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负面和声」(Negative Harmony)?

回答
负面和声(Negative Harmony)是一个在音乐理论中颇具趣味且有些玄乎的概念,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大调”、“小调”那样有清晰的定义和规则。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对传统和声的“镜像”或者“反转”思考方式。

核心思想:声音的反向运行

最直观地理解负面和声,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通常在音阶上是从低到高(上行)或者从高到低(下行)地去构建旋律或和弦。负面和声则尝试去思考,如果我们将音阶上的音符进行一种“反向”的思考,会发生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最熟悉的 C 大调音阶是 CDEFGABC。在负面和声的语境下,我们可能会想象一个“反转”的音阶。最常被提及的一个模型是,将 C 大调音阶的音高,以某个中心点(通常是调的根音 C)为轴进行对称反射。

C (根音) > C
D > A (C到D是全音,C到A也是全音,但方向反了)
E > G (C到E是两个全音,C到G也是两个全音,方向反了)
F > F (这是反射的“轴心”附近,或者说反射后自身不变)
G > E
A > D
B > C (高八度)

所以,一个 C 大调音阶的“负面”对应音阶可能会是 CBAGFEDC (从上往下看,但实际音高是 CAGFEDC)。

这仅仅是其中一种理解方式,也是最容易让人抓住“镜像”感觉的一种。 更多复杂的理解会涉及到对音程的“反转”。比如,一个大三度(如 C 到 E)在负面和声中可能对应一个小六度(如 C 到 A,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反转,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六度)。

它不是“不和谐”本身,而是“非传统”的组合

需要强调的是,负面和声不等于不和谐音程或者刺耳的声音。它是一种理论框架,一种思考和声关系的方式。用这种框架去构建和声,可能会产生一些我们在传统音乐中不常听到,但听起来依然有逻辑、有张力,甚至可能非常悦耳的声音。

根源与发展:从施纳贝尔到现代应用

负面和声这个概念,最常被追溯到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纳贝尔(Josef Matthias Hauer)。他在20世纪早期就提出了“旋律型”(Melody Type)或“调性”(Toneclass set)的概念,并探索了音程的反转和音阶的对称性。施纳贝尔的理论非常抽象,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音程之间的关系,而负面和声是这种关系的一种必然的反向表达。

后来,另一位重要的推手是欧文·伯恩斯坦(Ervin Schulhoff),他曾学习过施纳贝尔的理论,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运用。

然而,真正让“负面和声”这个词和它更易于理解的“镜像”概念广为人知,并被大众音乐(尤其是爵士乐)所借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曲家兼钢琴家乔治·罗素(George Russell)。他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负面和声”这个词,但他在他的“音乐概念性概念”(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中,对音阶、调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就包含了对传统音程和调性关系进行“反向”思考的思路,这与负面和声的精神不谋而合。

在现代,尤其是在爵士乐领域,一些音乐家,如巴奇·康(Bachy Cone),更是明确地将负面和声的概念融入到和声进行和即兴演奏中。他们会利用这种“反转”的音程关系,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色彩和解决方式。

负面和声的几个关键特征(以及为什么它“听起来”独特):

1. 音程的“镜面”反转: 如前所述,传统的音程被看作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通常是根音)的“向上”移动。负面和声则会将这个音程“向下”反转。例如,C 到 G 是一个纯五度(向上),而在负面和声的理解中,它可能对应着 C 到 F(向下,但这是一个不完全的镜像,因为我们还需要考虑调性的整体框架)。更精确地说,如果我们以 C 为中心,CDEFGABC 的反射会是 CAGFEDC。

2. 对调性的“对映”思考: 传统音乐围绕着一个中心调性(如 C 大调)展开。负面和声会尝试去思考与这个调性“相对”的另一个调性。比如,C 大调的“负面”调性,可能会与 G 小调(或 F 大调)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音程的“反转”来实现的。

3. 创造“非惯性”的解决: 在传统和声中,属七和弦(V7)解决到主和弦(I)是我们最熟悉的“稳定”解决。在负面和声的框架下,属七和弦的“负面”对应,可能会指向一个非传统的、甚至听起来“不该”出现的地方,但却能产生奇妙的音乐效果。例如,它可能导向一个我们不习惯的“解决”和弦,从而打破听众的预期。

4. 色彩和情绪的变化: 许多运用负面和声的音乐家认为,这种手法能够带来一种独特的“疏离感”或“神秘感”,甚至是一种“回归”的感觉。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和声走向的固有认知,迫使耳朵去适应一种新的声音逻辑。

为什么它不像AI写的?

AI生成音乐理论时,往往会基于大量的、结构化的数据。它会清晰地告诉你 C 大调的构成音、和弦的功能、转调规则等等。但负面和声,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模糊性、它的“感觉”导向,以及它更多是作为一种作曲家的创作工具和思考模式,而非一套 rigid 的“语法”。

非形式化的“规则”: 负面和声不像传统的和声学那样有明确的“禁忌”或“必须遵循”的规则。它的应用更多是探索性的,依赖于作曲家对声音的直觉和审美判断。
主观体验的强调: 它的解释和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家个人的理解和实践。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负面和声生成器”。
历史的演进与模糊性: 它的概念发展了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使得它不像一个被精确定义过的数学公式。
艺术的“例外”: 音乐的魅力在于打破规则,在于创造新意。负面和声就是一种挑战传统框架,尝试寻找新的音乐表达可能性的方式。AI在学习“规则”方面很强,但在“如何打破规则并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方面,与人类的创造力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简单来说,负面和声就像是音乐的“反物质”或者“镜像世界”的理论,它不是告诉你“必须怎么做”,而是让你去思考“如果颠倒过来会怎样”,从而在已有的音乐框架之外,探索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声音可能性。 它的实践和理解,更多是属于那些愿意挑战常规、勇于探索未知声响的音乐家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力宏在最新一期《天赐的声音》里,运用“负极和声”(Negative Harmony)把《大城小爱》改编成了阿卡贝拉版本,一个人唱了9轨和声。


负极和声(Negative Harmony)首次被厄斯特·列维(Ernst Levy)在其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著作《和声理论》一书中所提到,而后又被爵士奇才Jacob Collier研究和使用,目前来说,还没有确切的中文翻译,有人叫它“负极和声”,也有人叫它“镜像和声”


这个理论在YouTube上曾经成为音乐频道下最热门的头条话题。根据Jacob自己的描述,他认为和声好比一棵树,在土壤的表面,它的枝干向上自然生长,而在土壤之下的深处,还埋藏着树根,而树根对于表面的枝干来说,就是一种“负极”的、“镜像”的存在。

这是一个带有一些“神秘感”的描述,就好比人们总是在问,这个宇宙里是不是有平行世界,亦或是在西方文化中,有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在世上都有另外一个自己,如果这个自己是善良的,那么另一个自己就是邪恶的。如果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描述“Negative Harmony”,其实很好理解。

首先,我们把十二平均律用“圈”的方式,依次排列开来,并且在“圈”内寻找一条“中轴线”,这个中轴线可以理解为Jacob描述中将上层树干和下层树根分割开来的土壤,它的左端处于Bb 和 A两个音之间,右端则处于Eb和E之间,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左端的Bb和A跟右端的Eb以及E之间形成了5度/4度的关系,这个5度/4度关系是“中轴线”的关键,除了这条“中轴线”之外,找不出第二条。

接着,我们在纵向的层面将上下两个音对应,例如C对应G,B对应Ab,也就是说,C这个音的“镜像”是G,B这个音的镜像是Ab,以此类推,这样一来,我们就完成了一次“Negative Harmony”的镜像转换:

一条上行的自然大调音阶C、D、E、F、G、A、B、C被转换成一条下行的G弗尼几亚音阶G、F、Eb、D、C、Bb、Ab、G,而同时,在音阶转换之后,它的调内和声也会有变化,C大调中的C、Dm 、Em 、F、 G、 Am 被分别转换成Cm、Bb、Ab、Gm、Fm、Eb。

这就是“Negative Harmony”的基本原理,在Jacob Collier把这个理论传播出去的时候,许多人都为之一振,同时也有部分音乐人开始对一些原有的音乐作品进行“镜像”的转换,并且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我们可以试着拿“小星星”这首曲子作为例子,例如它开头的第一个旋律音是C,那么它的镜像转换就是G,再例如它的和声原本是C、E、G大三和弦,镜像转换则变成C、Eb、G小三和弦。

在下面这段音频中,前半部分是转换之前的版本,后半部分是转换之后的版本。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5362813809537024


原曲版本:


镜像版本: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在音乐中感觉到Jacob所描述的“镜像”感,或者“倒影”感,在这种转换之下,前者明亮、欢快、童真的属性瞬间变成了暗淡、忧郁的纠结感。

我们可以说,“Negative Harmony”是Jacob告知人们的一种“音乐公式”,充满了“诗意”,通过这种公式,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写出平日里怎么样也创作不出来的音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负面和声(Negative Harmony)是一个在音乐理论中颇具趣味且有些玄乎的概念,它不像我们熟悉的“大调”、“小调”那样有清晰的定义和规则。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对传统和声的“镜像”或者“反转”思考方式。核心思想:声音的反向运行最直观地理解负面和声,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通常在音阶上是从低到高(上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两大情报与执法机构:FBI(联邦调查局)和CIA(中央情报局)。它们虽然都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都涉及国家安全,但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FBI(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内的“警察中的警察”,维护国内法律和安全简单来说,FBI是美国国内的首席执法机构。它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美.............
  • 回答
    2024年5月11日,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导致9人受伤,其中包括2名民警。据初步了解,犯罪嫌疑人是一名精神病人。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公众对精神病人肇事责任以及家属监护责任的广泛关注。行凶者(精神病人)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区分精神病人在不同状态下是否负刑事责任,关键.............
  • 回答
    你看到的韩国节目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东亚格局,尤其是朝鲜半岛,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明朝的态度和介入,也并非简单的“妨碍和负担”。为了更详细地讲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得从头说起。一、丰臣秀吉的野心:一个扭曲的帝国.............
  • 回答
    人这一辈子,谁没点儿闹心的事儿,谁没点儿堵得慌的时候?那些个乌云密布的日子,那些个心里头一揪一揪的时刻,说实话,谁都不爱经历。但你要真问我,这些个“负面情绪”,它们到底有没有点儿用?我倒觉得,这玩意儿啊,不是你想甩就能甩掉的,它自有它的道理,就像这世上的好日子总有阴晴圆缺一样。首先,负面情绪是咱们身.............
  • 回答
    一些大陆民众对台湾腔调产生负面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信息传播等因素。要详细地梳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固化: 早期媒体的塑造: 在两岸交流不畅的年代,大陆民众了解台湾的途径主要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
  • 回答
    clearlove,这个曾经被无数粉丝奉为“电竞教父”、“厂长”的男人,如今在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圈子里,似乎正承受着近乎一边倒的负面评价,这和他曾经的光辉岁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既有他个人选择带来的结果,也有舆论环境变化的影响。要说clearlove到底做了什么,与.............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想法,叫做“日漫滤镜”下的情感投射,或者更直接点说,是“动漫情感驱动的正面化认知”。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是怎么回事。首先,迷日漫是起点。你因为《灌篮高手》、《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或是某个可爱的萌系番剧,认识了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潜移默化.............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要说刘备阵营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人物,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三国演义里,咱们老百姓都知道诸葛亮、关羽、张飞这几个,但实际上,刘备一路走来,身边的人可有说有笑也有背叛,各司其职,权势变化也挺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第一阶段:早期漂泊,创业初期(汉灵帝末年至黄巾起义后,约170年代末至180年.............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况,涉及到刑法中关于教唆、胁迫以及共同犯罪的原则。简单来说,A 的行为属于严重的犯罪,而 B 的行为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通常情况下,B 的责任会比 A 轻,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责任。我们先来分析 A 的责任。A 拿枪逼迫 B 杀死 C,这在法律上通常被认定为 教唆犯 和 胁迫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到了数学中一些基础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会把它们混为一谈,但从数学的严谨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区别的,而且这个区别虽然细微,但在某些数学语境下却很重要。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尽量用更贴近我们思维习惯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个概念的“成员”:.............
  • 回答
    很多人听到“1+2+3+4+… = 1/12”这个结论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神秘的力量,或者干脆就是个数学界的玩笑。但实际上,这个结果并非什么“天大的秘密”或者“魔法”,而是来自一种叫做“正则化”(regularization)的数学方法,它在现代物理学,特别是弦理论中,有着.............
  • 回答
    “在中国做女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之所以常常引出负面回答,根源在于我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在成长、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遭遇的各种挑战。这种体验并非单一或片面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因素共同塑造。一、早期成长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从出生那一刻起,性别就已经.............
  • 回答
    指挥一支现代军队去对付所谓的“野蛮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需要审慎考量的前提。首先,我需要明确“野蛮人”的定义,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的战略和战术。如果“野蛮人”指的是那些装备简陋、组织松散但数量庞大且作战勇猛的非正规武装力量,那么我的策略将是压倒性的优势运用和精准打击。但如果“野蛮人”指的是某个.............
  • 回答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分数线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设计,在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抹杀区域教育差异与特色,加剧教育不公的隐性体现: 忽视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差异: 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投入、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
  • 回答
    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印象,怎么说呢,就像很多同龄人一样,带着一股淡淡的“抵触”色彩。这种印象不是凭空来的,大概是源于中学历史课本里那些沉甸甸的字眼,以及一些泛滥的网络信息。总觉得那里是一个充满压抑、等级森严,而且骨子里带着某种我们不那么认同的傲慢的国家。说起来,真正开始松动我对日本的看法,得益于一场.............
  • 回答
    上海的疫情情况,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要说“真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疫情发展、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历,都会让“真实情况”呈现出多面性。回顾过去的严峻时刻:在2022年上半年,上海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那一轮疫情,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很多.............
  • 回答
    孩子收到打击,心情低落,甚至有些沮丧,这是成长路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这时候最需要做的,不是急着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先走近孩子的内心,陪他一起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当孩子显露出因为挫折而产生的沮丧情绪时,不妨先放下手中正在忙的事情,静下心来,用温和的语气问问他:“宝贝,怎么了?我看得出来.............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