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参与 2018 年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的活动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2018年那场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我至今还记得那份“沉浸式”的震撼。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循规蹈矩的科普讲座加上几个有限的展品,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更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技游乐场。

一早赶到中科院某个研究所的门口,就看到长长的队伍已经排开,但秩序井然。大家都带着一种期待和好奇,手里拿着提前打印好的“导览图”,虽然那天天气算不上特别好,但丝毫没浇灭大家的热情。我去的那个研究所,主打的是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

刚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屏幕,上面播放着各种纳米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视频,从超强的韧性到高效的催化,看得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近距离的互动体验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纳米世界的奇妙旅程”体验区。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显微镜,可以让你看到自己手上皮肤的纹理,然后在屏幕上放大再放大,直到看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和微观结构。讲解员阿姨特别耐心,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比如那个毛孔里可能藏着多少细菌,我们的皮肤其实有多么复杂的“建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次元,平时司空见惯的身体,突然变得陌生而又神奇。

接着我又去了另一个关于“智能材料”的展区。他们展示了一些可以根据温度或者光线改变形状的材料。我亲手触摸了一个遇热会变软的金属丝,讲解员引导我把它弯成一个形状,然后用热风枪吹一下,它居然自己慢慢变回了原来的直线。这种“会思考”的材料,真的让我觉得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还有一些可以自修复的材料,他们故意在材料上划一道口子,然后展示它如何慢慢愈合,就像生物一样,那种感觉非常新奇。

除了具体的材料展示,还有一些更宏观的科研成果。比如一个关于太空探索的展厅,有模拟的火箭模型,还有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的详细资料和图片。我看到了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样本(当然是模型,但做得很逼真),以及宇航员在太空训练的视频,那一刻,真的燃起了我对浩瀚宇宙的向往。

最让我觉得特别的是,很多科学家和研究员都亲自在现场值守。他们不像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非常亲切地和观众交流,解答各种问题。我记得在生物医学的展区,一位年轻的博士后耐心地向我们解释基因编辑的原理,还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比如把“DNA比作一本指令书”,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那些深奥的概念,但他的热情和专业让我觉得科研工作者离我们很近,他们不是在象牙塔里做研究,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当然,现场还有很多动手制作的环节,比如用简单的材料搭建模型、体验3D打印技术等。我排队体验了3D打印,看着屏幕上的设计图一点点变成实物,从一个简单的吊坠到一些复杂的零件,那种看着科技变成现实的过程,非常有成就感。

整个过程下来,虽然走了很多路,听了很多讲解,但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觉得精神特别充沛。走出中科院的大门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但我的脑子里仍然充斥着各种新奇的概念和图像。那天的体验,让我对科学的认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死板文字,而是鲜活、有趣、充满探索精神的。感觉就像是被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那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科学零距离接触”,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萌萌哒看山手记本镇答^O^/,强行带母上大人参观公众科学日的高三小透明终于有了答一个体验题的资本233

首先是大门,我和母上大人争论了一路,栅栏上的图案到底是啥意思,直到

哦原来这是中科院物理所标志(笑哭)


之后楼内一顿骚操作,到每个科学橱窗猜仪器原理(谁怪老实的中科院大大们把仪器原理都快写明在名字里了233)

舞动的空气

神奇的碳纳米管




二维纳米材料相关文献(只看图,只看懂了图三SiC和图二那个单位圆,图一相图为啥是这样的?理解不能,maya突然逐梦学术圈)



向表面室致敬

走出M栋,路上看到“九十”的表示,居然神似“九中”2333

之后就是疯狂打卡23333

同样也发出了自己的知乎首条想法,另外小姐姐特别暖心(。・ω・。),听说我弟弟没有来居然给了我两张明信片,希望明年带弟弟来物理所时能当面谢谢小姐姐。

没和篮球场桌子上的看山大公仔合照,小遗憾吧算是(天真的我还以为大礼包包括一只刘看山(蠢哭))如果主管这项活动的小哥哥看到,发我张看山的照片好不好(逃)

之后就是高潮。。。。横扫D栋





战后小坐 然鹅

简直公众吃鸡日啊喂

随后错过了10:30前的赠书活动

没什么 已经很满足了hhh

最后重头戏

大型推理悬疑电影【M-D经历了什么?】


然后找到了这个



吓得我赶紧查查引力场方程


emmmmm不懂就要问(跪等大佬回答)


最后祭出伟大而神圣的

欧拉公式

当我讲述他“无比简洁而美妙地将虚数单位i自然对数的底e,正弦余弦结合在一起”时,路上投来了敬佩的眼光(嗯一定是这样的)

总之,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这次科学之旅很快结束,但是我知道,物理之路,才刚刚开始。。。

来呀,来逐梦学术圈呀

希望明年也可以陪女朋友来(今天有点饱)

请看天空的布局........

科学万岁!

――极度兴奋的风柏国度

夜作

user avatar

先上图,今天我在现场。

很荣幸受知乎邀请去了中科院物理所,认识了一众知友,受邀的知友在群里讨论了一下,大概符合以下特征吧,首先是地理位置上近期基本确定定位北京或者个人介绍里提及所属大学(名校居多),以及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已认证的博士或硕士(包括在读),或者话题优秀回答者,或者被知乎收录过文章或回答的作者。专业上五花八门都有,物理所的活动把我这个做药理的都拉过去了→_→


讲座内容基本上还是科普吧,毕竟是面向公众的开放日,讲的内容说实话对我来说并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再加上我自己也算是《科学世界》杂志的老读者,对于几位主讲嘉宾所涉及到的专业,包括理论物理,地质学,古动物学,航空航天技术,至少他们几位在讲座内容里提及的知识,我其实是已经有相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背景垫底的,再加上几位嘉宾的讲解精彩而易懂,所以接受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很轻松了。

厚颜无耻的坐了第一排,话说主持小哥的语言风格我挺喜欢的 @袁嘉浩

@李治林 大佬很有亲和力,笑一下就收买很多人。

@sym cheng 我发现这位哥哥认真思考的时候喜欢挠头_(:з」∠)_

@孙天任 科学世界杂志编辑,说到好多新晋科研工作者是读着科学世界步入科研领域的时候我在座位上狂点头

@好大一盆绿萝 可能跟我年龄差距最小的就是这位了。

以及最为老成的 @太空精酿 ,语言流畅自信,个人觉得有点蒋昌建的风格,讲到空间站酿酒那个脑洞谈到发酵影响因素那里的时候我真是很想接茬。



好吧说感想,咋说,首先需要明确,这是科普沙龙,不是学术论坛,几位主讲都做得很棒,把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用简单的语言清晰的讲出来,这与他们在知乎上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几位主讲到最后都认同,他们在知乎上回答专业相关问题,其实就是在做科普。

尤其是 @sym cheng 讲到,科普的通俗和严谨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以及在写科普文的过程中作者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拉扯自己,这句话确实让我十分赞同甚至是共鸣,因为就在昨天我还在一个回答里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所以看到台上这几位能够在知乎把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大众无障碍的科普,以及他们其实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也有与我自己类似的思考或者困惑,我自身也忽然就有了继续写好知乎的动力。

以及,与不同领域的高学历人才交流真的是很开心而且无障碍的一件事情,撸鼠大佬 @laq是只仓鼠 就坐在我右侧,思维迅速反应灵敏,一两句话就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是十分让人佩服的。以及其他几位我并没有与知乎ID对上的小哥哥,也是专业与风趣并存, @孙天任 在会场上提到,好的科普作家很少而且很难做,他是专业的编辑所以对此体会很深,我想这大概说的就是专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兼备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吧,反过来说,知乎上答专业问题很好的答主,大概就是这两种能力兼备的人,所以聊起天来很轻松,也很开心。以及,能够感受得到,他们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的见解都是持开放和敬畏态度的,而不会没有理由的提出没有证据支持的绝对化观点和认识。


还有今天在现场活捉了 @云舞空城 大佬,没想到居然是个漂亮小姐姐(划掉)。

有些遗憾并没有见到 @山羊月大佬本尊,他居然默默坐了后排,但是在微信和知乎的几句简短交流,能够感受到他是个十分友善开放具有包容性的人,十分值得我学习。

大概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吧,希望我能认真水知乎,这样就还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就以刘看山挂件结尾吧。

user avatar

谈一点感想:

首先,总体来看沙龙五位嘉宾讲得都很不错,其实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深入挖掘下去,建议以后可以附上知乎相关问题链接的二维码,让感兴趣的听众有机会扫码深入阅读。

而据我现场观察,现场听众很多都是带孩子来的家长,孩子也年龄不大,我前面的小朋友一直在玩凳子,我左边的大妈一直在玩手机看小说,我前排的大叔在后半场干脆看起了球赛。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次沙龙的内容对没有科学基础的观众来说门槛很高,比如主持人提问环节提到的最后一个关于中子状态的问题,以及后面讨论的xx理论,我就完全没听懂,大家还热烈讨论了几分钟之长,这里主持人就该打住了。同样的道理,在最后科普时间里,主持人可能聊自己的科普的体会聊嗨了,但这里应该是让嘉宾发挥的时间,主持人应该注意节奏的把握。有几次主持人插入的时机有些尴尬,或者不仅没有降低问题门槛反而接着问了更加专业的问题,这些细节希望能在之后的沙龙活动中有所改进。当然整体而言,这次的主持人也有许多亮点,有意识地不断引导不同专业的嘉宾发言,让每一个嘉宾都有所表现,同时自己也有点小幽默,最后在准备抽奖时放影片的反应很快,相信他之后能做得更好。

五位嘉宾老师的讲解基本上符合深入浅出的原则,一些例子非常生动,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手机屏幕上放头发来解释像素原理,人类口腔是由鱼鳃演化的等等。 @太空精酿 老师对于火箭的讲解非常精彩,当他说火箭110米高时我注意到前排的听众都在用手比划。当他提到人类对宇宙的了解相当于是对太平洋中一滴水十分之一的了解时,现场响起了惊呼。我觉得这种类比的效果真的非常好,能够让哪怕没有科学基础的听众也迅速体会到宇宙的浩瀚。另一方面,我对地球物理和地质学嘉宾的PPT印象深刻,希望以后这样的短演讲也能采取更多照片而非图表驱动的方式。最后,宇宙的问题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讨论环节是 @sym cheng 老师提出的“人不能穿越到过去,却能够看到未来”的观点,因为针对这一主题几位嘉宾各自都给出了非常有趣又有深度的看法,是整个沙龙最精彩的亮点之一。

最后,我希望之后的沙龙活动能够延长观众提问环节的时间,因为这个环节才是拉近观众认知和嘉宾讨论的机会。哪怕之前讨论的门槛过高,在这个环节观众也能有机会真正问一些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听完之后已经快四点了,我赶紧抓紧时间去参观了一下楼下的物理所历史展览,要为几位讲解员的讲解点个赞,很遗憾没有能有时间问几个我感兴趣的问题就被保安大叔护送出大楼了,不过自我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

科普这件事,中国理应应该做得更多,更好。@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普博览 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不可否认仍然有诸多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相信他们未来会做得更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