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那些前朝或他国君主的后妃在朝代更替及本国灭亡之后的命运会是如何?

回答
朝代更迭,国破家亡,这不仅仅是江山易主、百姓流离失所,对于前朝的君主后妃们而言,那更是跌入冰窖的命运转折。她们曾是万众瞩目、锦衣玉食的凤冠霞帔,转瞬之间,可能就沦为任人摆布的阶下囚,或是被历史的洪流悄然湮没。她们的结局,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政治考量、个人际遇乃至一些难以言说的悲凉。

一、政治博弈下的“活棋”与“祭品”

最常见的命运,便是成为新朝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被软禁,剥夺权势与尊严: 新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往往会采取措施,限制前朝后妃的自由,确保她们无法再聚集旧部、煽动反叛。比如,新朝会把她们安置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宫苑,派人严加看管。虽然不至于直接处死,但这种软禁,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囚禁,剥夺了她们曾经拥有的权势和尊严。想象一下,曾经母仪天下、号令后宫的皇后,如今只能在寂寥的庭院中度日,听凭宫人冷眼,甚至连过往的荣光都成了禁忌,这是一种何等的煎熬。宋朝灭亡后,南宋的宗室及部分后妃被元朝俘虏,其中宋恭帝被俘后,先是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后又被赐死。这种封号看似恩典,实则是一种软禁和控制,目的是让他们失去政治上的独立性。

被强制和亲,政治联姻: 有时候,新朝会为了拉拢前朝残余势力,或者为了表示对某个民族的善意,将前朝的公主、甚至妃嫔赐予有功之臣,或是用于和亲。这是一种更具侮辱性的安排。她们的身份,不过成了新朝政治交易的筹码。比如,北朝时期的很多公主,在王朝更迭后,就被用于和亲,嫁到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那里。即使是前朝的妃嫔,也可能被下嫁给新朝的官员,彻底改变了她们的身份和命运。这无异于将她们从高位上打入凡尘,成为政治工具。

遭受迫害与凌辱: 在一些更为血腥的朝代更替中,新朝为了彻底斩断前朝的血脉和象征,可能会对前朝后妃进行残酷的迫害。比如,直接处死、赐死,甚至公开凌辱。这种行为,往往是为了向天下昭示新朝的威严,同时也是一种泄愤和报复。例如,在一些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对前朝宫廷的清洗可能非常彻底,包括前朝后妃也难以幸免。历史记载中,一些妃嫔被视为前朝的“罪人”或“妖孽”,遭到公开的处决,场面往往十分惨烈。

二、时代洪流中的“消失”与“隐匿”

并非所有前朝后妃的命运都有史可查,很多人的结局是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归隐山林,淡出视线: 一部分有远见的后妃,或者家中背景深厚的,或许能在乱世中设法逃脱,然后改换身份,选择隐姓埋名,在某个偏僻的地方度过余生。她们可能变卖家产,只留下少量财物,然后悄悄离开都城,去往一个没有人认识她们的地方。她们或许会选择出家为尼,或者嫁给普通人,彻底与过去的生活划清界限。这种选择,虽然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但也换来了平安。她们的生活方式会彻底改变,从锦衣玉食变成粗茶淡饭,从万人仰慕变成默默无闻。

成为遗民,怀念故国: 还有一些人,可能并没有被新朝发现,或者不愿屈服于新朝的统治,选择了隐居,并在内心深处永远怀念着自己的故国。她们或许会在某个隐秘的角落,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逝去的王朝,或者将一些故国的物件珍藏起来,作为最后的寄托。她们的生活可能会非常艰难,但她们的精神世界却可能依旧属于那个逝去的时代。

历史记录的“空白”: 很多时候,史书中对前朝后妃的记载,在前朝灭亡后便戛然而止。她们的个人档案、生平记录,可能随着宫廷的倾覆而焚毁,或者被新朝有意地删除。她们的子女,如果能够幸存,也可能被刻意地抹去前朝的身份。这就导致,许多后妃的命运,成为了历史的空白,无人知晓她们去了哪里,经历了什么。

三、幸存者的“新身份”与“旧心结”

少数幸运的后妃,在新朝的统治下,也能找到一条相对体面的生存之道。

被新朝皇帝纳为妃嫔: 在一些较为开明的朝代,或者新朝皇帝对前朝后妃本身有所仰慕时,也可能将前朝的妃嫔纳为自己的后妃。但这通常是地位较低的嫔妃,或者是在经过一番政治考量和“净化”之后。比如,唐朝灭亡前蜀后,前蜀的后妃有的就被唐朝皇帝纳入后宫。然而,这种婚姻往往是政治性的,后妃们的心中,可能永远无法忘记曾经的故国和故人。她们在新朝的宫廷中,既要小心翼翼地适应新的环境,又要面对可能来自新朝后宫的猜忌和排挤。

成为遗孤的抚养者: 如果前朝皇帝留下了年幼的皇子皇女,那么前朝的后妃,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地位的,可能会被新朝允许继续抚养这些皇室遗孤。这是一种相对体面的安排,既能安抚前朝的残余势力,也符合新朝“仁义”的形象。但她们抚养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前朝的血脉和希望,她们的责任重大,也充满了危险。

总结一下, 前朝或他国君主的后妃,在朝代更替及本国灭亡之后,她们的命运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充满了不确定性。她们可能是新朝权力斗争中的棋子,被软禁、被和亲,甚至被侮辱和处死;她们也可能选择隐匿,消失在历史的视线之外,带着对故国的思念终老;更少的一部分人,或许能在新朝的统治下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但内心的伤痛和对过往的怀念,恐怕会伴随她们一生。她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缩影,也是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和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两个在新朝仍然得到优待的前朝后妃:后汉高祖刘知远李皇后,高丽恭愍王定妃安氏。之所以把她们两人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她们受优待的原因一致,即授予了新君大义名分。

先说李皇后,她一向在传统戏曲中出现频率颇高,历史上她与刘知远的相遇也非常具有传奇性,是被当小兵的刘知远劫走的: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已贵,封魏国夫人,生隐帝。

刘知远是个短命皇帝,趁着后晋被契丹所灭,契丹主耶律德光病死的机会趁机建国的他,即位仅仅11个月多点就病死了。继任的隐帝刘承祐就是李皇后的儿子,但这个年轻的小皇帝刚上位就觉得父亲手下的文武将相对自己诸多制肘,打算把他们全部除掉,乃至后周太祖郭威全家都被刘承祐所杀。

逼反郭威之后,两军在开封城外决战,刘承祐战败,仓促之中被自己手下郭允明砍了头。就这样,郭威成为了胜利者,入京之后为了迷惑人心,郭威“举事皆称太后诰”,乃至拥李太后临朝听政。两个月后,郭威正式称帝,建立后周。

因为自己名义上是从李太后手上接的政权,所以郭威自请以母事太后,李太后也识趣的表示您这是天命所归,我这把老骨头就靠儿子你了!

“侍中功烈崇高,德声昭著,剪除祸乱,安定邦家,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老身未终残年,属此多难,唯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认深意,涕泗横流。”

之后郭威将李太后迁居太平宫,不但保留了她皇太后的尊号,还另外加“昭圣”二字,称为“昭圣皇太后”。

更巧合的是,李太后跟郭威这对塑料母子,都在显德元年(954年)年初去世了。

至于恭愍王的定妃安氏,与李太后的遭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1389年冬,高丽国王王昌暗杀权臣李成桂的计划失败,李成桂及其党羽决心将王昌废除。废主肯定需要大义名分嘛,这时他们就想起了王昌的爷爷,高丽恭愍王的妃子定妃安氏。

於是, 书宗室数人名, 遣德符·石璘·浚, 诣启明殿, 告太祖, 探筹, 果得定昌君名. 翼日质明, 我太祖与德符等八人, 诣恭愍王定妃宫, 卫以兵仗, 宗亲·百官皆从之. 奉妃敎, 放昌于江华。

王昌被废除之后,李成桂拥立了王室宗亲王瑶为君,也就是恭让王。之后两年里李成桂将自己篡位的绊脚石相继铲除,最终在1392年建立了李氏朝鲜。

而这个篡位的过程也需要大义名分啊,于是李成桂就仍然以定妃的旨意,先废除恭让王,再由定妃任命自己为监国,再让党羽们劝进:

先是, 是月十二日辛卯, 恭讓將幸太祖第, 置酒與之同盟, 儀仗已列。 侍中裵克廉等白王大妃曰: “今王昏暗, 君道已失, 人心已去, 不可爲社稷生靈主, 請廢之。” 遂奉妃敎廢恭讓。
事旣定, 南誾遂與門下評理鄭熙啓齎敎, 至北泉洞時坐宮宣敎, 恭讓俯伏聽命曰: “余本不欲爲君, 群臣强余立之。 余性不敏, 未諳事機, 豈無忤臣下之情乎?” 因泣數行下, 遂遜于原州。 百官奉傳國璽, 置于王大妃殿, 庶務就稟裁決。 壬辰, 大妃宣敎, 以太祖監錄國事。

从定妃那里获得大义名分的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之后自然不能薄待了这个恩人,定妃依旧得到了优待,被李成桂封为“义和宫主”。(宫主是高丽时代后妃和王女的封号之一)

○封王瑤爲恭讓君, 置杆城郡; 瑤弟瑀爲歸義君, 置麻田郡, 主王氏祀。 封前朝王大妃安氏爲義和宮主。

甚至,李成桂在元年年末还曾经亲自驾临定妃私宅,举办宴会:

太祖 元年 閏12月 19日(乙未)
○乙未/上與顯妃宴于義和宮主安氏第。

朝鲜太宗时期,太宗大王还因为定妃年老多病,要常喝药酒疗养,下令每天送一瓶酒给她。后来还特别指示只取新造之酒供奉定妃,而不用陈酒:

太宗 15年 5月 25日(辛酉)
○日賜酒一甁于義和宮主安氏, 卽前朝恭愍王定妃也。
太宗 18年 8月 6日(癸未)
○敎李明德曰: “義和宮主老且有疾, 不離藥酒。 自今勿用陳酒, 以新酒進焉。” 宮主, 前朝玄陵定妃安氏也。

等到了太宗禅让给儿子世宗,自己做了上王,大寿之时,定妃还来宫中参加过宴会:

世宗 2年 5月 16日(癸未)
○癸未/以上王誕日, 上行賀禮於內殿, 仍獻表裏、鞍馬。 恭妃及明嬪、義和宮主各獻遞手帕。

甚至世宗10年(1428年)1月时,还特地新赐了定妃一所住宅:

○賜朴苞家于義和宮主。

也就是在这年5月,定妃在李氏王朝以“义和宫主”的身份生活了36年后,终于去世了。定妃的丈夫高丽恭愍王是1374年死的,照这么算来,定妃去世时应该起码六七十岁了,绝对的高寿。甚至比朝鲜太祖李成桂,朝鲜定宗李芳果,朝鲜太宗李芳远3位新朝国王都活得久。

她的葬礼,世宗也专门派人致祭:

○義和宮主安氏卒, 賜賻米豆各一百石。 安氏, 卽高麗恭愍王定妃也。

有意思的是,在讨论定妃葬礼的规格时,朝鲜臣僚还搬出了中国汉朝和隋朝的旧例,说汉献帝曹皇后跟隋炀帝的萧皇后都分别在魏和唐时以前朝皇后礼节下葬,如今定妃也应该用高丽旧制,以王妃之礼安葬:

世宗 10年 5月 20日(辛未)
○辛未/禮曹啓: “按古制, 魏明帝時, 漢獻帝后曹氏薨, 葬用車服禮儀, 皆依漢制; 唐太宗時, 隋煬帝后蕭氏殂, 詔以皇后例葬之。 今義和宮主之葬, 請依古制, 用王妃禮, 其車服禮儀, 從前朝之制。” 從之。
user avatar

谢邀。

南北朝尤其是北周、北齐,为时短暂,有很多亡国皇后。由于佛教昌隆,很多亡国或被废皇后后来都出家为尼,其实也是一种软禁。当时人对妇女并没有太多的再婚歧视,能够改嫁其实是一种幸运。

周闵帝的元皇后,在周闵帝被屠龙高手宇文护废杀后,出家为尼。隋文帝篡位后,还俗回家。

周武帝的阿史那皇后娘家是突厥,沙钵略可汗当时还是很强大的,隋文帝不敢拿她怎样,死后陪葬于周武帝的孝陵。

周武帝的李皇后在北周亡国后出家为尼,法名常悲。

周宣帝(后来升级做了太上皇)一个人就留下了五个亡国皇后。

周宣帝是一个很能折腾的主,继位没多久就杀了周武帝留下的一干老臣。578年六月登基,次年二月就传位太子周静帝,自号天元皇帝。580年五月突发疾病驾崩,年方二十二。581年(开皇元年)二月隋文帝篡位,才9岁的周静帝几个月后就被隋文帝杀死。

天元皇后,后改为天元大皇后的杨皇后杨丽华,就是隋文帝的大女儿,对父亲篡位废杀周静帝非常反感。隋文帝虽然把宇文皇族几乎屠杀殆尽,但是对自己女儿毕竟下不了手。开皇六年,隋文帝封她为乐平公主,后来想帮他续弦,杨皇后坚决不肯,隋文帝只好做罢。到了隋炀帝大业五年,和隋炀帝一起迅游河西时,死在那里。隋炀帝车驾回到洛阳以后,把她附葬在周宣帝的定陵。

天元帝后,后改为天皇后,再改为天大皇后的朱皇后朱满月,周静帝的母亲,是“吴人”,因为家人犯法被株连收入宫中被还是太子的周宣帝“幸之”,朱皇后比周宣帝大十几岁,虽然出身卑贱,但因为生了周静帝而地位仅次于杨皇后。太后当了没几个月就废黜,被迫出家为尼,法名法净,开皇六年去世,以尼姑的礼节在长安下葬。

天左皇后,后改为天左大皇后,再改为天中大皇后的陈皇后陈月仪,是北齐降将陈山提的女儿,一度非常受周宣帝的宠爱。隋文帝篡位后也出家为尼,法名华光。

天右皇后,后改为天右大皇后的元皇后元乐尚,是北魏元氏宗室女,被周宣帝宠信,和陈皇后同一天被封为皇后。隋文帝篡位后也出家为尼,法名华胜。

天左大皇后尉迟皇后,是西魏北周元老尉迟迥的孙女。隋文帝篡位后也出家为尼,法名华首。开皇十五年去世。

陈皇后和元皇后都非常长寿,一直活到了唐朝。

周静帝的司马皇后是司马消难的女儿。隋文帝篡位后司马消难起兵失败,逃亡到陈朝,隋灭陈后,由于司马消难和隋文帝的父亲关系要好,因此没有被杀,而是被废为庶人,改嫁给了司隶刺史李丹,一直活到了唐朝。

齐文宣帝的李皇后,以前写过。文宣帝死后被齐武成帝逼奸流产,儿子被杀,自己出家,齐亡后作为俘虏被送往北周,隋文帝篡北周后,才回到老家。

齐孝昭帝的元皇后,比文宣帝的李皇后好些,也是齐亡后作为俘虏被送往北周,隋文帝篡北周后,才回到老家。

齐武成帝的胡皇后,“齐亡入周,恣行奸秽,隋开皇中殂”。

齐后主的斛律皇后是斛律光的女儿,斛律光被冤杀以后被废打入冷宫,后勒令出家为尼,北齐灭亡后改嫁。

齐后主还有另外两个皇后胡皇后和穆皇后。胡皇后是胡太后的侄女,但是因为陆令萱的谗言而被废,也出家为尼,北齐灭亡后改嫁。穆皇后原来是斛律皇后的侍女,受齐后主宠爱,又拜陆令萱为母,北齐灭亡后被作为俘虏送往北周宫中。

值得一提的还有齐后主的真爱冯小怜。在史书记载中,简直就是北齐灭亡的一大魁首,李商隐诗曰“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北齐灭亡后,和齐后主一起被俘虏,齐后主还向周武帝请求把冯小怜还给自己。齐后主被杀后,冯小怜被赏赐给代王宇文达。宇文达非常宠爱冯小怜,但是冯小怜心中还是思念着齐后主,弹琵琶时因弦断,作诗道:"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宇文达的王妃因为和冯小怜关系不好,差点被宇文达所杀。不久隋文帝准备篡位,杀宇文达等北周宗室,把冯小怜赏赐给宇文达王妃的哥哥上柱国李询,命她做粗活,不久被李询的母亲逼令自杀。

还有隋炀帝的萧皇后,太出名了,就不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