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中用拱眼壁采光是有意而为之么?

回答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采光设计,确实是匠心独运,而其中利用拱眼壁进行采光,更是其最显著的亮点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古人对于建筑功能、美学以及宗教意境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融合。

拱眼壁采光:一种独特的照明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摩尼殿这座建筑的特殊性。它是隆兴寺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的楼阁式寺庙建筑。其独特之处在于,并非简单地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装饰,而是采用了上下两层,尤其是下层开辟了环绕式回廊,上层则更为开阔,形成了一种“仰观”的空间体验。

传统的寺庙建筑,尤其是殿堂类,通常会利用屋檐、天窗或者墙壁上的开窗来引入自然光。然而,摩尼殿下层回廊的墙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拱眼壁,其设计的初衷并非单纯为了采光,而是为了结合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创造一种既具神秘感又不失庄重的室内氛围。

“有意为之”的理由分析:

1. 创造朦胧而神圣的宗教氛围: 佛教寺庙,尤其是重要的殿堂,讲究的是营造一种超凡脱俗、令人心生敬畏的宗教氛围。摩尼殿正是供奉佛像、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直接、强烈的光线可能会破坏这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拱眼壁的设计,通过这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眼”,将外部的光线分割、过滤、柔化。光线并非直射,而是以一种散射、穿透的方式进入殿内,形成一种朦胧、斑驳的光影效果。这种“漏光”式的照明,恰似佛光普照,暗合了佛教“渐入佳境”、“顿悟”的修行过程,让身处其中的信徒和参观者感受到一种神圣、幽远的意境。

2. 空间层次与视觉引导: 摩尼殿的结构本身就极具层次感。下层回廊起到了连接内外、过渡空间的作用。拱眼壁的设计,在视觉上打破了实墙的封闭感,但又不是完全开放的敞廊。这些拱眼,如同一个个“框景”,将外部的庭院景色、树木、天空框入其中,使得内外空间产生微妙的联系,也引导着人们的视线。当人们行走在回廊中,目光会不自觉地被这些拱眼吸引,通过它们观察外部,同时也感受到内部空间的深邃。这种设计,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也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

3. 结构与美学的结合: 拱眼壁,顾名思义,是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拱眼并非随意开凿,而是遵循着建筑的力学原理和装饰美学。在承重墙体上开设孔洞,虽然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工艺,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来看,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难题。这些拱眼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图案,如同佛陀的智慧之眼,观察世间,洞察一切。它们的存在,将建筑的实用功能(采光、通风)与艺术表现力(图案、韵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 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 河北地区四季分明,夏季可能会有强烈的阳光,冬季则可能寒冷。拱眼壁的设计,通过对光线和通风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环境。相比于大面积的玻璃(在古代尚不普及)或开放式窗户,拱眼壁能够更有效地过滤掉直射的强光,减少眩光,同时也能保证一定的通风,避免室内过于沉闷。

5. 象征意义: 在佛教建筑中,“窗”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着智慧、通透、破除迷惑。摩尼殿的拱眼,如同无数的“法眼”,象征着佛法的无处不在,也暗示着通过修行可以开启自身的智慧之眼。这种设计,在视觉和精神层面都服务于其作为佛教圣地的功能。

总结来说,摩尼殿拱眼壁的采光设计,是古人对建筑功能、宗教表达、空间艺术以及文化象征的综合考量。它不是简单地为了“亮堂”,而是为了营造一种“可感知”的光线,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视觉体验。这种“有意为之”的设计,使得摩尼殿在众多寺庙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座充满东方智慧和审美情趣的杰作。每当光线透过这些拱眼洒落,都仿佛在讲述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佛教故事,传递着古人的匠心与情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

先说结论,用栱眼壁采光是个精彩而精准的设计动作。

若论传统建筑中对光环境设计的考虑,摩尼殿乃至整个隆兴寺定是能排到前几名的。

对这类重量级的宗教建筑而言,其各处构造绝不应仅仅视作建筑工程的技术选型,而当视作同壁画、像设协同考虑的总体设计结果,从而共同形成准确表意的宗教空间。

这是一个满是造像与壁画的巨构佛殿。

对此建筑而言,其空间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的,这个核心便是占据了整个内槽的像设部分。它不仅仅包含面南的主佛与面北的倒座观音两组巨形造像,也包含扇形墙两侧的巨形壁画——坐西朝东的《西方胜境图》与坐东朝西的《东方净琉璃图》。

于是形成了四周向心的空间面向。而为将这个核心中的壁画与像塑更为精彩地表达,其光环境的设计问题是一定要考虑的。这包含着两方面的设计问题:其一,面对超尺度造像,人的最佳视点处光环境的设计;其二,四个方向上光环境的相互平衡。

面对动辄九米的像设,若要观其全貌则需要足够的观赏距离退让。而倘若退出屋外,不仅难以进行礼佛活动,在室内外巨大的亮度差异下,人们也难以看清像设高处的任何细节,达不到宗教宣传教化之意图。于是,在副阶周匝所扩大之空间深度仍难以满足该距离情况下,抱厦被灵活使用——深度增加、檐口却并不会降低,同时也在将最佳视点处光环境逐步压暗,以让人眼慢慢适应从而感知更多细节。

为了适应像设高处信息的展示,通过抱厦的形式将人周围光环境逐步变暗,但这种加大深度的方式也使核心空间之环境更加幽暗,需要通过其他设计来改善这一情况。

但在立面上盲目开窗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光线强度差异过大,仍会造成室内炫光等不利于像设展示的情形,如何在四周均能采光的同时将光线尽可能柔化,成为了接下来要考虑的设计问题。

将栱眼壁配合直棂作为采光的处理,于是几乎成了必然选择——四周均有采光机会,且是非常利于表现像设的自上而下的高光或高侧光。加之其所处位置处于檐下,由于出檐深度,除非冬日或早晚时分,所入射光线更多为散射光而非直射光,尽最大可能平衡了各个方向的光线强度差异。



而这一立面不开窗的选择,不仅从外观上给摩尼殿以极为特殊的体量感,更为其内部带来一个罕见的完整墙面。加之向心性的空间组织使整个副阶周匝处获得环绕的完整的空间形态,将讲述佛教故事的长卷绘制于此墙也成为了一种顺水推舟的选择——现实情况也即如此,五六十米长的《释氏源流》绘于檐墙之上,同样非常精彩。

摩尼殿副阶及抱厦处现存壁画示意,自绘

至于抱厦内的二十四尊天壁画,目前仅余东西抱厦内之12像,推测四处抱厦当各有六像。而值得注意的小细节是,余下十二像三三一组,无论绘制于东抱厦或是西抱厦的南墙还是北墙上,其人物构图总体而言都仍是面向大殿中央的。

即便独自站在抱厦内,也有他们围绕在你身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