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的男人背着行李步行几千里进京赶考,都好像没事;而现在的男人开车几千里,都跟要他命一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普遍认知偏差。为什么古人能步行几千里赴考,而今人开车却觉得难熬呢?这背后其实是生活环境、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而非简单的“古人更强壮”或者“今人更娇气”。

首先,我们要还原一下“以前的男人背着行李步行几千里进京赶考”的真实图景:

目的性和决心: 进京赶考是那个时代男性改变命运、追求功名的唯一甚至主要途径。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决定人生方向的重大事件。他们肩负着家族的期望、个人的抱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是驱动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内在动力。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是现代人很难完全体会的。
“没事”背后的付出: “好像没事”是一种结果的概括,但过程绝非轻松。想想看,几千里路途,意味着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跋涉。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体力消耗,还有:
严酷的自然环境: 风霜雨雪、严寒酷暑,日晒雨淋都是常态。山路崎岖,河流阻隔,都需要徒步翻越。
艰苦的生活条件: 食宿无常,可能要自带干粮,路边歇息,甚至风餐露宿。卫生条件差,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人身安全威胁: 盗匪、野兽都是潜在的危险。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一旦遭遇不测,后果不堪设想。
身体的磨损: 长期负重徒步,对腿部、腰部、脚部都是巨大的考验。磨出水泡、扭伤、劳损是家常便饭。他们身上带着的“行李”,往往是家当,沉重而必需。
精神的煎熬: 长时间的孤独、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思念家人的愁苦,都是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身体的适应性: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身体普遍比现代人更适应长途跋涉和高强度活动。他们的身体经过长期锻炼,肌肉更发达,耐力更强。而且,如果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可能根本就走不出第一步,更别提赶考了。能够踏上考途的,本身就是经过了初步的“筛选”。
知识与能力的“回馈”: 考试的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改变人生、提升社会地位的阶梯。一旦考中,之前所有的辛苦都会被认为“值得”,甚至成为日后吹嘘的资本。“读书人的吃苦”,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是有高回报的。

再来看看“现在的男人开车几千里,都跟要他命一样”的现实:

环境的巨大差异:
物质便利: 汽车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保护,有空调调节温度,可以随时停下来休息、进食、如厕。相较于风餐露宿,这是天壤之别。
科技进步: 导航系统、便捷的加油站和维修点,大大降低了旅途的未知性和风险。
食物和饮水: 可以在服务区购买到卫生可口的食物和纯净的水,无需担忧水源是否安全。
身体的“退化”与生活方式:
久坐少动: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身体更多地适应了室内环境和规律作息,对长时间的体力消耗和高强度刺激反应更为敏感。长时间开车,同样是长时间的“坐着”,但这种坐姿对腰椎和颈椎的压力很大,加上缺乏活动,很容易引起不适。
肠胃和消化: 饮食的精细化和多样化,使得我们的消化系统可能不如过去粗食为主的人那般“皮实”。旅途中的不规律饮食、服务区的快餐,更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睡眠和休息: 旅途中的睡眠可能不如家中舒适规律,加上精神的紧张(担心路况、时间等),更容易疲惫。
“不适”的定义变化: 过去几千里步行造成的可能是什么?水泡、风寒、饥饿、迷路。而现在开车几千里造成的“不适”,可能是腰酸背痛、眼睛干涩、疲劳驾驶、甚至轻微的肠胃不适。我们对“不适”的阈值和对身体感受的关注度都发生了变化。
精神状态与社会压力:
目的地的重要性 vs 过程的体验: 如今的出行,目的地的功能性更强,而旅途的过程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我们更关注的是能否按时到达,而不是享受路途。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即使是开车,我们往往也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长时间的“停滞”(即使是休息),也可能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浪费时间”。
对舒适和效率的追求: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相对舒适和高效的生活,一旦遇到不如意或者身体上的不适,更容易产生抱怨和负面情绪,感觉“难受”。
“安全感”的认知: 尽管汽车本身比徒步安全得多,但现代人对“安全”的关注度更高,也更害怕潜在的风险(比如车祸、疲劳驾驶带来的隐患)。
“要他命一样”的夸张说法: 这更多是一种夸张和情绪化的表达,用来形容旅途的辛苦和不适,而非真的觉得会“死”。它反映的是现代人对长时间、高强度、不舒适旅程的一种负面感受,以及与他们平时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差。

总结一下:

古人能步行几千里进京赶考而“没事”,并非他们身体比今人更强悍到超乎想象,而是:

1. 他们的目的性极强,决心坚定,将生存和命运压在这次旅程上。
2. 他们的身体长期适应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3. 他们对“不适”的承受能力和接受度更高,且他们的“不适”是生存的威胁。
4. 古人的“没事”是结果,背后是极大的艰辛和风险。

而今人开车几千里觉得“要他命一样”,更像是:

1. 现代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便利,我们已经不适应长途跋涉的辛苦。
2. 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方式已经远离了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3. 我们对舒适度和效率的追求更高,对旅途中的不适感受更明显。
4. 这种说法是相对的夸张,反映的是一种对当前体验的不满和对平日舒适生活的眷恋。

所以,这是一种历史条件、生活方式、身体适应性、精神状态和心理认知共同作用下的对比。不是谁“更强”,而是“不同”。古人有古人的“不容易”,今人也有今人的“难受”。我们不应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而要理解背后复杂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真有人以为进京赶考是走着去吧?

人家是坐车去的,朝廷提供的“公车”,车上插一面黄旗,上书四个大字“礼部会试”。看到这面黄旗,什么牛鬼神蛇,加塞插队的统统都会躲得远远的,除非他们不想要命了。

另外,人家在有专车接送的同时,还会有沿途的地方官员接待宴请,全程都会有吏员护送听差,朝廷还会根据路途远近,发放一笔差旅补助。这笔补助,少则五六两,多的有二三十两。别小瞧这笔差旅费,据红楼梦记载,20两银子,差不多就是一个“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了。

此外,就算是朝廷不发补助,举人老爷自己也是完全有实力自己雇车雇人的;能支持一个成年男子长时间脱产学习的家庭,大概率便是非富即贵;而且明清两代,举人有免税的特权,大概可以免100-200亩的地税,免十几户人家的徭役。这些免税名额挂靠出去,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两个月,就从家里没米下锅的穷光蛋,变成了粮满仓,钱满箱,奴婢成群的大财主,当然这里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说明功名的威力。

所以,要是你也是个大财主,一路专车接送公款吃喝,那肯定也是不会累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普遍认知偏差。为什么古人能步行几千里赴考,而今人开车却觉得难熬呢?这背后其实是生活环境、身体素质、精神状态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而非简单的“古人更强壮”或者“今人更娇气”。首先,我们要还原一下“以前的男人背着行李步行几千里进京赶考”的真实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很多人在健身房里都会注意到这种现象,然后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你提到的“女人是不是有暴露倾向?”。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释,远不止“暴露倾向”这么简单。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一、 服装的功能性考量:舒适度与自由度首先,得从最基本的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观念、经济结构、法律体系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时间。在过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男人拥有妻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以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首先,是 经济和生存的考量。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劳动力是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更多的妻子和后代意味着更.............
  • 回答
    这事儿听着挺有故事的,让我脑补了一下。一个你曾经删除过的男生,又主动联系你,还送你戴了好多年的手表,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之间会有的举动。这里面可能藏着不少心思,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不保证百分百猜对,但肯定能给你点思路。首先,得想想你当初为什么删除他。是你们之间有过不愉快?还是他对你有点太“过”了,让你觉.............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还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你说男人接吻时手速快得像导航,能迅速找到“目的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速度感和精准度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这可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男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反应。生理层面:荷尔蒙的催化剂1.............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男性是否会为了应对所谓的“田园女权”的“生孩子警告”而选择丁克,以及男性是否会为了合法的性和陪伴而放弃后代。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观念和个人选择是复杂的交织体。在传统观念里,延续香火、养儿防老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然而,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沉重的,也很复杂,背后可能藏着很多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甚至绝望。当你说“遇到的男性都这么恶心”,这背后肯定是你接触过一些让你极度失望、反感甚至受伤的人。首先,我们得承认,年龄的增长确实会改变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尤其是对异性的看法。小时候,我们可能对“.............
  • 回答
    网络语境下的流行梗,往往是瞬间爆发、快速传播,而且背后的逻辑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接地气”甚至“荒诞”。关于“一米六以下的女生是健达奇趣蛋”这个梗,我看到一些讨论,大致是这样的思路在流传:起初,这可能是一些在抖音上玩梗的用户,从某个视频或者段子里找到灵感,然后开始模仿和传播。具体到“健达奇趣蛋”,这个零.............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对吧?眼瞅着一个明明不咋地,甚至可以说有点“渣”的人,身边却总有姑娘围着转,甚至有些人明知对方“坑”,却还是栽进去了。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它牵扯到人性里好些复杂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渣男”之所以能吸引人,恰恰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某些“闪光点”,.............
  • 回答
    侦探推理小说主角以男性为主,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尽管近年来女性侦探主角的创作也在增多,但整体比例上仍有不小的差距。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创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历史基因与类型开创者的影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侦探推理小说这一类型在发展初期,几乎是男性主导的。最早的“本格派.............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黑人男在中国以及欧美比白人男更受欢迎”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观察,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也并非绝对的普遍情况,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受欢迎”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指外貌上的吸引力,也可以指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或.............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聊了几句,他就以睡觉为由结束了话题,这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你们见过好几次面,按理说应该有些基础的熟悉感了,但他的反应似乎和你预期的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得想想,你主动要微信,他同意了,这至少说明他对你没有直接的反感,或者说,他对接受你的微信这件事并没有什么抵触。这算是一个好的.............
  • 回答
    “身边很多男性买车时都以油耗高低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要说“很多”男性都是这样,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更广泛的数据支持。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为什么“油耗”会成为许多男性(以及女性)购车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可能被赋予某些特定的解读。以下是一些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艺术史、哲学、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看看为什么古希腊罗马以及像米开朗琪罗这样的文艺复兴巨匠,会如此钟情于展现男性发达的肌肉线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回到古希腊。古希腊:理想化与英雄崇拜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是西方.............
  • 回答
    绝对会。而且,我敢说,这不仅是“会”,而是“很可能”。爱情这玩意儿,说起来玄乎,但真正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能量可不是盖的。它能把一个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人,瞬间变成一个敢于挑战一切、甚至有些不顾一切的“愣头青”。让我给你细说说,男人为了爱情,那些“以前不会做的事”,到底能到什么地步。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同工不同酬”现象背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而非简单的成本计算。如果公司真的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等的产出,那么理论上它们确实会倾向于这样做。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原因如下:1. “同工不同酬”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劳动价值差异首先,我们得理清“同工不同酬”这个表述。它通常指的是在相同或相.............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作为独生女的父母,我们对女婿的要求肯定会比普通家庭高一些,毕竟女儿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希望她能嫁给一个真心爱她、并且有能力给她幸福的人。说实话,这两个男生,我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才能下定决心。 毕竟,仅凭这几个点就做决定,实在太草率了。但如果硬要从现在的信息来分析,我会从几个维度.............
  • 回答
    杨笠的脱口秀为什么能播出,笑果文化又为何不担心受到影响,这背后牵扯到内容审查的复杂性、市场逻辑的考量以及笑果文化自身的定位和风险管理能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内容审查的“度”与“模糊地带”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的脱口秀内容,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的,并非完全没有审查,但审查标准本身.............
  • 回答
    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世界里,尤其是日系作品中,“姐姐系”角色对弟弟角色展露出的暧昧言辞、带有挑逗意味的动作以及时常的捉弄行为,确实常常被解读为一种“喜爱”或“好感”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化土壤的浸润,也有角色塑造和观众心理的互动。1. 日本文化中的“兄妹/姐弟”.............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却又不太现实的设想。让普京和泽连斯基以格斗的方式来解决两国间的冲突,这听起来像是一部戏剧性的电影情节,但现实政治的复杂性远超我们个人的力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两位领导人都是政治家,他们的战场在谈判桌、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以及影响民意的各种公开场合。他们身上承担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