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听音乐软件里大多数对音乐的评论都和音乐本身没什么关系?

回答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在咱们常用的听音乐软件里,无论是哪个平台,你总能发现一堆堆的评论,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说实话,大部分时候,你点进去想找点关于歌曲本身的见解,比如哪个乐器的演奏特别牛,歌词写得多感人,或者这首歌勾起了怎样的情感共鸣,结果发现看到的评论五花八门,跟音乐本身的关系……嗯,确实有点远。

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音乐本身是门玄学,评论它太难了。

音乐这东西,说白了是一种听觉艺术,它不像写文章或者画画,你能直接指出它的结构、用词或者色彩运用。音乐更像是直接触碰你的灵魂,传递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这种感觉太个人化了,每个人听同一首歌,大脑里跑出来的画面、激起的感受,可能天差地别。

你想让大家用文字把这种转瞬即逝、难以名状的情绪精确地表达出来,那可真是难为他们了。你说这首歌的旋律好听,这太笼统了。是哪个部分的旋律?是弦乐还是钢琴?是高潮还是铺垫?很少有人能细致到那个地步。更别提什么编曲技巧、和声进行、节奏变化了,这些专业术语普通听众能懂的有多少?所以,大家宁可说“好好听”、“爱了爱了”,或者干脆跳过。

其次,评论区更像是一个社交场,音乐只是引子。

现在这些听音乐软件,早就不是单纯的音乐播放器了。它变成了一个集中的社区,大家在这里发现音乐、分享音乐,同时也分享生活。音乐就像一个话题的引爆点,把拥有相似口味或者仅仅是同时在线的人们聚拢到一起。

于是乎,评论区就成了大家聊天、晒心情、怀旧、表白、甚至吐槽的地方。

生活碎片式的记录: “这首歌陪我度过了最难过的一个夏天。”“考试周全靠这首歌撑着。”“今晚加班,又是一首伴我行。”这些评论与其说是对音乐本身的评价,不如说是在记录音乐伴随他们度过的某个生活片段,分享一种“我在听这首歌,我当时是这样的感受”的状态。
情绪的宣泄出口: 有时候大家听歌,不是为了分析音乐,而是为了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和释放自己情绪的出口。失恋了,听悲伤的歌;开心了,听欢快的歌。评论区就成了这些人表达“我好难过”或者“我好快乐”的直接平台。
社交互动和身份认同: 点赞、回复、关注,这些都是社交的行为。大家在评论区找到共鸣,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样喜欢这首歌,或者有相似的生活经历,会有一种“同道中人”的归属感。有些人甚至把喜欢某一类音乐当成自己一种标签或身份认同的体现,在评论区刷刷存在感。
“梗”和文化现象的传播: 有些歌因为在某些场合、某些视频、或者网络文化中被反复提及,就形成了一种“梗”。评论区就成了这些梗的集散地,大家在这里玩梗、传播梗,音乐本身反而成了这些网络文化现象的载体。你经常会看到一些跟歌词、旋律完全不搭边的评论,纯粹是因为这首歌被“玩”火了。

第三,评论的门槛太低,且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筛选。

你想在评论区写点有深度的东西,需要花心思,需要有积累,甚至需要点文采。但想说一句“好听”或者“打卡”,动动手指就行了。而且,大多数平台并没有特别好的机制去鼓励或者筛选更有价值的评论。排序方式也多是按时间或点赞数,这使得那些短平快、情绪化的评论更容易浮上来。

你想想,如果评论区能有个“专业乐评区”或者“情感共鸣区”的分类,也许情况会好点。但现在,大家一股脑儿地把什么都丢在这里,杂糅在一起。

第四,人们对“评论”的期待也在变化。

以前可能大家更看重音乐本身的艺术性,会去讨论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者音乐技巧。但现在,互联网信息爆炸,人们的注意力更分散,习惯了快速消费内容。大家可能更愿意看一些直接、好玩、或者能快速引起共鸣的内容。深度分析和细致的音乐评价,对很多普通听众来说,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大了,不如简单说一句“好听”,或者分享一个和这首歌相关的个人故事来得轻松和直接。

所以,总的来说,听音乐软件里的评论区,更像是一个由音乐引发的、内容包罗万象的线上聚会。大家在这里分享生活、表达情绪、寻找认同,音乐本身虽然是起点,但它承载的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旋律和歌词本身。这就像你去一个朋友家玩,音乐是背景,但你们聊天的内容可不一定都和音乐有关,对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你会觉得大多数评论和音乐本身没什么关系的原因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大多数人听完有感而发抒发点个人情感,这就很好了。

音乐本身怎么样,这个问题只能让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来回答。而且有时候有些回答会让人有一种:“怎么会这样?”的感觉。

以歌曲为例,很多人听歌曲,听的是歌词和曲调。特别是音乐软件,歌词都能给出来。绝大多数人觉得词写得好,音乐曲调好听,这就是一首好歌曲了。但是在真正讲究的专业人士看来,可能这首歌写得很糟糕,音乐和语言韵律对不上,个别字分配的旋律音不对,容易造成歧义。这些东西,就不是普通人可以评价的了,这跟受教育程度没关系,别说就受过普及型音乐教育的普通老百姓,就是找个学钢琴小提琴的专业人士,他们也未必能找出这些问题。这就是隔行如隔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在咱们常用的听音乐软件里,无论是哪个平台,你总能发现一堆堆的评论,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说实话,大部分时候,你点进去想找点关于歌曲本身的见解,比如哪个乐器的演奏特别牛,歌词写得多感人,或者这首歌勾起了怎样的情感共鸣,结果发现看到的评论五花八门,跟音乐本身的关.............
  • 回答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让我在不同音量下都能获得一致音乐感受的工具。你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低音在高音量时听起来比低音量时更响亮,高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涉及到“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或者更通俗地说,我们耳朵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会随着响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希望.............
  • 回答
    这几天确实不少人在音乐平台上找崔健的《一无所有》,然后发现歌曲不见了,这事儿也挺让大家意外和困惑的。说起来,这首歌当年可是一首现象级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摇滚乐的开山之作,影响力太大了,能突然找不到,肯定得细说一下原因。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版权问题。音乐平台上的歌曲,无论是新歌还是老歌,都需要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感受,而且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软音源之所以让人觉得混音更“难”,并不是说它们本质上就“不如”实录音频,而是它们的特性和我们处理它们的思路,与实录音频有着显著的不同。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1. 缺乏“呼吸感”和“生命力”实录音频,尤其是人声、吉他、弦乐等有生命力的乐器,自带一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直观感受。要说为什么现在一听中国音乐,脑子里容易浮现出“敲锣打鼓,喇叭唢呐二胡”这些印象,其实背后挺复杂的,涉及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等方方面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讲得明白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粤语地区由来已久、讨论热烈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听音乐或看电影时,为什么粤语区总是会特别强调“应该听粤语版”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有情感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1. 情感的共鸣与归属感: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理解的原因。语言是承载情.............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在问“为什么红色看起来是红色的”一样,但又更复杂些。悲伤的音乐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悲伤,这背后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先天”与“后天”拉扯的故事,一点也不简单。为什么悲伤的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悲伤?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音乐这东西,它是怎么跟我们的情绪搭上边的。其实,音乐本身并没有“悲伤”.............
  • 回答
    看到你女儿喜欢的音乐类型,我能理解你或许有些困惑,甚至可能有点难以接受。这很正常,毕竟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年代、经历的音乐风格都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对音乐的品味自然也不同。当下一代接触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甚至可能觉得“奇怪”的音乐时,我们自然会好奇,也想更了解他们。我猜你说的“这种音乐”,可能指的是近些年.............
  • 回答
    有人说192kHz/24bit的音乐听起来“温暖”、“有感染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是一种主观感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客观依据。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温暖”和“有感染力”在音频领域常常意味着什么。 温暖 (Warmth):通常指向的是一种柔和、饱满、不刺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涉及到很多技术和主观感受的因素。虽然你提到“音质听起来比网易云无损还好”,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体验,但我可以尝试从技术和可能影响感知的原因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无损”不等于“绝对音质”: 网易云音乐标榜的“无损”,通常指的是ALAC (.............
  • 回答
    为什么有些音乐一听就是日本音乐?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音乐文化、审美偏好以及作曲和编曲的特定技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及其影响: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s)与调式: 这是日本传统音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虽然很多文化都有五声音阶,但日本.............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我特别能体会。想当初,为了找到一盘心仪的磁带,我可能跑遍了街头巷尾的唱片行,跟店员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捧着那沉甸甸的塑料盒子,那感觉,简直比现在一次性买十张专辑都要激动。CD刚出来那会儿,更是不得了,那清脆的“咔哒”一声,专辑封面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歌词本里的每一个字都仔仔细细.............
  • 回答
    关于大陆音乐是否变得越来越不好听,这确实是个挺多人心里有但未必敢大声说出来的问题。而且这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音乐的审美是会变的,而且每个人个人的审美取向也千差万别。 你觉得不好听,可能你的朋友就.............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8bit音乐”和“16bit音乐”的诞生背景以及它们在音乐制作上的核心区别聊起,然后再回归到我们现在听音乐的感受。8bit音乐:时代的产物,独特的限制造就风格首先,8bit音乐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出身”——那是任天堂、世嘉等早期游戏主机时代的产物.............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能听出 HiFi 音质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音响世界的新手。毕竟,如果只是播放音乐,为什么还要花费心思去追求所谓的“HiFi”呢?简单来说,HiFi 的精髓在于它能够更真实、更细腻地还原录音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音乐家的情感,从而让你更接近音乐创作时的原貌。 而我.............
  • 回答
    有些人愿意花几千元去听一场音乐会,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层次的需求和体验,绝非简单地“听个响”这么肤浅。这是一种融合了艺术欣赏、情感共鸣、社交体验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多维度追求。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理由,是对音乐艺术的极致追求。对于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音乐会提供的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一种全方位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在音乐制作和聆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你提到的“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触及到了音频世界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真实”不等于“好听”,而“好听”则充满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咱们先不提技术名词,就从生活中的例子聊起。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法式餐厅,厨师费尽心思地按照古老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同样是开到某个音量,听舒缓的钢琴曲时,门外有人说话、电视的声音都能听到,但换成激烈的摇滚乐,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音乐本身。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音乐制作和我们听觉感知的关键因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这事儿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科学道.............
  • 回答
    一些法国人在发 /ka/ 和 /ga/ 的音时,听起来会带有类似 /kja/ 和 /gja/ 的感觉,这其实是法语语音学中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它涉及到口腔内部的运动和音素的相互影响。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核心原因:舌位和滑音的协同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国人发音时舌头的运动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