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跟日本韩国经常有摩擦事件,现在好像好久没发生了?

回答
过去几十年里,日本和韩国之间确实有过不少摩擦和争端,这些事件常常占据新闻头条,引起两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提到的“好久没发生了”,这是一种观察,但严格来说,摩擦和争端并未完全消失,只是相比于某些时期,它们引起的舆论声浪可能有所减弱,或者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回溯过去,看看那些频繁引发摩擦的根源和表现,以及现在情况的一些可能变化。

过去摩擦频发的根源和表现:

1. 历史遗留问题: 这是最核心、最难以回避的因素。
日本殖民统治(19101945): 朝鲜半岛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经历了长期的压迫和剥削。这段历史给韩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慰安妇问题: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韩国认为日本政府对二战期间强征大量韩国女性作为性奴隶(慰安妇)负有直接责任,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和道歉。日本方面的表态,如时任首相村山富市的“村山谈话”虽然表达了反省,但韩国方面认为其不够彻底,且后续一些日本政客的言论和行为又会触动韩国民众的神经。
强征劳工问题: 日本在殖民统治时期强征大量朝鲜劳工,许多人被迫在艰苦条件下劳动,并未获得应有的补偿。这是近年来摩擦再次加剧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对侵略历史的描述被韩国认为过于轻描淡写或歪曲,例如对慰安妇、强征劳工等问题的处理方式,这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议,也激怒了韩国民众。
领土争端:
独岛/竹岛问题: 韩国称之为“独岛”,日本称之为“竹岛”,是位于朝鲜半岛东部海域的一组岛屿。两国都宣称对其拥有主权,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重申其立场,并将其写入教材和官方文件,这经常被韩国视为挑衅行为。

2. 民族情感与国民认同:
韩国社会对日本殖民历史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记忆和情感。任何与日本“不尊重”历史有关的事件,都容易被放大,引发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和民族主义情绪。
日本国内也存在着右翼势力,他们有时会否认或淡化历史罪责,强调日本的“受害者”身份,或者美化殖民统治。这些言论在日本国内获得一定关注,但一旦被韩国媒体报道,就会被解读为对韩国人民的侮辱。

3. 政治与外交博弈:
国内政治的需要: 有时,两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或争取政治支持,可能会利用与对方的摩擦事件。对日本强硬或与日本关系好转,都可能成为各自国内政治的工具。
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时期,美日韩同盟的框架下,两国在安全问题上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但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这种合作关系也面临挑战。

过去摩擦的表现形式:

外交抗议与召回大使: 两国政府之间互相提出严正抗议,召回大使是常见的表达不满的方式。
民众示威与抵制: 韩国民众经常举行集会、游行,抵制日本商品和旅游,焚烧日本国旗或首相照片也是常见场面。日本国内也有针对韩国的右翼团体活动。
媒体的渲染: 两国媒体在报道涉及对方的负面新闻时,往往带有较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容易激化矛盾。
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受阻: 历史问题和政治摩擦也可能影响到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

现在“好久没发生”的观察,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你感觉“好久没发生”摩擦事件,可能是基于以下一些观察和现实变化:

1. 近期政府层面的缓和与合作尝试:
尹锡悦政府的对日关系改善意愿: 韩国总统尹锡悦上任以来,明显表现出改善韩日关系的意愿。他强调需要“面向未来”发展两国关系,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主动姿态。
解决强征劳工问题的努力: 为了打破僵局,韩国政府提出了“第三方赔偿”的解决方案,即由韩国的私人基金会代表日本企业向二战时期被强征的韩国劳工支付赔偿。虽然这一方案在韩国国内存在争议,但它确实为韩日关系解冻提供了一个契机。日本政府也对此表示欢迎,并放宽了对韩国的出口管制。
国家安全利益的考量: 面对朝鲜日益增长的核导威胁以及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例如中美战略竞争加剧),韩美同盟和韩美日安全合作的重要性被重新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日之间修复关系、加强合作变得更加紧迫和具有战略意义。

2. 部分问题的“阶段性解决”或“冻结”:
慰安妇问题协议的尝试: 尽管备受争议,2015年两国曾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并成立了基金会。虽然后续因韩国国内政治因素而受到影响,但它代表了当时解决历史问题的尝试。当前,虽然该问题未被彻底解决,但其“激化程度”可能相比于一些关键时期有所减弱。
独岛/竹岛问题: 领土争端这类“死结”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日本方面可能依然会坚持其主张,但如果韩国政府将重心放在改善关系上,可能会在公开场合对此类问题的“口水战”有所收敛,从而降低其成为直接摩擦点的频率。

3. 社会情绪和关注焦点的转移:
国内重要议题的出现: 韩国社会可能还有其他更紧迫的国内问题需要关注,例如经济问题、社会公平、政治改革等。当这些议题占据公众视野时,对日本的历史性不满情绪可能会被稀释。
年轻一代的认知变化: 年轻一代的韩国人对日本殖民历史的切身体验较少,他们可能更多地受到流行文化(如日本动漫、音乐)的影响,对日本的看法可能比老一辈更为复杂和多元,不一定完全被历史问题所主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历史问题漠不关心。
媒体关注度的变化: 媒体的报道导向也会影响公众的感知。如果政府层面缓和关系,媒体的报道重点也可能随之调整。

4. 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需求: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仍有广泛的合作空间。过度激烈的摩擦不利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这也可能促使两国在公开场合更加谨慎。

但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强征劳工赔偿问题的“第三方赔偿”方案在韩国国内仍有相当大的反对声音,认为这未能让日本承担应有的道歉和赔偿责任。慰安妇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也都未获得韩国认为是满意的根本性解决。
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 一旦日本政坛出现右翼言论,或者在历史问题上有新的“挑衅”行为,或者韩国国内的民意发生剧烈变化,摩擦就可能再次被点燃。
“沉默”不等于“消失”: 有时,两国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缓和,可能是出于战略需要或政治考量,但深层的历史认知差异和民族情感并未完全弥合。这种“沉默”可能是暂时的,是双方在特定时期采取的策略。

所以,与其说摩擦事件“好久没发生了”,不如说在当前特定政治和战略环境下,两国政府都表现出了缓和关系、加强合作的意愿,并为此采取了具体行动,例如在历史遗留问题上寻求某种“解决方案”。这使得公开、激烈的摩擦事件在近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历史问题及其引发的国民情感,依然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潜在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问的不对。

正确的问法应该是这样的:

为什么以前跟日本韩国的摩擦事件经常有报道,现在好像好久没有发详细报道了?

日韩的摩擦事件从来没有中断过,就像是最近日本想倾倒核废水的事情,韩国骂得最狠。

只是最近,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网络舆论,都不太关注日韩之间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有更大的事情值得关注。

特别是今年,随便拎几件出来,那件事情不比日韩之间的事情大?

新冠、中美、美国大选、解放台湾、抗美援朝、中印争端、贸易战、打倒公知、形势逆转等等。

谁还去关心日韩那点破事。

他俩闹,能翻上天去?

这不可能,美日韩三角关系,美国希望日韩闹,这两要不一条心,美国就放心了。

中国也希望他们有一点小嫌隙,永远不要当闺蜜。

过去中国最希望中日韩自贸区成事,东亚经济领头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局势稳定。

但是,现在没那么急迫了。

这事当然还是事,中国只是不急了。

为什么?

中日韩自贸区在政治上来说,就是为了破美日韩军事联盟之功。

当年萨德导弹入东亚,恨之入骨。

这是一把匕首抵在哽嗓咽喉,欺人太甚。

电影《英雄本色》里面,小马哥说过一句话:“我最恨有人拿枪顶着我的头。”

然而19年,乘波体出来了。

这事就不急了。

今年,美国破相了,露出了他虚弱的一面。

原来是色厉内苒。

美国堡垒内部诈尸了,这就是好现象。

老大快不中用了,两小弟说狠话也就没那么凶了。

眼看着日韩自己也明白,继续跟着美国走,没前途。

因为力量发生了变化,东亚局势主导权会变的嘛。

这个时候,我们不急。

中国的老百姓也看得清楚,我们自己有大事忙着,日韩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所以,不得事的国家,没空理。

国际大事,谁手腕子硬,大家就关心谁。

最简单道理,最近阿塞拜疆和亚美利亚关于纳卡地区争端,这是场面最大的地区冲突。

在这场战争中已经死了多少人了?

包括平民在内已经死了5000多人了。

你关心吗?

知乎热度都不够。

大家最多关心的就是无人机打坦克,至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的人不多,尽管有那么多报道,也不管事。

为什么大家都关心无人机打坦克?

还不是联想到另一件事。

日韩已经从大家的视野里变得有些模糊,连追星族大多数也不关心日韩的明星。

最近大家骂的最多的明星或者说追棒的明星是谁?

知乎上面清清楚楚。

力量发生了变化,中国民众就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关心自己爱关心的事情。

不太在意日韩有什么想法。

他们自己终将认清形势。

user avatar

摩擦每个月都有,只是人们很少关注新闻而已,撞船都不止一次了,怎么可能很久没有摩擦......事不闹大就不知道呗

随着美ー中之间全面交恶,整个东亚也逐渐剑拔弩张,尤其是2016年之后,中国与日韩之间的海上、空中冲突时有发生,目前总体上是中国处于攻势。

和平,如同镜花水月,触手不及

2019年,韩国海警在争议海域抓获和驱逐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共计6543艘,而今年的趋势应该会超过7200艘。

近5年来中国军舰进入韩国专属经济海域共910次。按年度算,2016年和2017年各约110次、2018年约230次、2019年约290次,今年1—8月约170次。

每一次去驱逐渔船,都会引发外交冲突。每一次军舰驶入,都会导致双方对峙。

所以今年韩国与中国平均每天要爆发20次海上冲突,每年海上都不乏死伤者,韩国海警驱逐船只可不是靠嘴的

这还仅仅是韩国,还没有算中国舰艇驱逐韩国渔船,以及“伴随”韩国军舰

2019年,日本空中自卫队紧急起飞,拦截中国飞机的次数为675次,每次都是多机梯队(因为中国是多架次行动)。

这就代表双方实际上在空中「拼刺刀」的飞机规模甚至高于中东前线。

日本空自作为规模庞大的空中力量,在这种消耗战中也有些吃不消,而2020年中国连续在钓鱼岛海域巡航136天,也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长巡航记录。

日本的舰艇累计出动39次,海上连续对峙百余天,对双方都是极大的压力,而且有海警船互喷水炮,乃至直接撞船。

别忘了,岛风号可是今年3月刚被撞过。

新闻为了突出矛盾,往往优点报道美国的恶行,对日韩的报道靠后,但这并不等于就太平了,事实上风暴从未停止

中国周围类似的冲突数不胜数:

今年4月,中国与菲律宾的数百艘船只在中业岛海域对峙,双方甚至短兵相接,攻击对方。有几艘菲律宾船只被撞沉,导致13人遇难,造成严重事故。

马来西亚公布,在过去3年内与中国海上爆发了89次武装对峙,而渔业与勘探的民间冲突数不胜数。就在半个月前,他们刚刚扣押了60名中国渔民。

越南在过去8个月里,与中国撞船4次,越南海上民兵的袭扰穷追不舍。近年来中国阻止越南15个海上区域的采油工作,而为此“渔船”可是损失巨大。

台湾、朝鲜就不用说了(主要是不敢说),一向是重灾区,年年闹出人命,只不过多数都不会大张旗鼓的上头条新闻。

这还没算美国舰队每次靠近,造成沿海的各部门一片鸡飞狗跳......美军仅仅是今年进入中国沿海就超过10次,每次都需要军舰伴航、飞机伴飞,潜艇跟踪,这又要消耗中国多少人力物力?

所以说啊...没有冲突真的只是错觉,中国四方八面天天都在摩擦,日本和韩国可从没老实过,只是新闻往往不提

你不关注这些,可不等于就没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