准备时发动攻击,能够有效瓦解对手的抵抗力量。同样,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在旅顺港外突袭俄国太平洋舰队,也属于类似的策略。这些成功的案例,无疑会在军事指挥官和决策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强化了“先发制人”的战术思想。

三、军事战略与战术的考量:效率与风险

在战争中,“偷袭”或“突袭”是一种常见的军事战术,其核心在于利用敌人的麻痹、疏忽或准备不足,在最有利的时机发动攻击,以取得决定性的优势。这并非日本独有,但日本在历史上多次运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战术层面看,偷袭的优势在于: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能够打乱敌人的部署和反应,使其无法有效组织防御。
集中优势兵力: 在关键地点和时间点集中优势兵力,以压倒性的力量摧毁敌人。
降低己方伤亡: 通过快速、突然的打击,避免与敌人进行长时间、消耗性的正面作战。

尤其是在日本国力相对弱小,或者希望挑战更强大的对手时,这种高效、低风险的战术更具吸引力。比如,在资源和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一次成功的偷袭可能就能改变战局的走向。

四、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潜在影响

除了实际的军事和地理因素,一些人也认为日本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策略有关。

“一击必杀”的武士道精神? 虽然武士道强调忠诚、荣誉和技艺,但其中也包含着在战斗中追求极致效率,一招制敌的思想。这种精神是否在无形中影响了对“突袭”的偏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度。当然,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将武士道简单化为“偷袭美学”。
对“弱者生存”的认知? 在历史上,日本有过作为岛国被强大邻国环绕的经历。这种潜在的危机感,可能会促使人们在竞争中更加谨慎和狡黠,选择最能确保生存和胜利的方式。
集体主义与服从性? 日本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对权威的服从性,使得一旦最高决策层决定采取某种策略,整个国家机器能够高效地执行,包括准备和实施一次秘密的突袭行动。

五、历史事件的放大与刻板印象

不得不承认的是,某些历史事件,特别是像珍珠港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极大地强化了“日本喜欢偷袭”的刻板印象。珍珠港事件确实是日本在二战初期一次极其重要的“偷袭”行动,它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却将美国拉入了战争,最终加速了日本的战败。

然而,将“偷袭”作为日本军事行为的唯一或主要特征,可能忽略了其军事战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本也进行过正面作战、长期消耗战等多种形式的军事行动。将某一战术行为标签化,容易陷入过度简化和偏见。

总结来说,日本“喜欢偷袭”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和军事压力下,为了追求战略主动和生存发展,而多次成功运用某些具有“突袭”性质的战术所形成的一种印象。 这背后包含了对地理条件的适应、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军事效率的追求,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心理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超越简单的标签,深入探究历史的细节和多重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说不宣而战跟偷袭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很明显题主已经敏锐的发现了日军的这一“祖传手艺”。非常幸运的是,高桥昌明教授还真就在他的书里专门介绍过这项“祖传手艺”的成因。

那是1889年,日本参谋本部决定编纂一部《日本战史》,主持工作的是当时的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怎么起了这么个名字)。编纂工作一共持续到1924年,出版了关原役、桶狭间役、长篠役、小牧役、姊川役、三方原役、大阪役、山崎役、朝鲜役等等共计13卷日本战国前后的战史。这种题材在当时非常新颖,也对日本军人及全体国民的史观产生了非常深远的错误影响。

在《日本战史》中相当于主编工作的人名叫横井忠直,他参与了从《关原役》到《山崎役》的12卷战史的编修工作。此人早年在汉学塾读过书,有浓厚且不合时宜的“儒士”气息,曾有过这样的爆论:“国民与君主的关系,就如同儿子与父亲的关系。现在的学者将国耻如实的记录下来,就如同儿子到处宣传父亲的恶行,是罪大恶极!”由这样的人负责的书籍会变成什么样便可想而知了吧。

《日本战史》日本战史的“本编”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战局的推移;“文书编”列举了战役相关的史料;“补传”收集了相关将士的言行及“烈妇”、“忠仆”的事迹;还制作了附表、附图。书中原本还有对通说的批判,但在1899年川上操六去世后,编纂工作的主持便由大岛健一接手,他否定了批判性研究,使《战史》的史观往更加奇怪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亲自调查过《日本战史》编纂过程的高桥昌明教授还举出了德国的毛奇为例,他在编纂时就下令“不能损害我军英雄的名誉”,因此他的普法战史也有许多错误和隐瞒。

高桥昌明还指出:“战争本就是动态多变的连续,要客观地记录战争本就是困难的,更不要指望当时的史料会记录将士的心理状态了。”他还举出了浅野祐吾的评价——“这是处于历史事实和文学虚构交接处的研究难点。撰写战史常常会被文学的虚构性所诱惑,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相当危险的思想活动。”

果不其然,川上操六在其中写到:“我们要做一本兵学书,但收集了很多史料却没有一条能派上用场的。因此这些史料对于编修一部事无巨细、详细完整的战史是没有用的。”

高桥昌明分析道,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对于那些史料里没有的东西,我们就通过脑补予以填充了。”“如亲眼见过一般撒谎”“由于无法通过史料获得正确和详细的战斗资料,《日本战史》就通过江户时代那些以娱乐为目的的军记物语等作品作为补充,勉强的写成了架空的战史,结果扭曲了国民的历史观,成了很大的问题。”“它其实就是一部在装备上带有古风的、以明治陆军的战术眼光和军事知识类推出来的架空战史,这与日本战国时代的情况完全不同。”

高桥昌明指出了《日本战史》对日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误导。例如“长篠之战中织田用铁炮三段击将武田骑兵打得粉身碎骨“这种被选入教科书的新战术和错误的历史常识,就是由《日本战史·长篠役》创造出来的。热衷于宣传“关原之战时小早川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叛变,直到德川家康开枪才下定决心”的《日本战史·关原役》也被证明是伪说,实际上小早川从开战时就已倒戈。而且《日本战史·关原役》的布阵图与以前所有合战图都不像,大概是他们自己编的。

更加关键的是,正是这本书大肆宣扬了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中采用了奇袭!而实际上织田信长是正面发起攻击将今川义元击杀。但这对日本军人造成的误导已经无法挽回。高桥昌明举例说,主张偷袭的三本五十六曾在信中说:“被逼实施桶狭间、鹎越、川中岛的做法”很明显就是受到了日本战史的错误影响。

众所周知,帝国陆海军经常发动偷袭,但因为实际上并不符合战斗常理,基本都被擅长收集情报、侦察敌情和防御的美军提前发觉,导致惨败。

高桥昌明教授的上述言论虽说有些“反战败”的意味,但就描述的情况而言却是实情。事实上这种“祖传手艺”并不是真正的祖传,而是日本军方为了宣传需要,刻意扭曲了历史编造出来的。日军对这种错误的“教科书”进行了死板教条的刻意“模仿”,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后果。

实际上日本战国的战争根本不是这样,但由于日本战史非常有名,即便是以上谣言已经被辟光的今天,仍有许多日本学者在采信日本战史的其它观点,它与日本近代许多临时被发明的“日本国民性”共同形成了日本人对自身的刻板印象。

至于某些强行用“出色”这样的褒义词去形容二战日军的曰本之家成员,我们也只能说这是立场使然了吧。


本文洗稿自高桥昌明的《日本武士史》。

楞漏!楞漏!

损掏!损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偷袭”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括,背后其实涉及了日本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地理环境的塑造:岛国心态与防御压力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这种地理环境带来了天然的屏障,但也意味着其陆地扩张的潜力有.............
  • 回答
    日本人对吕布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超乎寻常。这种喜爱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强大的个人武力与魅力: “三国无双”的代表: 在日本,吕布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他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传说。他的武力值被描绘得登峰造极,几乎是.............
  • 回答
    日本学生喜欢带便当,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学校有没有食堂?当然有,但便当的魅力,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是食堂很难完全取代的。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日本的文化、教育方式,甚至家庭生活都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聊聊日本的“便当文化”。这可不是随便在饭盒里放点剩菜那么简单。在日本,便当(弁当,bentō)是一种精心准备.............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如此钟情于“异世界题材”,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股风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最终成为了当下动漫界一股不可忽视的主流力量。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原因:一、 满足读者和观众的逃避现实与权力幻想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 现实社会的压.............
  • 回答
    许多人之所以热爱前往日本旅游,其原因可谓是 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吸引力,这不仅仅是某个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文化、体验、美食、自然风光、安全舒适等多个方面的完美融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魅力:日本的文化是其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它融合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创新,呈现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泰国社会内部的细微之处。虽然泰国确实有大量泰籍华裔,但泰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以及对日韩的偏好,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1. 历史因素: 华人在泰国的历史与地位: 华人移居泰国.............
  • 回答
    起点轻小说里“穿越成日本人”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要说为啥这么多作者这么爱玩这套,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文化亲近感与创作便利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文化亲近感。很多起点中文网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对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非常熟悉。这种熟悉感体现在.............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领域。关于为什么一些军迷会对二战中的德日军队抱有“喜爱”而非反法西斯阵营军队,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军迷都持有这种观点。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智能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喜欢”的定义。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喜好、时代背景、内容吸引力等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人,大家喜欢日漫的原因有很多,而《那年那兔那些事》虽然也有拥趸,但整体的受众群体和受喜爱程度确实和日漫有所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道道。日漫的“魔力”在哪儿?首先得承认,日漫在中国拥有一批非常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
  • 回答
    2 月 14 日结婚登记遇冷,与 2 月 22 日预约人数差距悬殊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背后反映了当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传统节日影响力的演变,以及新的文化符号的崛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214”的情感内涵与消费主义的“疲劳轰炸”: 西方情人节的符号化与商业化过度: 2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麦克阿瑟的“崇拜”,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简单的“崇拜”,而是包含了一层感恩、依赖,以及对战后新秩序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二战结束后,日本是一个战败国,社会经济几乎崩溃,政治体制混乱,国民情绪低落,前途渺茫。此时,以麦克阿瑟为.............
  • 回答
    日本人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文明有礼,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们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1. 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与集体主义精神: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和”(わ),强调和谐、协调、合作。从古代社会就形成的村落共同体,到现.............
  • 回答
    .......
  • 回答
    原神稻妻的日本味之所以如此浓郁,这并非偶然,而是开发团队精心设计、多方面融合的结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风格照搬,而是对日本文化、历史、艺术、甚至哲学理念的深度汲取与再创造。一、视觉上的极致还原与意境营造: 建筑风格的精髓捕捉: 稻妻的建筑风格是其“日系”标签最直观的体现。你可以看到大量借鉴了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 回答
    日本对核能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缘和国家战略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二战后。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经济,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而能源,尤其是电力,是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转的命脉。彼时,日本国内的煤炭和石油资源都非常有限,且对外依赖度极高,这在安全上构成了极大的隐患,.............
  • 回答
    日本球员在海外,尤其是德甲联赛中表现抢眼,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中国足球时常被提及的那个“为什么日本行,我们不行”问题的缩影,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日本足球在人才培养、青训体系、联赛建设以及球员心态上的独特之处。1. 根深蒂固的青训体系与“匠人精神”这恐怕是所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