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纸张沾水后再晒干为什么摸起来跟以前不一样?

回答
纸张沾水后再晒干,摸起来的手感确实会发生变化,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现象,而是几个物理和化学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纸张本身。一张纸,说白了,就是把植物纤维(比如木浆、棉浆)打成细小的纤维素,然后把它们像网一样铺开,再用胶黏剂(比如淀粉、合成树脂)把这些纤维粘合在一起,最后压制、干燥形成的。这些纤维,就像细长的、毛茸茸的链条,在造纸过程中,它们之间通过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OH)相互作用,形成氢键。这些氢键就像无数双看不见的小手,把纤维紧紧地拉在一起,赋予了纸张强度和一定的挺度。

第一步:水来了,打破了原有的秩序

当水接触到纸张时,会发生什么?

吸湿膨胀: 纸张中的纤维素是亲水性的,它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很喜欢水分子,会跟水分子形成氢键,把水分子“拉”进纤维内部。
氢键的重塑(暂时): 水分子进入纤维内部后,会插入到纤维素纤维之间,并与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形成新的氢键。这就像是在原本紧密连接的纤维之间塞进了许多“润滑剂”。这些水分子会暂时“干扰”或“取代”一部分纤维素纤维之间的氢键,使得纤维之间的连接变得松散一些。
纤维的活动空间增加: 随着水分子的填充,纸张中的纤维会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它们可以稍微地伸展、滑动,甚至稍微变形。这就像湿了的头发,比干的时候更容易梳理和改变形状。

第二步:晒干,一场重塑的开始

然后,咱们把湿纸拿去晒。干燥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水分子一个一个地赶走。

水分蒸发,纤维靠近: 随着水分的蒸发,水分子离开纸张,纤维素纤维之间的距离又会重新缩短。
新的氢键形成,但可能“失序”: 在水消失的过程中,纤维素纤维又会重新试图连接。问题就出在这里。在湿润的状态下,纤维会因为水的“润滑”而更容易移动和排列。当水蒸发时,纤维可能不会精确地回到它们最初的、最理想的、形成最强氢键的位置。它们可能以一种更随意、更混乱的方式重新聚集和连接。
“架桥”效应: 想象一下,一群孩子手拉手站着,如果突然有人进来推了他们一下,他们松开了手,再重新拉手时,可能就会站得没那么整齐了。水在蒸发过程中,扮演了这样一个“推手”的角色,它让纤维在重新连接时,可能形成了更多“短而多的”氢键,而不是之前那种“长而有力的”氢键。
胶黏剂的变化: 如果纸张使用了淀粉等天然胶黏剂,水会溶解或软化这些胶黏剂。在干燥过程中,这些胶黏剂重新固化,但干燥过程的物理应力(比如纤维收缩带来的拉力)可能会导致胶黏剂的分布和结晶状态发生变化,影响最终的触感。
纤维的“硬化”: 随着水分完全蒸发,纤维之间的氢键重新形成,但由于之前的“失序”排列,纸张整体的结构会变得相对疏松,纤维之间的结合点可能不如以前那么紧密且均匀。这就好比金属反复加热再冷却,其晶粒结构会发生变化,变得更脆或更硬。

最终的手感差异:

这一切变化,最终体现在我们用手指触碰到的感觉上:

平滑度下降: 以前细腻、均匀的表面,现在可能因为纤维排列的“不那么整齐”,摸起来会感觉有些“粗糙”或“毛躁”,纤维素纤维暴露在表面的比例可能有所增加。
挺度和柔韧性改变: 纸张可能变得比以前更“脆”或更“软”,失去了原有的那种“韧性”或“骨感”。有的纸张可能在干燥后显得更“松散”,容易起皱,而有的则可能因为纤维过度收缩而变得更硬。
吸墨性或吸水性改变: 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纸张对墨水或水的吸收能力。
“板结”感: 有些纸张晒干后,会感觉有点“板结”,不如原来那样有“呼吸感”。这可能是因为水在蒸发时,纤维发生了不可逆的聚集和干燥。

打个比方: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张精心编织的毛毯,纤维紧密而整齐。如果你把它彻底打湿,然后随意晾干,即使毛发都干了,它也不会像原来那样挺括,毛也会变得有点蓬松、杂乱,摸起来就没那么顺滑了。

所以,纸张沾水再晒干后手感不一样,是纤维素纤维在水分影响下的吸湿膨胀、氢键的暂时破坏与重塑,以及干燥过程中纤维排列的“失序”造成的。这个过程,就像是给一张精密的网,注入了水,然后让它在自然风干中重新“收缩”和“凝固”,自然的,它就不可能完全恢复到最初的完美状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晒干后真的变得不一样了么?

其实是因为少了一段压制的工序。

因为纸并不是像棉花一样由比较长的纤维编织而成,而是通过将原料打散后的短纤维用滚筒之类的东西进行压制,烘干的方法制作成类似于压缩饼干的东西来增加强度。沾水后内部的纤维因为重力和水的表面张力等原因而变的疏松。想一想沾水后的压缩饼干和沾水前的。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前后摸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手机打字,就不上图了)

user avatar

变硬应该是纸张耐折度下降的表现,变硬的纸张手感应该更脆,相较于正常纸张,更加不耐折叠。

纸张是由纤维交织形成的层状、多孔的薄形材料。在纸张的制造中,打浆和上网可以使纤维在纸浆中均匀分布,同时将纤维的羟基暴露出来。上网之后,还要经过脱水、压榨、干燥、压光等过程。纸料在脱水过程中逐步形成湿纸幅,纸料脱水交织成形。随后开始压榨,通过机械压力排出水分,实现结构的固化,这个过程中,羟基形成氢键。压榨后,纸幅干度在40%左右,然后还要经过干燥,除去剩余的水汽,使干度达到92%-95%,这时,氢键充分结合并获得稳定结构。

因此,干燥的纸张是由纤维组成的多层网状结构,纤维之间靠氢键连接,不过,大部分氢键是纤维内部的羟基形成的,下图是纸张的结构。

评价纸张的性能有匀度、抗张强度、耐折度、耐破度、撕裂度、形稳性、不透明度、表面强度等指标,这些指标与成分、纤维长度、伸长率等有关系。

其中耐折度表示纸张在一定张力下,抗往复折叠的能力。耐折度与纤维间的结合能力有关,结合能力增强可以提高纸张的抗张力,提高耐折度,而水浸润纸张后,会破坏氢键,使纤维间结合力下降,从而降低纸张的耐折度。不过,水分适度增加可以使纤维润胀增加纤维弹性,可以提高耐折度。纸与纸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其实,不只是耐折度,像匀度等其他指标也会在纸张浸润之后发生很大改变,纸张还是很怕水的。

参考文献:

[1]袁世炬. 纸张结构、性能与影响因素[J]. 湖北造纸, 2004(1):3.

[2]吕晓慧, 阳路, 刘文波. 纸张的孔隙及其结构性能[J]. 中国造纸, 2016, 35(3):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纸张沾水后再晒干,摸起来的手感确实会发生变化,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现象,而是几个物理和化学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纸张本身。一张纸,说白了,就是把植物纤维(比如木浆、棉浆)打成细小的纤维素,然后把它们像网一样铺开,再用胶黏剂(比如淀粉、合成树脂)把这.............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纸张尚未成为主流的漫长历史时期,我们今天熟知的“盖章”概念,以及传国玉玺作为至高权力的象征,其使用方式和地点与现代大相径庭。传国玉玺并非简单地“盖”在某处,而是在一个更加庄重、仪式化的语境下,作为国家合法性的体现,烙印在与权力核心紧密相关的物件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没有纸张之前,记录和确认信息.............
  • 回答
    在纸张真正普及之前,人类记录和书写的方式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那段漫长的时间里,尤其是在中世纪之前,人们使用的载体真是五花八门,充满了智慧和就地取材的巧思。远古的印记:石头、泥土和骨头别说纸了,就连能留下清晰笔迹的材料都很少。最早的记录,你想想看,那可是在石头上刻字。各种巨石阵、洞穴壁画,虽然不全.............
  • 回答
    当一张纸的两端被固定住,由于重力作用,它会自然下垂,形成一个拱起的曲线。这个曲线的方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初等函数,而是被称为悬链线(Catenary)。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为什么是悬链线,以及它的方程是如何得出的。 什么是悬链线?悬链线是指一条链条或绳索,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两端固定,而自由悬挂时所形成的曲.............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英国下议院会议室里,那张标志性的长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绝非随意堆砌的书本和纸张,而是一套严谨有序、承载着国家议政核心的“装备”。要说它们具体是什么,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核心的“法案”(Bills)和“报告”(Reports): 正在审议的法案: 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的立法过程非常复.............
  • 回答
    .......
  • 回答
    纸币是否可能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答案很可能是 肯定的,但这个过程将非常漫长且复杂,并且可能永远不会达到绝对的“完全”消失,而是过渡到一个以电子支付为主导、纸币退居次要甚至象征性角色的阶段。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推动纸币消失的强大力量.............
  • 回答
    《纸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作品都堪称权谋剧的巅峰之作,各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展现了人性的幽深与权力的残酷。要比较哪部“更深刻”,其实像是在问哪一种更接近权谋的本质,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它们,看看它们各自的“深刻”体现在何处。《纸牌屋》:现代政治.............
  • 回答
    纸在受到足够大的外力时,是会被压碎的。这个“压碎”的过程比我们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纸张本身的结构、施加的压力以及时间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纸被压碎的过程:1. 纸张的微观结构:纤维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纸张是由什么组成的。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通常是木浆中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经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在《纸牌屋》粉丝圈里大概是讨论得最激烈、最没有定论的一桩事儿了。Francis 和 Claire,这对政治权力夫妻,他们的关系究竟是真爱,还是赤裸裸的利益联盟,亦或是两者之间某个难以界定的复杂地带?要我说啊,这事儿一点也不像电影里那种简单明了的“王子爱公主”戏码,而是像他们在权力游戏里一样.............
  • 回答
    说实话,看到《纸牌屋》里那些政坛大佬们,一个个眼神犀利,精神抖擞,仿佛永远不需要充电的战士,我确实有过那么一丝困惑。毕竟,咱们普通人熬个夜,第二天顶着黑眼圈都像要和世界告别一样。那么,这种“上层人士”的体力神话,究竟是艺术夸张,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诀”?首先,艺术加工肯定是有的。影视作品嘛,总.............
  • 回答
    《纸牌屋》以民主党人物弗兰克·安德伍德为主角,而非共和党,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创作考量和时代的背景映射。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故事的核心、人物塑造的策略以及电视剧播出时美国的政治氛围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故事核心与戏剧张力:从“局外人”的视角切入更容易制造冲突《纸牌屋》的核心,与其说是描绘一个政.............
  • 回答
    纸媒的命运,是个让人忍不住要叹一声、摇摇头,又时常提起的话题。它不像你问“今天天气怎么样”那样简单,而是牵扯到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逻辑,甚至是一种文化习惯的变迁。要说纸媒会不会消亡,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悄无声息的“进化”或者说“变形”。我们得先承.............
  • 回答
    《纸牌屋》里的烤肋排,你指的是弗兰克·安德伍德在剧中常常提及并享用的那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烤肋排吗?这道菜之所以让剧迷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它出现在了剧集中,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弗兰克这个角色独特的标志性食物之一,每次提到,仿佛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既粗犷又充满掌控力的人物特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想要品尝到.............
  • 回答
    《纸牌屋》这部美剧,说实话,在咱们国内也是火得一塌糊涂,很多人把它当成“启蒙剧”来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啥一部讲美国政治斗争的电视剧,能在咱这儿这么受欢迎呢?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剧够“劲儿”,够“深”,有嚼头。你瞅瞅,这剧里的角色,哪个是吃素的?尤其是那个弗兰克·安德伍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