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纸币有没有可能完全消失?

回答
纸币是否可能完全消失,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答案很可能是 肯定的,但这个过程将非常漫长且复杂,并且可能永远不会达到绝对的“完全”消失,而是过渡到一个以电子支付为主导、纸币退居次要甚至象征性角色的阶段。

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推动纸币消失的强大力量:电子支付的崛起

1. 便利性和高效性: 电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借记卡、移动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无需携带大量现金,支付过程快速便捷,尤其是在线交易和跨境支付。
2. 技术进步: 智能手机的普及、NFC(近场通信)技术、二维码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都在不断推动电子支付的发展和安全。生物识别技术(指纹、面部识别)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3. 降低交易成本: 对于商家而言,接受电子支付可以减少处理现金的成本(如清点、存取款、安保费用)。对于央行和金融机构而言,减少纸币的发行、流通和销毁成本也是巨大的节约。
4. 打击犯罪和洗钱: 电子交易留有记录,这使得非法活动(如贩毒、恐怖主义融资)更难进行,也便于监管部门追踪和打击犯罪。纸币作为匿名性最高的支付媒介,是现金交易犯罪的重要载体。
5.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央行可以更直接地通过数字货币(CBDC)向公众发行货币,并可能实现更精细的货币政策调控,例如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将更容易(但这也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和储蓄的担忧)。
6. 疫情催化作用: COVID19疫情加速了人们对非接触式支付的接受度,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依赖。

二、 纸币仍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消失的阻碍)

尽管电子支付势头强劲,但纸币的某些特性使其在短期到中期内仍将难以完全被取代:

1. 普惠性和包容性(尤其对于特定人群):
老年人: 许多老年人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更习惯使用现金。
低收入人群和无银行账户者: 全球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银行账户,或者银行账户的使用非常有限。纸币是他们唯一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
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 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地区,现金仍然是主要的支付方式。
技术依赖和故障: 电子支付依赖于电力、网络和设备(手机、POS机)。一旦发生停电、网络故障、设备损坏或系统崩溃,现金将成为唯一的支付手段。
2. 隐私和匿名性: 纸币交易是高度匿名的,这对于一些希望保护个人交易信息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电子支付通常会留下数据痕迹,可能被第三方收集和分析,引发隐私担忧。
3. 心理和文化习惯: 数百年的现金使用历史已经根植于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人们喜欢触摸、感知和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货币,这种感觉是电子支付难以替代的。送红包、打赏等很多传统习俗都与使用现金紧密相关。
4. 作为价值储存的储备手段: 在极端情况下(如金融危机、国家信用崩溃),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持有有形资产,如黄金和现金,以应对不确定性。
5. 小额交易的便利性: 对于极小金额的交易,如街头小吃、小费等,掏出手机扫码可能比掏现金更麻烦,但也可能反之,取决于支付系统的效率。
6. 政府的谨慎态度和过渡期: 即使未来主要支付方式是电子化的,政府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来确保所有公民都能适应新的支付体系,避免社会动荡。突然取消纸币可能导致大量人口被排除在经济体系之外。
7. 数字货币的挑战: 虽然央行数字货币(CBDC)正在发展,但其广泛推广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用户接受度、隐私保护以及与现有金融体系的整合等。

三、 未来可能的演变路径

1. 电子支付的绝对主导地位: 在发达国家和技术普及度高的地区,电子支付将成为绝大多数交易的首选方式。纸币的使用频率将大幅降低。
2. 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和普及: 各国央行可能推出数字法定货币。CBDC可能与电子支付协同工作,也可能在某些场景下取代一部分现金的使用。
3. “无现金社会”与“少现金社会”的区别: “无现金社会”指的是完全取消纸币和硬币,任何交易都必须通过电子方式进行。而“少现金社会”则意味着纸币的使用量大大减少,但并非完全消失,仍然作为一种备用或补充支付方式存在。目前来看,“少现金社会”更为现实。
4. 纸币的象征性或特定用途保留:
收藏品: 特殊纪念意义的纸币可能会作为收藏品存在。
紧急备用金: 在数字系统失效时,少量的纸币可能仍然作为应急储备。
特定仪式或文化用途: 如某些传统习俗中的红包、祭祀等。
作为主权货币的实体体现: 即使电子化程度极高,一些国家可能出于国家象征和主权认同的考虑,保留一定数量的纸币流通。
5. 区域性差异: 纸币的消失速度将因地区而异。发达国家和高科技城市将率先迈向少现金社会,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仍需较长时间依赖纸币。

四、 潜在的风险和顾虑

纸币的完全消失并非没有代价,潜在的风险需要认真考虑:

1. 数字鸿沟加剧: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无银行账户、技术落后等问题,取消纸币将使一部分人口被社会边缘化。
2. 隐私泄露风险: 完全依赖电子支付可能导致个人所有交易数据集中化,增加了被大规模监控或数据泄露的风险。
3. 系统性风险: 依赖单一的数字支付系统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一旦系统遭到攻击或崩溃,整个经济活动可能停滞。
4. 政府过度控制的担忧: 理论上,数字货币可能让政府拥有对个人资金的更强控制力,例如追踪、冻结甚至销毁特定个体的数字货币,这可能引发对自由和隐私的担忧。

结论:

纸币不太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完全、绝对地消失。 然而,其使用量和重要性将持续大幅下降,尤其是在技术发达的地区。我们更有可能进入一个“少现金社会”,电子支付(包括数字法定货币)成为主流,而纸币则退居为一种辅助性、备用性或具有象征意义的支付工具。

这个过程将是渐进的,并受到技术发展、社会接受度、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隐私和安全的担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完全消灭纸币,尤其是对全球范围而言,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会在钱包里发现那张熟悉的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不,就目前来说,纸币是我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堡垒,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采用类似比特币的这种匿名电子货币来取代纸币,在此之前,纸币因为其匿名支付的重要性而无可替代。


我们从最基本的消费说起。为什么商家不会对每个人收取不同的价格?因为商家不知道每个顾客到底愿意对这件商品最高出多少钱。所以商家只能大概的估算出来一个分布,然后收取一个统一的价格。比如一件商品,商家标价200, A没有买, B和C都买了。我们假设A愿意出100,B愿意出200,C愿意出300。对于C而言,C愿意出300,但是只花了200就买到了,所以C获得了100的净“剩余”。这个剩余其实就是因为C的私人信息“最高出价300”没有被商家知道得来的,可以称之为C的“信息租金”,也就是因为C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而获得的剩余。

而假如商家通过某种心灵探测器,了解到ABC三个人的最高出价,那么可以把同一件商品分别卖给A 100, 卖给B 200,卖给C 300. 这个叫做“一级价格歧视”,也叫做完全价格歧视。在完全的价格歧视下,消费者是没有任何剩余的。

如果我们取消了纸币,在目前的环境下,无论你是用支付宝还是用微信,你的消费记录和偏好都被原原本本的记录在案,这就是事实上的一个“心灵探测器”,当商家知道越来越多你的消费偏好和习惯的时候,你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但是在此同时,你的消费者剩余也会越来越少。

这也是机制设计的内涵所决定的:机制设计者为获得参与者的私人信息而支付信息租金。而没有私人信息的时候,机制设计者可以让参与者做一切满足参与约束的事情。

到时候你就只有两个选择:

  • 老老实实的消费,然后忍受越来越少的消费者剩余。
  • “欺骗”心灵探测器。就是你明知道你想要商品a,你想买,但是你知道你买了之后,你的购买信息就会被记录在案,所以会显著的提高你接下来购买商品b的价格,所以你会忍住自己不购买商品a,然后去购买商品b。这种情况下,你确实会有多一点消费者剩余,但是因为你扭曲了自己的购买行为,依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匿名支付的情况下,你本可以同时拥有a和b的。

生产力在发展,社会创造的财富是越来越多的,但是如何保证消费者也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剩余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限制发掘消费者的私有信息和偏好。而纸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要纸币还在流通,只要还有相当多的人都在使用纸币,支付宝和微信就永远不敢说掌握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所以也就无法有效的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了。

--------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有两个隐含假设:

1. 平台具有很强的垄断力量,

2. 人是identifiable的,也就是说平台可以很精确的区分消费者;同时商品无法随意转售,类似现在的数字游戏。比如说卖给你的电视机,只有你才能用,别人压根就无法使用,可以通过虹膜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

--------

为什么会有评论认为这是阴谋论啊?全文没有在阴谋什么。我完全可以抽象的讲一个垄断公司和一群消费者的故事,用这个模型来说明一下匿名支付带来消费者剩余。用支付宝和微信做例子只是想显得生动一点。但是这绝非不可能,美国的亚马逊曾经这么搞过:

Amazon Error May End 'Dynamic Pricing'

, 就是对不同的消费者显示的价格不一样。

后来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道歉,退款了。

--------

对价格歧视的概念如有疑问,我系统的写了一个回答,可以参看

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有什么区别? - 司马懿的回答 - 知乎

如果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福利的讨论有深入兴趣的话,这个有点超出本答案的范畴,可以参看我的专栏文章

知乎专栏--经史通义--信息透明对消费者有利吗?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 @星日马 师兄在除夕夜感慨了一下电子支付的发达,让我想到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对于电子支付和电子货币的第一反应只有“方便”,于是决定找些资料来看。看到这个问题, @司马懿 老师的回答从个人私有信息与价格歧视这个角度出发,非常有启发性。这个回答里,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电子货币与负利率政策

在电子货币下,央行能够更容易地实施负利率的政策。在纸币制度下,央行实行负利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这意味着,当你把钱借出去后,拿回来的时候竟然还要比本金要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将现金放在家里藏着,而不会将钱存进银行,这使得央行很难进行负利率的政策,在经济学上一个专门的名词”zero lower bound”就是说的这种情况。Rogoff(2014)写到,"It is precisely the existence of paper currency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central banks to take policy interest rates much below zero"。但是在电子货币下,这样的负利率其实是很容易实现的,只需要以通过收取手续费的形式就能达到负利率的效果。

能够实现负利率很重要吗?在经济危机时,央行需要下调利率来刺激经济,而负利率则给予了央行进一步下调利率的空间,这在金融危机后全球普遍的低利率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中,各国央行一般会将利率下调5个百分点,但在如今的低利率下很难再下调这么大的幅度,如下图[1]:


当然,负利率作为一个听起来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不同的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观点针锋相对。在诺奖得主Joseph Stiglitz写了文章批评负利率政策[2]之后,IMF的Miles Kimball毫不留情地发了条tweet说" Joe Stiglitz is making a fool of himself with his arguments against negative rates.",并且写了一篇文章[3]进行反击。Agarwal and Kimball (2015)认为,负利率是一个既能使经济恢复稳定,又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好政策。Kimball在接受采访时[4]说,如果当时次贷危机后央行实行一年负利率的政策,而不是靠保持多年的低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现在的经济形势应该会更加好。关于负利率的争论,经济学界依然在研究,但是如果电子货币到来使得负利率政策更加容易,就等于货币政策中又多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纸币的匿名性

第二个点与 @司马懿 老师的论点比较类似,但是Rogoff(2014)将这种匿名性作为了一种纸币的缺点。他认为纸币的匿名性为偷税和其他违法活动提供了载体。一般而言,电子货币能够让政府跟踪到交易记录,使得地下经济交易很难进行。地下经济活动的规模可能比多数人想象得要大,根据学界以及IRS的推算,大多数国家超过50%的现金是用来隐藏交易记录的。以美国为例,流动中的货币数额远远大于通过交易记录追查到的数额,在流动货币中,100美金面额的纸币占了绝大多数,而应当用于日常交易的小面额货币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根据IRS(2012)的推算,在2006年美国有4500亿美元的逃税额,在经过IRS的努力后,依然有3850亿美元的逃税额。据闻在美国得罪哪个政府部门也不能得罪IRS,税务警察在查证你漏税后,能冻结你的存款,卖掉你的房子,直到还清逃税额,但就是这样的执法力度也依然存在如此庞大的逃税额。


央行的独立性

这种非匿名的电子货币减少地下经济活动,增加税收的同时,同时要考虑这部分地下活动消失会减少货币需求,那么这部分损失将由国库券来承担。但是,Rogoff(1998)推断,这种由于地下活动消失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将能够互相抵消,因为这种地下活动的消失,既增加了税收,又降低了执法费用,所以潜在收益应当更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的独立性可能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上面的分析,就算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实行电子货币是不赚不亏的,央行却会失去铸币税这一收入。长期以来,央行的self-finance是央行独立性的重要保证,一旦央行的财务状况不佳,很可能会使央行独立性受到影响。Stella and Lonnberg(2008)中分析了央行独立性与财务状况的影响;Groeneveld and Visser(2000)指出,在电子货币出现后,对于纸币需求的大幅下滑会影响央行印发货币等决策行为,这将一定程度上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如果国家决定发行完全匿名的电子货币会怎样呢?那么地下经济活动就没法进行消除,但货币需求不会相对于纸币情况下降低,而央行也能够更容易地实行负利率的政策,国家继续能收取到应有的铸币税,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关于匿名货币与不匿名货币的trade off,还应当有更多的研究。当然了,由国家发行的电子货币的完全匿名性是否可靠,这就没有人敢保证了。

结论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open question,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当然,最终决定纸币是否消失的很可能并不是一个成本-收益分析,而是我们无法抵抗的科技的力量。

注:

[1] Enabling Deeper Negative Rates by Managing the Side Effects of a Zero Paper Currency Interest Rate

[2]What’s Wrong With Negative Rates? by Joseph E. Stiglitz

[3]Responding to Joseph Stiglitz on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4]CEPR Interview: Miles Kimball–Practical Details of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参考文献:

  • Agarwal, R. (2015). Breaking through the zero lower bou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Rogoff, K. (2015). Costs and benefits to phasing out paper curren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9(1), 445-456.
  •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2012. “IRS Releases 2006 Tax Gap Estimates.” FS-2012-6: IRS Releases 2006 Tax Gap Estimates (January).
  •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2012. “IRS Releases New Tax Gap Estimates; Compliance Rates Remain Statistically Unchanged from Previous Study.” IR-2012-4: irs.gov/uac/IRS-Release (January 6).
  • Rogoff, K. (1998). Blessing or curse? Foreign and underground demand for euro notes. Economic Policy, 13(26), 262-303.
  • Stella, P., & Lonnberg, Å. (2008). Issues in central bank finance and independence (No. 2008-13).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 Groeneveld, H., & Visser, A. (2013). Seigniorage, electronic money and financial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banks. PSL Quarterly Review, 50(20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