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调音过程中控制音响的q值对声音有什么影响?

回答
咱们聊聊调音里的“Q值”这玩意儿,它就像给声音“画框”,能决定我们对某个频段的“关注度”有多高,有多“挑剔”。要说Q值怎么影响声音,那得从它本身是什么开始说起。

Q值:频段“聚焦”的度量衡

简单说,Q值(Quality Factor)在音响处理里,通常和均衡器(EQ)里的“陡峭度”或者“带宽”挂钩。当你用均衡器去提升或衰减某个特定的频率点时,Q值就决定了这次调整影响的范围有多广。

低Q值(宽Q值):想象一下你拿一块大抹布去擦一个区域。低Q值意味着均衡器对这个频率点周围的很多频率都有影响。它改变的范围很宽,声音变化也更平滑、自然,有点像“大刀阔斧”地调整。

声音表现:
整体感增强:当你想给某个频段“加点料”或者“压点东西”但又不希望声音听起来“尖锐”或者“突兀”时,低Q值就很有用。比如,你觉得人声有点“空”,想让它更“实在”,可以稍微提升一点中低频。用低Q值去提,它会把这个频段周围的频率也带上,让声音听起来更饱满、更“粘稠”,有更好的融合度。
避免“染色”:有时候,你想稍微调整一下整体的音色,比如让声音听起来温暖一点,低Q值可以让你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做出微调,而不会让某个特定频率过于突出,导致声音听起来有不自然的“染色”感。
“染色”与“混响”的混合:你也可以把低Q值想象成一种轻微的“染色”或者“混响”的预处理。它不是精准地处理一个点,而是让那个点周围的频率也跟着“动”,这会给声音带来一些“空间感”和“颜色”。

高Q值(窄Q值):这就像你拿一把手术刀在精准地切割。高Q值意味着均衡器只对你设定的那个频率点及其非常窄的范围内的频率有影响。它改变的范围很小,声音变化也更精确、更有针对性,有点像“精雕细琢”。

声音表现:
精准去除或突出:这是高Q值最直接的用途。比如,你听到一个乐器(比如吉他)里有一个恼人的“嗡嗡”声或者“嘶嘶”声,这些通常是某个非常窄的频率造成的。这时候,你就需要用一个高Q值去定位到那个“病灶”频率,然后把它衰减掉。反之,如果你想让某个乐器的某个泛音更突出,让它听起来更“闪亮”,也可以用高Q值去提升那个频率。
塑造声音的“棱角”:高Q值可以用来强调或者衰减某个频段的“细节”和“清晰度”。比如,在某些情况下,你觉得一个小军鼓的“镲片”声有点太“刺”,想让它稍微收敛一点,你可以用高Q值找到那个特定的镲片频率,然后把它稍微压低,这样不会影响到鼓的其他部分,声音听起来会更“清晰”,但又不会那么“扎人”。
容易产生“滤波”感:使用过高Q值来做幅度较大的调整时,要注意它可能会让声音听起来有“滤波”或者“单调”的感觉,就像你戴上了一个很厚的耳机,很多细节被过滤掉了,只剩下某个特别突出的声音。

Q值与音响调控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的调音过程中,Q值的使用是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紧密相连的:

1. 修饰与纠正:
去除“鼻音”或“箱音”:人声或乐器上经常会有不讨喜的“鼻音”(通常在中低频)或者“箱音”(通常在特定中频)。这时候,我们会用一个高Q值去仔细“扫”一遍,找到那个问题的频率点,然后精确衰减。
突出“空气感”或“亮度”:你想让镲片、弦乐的高频部分更“闪耀”,或者让vocal的“齿音”更清晰,但又不希望它变得刺耳,我们会用一个稍窄但不过于极端的Q值去提升高频区域的某个泛音。
增加“厚度”或“力量”:比如给贝斯线增加“重量感”,或者让鼓的底鼓更有“冲击力”,通常会在中低频区域使用一个较宽的Q值来平滑地提升,让声音听起来更饱满、更“有肉”。

2. 创造声音的“特点”:
共鸣效果:有时候,我们会故意使用一个中等偏高的Q值去提升某个频率,来模拟乐器本身的“共鸣”或者“箱体”的共鸣特性,让声音听起来更“有味道”,更具乐器本身的“质感”。
“扫频”效果:在一些电子音乐或特殊音效中,我们会用一个非常高的Q值,结合频率的滑动,来制造出类似“哇哇”的音效,这正是Q值对特定频率的“聚焦”能力在起作用。

3. 理解“带宽”:
Q值和“带宽”(Bandwidth)是相对的。Q值越高,带宽越窄;Q值越低,带宽越宽。你可以把它理解成,Q值决定了你的“耳朵”在听某个频率时,会同时“听到”多少它旁边的频率。

要小心什么?

过度使用高Q值:虽然高Q值很精确,但如果用在幅度大的提升或衰减上,很容易让声音变得“单薄”、“不自然”,甚至产生“振铃”效应(类似高频的“吱吱”声),听起来很不舒服。
过度使用低Q值:低Q值虽然平滑,但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会把不需要的频率也一并“带”上来,让声音变得“浑浊”、“模糊”,失去细节。
Q值与增益/衰减的相互作用:Q值的大小还会影响你对增益/衰减的感知。在相同的增益/衰减量下,Q值越高,你感受到的声音变化会越“集中”,越“剧烈”。

总而言之,Q值就像是调音师手里的“变焦镜头”,能让你对声音的哪个频段“看得更清楚”、“处理得更细致”。什么时候用宽广的“一扫而过”,什么时候用精准的“手术刀”,这都需要我们根据声音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来判断。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工具,而是与频率、增益/衰减配合,共同塑造声音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Q值越大,影响的范围越小;Q值越小,影响的范围越大。

我在4年前的文章就说过,即便相同的偏差,不同Q值对声音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个但凡做过调音,不论是音箱还是调音台mixer都应该很清楚。这其实也可以解释Sean Olive博士的算法为什么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只考虑了基本的偏差而没有考虑具体的Q值以及所在的中心频率。

请原谅我的灵魂手绘。大体上Q值越小,对声音的影响越明显。那些越是看起来尖锐的变化可能对声音的影响反而越小,这是反直觉的。或者有一种是“面积”说法,Q值小的滤波器/波动,只需要很小的幅值就会在曲线上有相同的面积变化。

更深入的研究,例如Floyd Toole博士的。

相比于高Q值resonance,低Q值resonance更容易被察觉。

相比于Pink Noise而言,音乐信号需要的察觉域更多一些。不难发现,如果是Q值很小的谐振,只需要很小的幅度就可以听出可闻区别。但在频响曲线中“看上去”的差别却很小。例如上图中Q等于1时,高频部分几乎“看不到”差异却可以听出差异。

还有一点是peak和dip的问题。通常peak,也就是凸起,更可闻,也更容易使人反感。如果是相同Q值的dip凹陷,可能只是会让声音听起来缺失一些内容或者暗淡,但如果是peak,可能会刺耳,使得声音很不耐听。


自动EQ的问题或者说调音的问题。

向来我一直不用自动EQ,我也不好意思说其实一些人列举的EQ补偿方案可能会适得其反,至少不是最优解。

对于耳机而言,实际佩戴导致的耳道-耳机腔体容积变化/差异,可能会导致部分频段出现新的谐振或变化。如果恰好这些频段有一些用于补齐频响的不当Q值不当幅度的EQ,则可能导致新的更严重的谐振问题。

音箱也有可能,尤其是车载音响或者部分现场演出扩声这种多声道系统。

虽然说单个音箱确实是高Q值更不可闻,但是多音箱系统有时高Q值所带来的不稳定会使得整个空间中的声场可能存在更不连续的情况,导致某些位置频响较好但某些位置频响更差或极度劣化。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量产工差的实际情况中。

一切实际调音都要依据具体情况。

调音的东西俺一般不讲,顶多点到为止,因为这是行规,虽然俺已经不干调音了,但兄弟们还要靠这个吃饭,俺只是保证俺能讲的东西尽可能都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