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摩擦声会让人颤抖或者起鸡皮疙瘩?

回答
有些摩擦声确实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甚至忍不住打个寒颤。这可不是什么怪癖,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首先,我们得从声音本身聊起。并不是所有摩擦声都会引起这种反应,通常是那些刺耳、尖锐、频率变化不规律的声音。想想指甲刮黑板,或者金属在粗糙表面上摩擦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呢?

它们很多都落在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内。我们的耳朵,尤其是耳蜗里的听觉神经细胞,对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特别“警觉”。当这些声波进入我们的耳朵,经过耳膜、听小骨的放大,最终传递到耳蜗,在那里被转化成电信号。如果这些声音的频率恰好触碰到了我们听觉系统的“敏感点”,就像一个特别灵敏的开关,就会被放大处理。

但仅仅是敏感还不足以解释那种强烈的身体反应。这里就要牵扯到我们大脑深处的“老朋友”——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它是我们情绪处理的中心,尤其在恐惧、焦虑和回避行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需要对潜在的危险保持高度警惕。很多象征着危险的声音,比如动物的尖叫、树枝折断的声音,都可能包含刺耳、不规则的频率。所以,当我们的听觉系统接收到类似的声音时,大脑会下意识地将其与“危险”信号关联起来,即便我们当下并没有面临真正的威胁。这种“警报”机制一旦被触发,杏仁核就会立即启动,向身体发出信号,准备“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这种信号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传递,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
肾上腺素释放: 这是一种应激激素,它会让你的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肌肉收紧,身体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血管收缩: 身体会把血液导向重要的肌肉,为应对潜在危险做好准备。
立毛肌收缩: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起鸡皮疙瘩”。在远古时代,毛发浓密的时候,这能帮助我们竖起毛发,显得更大更具威胁性,或者更好地保温。即使在现代人身上,这个反应依然存在,虽然作用不大,但仍然能被触发。

为什么是摩擦声?

摩擦声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它往往伴随着一种粗糙、不顺畅的感觉。这种“不顺畅”在听觉上转化为尖锐、不和谐的声音,而在触觉上则可能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拉扯感。这种声音与我们身体的某些感知系统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跨模态的联系(crossmodal association),也就是说,一种感官体验会影响另一种感官的感知。

想象一下,你正在用指甲慢慢地刮一块粗糙的木头,那种声音和那种“刮蹭”的感觉是同步的,它们都在传递一种“不悦”的信息。当这种不悦达到一定程度时,大脑就会将其解读为一种需要回避的信号。

此外,预测失败和失控感也可能在其中扮演角色。一些摩擦声,比如黑板刮擦声,是由于不平整的表面和不精确的移动造成的。这种“不完美”和“失控”的感知,可能会让我们的神经系统感到不适,就像看到一个东西歪歪扭扭,会不舒服一样,这种不适感也可能通过声音传递出来,引起我们的负面反应。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某些摩擦声可能模仿了我们身体内部的一些不适感,比如骨骼摩擦、关节疼痛的声音,或者甚至是寄生虫在皮肤上爬行的声音(尽管这有些牵强)。这些声音的原始联想,即使是潜意识的,也可能触发我们的厌恶和恐惧反应。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刺耳的声音忍不住起鸡皮疙瘩时,不妨想想,这是你的身体在用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式告诉你:“嘿,这个声音有点不对劲,小心点!” 即使那个声音只是一个同学不小心刮了一下桌子,你的大脑依然会启动那套应对潜在危险的古老程序。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为了生存而演化出来的本能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某些摩擦声音会引起人们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反应?譬如指甲或者粉笔在黑板上的摩擦声、刀叉在玻璃上的摩擦声、女性的尖叫声、婴儿的哭泣声、急刹的尖锐声等等。

原因为这是一种古老的恐惧信号,在大脑产生的这种信号支配下,人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应激反应,肌肉震颤就会产生颤抖,皮肤的立毛肌收缩会产生鸡皮疙瘩。

多项研究显示,在人听到不愉快声音时,大脑的杏仁核、听觉皮层的活动会更为活跃。那么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图中橙色部分为大脑的杏仁核(Amygdala )

2012年,《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研究了以上两者的联系。在这项研究中,有13位受试者分别测试了74种声音,并根据它们的愉悦度对其进行了评级,以及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检查受试者的大脑反应。

首先是研究对人体产生不适的声学特征。如下图所示,评分越高表示不愉快的程度越高。可以看出,令人不快的声音具有较高的谱频率和较低的时间调节频率。

纵坐标为谱频率,横坐标为时间调节频率

其次是神经元对这些声音的反应。首先是杏仁核的反应,从下图可以看出杏仁核的响应与频谱频率和时间调制频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显着相关性。

红色区域表示在测试谱频率、时间调制频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杏仁核的反应

听觉皮层与谱频率、时间调制频率的响应分别如下图A和B所示。随着频谱频率的降低(下图A),反应信号(红色)从颞横回的前外侧逐渐延伸至颞平面。调制频率降低则引起颞上回前部的反应。

听觉皮层的反应

通过使用使用动态因果模型进行连通性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 ①杏仁核既编码让人厌恶声音的声学特征,又编码这些声音的效价;
  • ②这些信息是通过听觉皮层传递到杏仁核的;
  • ③当声学特征产生正向耦合时(即从听觉皮层到杏仁核),效价调节会与之相反(从杏仁核到听觉皮层);

在这一实验中,作者发现杏仁核不仅编码决定声音效价的声学特征,而且还编码声音效价本身。这表明杏仁核在声音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在引起人产生厌恶反应的声音中,其声学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2000-5000 Hz频谱范围。对于为什么我们的耳朵在此范围内最敏感,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当具有正常听力的原始人类(20-20,000Hz)听到刺耳的摩擦或者尖叫声时,他们的大脑很可能将它们解释为极度危险,并想办法离开。而产生这种离开行为的人才能幸存下来,并将这一对某些声音产生的反应以本能传递给了子孙后代。

一般而言,外界经空气传播的声音经过听骨链传入耳蜗,进而通过听神经将听觉信号传入脑内。所以这种信号势必要先进行解码才能让杏仁核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反应。这项研究显示听觉皮层为解码的主要结构。外界的令人产生厌恶刺激的声音,其神经电活动先经过大脑的听觉皮层进行深度解码处理,进而传递至杏仁核进行感情评估,从而引起最终的厌恶反应。

简单而言,当人们听到频谱位于2000-5000 Hz的声音时,声音会通过内耳的耳蜗中的听神经产生电信号,大脑听觉皮层会将之解码并将信号传递至杏仁核,负责处理负面情绪的杏仁核会产生恐惧情绪,并让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颤抖和起鸡皮疙瘩就是其中的部分反应

参考

1、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aversive auditory stimulation. Neuroimage, 2002.
2、Representation of perceived sound valence in the human brain. Hum Brain Mapp,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Retrieved March 20, 2012.
3.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0 October 2012, 32 (41) 14184-141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摩擦声确实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甚至忍不住打个寒颤。这可不是什么怪癖,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从声音本身聊起。并不是所有摩擦声都会引起这种反应,通常是那些刺耳、尖锐、频率变化不规律的声音。想想指甲刮黑板,或者金属在粗糙表面上摩擦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很多.............
  • 回答
    在任何国家之间的冲突中,都存在着升级的风险,而俄罗斯与英国的军事对峙,尤其是在海洋上,其后果会非常复杂且深远。如果俄罗斯在某种摩擦情境下击沉了英国舰船,这将会是极其严重的事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直接的军事和政治回应是必然的。英国政府将面临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压力,必须做出强有力的反应。这可能包括.............
  • 回答
    这就像是飞机起飞前的一首独特的序曲,很多人在飞机准备起飞时都会听到那阵“橡胶摩擦”般的声音,而且这声音在机舱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到底是什么在发出这奇妙的声响呢?其实,这声音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系统和部件在协同工作时发出的合奏。最主要的一个来源,要数那负责让飞机在地面上稳稳滑行,并在跑道上加速起飞的.............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 回答
    过去几十年里,日本和韩国之间确实有过不少摩擦和争端,这些事件常常占据新闻头条,引起两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的“好久没发生了”,这是一种观察,但严格来说,摩擦和争端并未完全消失,只是相比于某些时期,它们引起的舆论声浪可能有所减弱,或者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回溯过去,看看那.............
  • 回答
    摩尔庄园,一个曾经承载着无数童年回忆的乐园,如今却偶尔会传出一些令人心痛的消息——有玩家在里面伤害其他玩家,尤其是小朋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缩影。即使是虚拟世界,也无法完全隔绝现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路上见过但未必仔细想过的事儿。为什么交警要骑重型摩托?这可不是为了耍帅,背后有很多实际的考虑和专业的需求。首先,最直观的,响应速度和机动性。你想啊,在城市交通拥堵的时候,汽车就算闪着警灯,开起来也是寸步难行。但一辆摩托车,特别是重型摩托,体型小巧,可以灵活地穿梭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打小就琢磨过。尤其是在我长大的那个小城,汽车普及得越来越快,满大街都是闪闪发亮的铁盒子,而摩托车嘛,似乎渐渐成了少数人的选择,有时候看着满载着货物的摩的师傅飞驰而过,或者是一些穿着皮衣、戴着头盔的骑手,总觉得他们好像活在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里。有人不开汽车,偏偏要骑摩托,这事儿说起来,其实.............
  • 回答
    释迦牟尼与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异曲同工,喻义各异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作为东方哲学和宗教的两位巨擘,虽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派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留下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经典形象。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宇宙本源、生命真谛以及个体觉悟的深刻洞见。然而,尽管表.............
  • 回答
    说到摩罗丹,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如果你稍微深入了解一下中医药,就会发现这味药材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没药。别被“没药”这个名字吓到,它可不是真的“没”什么作用,反而是在活血化瘀、止痛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摩罗丹(没药)的来历与“身世”摩罗丹,也就是没药,它并不是生长在田里的.............
  • 回答
    特斯拉 1.2 万元儿童越野摩托“秒售罄”,这事儿听起来挺魔幻的,尤其是在这个价位上。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玩意儿跟咱平时见到的普通儿童摩托到底有啥不一样?以及,那些掏出万元给孩子买这么个“大件”的家长,他们的想法到底图个啥?价格的鸿沟:1.2万 VS 几百到几千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就是价格。普通儿.............
  • 回答
    你问阿兰·摩尔厉害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他简直就是漫画界的一位“魔法师”,一位用文字和画面构建出无穷想象的“巫师”。但他的厉害,绝不仅仅是“会讲故事”,而是他那种颠覆性的、深刻的、常常令人不安的,却又无比迷人的创作方式。首先,是他那“反骨”的创作精神,对漫画语言的极致运用。很多漫画家在乎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小摩根·史塔克在学校被校园暴力?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尤其她还是托尼·史塔克的女儿。这后果,从学校到家里,从个人到整个史塔克工业,都可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首先,学校方面,如果事情传开,校长和老师们恐怕得被吓出一身冷汗。你想想,小摩根是谁?史塔克工业的千金,未来的科技界巨头继承人。学校要是处理不好,轻.............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咖啡馆里那几款最常见的咖啡,把它们之间的门道儿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保证让你喝得明明白白,下次点单不犯愁。这几款咖啡,说白了,都是以浓缩咖啡(Espresso)为基础,然后往里加点儿牛奶、奶泡或者巧克力,由此分出了各自的性格。理解了Espresso,其他的就好说了。Espresso.............
  • 回答
    .......
  • 回答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采光设计,确实是匠心独运,而其中利用拱眼壁进行采光,更是其最显著的亮点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古人对于建筑功能、美学以及宗教意境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融合。拱眼壁采光:一种独特的照明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摩尼殿这座建筑的特殊性。它是隆兴寺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的楼阁式寺庙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